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子城遺址建于三國時期吳黃龍三年(公元231年)。當年,由拳縣“野稻自生”,吳大帝孫權認為是祥瑞之兆,下詔改由拳縣為禾興縣,同時命令郡縣“修城郭,起譙樓,掘深池大塹”,修建起城池。赤烏五年(公元242年),孫權立兒子孫和為太子,和禾同音,為避諱,改禾興縣為嘉興縣。唐末文德元年(公元888年)或乾寧三年(公元896年),嘉興擴筑大城,周十二里。人們把-的大城叫母城,把圍內的老城叫子城,其垣墻稱為子墻。一座城市的“形”,主要依生于它的街巷格局,正是有了這后來被稱為“子城”的嘉興城雛形,人們才會在這里從事生產、安居樂業。唐代嘉興外城的修筑,奠定了嘉興運河繞城、前朝后市的基本格局。史料記載,它是嘉興…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