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海塘在鎮海城北,東起巾子山,西迄俞范村,長4.8公里,寬3米,高9.9米至10.6米,是鎮海城區現存城塘合一的古跡。
鎮海城北面海,為防海潮沖擊,保護居民安全,唐時海邊曾有泥塘之筑。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縣令唐叔翰動員民工修建石塘。嘉定十五年(1222年),縣令施廷臣和水軍統制陳文率工役又繼續修筑。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為防倭寇侵犯,在拓建衛城時將北面1300米城墻與石塘相聯,負塘而筑,后毀,萬歷元年(1573年)。在新建已毀的北面城墻時,除加固石塘外,又將新建城墻緊貼石塘南面,使城塘并聯,以增加城塘的厚度與牢度。由于海潮沖擊不斷,日久石松,幾次大風潮后,塘身又漸趨空虛。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七月,颶風大作,潮水沖毀城塘,民房亦多倒塌。縣令王夢弼親歷險境,具狀
上報,次年,朝廷撥款,命王夢弼督工修建。王夢弼經廣泛調查,博采眾議,在舊塘基礎上重建新塘,并在險要地段改建夾層石塘。即從塘腳到塘頂,用厚條石一橫一豎埋砌7道,各鑿貫成如帶,作為龍骨。通塘勻排7帶,再鑲入大石板鋪砌的6路幔板,以橫貫縱,幔土為塘。龍骨與龍骨、龍骨與幔板之間,皆鑿槽樣相嵌,下加襯板一層騎縫貼砌。石與石間膠入稠灰,使海水不能入縫抽土。又底夯塊石,兼釘頂樁,塘外束關石排樁,塘口扣回浪立石,上下嵌成一片,經三年修建,終于將塘體修筑成頂尖腳闊如勾股狀,直高2丈,抖高3至3.9丈不等的夾層石塘。其牢度經歷史考驗,百年未損,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和民國十三年(1924年),各作過一次維修和大修。1949年和1956年,兩次強臺風襲擊鎮海,浪潮溢過前江塘,城關大街水深:米(1949年),但臺風過后,后海石塘除偶有石塊松動外,仍安然無恙。
因后海塘與城墻相聯,故后海塘除防汛作用外,亦是鎮海人民歷史上抗擊外來侵略的重要防線和戰場。在明朝,為抗擊倭寇,后海塘城上建有望海樓;在清朝,塘城上設有望敵樓和警鋪;民國時,塘城上建有水泥碉堡。抗日戰爭中,鎮海守軍曾在這一帶與登陸日軍展開過激戰。目前碉堡遺跡尚存,城塘相聯部分雉諜已修復。
現今后海塘外,經過圍海造地,這里已辟為工業區,古海塘的防汛、御外作用雖已成為歷史;但它至今仍如蚊龍橫亙于工業區與生活區之間,是鎮海口海防歷史遺跡之一。
1981年,后海石塘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它又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