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屆園博會園博園位于南寧市中心東南方向約12公里的頂螄山地塊,東臨城市主干路蒲興大道,西靠龍崗大道,南連仲龍路,北接城市快速路玉洞大道。研究范圍總面積約658公頃,其中,園博園主園區用地276公頃。規劃范圍內地塊為典型的嶺南丘陵地貌,現狀由18處丘陵、8處梯田狀農田、16處廢棄采石場,北部那罇河,中部清水泉,南部礦坑等多處水體以及小規模村落組成。整體地形地貌豐富多變,丘陵起伏,江水蜿蜒,植被良好,既具有山、水、林、泉、湖等優越的造園條件,又有典型的內河流域淡水性貝丘遺址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打造三大特色園博生態的園博,主要通過生態保護、礦坑修復和海綿規劃來實現。本著“不推山,不填湖,保留現狀植被”等低影響開發的建設理念進行規劃設計,對現有的山水格局進行保護和梳理,保持原有自然山水風貌達43.4%,避免大挖大填。文化的園博,通過本土建筑、民族風情、民族活動、地域植物、遺址文化展示等,體現壯鄉、南寧、東南亞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特色,重點打造六個精品特色植物主題園,實現“冬季到南寧看園博”。共享的園博,通過城鄉共享、神州共享、國際共享等方面突出園博會外聯作用,拓寬園林文化展示平臺。城鄉共享體現在田園風光區的建設,對田園風光區的村莊進行保留和城鄉風貌改造,讓村民享受園林,讓城里人記住鄉愁;神州共享體現在中華園的建設,既有中華傳統園林的精粹,又有現代城市園林的風采,全國各地園林建設創新成果將集中在這里展示、交流;國際共享體現在東盟園的建設,展示東盟十國特色文化。此外,本屆園博會還邀請“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和國外友好城市參與共建園博園,共享園博盛會。規劃布局“三湖六橋十八嶺”根據區域的自然山水格局及場地地形地貌條件,總規設計團隊將園區水體劃分為三大湖區。從北至南分別為:北部梳理那罇河及養殖坑塘形成的玲瓏湖、中部借助清泉水廠周邊低洼地勢形成的清泉湖、南部結合礦坑治理打造的七彩湖。跨越三個湖區水體,園區共設置六座獨具特色的橋梁,從北向南分別為三座車行橋——朱槿橋、金花橋、疊翠橋,三座步行橋——知竹橋、鼓樂橋、錦繡橋。“十八嶺”是在保留現有十八座山體的基礎上,通過生態修復和景觀手法,形成“邕、龍、翠”三大山嶺景觀脈系。建設“一閣四館兩中心”園區內將設置“一閣四館兩中心”為主的多個建筑,即:清泉閣、宜居·城市館、東盟友誼館、體驗館、頂螄山貝丘遺址博物館,以及游客服務中心、演藝中心。清泉閣:坐落于園博園清泉湖北側,與東南側賽歌臺隔湖相望,閣頂最高點為75米,地上9層,為整個園區最高構筑物。建筑原形取自侗族的鼓樓,從不同角度觀賞,建筑呈現不同的形態——似鼓樓、似旗幟,又似南寧的首字母“N”。觀景臺與市區龍象塔遙相對望,登臨塔頂,近可飽覽全園,遠可眺望南寧市天際線,景色美不勝收。宜居·城市館:宜居·城市館是本屆園博會的主展館,以“嵌入山體、織補大地、館園結合、融入自然”為設計策略,建筑面積約25900㎡。會期將舉辦首次城市建設發展主題展,以“新時代·新理念·新城市”為主題,以城市發展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為主線,串聯城市發展的總體進程,設置“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五大專題,以嶄新的視覺體驗、有趣的參與互動、專業的科技體驗為廣大觀眾展示中國新時代下城市發展的魅力所在。東盟友誼館:是園博會為東盟十國搭建的園林園藝展示平臺,建筑造型源自于廣西侗族的風雨橋,總建筑面積約6700㎡。設計以“橋”為主題,打造一組極富特色的水上建筑群,并呈“手拉手”狀,取“手拉手、心連心”的寓意,橋上設置10國展館,總面積3300平方米。各國展廳對應一個單元體,相對獨立,保證各國展示的完整性,又彼此聯系。結合建筑設計理念,展館內展陳設計以“花之綻放”為主題,喻意為“綻放中國-東盟的友誼之花”,使用蒙太奇的表現形式,以“造物有靈且美”為故事主線,創作各國國花舞蹈,將東盟友誼館打造為“有故事的園林展廳”。展陳內容基于東盟各國園林特色的基礎上保證公平公正性,更好地以園林園藝的角度與各國進行國際交流。東盟館展覽十國按英文字母首排序分別為:文萊館、柬埔寨館、印尼館、老撾館、馬來西亞館、緬甸館、菲律賓館、新加坡館、泰國館、越南館。體驗館:以穿斗構架為主題,從傳統廣西民居出發,提取穿斗式結構,并植入現代的展廳,是一座面向青少年為主的集科普和娛樂體驗相結合的展覽空間,通過趣味性的場景設計與布局,配合豐富多彩的內容與知識點,肩負起園博會科普大眾職責的同時,融入強烈的主題樂園設計理念,緊抓目標人群的心理需求,提供大量前沿、有趣、生動的游樂項目,使傳統展覽會煥發新的魅力。頂螄山貝丘遺址博物館:建筑由兩層展廳以及三片梯田屋頂組成。屋頂層疊的形象形似貝殼,又似梯田地貌,象征層層疊疊的貝丘遺址歷史,令人人產生多重聯想。本館作為專業類博物館,主要展出頂螄山遺址發掘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石器、骨器等古跡文物,展現珠江流域新石器時代貝丘文化的發展時序和南寧古人類文明。演藝中心:又名賽歌臺,位于園博園清泉湖東側,與西北側清泉閣隔湖相望,總建筑面積2510㎡。演藝中心依水而建,以山水為舞臺背景,承載園博園實景演出、民間賽歌表演、傳統節日演出和綜合服務等功能。建筑整體是個開放的露臺劇場,由一個舞臺、三個看臺組成。建筑的屋頂由樹狀結構柱支撐,屋頂結構為三角形布局的幾何分格,并形成上下凹凸的椎體;屋架采用轉印木紋鋁板、遮陽金屬格柵和陽光板,虛實結合。整個建筑形似一株枝繁葉茂的大榕樹扎根在湖邊,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游客服務中心:與園區大門成為一個整體,主要有游客服務功能,接待展示,辦公管理和大門排隊等候驗票四大功能。打造“八十展園八大景”園區規劃設計中華城市展園、東盟園、絲路園、廣西園、設計師園和企業園六大主題展園,展園共計80個,其中:中華城市展園44個,東盟園10個,絲路園9個,廣西園1個,設計師園5個,企業園11個。中華城市展園:邀請承辦過歷屆園博會的城市、南寧市的姐妹城市、國家首批生態園林城市、全國省會城市等44個城市參展。按照園林流派及景觀風格,以園博軸為界將展園劃分為南北片區,其中北片區臨水,定位為傳統園林;南片區多山,定位為現代園林。薈萃中華園林經典,彰顯各地城市風貌,展現園林建設創新成果。東盟園:作為歷屆園博會的首個東盟園,立足于南寧市作為東盟開放合作前沿城市的區位優勢,邀請東盟國家的10個代表城市參展。內設10個展園,環抱著東盟友誼館,形成了室內展示—室外體驗的東南亞風情景觀區,集中展示東盟十國知名設計師的原創作品,原汁原味地保留東南亞國家的園林景觀及特色文化。絲路園:邀請“一帶一路”節點城市及園林知名國家參展,凸顯廣西作為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地位。絲路園猶如一條絢麗的絲帶聯動世界,集中展示絲路沿線國家代表城市的園林景觀,以國際化的視角詮釋“生態宜居園林圓夢”的辦會主題,體現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在多領域、多方面相互合作、共同發展的深厚友誼。廣西園:是本次園博會的東道主展園,也是本次展會單體面積最大的展園。展園以“八桂天境”為主題,分借助場地的丘陵地貌與現狀植被,通過塑造“石之境、溪之境、樹之境、那之境、天之境”五境,對廣西獨特的自然山水條件及歷史文化特征進行了藝術化和景觀化的闡述,全面展現壯鄉少數民族生活和八桂城鄉風貌,展示廣西園林景觀特色和宜居城市建設成果。展園融匯了壯錦、繡球、銅鼓、干欄式建筑等壯鄉元素,采用多種建園造景手法,讓民俗風情與山水文化相交融,描繪了一幅幅八桂壯鄉活力迸發、充滿希望的動人圖景。設計師園:面向社會征集設計方案,并將優秀的創意設計轉化為現實成果。展園設計秉持“自然優先、以人為本、統籌開發”的原則,突出“生態、文化、共享”三大特色。在保護現狀地形地貌和植被的基礎上,運用生態修復、海綿城市等新技術,實現生態功能的最大化,充分展示人文與自然、城市與生態和諧共生可持續發展的新理念。企業園:為臨時性展園,邀請國內知名的園林及生態環保類企業參展。運用綠色環保、生態科技、現代園林景觀設計等技術建設展園,為企業搭建展示形象和實力的平臺,促進園林企業的交流合作,實現互惠互利,共贏發展。除不同特色的展園外,本屆園博會園博園公共園區的建設也獨具特色,根據景觀特色的劃分,形成了八大景觀,分別為:蘆草疊塘、玲瓏攬翠、松鼓迎賓、花閣映日、清泉明月、潭池寄情、礦坑七彩、貝丘遺風。每個景點分別展示了不同的景點景物,步移景異,游客在每個景點都能收獲不同的喜悅。其中蘆草疊塘位于園區西側,緊鄰八尺江,主要展示濕地坑塘、水草花境、百年古樹等特色景觀;玲瓏攬翠則借助園區最大水面玲瓏湖及玲瓏島展現平湖翠島的生態景觀及休閑養生、康體長壽景觀;松鼓迎賓位于園區中部的主入口區域,通過羅漢松園、松林杜鵑、銅鼓廣場等景物,展現氣勢恢宏的入口景觀;花閣映日則以清泉湖為鏡、倒影清泉閣、展現繁花似錦的核心區景觀;清泉明月借助堤外一眼清泉,打造幽靜生態的清泉彎流景觀;潭池寄情位于園區西南側,以愛情為主題,打造婚紗攝影基地及愛情文化主題公園;礦坑七彩以礦坑生態修復為主題,展現生態、創新的造園手法;貝丘遺風則借助遺址打造歷史文化的展示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