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山寨遺址位于廣東省清遠市英德市青塘鎮欖村,地處粵北山地區與珠江三角洲的中間地帶,由分布于石灰巖孤峰頂部、巖洞與臺地等不同地貌部位的多個地點組成,面積約10萬平方米。2019年至2023年,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中山大學、北京大學等單位持續對遺址進行主動性考古發掘,發掘面積合計2900平方米。
巖山寨遺址最重要的收獲是在巖背地點發現新石器時代晚期大型墓地,勘探確認面積約5000平方米,揭露面積1200平方米,清理墓葬93座,出土玉器、陶器、石器等隨葬品1200余件。墓地可見明確的分區、分組規劃,墓葬分為相對獨立的南、北兩區,南區又可分三組,高等級墓葬集中分布于南區的東南組,這是迄今所見規模最大、結構布局最清晰的石峽文化墓地。
巖背墓地不同區、組的墓葬之間變現出顯著的貧富差距和等級差異,低等級墓規模小、隨葬品普遍較少,而高等級墓規模大、隨葬品豐富,隨葬玉琮、玉鉞、玉環、玉錐形器以及成組的石鏃、石钁等玉石禮器。其中等級最高的M16隨葬品多達145件,包括5件玉鉞與74件石鏃,M26則同時隨葬有玉琮與玉鉞。巖背墓地清楚地反映了距今4800年左右的社會加速分化,并形成制度化的葬儀葬俗,這是中華文明起源階段嶺南地區可確認的最早的復雜社會。
巖背墓葬的測年數據集中在距今5000至4000年,更新了以往對于石峽文化年代上下限的認識。通過對典型墓葬的多層級解剖,完整復原出下葬過程,對于石峽文化的葬儀葬俗有了更清楚的認識。巖山寨遺址在葬制葬俗、文化面貌等方面與石峽遺址有相似性又各具特點,石峽文化社會呈現出多元中心的特點,反映了嶺南史前復雜社會形態的多樣性,嶺南地區具有嶺北長江流域所不同的區域社會復雜化模式。
巖背墓地北側是與墓地同時期的生活區,發現嶺南地區罕見的大型半地穴式燒壁建筑遺跡F1,平面大體呈長方形,外側有柱洞圍繞,南北長7.3米,東西寬5.3米,部分坑壁及門道位置保存有燒壁,底部夯筑多層墊土。巖背石尾頭地點則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商時期的大規模居址區,中部大型溝渠G3長度近200米,底部鋪設五層竹編物,推測G3具有引水功能,該現象首次見于嶺南先秦遺址中。此外,在石嶺地點以及望北巖等洞穴地點皆發現豐富的文化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