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學政衙署位于澄江街道人民中路18號中山公園南,顧名思義,就是昔日八府三州考秀才的地方。江蘇學政衙署歷時292年,有124任學政,規模宏大,設施完備,園內景點眾多,因而被稱為“江南官署之冠”、“江南第一衙署”。始建于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為江蘇學使駐地,隨著1904年科舉制度廢除,學署也走向沒落。衙署規制宏敞,屋宇眾多,前后共有十三進。衙署前端與大堂相望共有三道大門:前為頭門,中為儀門,后為龍門。清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攻占江陰,江蘇學政衙署毀于戰火,同治四年(1865年)重建,頭門、龍門、大堂及堂后建筑今均不存。舊的學署十三進格局是按照風水理論中的穿宮九星法營造的布局,坐北朝南。如今的學署遵循原本的布局,在學政衙署古建筑十三進格局中,儀門的雕梁畫棟是僅存的古建筑。儀門面闊五開間,長23米,進深五架6.5米,高5.8米,粉墻黛瓦,單檐硬山頂,傳統磚木結構,梁枋斗栱均施彩畫。其名稱,取“有儀可象”之意!睹鲿洹芬幎ǎ氯喂賳T上任,必須在儀門前下馬,方可入室登堂。儀門南面有三塊江蘇學政時的碑刻,記錄學政考棚以及學政來源歷史和督察情況,是研究江蘇學政歷史的實物資料。這三塊碑分別為《重修江陰縣督學察院記》、《增修江陰考棚記》、《增建江陰考棚記》。2001年12月江陰市旅游業發展總體規劃要求重現江蘇學政衙署。2002年市政府將學政衙署遺址及學政衙署后花園——中山公園進行改擴建。擴改建的江蘇學政衙署從原來的3.05萬平方米擴大到7.2萬平方米。共分為學政歷史文化,生態休憩,游樂活動三個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