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虞山尚湖旅游區位于江蘇省常熟市,旅游區以江南山水文化為依托,融人文、生態、休閑為一體。虞山是國家森林公園,因商周之際吳地先祖虞仲卒葬于此而得名,是我國吳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尚湖與虞山相依,因商末姜尚(姜太公)在此隱居垂釣而得名,湖內濕地遍布,鷺鳥翔飛,為中國最佳生態休閑旅游湖泊;沙家浜以京劇《沙家浜》而聞名,形成了革命傳統教育區、紅石民俗文化村、橫涇老街、濕地公園等景點,紅色教育游、綠色生態游、金色美食游、影視文化游享譽國內外。2013年4月11日,成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
沙家浜風景區
沙家浜蘆葦蕩風景區位于秀麗明媚的陽澄湖畔,交通便捷,北離常熟市區10余公里,南達滬寧高速蘇州、無錫互通40和50公里,東接常昆線至上海85公里,2003年建成的蘇嘉杭高速公路在境內互通,205省道復線和錫太路與之相接,成為長江三角洲高速公路網中的一個重要節點。全區以“蘆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之獨特的江南水鄉田園風光崛起于旅游市場。交通便捷,東接常昆線至上海八十公里,南達滬寧高速蘇州互通40公里。2003年10月建成的蘇嘉杭高速、205省道復線和即將建設的錫太路交匯互通于景區邊側,成為長江三角洲公路交通網的一個重要節點。
蘆葦蕩風景區占地2500畝,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以崇尚自然,返樸歸真為建區理念。以浩蕩的蘆葦、寬闊的水域和茂密的綠化構筑成江南水鄉大自然綠色生態景區主調。以京劇《沙家浜》取材的史實、傳奇的故事和沙家浜人文歷史積淀為內容,巧妙設置景點,予景區以豐富的內涵和生命的活力;以水、漁、米、耕、戲為特色,設立表演或參與的活動項目,使游客融溶其間。碧波之上,櫓聲咿呀、漁歌陣陣;萬綠叢中,鳥兒婉啼、葦香撲鼻。所推出的尋覓《沙家浜》故事,追尋阿慶嫂、郭建光蹤跡之“人文歷史游”,忘卻都市喧囂,呼吸新鮮綠色空氣之“大自然生態游”;品嘗陽澄湖大閘蟹,享受“持螯賞菊,對酒當歌”意境之“水鄉美食游”,以獨特的魅力享譽旅游市場。
根據規劃,與蘆葦蕩毗鄰,面積87公頃的水域將開發建設為濕地生態旅游區,兩區之間的過渡連接帶,將開發建成具有水鄉鮮明特色,環境優美,開放式的配套餐飲、商貿服務區。沿著兩岸柳樹成行,蘆葦成墻的水上游覽線,飽覽濕地生態景區、蘆葦蕩風景區、千年古剎崇福寺,并在上海總工會沙家浜度假中心區域環境優美的湖中小島與常熟的景區衍接、呼應。
還真是開了個好頭。在春風里放飛一只風箏,難道不是放飛的一各個個愿望?!一年之際在于春。紅石村忙碌起來了。紅石村映在一片翠綠之中。
餐飲:以江南水鄉的農家菜為主,景區自產的魚類特別鮮美,“六月黃”螃蟹正當時令。
紀念品:藍印花布系列、蘆葦畫系列、竹木工藝品、血糯、沙家浜爊雞等,江南水鄉影視基地還有現場制作的小布鞋、小竹籃、草鞋等。
☆☆☆常熟沙家浜☆☆☆
南京——滬寧高速——蘇嘉杭高速——沙家浜出口,行程約2小時
上海——滬嘉高速(A11)——沿江高速——蘇嘉杭高速——沙家浜出口,行程約1小時
杭州——蘇嘉杭高速——沙家浜出口,行程約1.5小時
信息來源:江蘇省林業局
沙家浜鎮:常熟市轄鎮。1949年稱橫涇鄉,1958年改公社,1981年更名蘆蕩公社,1983年改鄉,1992年更名沙家浜鎮。位于市境南部,距市區10公里。面積32平方公里,人口1.9萬。有多條公路通達,南瀕陽澄湖。轄廟王、永南、辛石、潘洪、徐石、張涇、陸家、洋浩、安全、新涇、龔浜、三家、草蕩、倪家橋、下浜、北橋、曹浜、王曹、雙浜、湖浜、前蕩、漁業22個村委會和沙家浜居…… 沙家浜鎮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