天山天池,古稱“瑤池”,地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境內,距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市68公里,交通、電訊十分便利。天山天池景區總面積為548平方公里,分8大景區(天池景區、燈桿山景區、馬牙山景區、博格達峰景區、白楊溝景區、花兒溝景區、水磨溝景區、北部梧桐溝沙漠景區),15個景群,38個景點,是我國西北干旱地區典型的山岳型自然景觀。它以完整的垂直自然景觀帶和雪山冰川、高山湖泊為主要特征;以遠古瑤池西王母神話以及宗教和獨特的民族民俗風情為文化內涵,適宜于開展游覽觀光、科普考察、探險攬勝、休閑健身和民族風情游賞。
正是基于天山天池獨特而寶貴的自然資源和豐富極具特色的人文內涵,天山天池景區將按照張春賢書記提出的“特色為要、文化為魂、自然為基、人民為本”的要求,圍繞“將天池景區建設成為”新疆標桿、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和”新疆天山“世界自然遺產地核心展示區,將天山天池文化產業園建設成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和國際旅游休閑度假區”的總目標,積極搶抓昌吉州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旅游創新區”的重大發展機遇,全面落實州黨委、政府提出的“兩個不低于”發展要求,深入推進景城互動進程,以“實現兩大目標、促進三大轉變、建設四大區域”的工作思路為引領,指導景區各項工作。
多年來,在區、州、市歷屆各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各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社會各界的幫助關心下,天山天池景區向“全國一流、世界精品”目標邁出了堅實的腳印:天山天池景區是1982年國務院頒布的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國際人與生物圈“博格達峰生物圈保護區”,這是全國第七個,也是西北地區第一個獲得的相當于世界遺產的旅游景區品牌。
天池屬冰磧湖。地學工作者認為:第四紀以來全球氣候有過多次劇烈的冷暖運動,遠在20萬年前,地球第三次氣候轉冷,冰期來臨,天池地區發育了頗為壯觀的山谷冰川。冰川挾帶著礫石,循山谷緩慢下移,強烈地挫磨刨蝕著冰床,對山谷進行挖掘、雕鑿,形成了多種冰蝕地形,天池谷遂成為巨大的冰窖,其冰舌前端則因擠壓、消融,融水下泄,所挾帶的巖屑巨礫逐漸停積下來,成為橫攔谷地的終磧巨垅。其后氣候轉暖,冰川消退,這里便潴水成湖。它就是今日的天山天池。據史籍記載,自宋至清,天池曾有冰池、龍湫、龍潭、神池等名稱,但史籍中很少有關于天池真實面貌的記述,實際上古代的人們也很難到達天池。
在封建時代的大-中,真正親臨天池,而且第一次為天池命名的是200年前任烏魯木齊都統大臣的明亮。他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親率騎從,攀上博格達山,找到了天池,并鑿開泄水口,引水下山,灌溉農田。他在記述此事的《靈山天池疏鑿水渠碑記》中,借“見神池浩淼,如天鏡浮空”一句的天池二字命名此湖。據說,以后有一些膜拜靈山、天池的達官富人,在天池附近修建了福壽寺、王母廟、無極觀、真人祠等八座廟宇,供游山者燒香拜佛。可惜這些古剎文物早已相繼毀壞,清朝大臣明亮的那塊石碑亦無法找到,今人只能從歷史資料中看到一些大略情況。昔日,由于山高路險,惟有膽大志堅而又精于騎術的人才能探險天池。
20世紀50年代后,人民政府專門撥款修筑了直達天池的盤山公路,并在湖畔建起別致的亭臺水榭、賓館餐廳以及其他旅游設施,向中外游人開放了這塊聞名遐邇的游覽勝地。1982年,國務院將天山天池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第一批公布名單。天池距烏魯木齊90公里。游人清晨從烏魯木齊登車,東行兩小時就進入山口,汽車沿著傍山大道盤旋而上,路邊時而是斷崖峭壁,怪石嶙峋,時而是幽林曲澗,花菲鳥喧。待到深山高谷,路右出現了一座方圓幾十米、碧凈玲瓏的小圓池,池側凌空飛掛著數丈高的一道瀑布,吐珠濺玉,這里就是人們通稱的“小天池”。再盤旋上山,登上寬大的坎垅,天池豁然就在眼前。游人至此,都會為這神妙的湖光山色而連聲嘆絕。在這里,人們盡可縱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賜。你可以結伴登高,穿密林,登山顛,俯覽天池全景;也可以乘游艇,破波逐浪,品味這塞外高原的“海上”風情;你還可以來到池邊的餐館小樓,憑窗把酒,欣覽遠山近水,作畫賦詩傾吐你心中的陶醉。多少年來,這里曾激起不少詩人畫家心靈的浪花。郭沫若1971年9月游天池,就曾即興寫下這首傳神的詩章:
里加游覽憶當年,
此地風光勝似前。
歌舞水邊迎貴客,
云箋天上待新篇。
一池濃墨盛硯底,
萬木長毫挺筆端.
更喜今晨雙狍子,
盛筵助興酒如泉.
天池,現在不僅是每年夏季接待中外游客的避暑勝地,而且已成為冬季理想的高山溜冰場。每到湖水結凍時節,這里就聚集著新疆或兄弟省區的冰上體育健兒,在寬闊的湖面上,沐浴著燦爛陽光和清新的空氣,進行滑冰訓練和比賽。環繞著天池的群山,還是資源豐富的“百寶山”。這里有牛羊肥壯的牧場,伐木丁丁的林場,人工養殖的鹿苑。雪線上生長著雪蓮、雪雞,松林里出沒著狍子,遍地長著蘑菇,還有黨參、黃芪、貝母等藥材。山壑中有珍禽異獸,湖區中有魚群水鳥,眾峰之巔有現代冰川,群山之下埋藏著銅、鐵、云母等多種礦物。天池一帶如此豐富的資源和奇特的自然景觀,對熱衷于野外考察的生物、地質、地理工作者們,更具有魅人的吸引力。天池,的確是旅游新疆的人們不可不去的地方。
龍潭碧月
龍潭是指位于天池下方約2千米,海拔1660米,盤山公路西側的“西小天池”。傳說是西王母當年用的洗腳盆,實則它是天池湖水透過地下湖壩粗大的冰漬物滲漏下來的泉水,在山嘴交匯的低洼處形成的一個積水深潭。池周塔松競秀,滿山蒼翠,每當夜幕降臨,皓月當空,山峰樹影和碧月一器倒映潭中,靜影沉壁,月影微顫,有詩贊曰“一弘碧流成龍潭,青松白雪鑲翠盤,金秋桂月沉壁底,疑是嫦娥出廣寒。”
南山望雪
游客佇立天池冰磧堤壩上,翹首南望博格達雪山,但見“遠處皚雪近處松,野花似錦綠偎紅。湖光山色潑墨畫,春夏秋冬一景融”(謝玉康)。觀此勝景,如臨仙境,令人飄然蕩魂。
定海神針
傳說天池之中有一個水怪,經常亂施淫威,興風作浪。攪的天池之水瀑漲,淹沒左右居民,百姓無家可歸四處流浪。有一年,王母娘娘在天宮舉行盛大的蟠桃會。會上宴請了各路神仙,唯獨忘記邀請這位天池水怪。水怪不悅,發威泄私憤。頃刻之間濁浪滔天,洪水四溢。天兵稟報王母娘娘,王母娘娘大怒,旋即取下頭上的一根碧玉簪投入水中,頓時風平浪靜,水退石出。那根碧玉簪就變成了一棵榆樹。從此生長在天池水邊,成為鎮水之寶。這棵由王母娘娘頭上的碧玉簪變成的榆樹就被后人稱為“定海神針”。
西山觀松
天池西側山勢相對緩和又位處陰坡,由冰磧石和泥石流堆積物組成的山坡比較疏松,蓄水條件好,特別適宜于林木的生長。這里云杉林連峰續嶺,濃陰蔽日,是旅游最好的去處。“西山松”,令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
海峰晨曦
清晨天池觀日出,較之泰山觀日出別有一番情趣。在晨曦中天山的冰峰、杉林與色彩斑斕的湖水融為一體,使人猶如置身仙境。有詩贊曰“云遮霧繞萬仞隱,晨曦初露景色新。五彩霞光呼日出,博峰含笑看盛景”(謝玉康)
懸壺飛瀑
天池下游東北方冰川終磧堤上建有人工水閘,天池瀉水形成瀑布。瀑布沿嶙峋山石急流直下,白練垂空,聲震山谷,瀑布于谷底沖出碧潭一方,人稱“東小天池”。此處環境極為幽秘。東小天池北岸為斷崖峭壁,瀉水又形成一條高達百米的瀑布,流銀瀉玉,瀑聲如雷,在陽光照射下,彩虹飛舞,形成“懸泉飛瀑”勝景,有詩云“珍珠數泉懸半空,銀鏈高掛霧蒙蒙。煙水飄渺嬌陽艷,長虹飛架青巒中。
電話:0994---352654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