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鳴山又名塔子山,位于川陜公路劍閣縣城郊。相傳古代常有飛鶴棲鳴于此,道教創始人張陵在此跨鶴仙去而得名。近年來有學者認為這里是張陵開創五斗米教的發祥地,是道教勝地中的魁首,被稱為“道國仙都”。現山上開辟了鶴鳴山公園,復建了古代建筑風格和現代藝術相結合的亭、臺、樓、閣,成為川北一大名勝。
鶴鳴山山頂北端的文峰白塔,高21.7
米,六層八面。第一層外圍塔柱上雕有蟠龍圖案,塔心中央有一塊青石,石上雕有太極八卦圖案,是川北唯一與道教有關的磚石混建塔。山頂處有唐、宋、元、明、清歷代石刻數10處,較有名的有道教造像石刻、《劍州重陽亭銘并序》碑和《大唐中興頌》石刻,被公認為鶴鳴山石刻“三絕”。就是唐人留下的古代文化佳品。
一絕:李商隱撰《劍州重陽亭銘》碑。重陽亭,始建于唐大中八年(公元854年)九月,由劍州刺史蔣郁監造。因為蔣郁意在借重李商隱的名望,使自己的政績播美于當時,留名于后世,所以,邀請在梓州為官的李商隱為重陽亭作銘文。千余年來,碑為亭護,亭以碑聞。亭雖曾有壞毀,而唐碑卻保存至今。據重修重陽亭碑記:九月建于東山之上,坐南朝北,為重九登高觀景之所,故以“重陽”為名。北宋治平年亭圮碑傾,歷經宋、明清、民國初,或修或塌,時有興替,F存重陽亭系仿唐建筑風格,占地面積18.5平方米,高4.4米,灰色卷脊屋頂。宋刻“古重陽亭”四字,刻在亭后正中壁上,字跡精刻鐫深,蒼勁有力。李商隱所撰的《劍州重陽亭銘》唐碑,現存于重陽亭側的造像龕內,高1.88米,寬0.85米,小篆書陰刻文,是研究唐代文化的珍貴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