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向天墳,位于昭覺縣古里片區龍溝鄉阿里米村果噢乃巨的兩座小山頂上。南距古里工委約7公里,北距龍溝鄉政府所在地約4公里。從該處墳地和周圍的地形地貌看,南北兩側為溝,山下溝谷臺地為農耕,東側為風景優美的碩嘎拉達,西靠神奇的鷲里德波(坐鷹山),昭覺縣城至古里工委的公路從中穿過,這里有著許多神秘的傳說。
彝族向天墳是一種分布在云南、貴州、四川境內的古墳墓,形狀大體可分為圓形、單圓臺、三圓臺堆壘金字塔這三種類型。后者由大、中、小三個圓臺堆壘而成,第三臺頂用石砌成凹口向天。單圓臺有兩種,一種臺端平面圓心用石砌成凹口向天;另一種臺端向天平面用土填滿。圓環向天墳酷似井欄,環口向天。因此統稱向天墳。是踞以觀測天象星斗的觀象臺或天文臺(劉堯漢、盧央二位先生著《考古天文學的一大發現——彝族向天墳的結構與功能》1985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彝族文化研究文集》)。最近發現的這些昭覺果噢乃巨彝族向天墳正是圓形單圓臺、環口向天的向天墳。其結構與造型十分獨特。
果噢乃巨彝族向天墳,共發現8座,東西排列。
公路以東的一座小山頂上發現有2座。Μ1號墳墓,直徑1.90米,墓內早年被盜。Μ2號墓,直徑1.60米,保存較完整。墓葬形狀均為圓形,墓口向天。據推測,葬前先在地上挖一圓形土坑后,在土坑內以若干塊自然石板豎嵌呈圓形墓室,將尸體或尸骨或骨灰入葬其內,然后用土堆壘成圓形土堡,環口向天。或是葬前先在地上挖一圓形土坑,在圓形土坑里以若干石板豎嵌呈圓形墓室后,將焚尸柴火堆在其中,然后,抬尸于上焚燒,最后用土填之。發現填土未滿,故意留出環口向天。因尚未對墳墓進行清理發掘,出土情況不詳。Μ1號墓土堆,直徑4.40米,殘存高0.54米,墓壁由7塊石板構筑。Μ2號墓土堆,直徑3.70米,高約0.60米,墓壁由九塊石板構筑。
公路以西另一山頂上發現6座分布密集的小型同類墳墓,因綠草覆蓋深厚,難以測量。兩處墳地相距約100米。
這里的墓葬分布極為密集,從暴露于地面上的墓壁石板可見,公路西側的向天墳與公路東側的向天墳總體構造有些差異。一是位于公路東側的兩座向天墳相間距離達2米,而位于公路西側的6座向天墳均相靠無間,間隔距離幾乎為零,甚至發現墓壁石板共用情況。二是公路以東向天墳的封土堆較為明顯,兩座各有封土。而公路以西的6座向天墳封土不太明顯,是否原來6座向天墳都為封土堆。我們還發現構筑墳墓的石板是由自然板石經過簡單的修整后,在圓形墓坑里豎嵌呈圓形墓室,然后,將尸骨或骨灰入葬,最后用土堆封成。在構筑墳墓的石板上未發現加工琢磨的痕跡,石板的大小厚度也不等。
果噢乃巨彝族向天墳,因尚未進行試掘,目前,墳內文化保存情況和具體的文化內涵還不清楚,墓主族別和時代也就無法斷定。因此,這處墳地亟待繼續進行考古調查和清理發掘。
附近的當地彝族農民傳說,果噢乃巨這地方,在很久以前是涼山東部沙馬茲莫的居住地,稱其謂“茲莫赤伙”(彝族茲莫墳地)。“茲莫”原意為王、酋長、首領,后來演變為土司。“赤伙”意為火化墳。并且認為,這是貴州水西阿支尼威(安氏土司)家長子阿支尼阿依繼位之前的沙馬茲莫的墳地。從這里的自然環境、風水情況看,是適宜于人類居住生活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