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九批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九批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看樑大屋
  看樑大屋位于平江縣南江鎮湯鋪村,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原建筑面積5000平方米,現存2800平方米。粱、柱、坊、隔墻均為磚木結構,山墻青磚磨制,分上、中、下三棟,十橫堂,十二大巷,住房126間,為鄒舜士先生所建,正門兩旁拴馬石柱六對成雙,騎鼓石、石鼓、石獅、石鎖雙雙對應,正堂、中堂、小廳木門俱齊;桐油、糯米、石灰三合土地面光潔如鏡,庭院巷道四通八達,人物故事構圖精巧,具有典型的湘北民居特色和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詳細]
平江余氏宗祠
  余氏宗祠位于湖南省平江縣三市鎮白爾村,始建于清嘉慶十三年(1808),建筑面積955平方米,占地面積2300平方米,坐北朝南,磚木結構,由前廳、后寢、東、西廂房、書院組成正方形四合大院。兩院呈雙天井布局,并在兩側設東、西廂房,廂房兩側各安放一扇八角門,連接左右書院。總體布局合理,內部空間合理,通風采光性能十分優良。余氏宗祠為三市地區最大的、最為完整的祠堂建筑,在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度下,是作為封建國家統治基礎的歷史見證。該祠的存在,不僅是進行通常的祭祀睦族活動,同時也起到了培植文教、勸課農桑,保一方平安的特殊作用。并為社會培養出一批有用的人才。…[詳細]
張岳齡故居
  張岳齡故居位于湖南省平江縣甕江鎮英集村,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坐北朝南。由藏經樓、慎思堂、聽雨樓、澹園等單體建筑組成。其間回廊連接,由東向西橫向排列。整個建筑為二層磚木結構,至今保存完整。張岳齡故居為平江地區典型的清末地主莊園式建筑,是研究清代在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度下,地主階級作為封建國家統治基礎的歷史見證。…[詳細]
岑川李氏宗祠
  岑川李氏宗祠位于平江縣岑川鎮包灣村,又名隴西堂,位于湖南平江縣岑川鎮包灣村。李氏宗祠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據其譜載明成化五年(1469年)就已存在,至清道光年間已歷經八次維修。今祠當為清代道光十九年重修。共占地1200平方米,平面布局呈“田”字形,為三進兩院單層磚木結構建筑組群。其中三進由門廳、享堂和寢殿組成,并在門廳屋面出高大的“凸”字形牌枋樓;兩院呈雙天井院布置,并在兩側各設東、西廂房。總體布局合理,內部空間寬敞,通風采光性能十分優良。李氏宗祠為岑川地區最大的、最為完整的祠堂建筑,它是研究當地農業社會中,在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度下,是如何作為封建國家統治基礎的歷史見證。抗日戰爭期間,李氏族…[詳細]
保全方氏宗祠
  方氏宗祠位于平江縣木金鄉保全村店頭大塅,距平江縣城70公里,是一處清代家廟建筑,始建于清康熙30年(1693),座北朝南,四進三廳,平面布局呈長方形,由門樓、門廳、正廳及兩側廂房組成四合院,東西長,南北寬。第一進門樓,兩側為“入弟”、“出孝”,第二進門、廳左右兩側立石獅、石門、石鼓、石窗、石柱氣宇軒昂,門上 書-“方氏宗祠”;第三進為報本堂(亭子),原為三層重檐,純木結構,1998年方姓族人將亭子改為水泥鋼筋三層亭子。第四進為寢堂。宗祠為磚木結構,寢堂的東西相房均為硬山式,小墻為屏風墻,梁架屬抬梁式結構,梁柱雕刻精美,駝峰雕刻,各種龍鳳花草、人物故事等栩栩如生。2006年,岳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詳細]
聶市老街建筑群
  聶市老街建筑群位于臨湘市聶市鎮沿河居委會,自鄢家橋至王爺廟湖坪,長約兩公里,東徑113°49′北緯29°57′,其得名,可追溯到三國時期,從宋代起,聶市便開始在中國的歷史上嶄露頭角,聶市老街南端張家門的張尚祖、張尚陽兄弟聲名顯赫。老街始建時間無考,在明代中期始見諸文字,且已成為全縣七“市”之一。晚清、民國年間,聶市有“小漢口”之稱,常住人口5000多人,大小店鋪200余家,十多家商號印票子,有的除在臨湘一縣通行外,還通行于湘潭、益陽、長沙、武漢等地。今日,街道的形制仍然清晰可辯,還有十幾家商號、住宅、4條小巷、5個碼頭保存完整。各商號、住宅,皆系雙磚封火墻,墻體以條石奠基砌腳,一色青磚青瓦,地…[詳細]
文星塔-狀元塔
  文星塔位于湘陰文星鎮八甲,狀元塔位于湘陰縣文星鎮中心以北三公里湘江東岸的河床上。文星塔又名八甲塔,始建于宋元時期,后坍塌。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知縣李昺謂:“湘陰自古為文獻之幫,且地處洞庭之濱,謂玉池神鼎雄峙于東,湘水沅水合流于西。”為增添地方名勝狀觀山水而募捐重建。塔用三道光麻石平鋪壘砌,七級八方,通高31.50米,塔基高0.84米,邊長4.8米,占地約98平方米。因塔造型精美,塔址選在風景秀麗的東湖之畔,頗為壯觀。塔成之后,游人不絕,登臨眺望,遠近風光勝跡盡收眼底,文人騷客即興吟哦,流傳詩詞很多。狀元塔又名烏龍塔,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知縣李昺為壯名勝,應民諺“烏龍出角…[詳細]
楓林橋
  蘭溪在益陽城東8公里處,楓林橋就橫跨在鎮西的蘭溪河上。楓林橋始建于明代,當時是木橋,清嘉慶二年(1797年)改修為花崗石單拱石橋。傳說楓林橋是由住在橋東楓樹林中的老石匠,帶領幾十名徒弟義務捐資興建。老石匠助人為樂、造福鄉里的精神感動得神仙也下凡一起與他們修建楓林橋。橋修好了,愛唱山歌的蘭溪人民,商定在端午這天竣工剪彩,并在橋東橋西兩頭搭歌臺,以比賽山歌來感謝樂善好施的石匠師徒們。那位鶴發童顏的老石匠自告奮勇當司儀,在萬子鞭響過之后,老石匠鄭重宣布:“楓林橋開通、賽山歌開始”后,就腳踏祥云,飄然而去。橋畔的山歌,響徹在蘭溪上空,傳遍百里湖鄉。從此,楓林橋上賽山歌,便成了蘭溪人過端陽的傳統節目。一…[詳細]
奎星塔
  泉交河鎮屬益陽市赫山區較大一個鄉鎮,是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鎮,由原泉交河鎮、濘湖鄉、爛泥湖鄉合并組成。據史料記載,這里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始建于唐,初為洞庭豐水期湖邊柴米小集。明朝中葉,稱泉交市,清代發展為益陽縣最大的魚米集市,有“千豬百羊萬擔米,揚帆漢口一早起”的“小揚州”之稱。這里人文薈萃,文化積淀十分深厚,是清代名臣胡林翼的故里,也是革命先烈香三娘的家鄉。奎星塔位于泉交河鎮下節街,始建于清(1828年),為湘軍領袖胡林翼之父胡達源創建。西距泉交河150米,南距泉交河大橋300米,東為安山村河堤,北為爛泥湖新河。奎星塔為青磚結構,坐南朝北,樓閣式八方七級,通高26.9米,底徑4…[詳細]
賀氏宗祠
  賀家祠堂(賀氏宗祠)位于湖南省安化縣洞市老街,是安化洞市及周邊賀姓人家于清光緒年間集資構建的家族宗祠,占地約600平方米。據賀氏族譜記載,賀氏宗祠始建于是清乾隆三年(1739年),距今約兩百八十年歷史。起初只修繕里側一棟,原稱誠公祠,道光年間擴建為現有規模,更名為賀氏宗祠。賀氏宗祠是安化境內保存最完整的宗祠建筑之一。該建筑端莊軒敞,典雅大方,與山環水抱的,圍墻灰磚青瓦,墻沿白底彩繪,側墻由兩兩對應的品字形高高碼頭墻組成,高低錯落有序,穩重端莊。整座建筑從造型和顏色、繪畫設計,匠心獨具,渾然一體,與古梅山洞市自然環境十分和諧,是古梅山安化境內保存最完整而又獨具文物和美學價值的徽派建筑。作為中國悠…[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性爱在线网站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在线观看 | 在线看黄a免费网站 | 亚洲视频中文字幕更新 |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98 |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