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利村古建筑群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栽麻鄉(xiāng)大利村境,地處湘黔桂侗族邊地“南侗”一隅,距省城貴陽約230公里,距榕江縣城約23公里,距貴廣高鐵榕江火車站僅15公里,與廈蓉高速僅距25公里,處東經(jīng)108°38′17.4″,北緯26°02′23.5″,海拔高度為723米,全村村域面積1004.61公頃。
大利村古建筑群屬黔東南州典型侗寨,其所在地原是一片沼澤,古稱“薩格撈”。明末清初,楊姓先祖共9兄弟先后來此拓荒建寨,石砌土封薩壇一座祭祀老祖。清雍正八年(1730),古州(今榕江)設廳,大利劃入宰麻塘(今栽麻鄉(xiāng)),民國六年(1917)歸榕江縣東區(qū)管轄,1958年劃歸栽麻公社稱為大利分社,1984年,大利為栽麻鄉(xiāng)的行政村至今。
大利村古建筑群選址于深山溪谷,林木繁茂、流水潺潺,古樟木林、古楓林更添麗色。利洞溪由西南向北從寨中穿過,傳統(tǒng)吊腳木樓分布于溪流兩岸,逐漸蔓延至東西兩邊山腳,然后又層疊而上山坡,鱗次櫛比,布局得體。五座花橋巧妙地分布于寨里寨外,橫垮在利洞溪上,“小橋流水人家”的韻味油然而生。大利村自古處于南部侗族村寨間交通的要道上,4條石板古道由寨中向周邊幅射,形成路網(wǎng),村民出入方便。鼓樓立于村寨中心,便于--議事、休閑娛樂;文物古跡甚多,有明末古薩壇1座、清代中晚期古民居29幢(含1幢侗家四合樓院)、古糧倉4座、戲臺1座、鼓樓1座、花橋5座、古石板橋2座、四合院式石雕古墓1座;楊顯明宅(侗家四合樓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上下三層,上有回廊,中有天井,門前小橋流水。村落整體風貌及古建、公共空間皆保存良好。
2006年12月,大利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備名錄,2009年被榕江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被貴州省譽為貴州省“魅力侗寨”,2012年6月被貴州省人民政府評為貴州省“百村計劃”保護工程貴州省村落文化景觀保護“示范村寨”,2012年12月被國家建設部公布為“中國第一批傳統(tǒng)村落”,2013年4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