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州市人民烈士紀念碑位于達州市人民公園內,建于1950年。紀念碑通高11米,坐東向西,由碑座、碑體構成,均為四方形,碑座邊長3米,四邊刻有段可情作的序,保存完好。…[詳細]
達州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通川區朝陽街道達州紅軍烈士陵園內,建于1958年,為紀念在第一、二、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及抗美援朝、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死難烈士而建造。…[詳細]
羅進益夫婦墓位于通川區金石鎮金山村,建于清光緒七年(1881年),由土冢、碑樓、牌樓、桅桿四部分組成,占地面積300平方米。該墓規模宏大,結構嚴謹,石質碑樓輕微風化,部分雕刻損毀,牌樓頂損毀,整體保存較好。…[詳細]
蒲家英烈園位于通川區蒲家鎮文昌宮社區中心校內,建于1991年,坐北向南,長50米,寬30米,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園內由“熱血碑”“三烈士”“馬難(蘭)花”“人梯”等組成。該建筑群莊嚴肅穆,雄偉壯觀,浩然正氣。…[詳細]
潘家祠石牌坊位于達川區石梯鎮水塘村,建于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石質仿木結構,六柱五間,三樓,抱鼓石柱。牌坊通寬12.3米,高8.5米,厚1.5米,明間為門,次間及稍間檐下大斗石雕,主樓及枋上雕刻損毀較重。牌坊左側前18米有一石質雙斗桅桿,桅桿直徑0.5米,高10米。石牌坊整體保存完好,建筑工藝精美,建筑規模較大,有較高的工藝和歷史價值。…[詳細]
楊超故居位于達川區雙廟鎮雙廟社區,故居建筑為單檐懸山式屋頂,穿斗式木結構,上覆青瓦,呈“丁”字形布局。楊超(1911—2007),原名李文彥,1911年11月出生在這里,并度過了童年和少年。1932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10月任延安中央黨校馬列學院哲學所研究會主任,1949年任周恩來秘書,歷任中共瀘州地委書記、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四川省工業部部長、西昌工業區建設委員會主任、四川省計劃委員會主任、中共四川省委書記處書記、四川省副省長、四川省委書記等職。…[詳細]
石廟摩崖造像位于萬源市石窩鎮古社坪村,面積10平方米,朝向東南,共四龕,具晚明至清代時期典型特征。該造像整體保存較好,有明確題記,實屬珍貴,對判定荔枝道的走向及年代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撐,極具雕刻藝術、宗教文化、蜀道文化線路和地方歷史等方面的文物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詳細]
蒲永芳墓位于萬源市河口鎮三官場村,占地面積60平方米。該墓整體保存較好,為清晚期典型墓葬,浮雕精美傳神,有一定工藝水平,對研究清代當地民間工藝水平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詳細]
王本源墓位于萬源市玉帶鄉下啟山村,建于1915年,占地面積約150平方米,為家族合葬墓。該墓整體保存完整,墓坊做工精細,雕刻精美,浮雕有戲劇人物神態妙肖,墓聯、詩文書法俱佳,極具文物研究價值。…[詳細]
張維燦墓位于萬源市玉帶鄉茶園河村,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占地面積160平方米,為雙人土冢墓。該墓規模較大,保存完整,為清晚期典型墓葬,其碑志、詩文、對聯書法極工,浮雕精美,具有重要文物研究價值。…[詳細]
楊柳關阻擊戰遺址位于上峽鎮楊柳關村3組。1933年11月初,敵第五路“剿匪”軍總指揮王陵基指揮所屬各部向楊柳關進攻,紅三十三軍、紅四軍10師在徐向前、王維舟指揮下,經幾晝夜激戰,將敵擊潰,斃、傷敵官兵1000余人。王陵基首站潰敗,惱羞成怒,將王維舟胞兄王佐卿、胞弟王天干和胞侄王心恒、王心燕扣做人質,逼王維舟讓出陣地。王維舟義憤填膺,親自上前線指揮戰斗,將敵人趕出數十里之外,敵“六路圍攻”首戰失敗。…[詳細]
共青團王家場支部紀念地位于宣漢縣君塘鎮紅嶺社區,年代為1933年。類別為近現代。共青團王家場支部紀念地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建筑為東南—西北朝向,占地面積26.5平方米。該支部成立于1929年,1933年遷往他處。該舊址主要用途是為當時一些革命進步人士從事地下革命活動提供--交流的場所。1994年,宣漢縣人民政府為舊址樹標志碑1通,碑兩側各立有石柱1根,石柱上鐫刻標語,內容為“鐵面無私共產黨,鋼心奮勇青年團”。…[詳細]
王平夷宅(開江紅色文化陳列館)位于開江縣普安鎮寶塔壩社區,建于清代,整體呈四合院布局,建筑面積約533平方米。目前該館被省、市、縣分別授予“四川中小學紅色教育研學實踐基地”“達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共開江縣委黨校黨性教育基地”等,充分發揮了愛國主義教育和廉政文化教育功能作用。…[詳細]
月華玉皇廟位于大竹縣月華鎮玉皇廟村,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為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積399.13平方米。正堂為硬山式五開間磚木建筑,抬梁式結構,面闊20.60米,進深9.00米,高7.80米,廊道寬1.00米,兩邊有風火墻高8.20米。在正堂左次間墻壁內保存有二塊記錄玉皇廟的記事石碑,落款為“皇清乾隆二十四年”。…[詳細]
大廟寨楊通支部活動舊址位于大竹縣楊通鄉大廟村,是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中共大竹縣地方黨組織主要活動地,是達州第一個縣級黨組織“中共大竹特支”的發源地,是四川第一個蘇維埃政權“楊通鄉蘇維埃”的策源地,孕育了徐德、徐相應等11個革命烈士,鑄就了“求真理、做真人”的“徐小精神”,被譽為“川東小延安”。…[詳細]
楊芳摩崖石刻位于渠縣卷硐鎮卷硐社區,西北向,共3龕,面積11.2平方米。2號龕居中,豎排陰刻“高而不危”四個楷書大字,右上題“大清道光十四年”,左下落款“果勇侯楊芳書”。楊芳為清中后期名將,曾參與第一次鴉片戰爭。1號龕位于2號龕右側,長方形龕,楷書刻“出現神珠”四字。3號龕位于2號龕左側,正方形龕,楷書刻“佛”字。…[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