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關景區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嘉峪關位于甘肅省嘉峪市,是萬里長城最西邊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關城附近已建成一座中等工業城市,城區街道敞整潔,城區西北是著名的嘉峪關長城,西南是終年積雪的祁連山,城外四周則是廣漠無邊的戈壁灘。嘉峪關風光壯美,從嘉峪關到酒泉,中間只有20多公里。
嘉峪關文物景區
嘉峪關長城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嘉峪關南為祁連山,雪峰綿亙千里;北為龍首山、馬鬃山,與祁連山對峙,雄居河西。
嘉峪關的神氣之處就在于一個“關”字。整個關城分為外城、甕城和內稱三層,結構巧妙,可以說固若金湯了。
關城外面還在繼續建造新的長城,這些人造景觀多了,讓后人也無從分辨誰真誰假,不知道是福是禍。而一旁的長城博物館值得一看,里面很多文物和介紹令人耳目一新。
嘉峪關城保留得非常完好,關城建筑非常雄渾。
嘉峪關市區有兩條較繁華的美食街,一條是振興市場,一條是鏡鐵市場,各色面食居多。
嘉峪關旅游資源以嘉峪關關城、魏晉壁畫墓、萬里長城第一墩、懸壁長城、長城博物館、黑山巖畫等最為著名。嘉峪關位于古絲綢之路的中段,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起點。她南依祁連山,北望馬鬃山,長城連接兩山,使嘉峪關雄居東西咽喉要道,成為天下雄關。嘉峪關周圍古跡眾多,名勝林立,敦煌莫高窟、嘉峪關城樓、懸壁長城、七一冰川、魏晉墓等馳名中外,加之當地的夜光杯、大板瓜子、駝絨等土特工藝產品,使嘉峪關又成為重要的旅游勝地。
嘉峪關關城歷時168年建成完工。嘉峪關關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關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線,城內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勢。它由內城、甕城、羅城、城壕及三座三層三檐歇山頂式高臺樓閣建筑和城壕、長城峰臺等組成。
內城是關城的主體和中心,其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內城東西二門外,都有甕城回護,面積各有500余平方米。甕城門均向南開,西甕城西面,筑有羅城,羅城城墻正中面西設關門,門楣上題“嘉峪關”三字。關城內現有的建筑主要有游擊將軍府、官井、關帝廟、戲臺和文昌閣等。
懸壁長城位于嘉峪關市西北14千米處,南距嘉峪關關城8.4千米,懸壁長城是嘉峪關軍事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尚書翟鑾視察河西防務,看到嘉峪關的防務體系不完備,上奏朝廷,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筑了嘉峪關南北兩翼的長城,即“明墻、暗壁”。明墻止于關南討賴河邊的“長城第一墩”,暗壁止于關北石關峽口的懸壁長城。明墻、暗壁好似嘉峪關的一對鐵翼扼守在河西走廊,至此關城和南北兩翼長城以及周邊烽燧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
暗壁長城延伸至石關峽口后,分為兩路分別沿峽口南、北兩側山脊順勢而上與峽口的石關峽營盤共同扼守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石關峽。因為兩段長城沿山勢而上,好像一雙長長的臂膀環抱石關峽口,十分險峻,因此有“長城倒掛,鐵臂懸空”之勢,所以得名“懸壁長城”。懸壁長城的外形與北京的八達嶺很是相似,因此有“西部八達嶺”的美稱。這兩段長城在石關峽口形成拱衛之勢,共同扼守住了黑山峽口,緊緊地封鎖住了絲綢之路的咽喉。
長城第一墩(天下第一墩)作為明代萬里長城最西端的一座墩臺,古稱討賴河墩,東臨酒泉,西連荒漠,北依嘉峪,南望祁連。墩臺矗立于討賴河邊近56米高的懸崖之上,也是嘉峪關西長城最南端的一座墩臺,謂以“天下第一險墩”之稱。長城第一墩景區主要包括地下谷、觀景平臺、討賴客棧、天險吊橋、仿古兵營、醉臥沙場、世紀龍林等觀光點。
天下雄關碑位于嘉峪關城樓西面,碑坐南向北,碑高3米、寬85厘米。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肅州總兵李廷臣視察防務至嘉峪關,下了“天下雄關”四字,后來鐫刻成碑,立于嘉峪關東關坊一里道左。
在嘉峪關城腳下,有一清泉,名曰“九眼泉”,這并非是有九個泉眼而得名。在單個數字中,“九”是最大的一個,“九”又與“久”諧音,故名九眼泉,取其泉眼眾多、長流不息之意。
黑山石雕群是現代石匠仿刻的石刻群,展示了嘉峪關悠久的歷史和文化。黑山石雕群共有七個園區可供參觀。分別是名人題詞園、古詩詞園、紀事園、故事園、游擊將軍石刻園、魏晉墓磚壁畫石刻園,黑山石刻園。
嘉峪關長城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以長城歷史文化為專題的博物館。原館在嘉峪關市區,建成于1989年10月。新館坐落在嘉峪關文物景區,占地面積4523.36平方米,總建筑面積3499平方米。
嘉峪關長城博物館主陳列廳有《偉大的長城》基本陳列,內容豐富,設計精巧,將中國“上下三千年,縱橫十萬里”的長城展現在此館中。該陳列以文字、圖表、照片、電動模型、實物等形式,全面、系統地介紹了中國歷代的長城。
景點位置
甘肅省嘉峪關市
延伸閱讀:
·巡游足跡之2023青甘大環線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