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河北省 > 邢臺市 > 平鄉縣旅游

北柴村造像碑

[移動版] [查看地圖]
北柴村造像碑
北柴村造像碑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北柴村造像碑,始刻于北齊天統元年(公元565年),青石質,碑身為一整塊石料刻制而成,通高2.3米,寬0.84米,厚0.27米。碑身上部已斷裂,圓首、六龍盤頂,龍頭向下,做吸水狀,龜趺座,頭右外伸,頭部已斷裂,碑陽有佛龕三層,額龕呈珪形,中刻一佛二菩薩二弟子,佛結跏趺坐于蓮臺上,圓形華蓋,菩薩、弟子足蹬蓮花,肋侍左右。中龕為方形,上部凸出成圓頂狀,佛結跏趺坐于須彌座上,華光四射,烈焰騰空似熾成光佛,肋侍六尊,有二龍口吐蓮花承托。下龕一佛四侍、佛桃形光頂,結跏趺坐,四侍蹬蓮花,上有二龍騰空護侍,下部刻左右金剛力士,底部平列六龕,刻托舉力士阿修羅,作擎天之意。碑陰有佛龕兩層,造像已毀,按殘痕似刻佛傳故事。龕下陰刻碑銘,隸書、有部分殘缺,其余碑身空隙處刻滿供養人姓名官職,上至太子侍官、太守將軍、下至邑令、參軍約40多人,皆為柴姓。此碑當為柴氏家族發愿碑,相傳柴家為官甚多,人稱“柴半朝”。原碑曾作彩飾,現今佛龕人物等處仍殘留零星彩飾。

此碑俗稱“響鈴碑”,相傳風吹作響,聲脆如鈴,故名“響鈴碑”,亦稱“五彩避塵碑”,原碑曾作彩飾,現今佛龕人物等處仍殘留零星彩飾

此碑雖殘,但歷史、藝術價值較高,1982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據北柴村造像碑陰面碑文記載,北齊天統元年(公元565年)以漳武太守柴惠始為首的在朝為官的40余人,攜全體柴氏族人、寺內僧人,為了確保本家族的平安、興旺、發達,同立發愿碑。該碑自刻制以來一直存放于北柴村福勝寺。一千多年以來,幾經戰火、洪水和風雨,寺院不知重修了多少次,這塊碑卻保留了下來。但是碑刻陽面浮雕殘損嚴重,碑身上部及烏龜的頭部已斷。

建國以來,隨著國家對文物保護重視程度的提高,該碑在原址受到了妥善保管,特別是在1984年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中,平鄉縣委、政府高度重視這塊碑的保護工作,在政府資金困難的情況下,撥付?顚⑵浒徇w到文化館。2002年由河北省文物局撥付10萬元專項資金,于2003年8月將北柴村造像碑搬遷至文化體育局院內,并建造了保護亭。

北柴村造像碑始刻于北齊天統元年(公元565年),當時正是北齊政治動蕩的年代,從碑文記載的內容可以看出,北齊時期政府打擊漢人士族是比較突出的,漢人所處的地位比較低下,就連號稱“柴半朝”的柴氏家族也膽戰心驚,如履薄冰,因此要求族人子孫一心向佛,祈求上天保佑。同時記載了發愿人的姓名、官職,如:漳武太守柴惠始、曲安令柴惠元、虎賁將軍柴柳舒、州主薄柴洪驢等40余人,碑文內容填補了史料記載的不足,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北柴村造像碑的珍貴之處還在于它的石刻和書法工藝。該碑采用一整塊青石刻制而成,六龍盤頂,龜趺座。碑陽刻佛龕三層,浮雕佛像20尊,形態各異,惟妙惟肖,浮雕雖殘,但仍能體現佛教興盛時期,石刻藝術的大氣和細膩。碑陰處的碑銘書寫字體為隸書,用筆以方為主,方圓并用,在隸書結體的基礎上摻入了魏碑的筆意,剛勁古樸,但不失婀娜。是繼漢碑之后,又一獨特的書法珍品。具有較高的藝術研究價值。

北柴村造像碑位于河北省邢臺市平鄉縣文化體育局院內,該碑始刻于北齊天通元年(公元565年)通高2.3米,寬0.84米,厚0.27米;六龍盤頂,龜趺坐,面西被東,立于大院東側。

此碑雖殘,但歷史、藝術價值較高,1982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北柴村:北柴村位于平鄉鎮西南部,西與南和縣史召鄉胡佃村交界,南與邯鄲市雞澤縣交界.耕地1271畝,人口983口,黨員29名,兩委班子4人,交叉任職2人。 …… 北柴村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

·第二批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貝州故城遺址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中文字幕无线码中文字幕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二区 | 日本免费最新高清不卡视频 | 午夜两性色韩国在线视频 | 亚洲综合在线精品 | 亚洲Av一综合AV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