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于2013年3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共計1943處,另有與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并的項目共計47處。2013年5月3日正式對外公布。
曲梁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夏、商、漢曲梁遺址位于河南省新密市曲梁鄉曲梁村北,面積約400×600平方米。這里地處丘陵地區,溝壑交錯。遺址區則地勢平坦,溱水分兩支環繞遺址的東、西、北三面流過。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屬龍山文化晚期至二里頭文化二、三期遺存。位于新密市東25公里曲梁村北小司河與溱水之間的高地上。南北長600米,東西寬370米,面積約22公頃,文化層厚2--4米。1959年發現,1988年3月,北京大學考古系與鄭州市文物工作隊聯合進行發掘,揭露面積300平方米,出土器物198件。陶器有深腹罐、鼓腹罐、盆、大口尊等。同時還采集到二里崗時期的鬲、罐等及商代銅…[詳細]
商村遺址
  商村遺址,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是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的古遺址。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商村遺址地表文物有商王廟、湯帝陵等。商王廟的北面和東面散布著8個大型墓冢,遺址總面積約為6萬平方米。商王廟僅存宋代重修商王廟石碑一通,元代重修商王廟石碑兩通。碑文中稱頌成湯滅夏桀救民于水火的功德,表達歷代對商代陵寢的崇敬、祭祀(碑文稱“巨陵戴”)。湯帝陵有唐代尉遲敬德手植古槐一顆,蒼老虬勁。20世紀50年代,商村遺址地表和附近的古陽堤上,發現大批散落的青銅箭鏃和古陶片,引起考古專家和文物管理部門的關注。北京大學考古專家在表層初步試掘中,獲得了大量的石刀、石斧、骨針、…[詳細]
娘娘寨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至周娘娘寨遺址位于鄭州市滎陽市豫龍鎮寨楊村西北約200米,是西周至戰國時期的古城址,2006年6月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北索河環繞而過,隔河與前袁垌、寨河而望,傳說為北朝時候的一個村寨。現遺址中心尚保留有一高出周圍3米的土臺地,近代曾利用為寨,寨平面呈方形,南北長250米,東西寬239米,周長約980米。寨墻基本上保存較好,尤其是其東寨墻,絕大部分高出地面3—5米,其它三面墻體現存高度一般在1—2米之間,厚約2—3米之間。部分墻體經過夯打,夯層明顯。在夯層中見到有大量商周時期的陶片,斷面暴露有灰坑、墓葬。河南滎陽娘娘寨兩周城址,經過多年發掘,特別是2008年的工作,已基…[詳細]
段崗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至周在河南省杞縣縣城西南6公里段崗村北、黃崗溝南岸沙丘上。出土古斧、石鑿、骨匕首,灰色、紅褐色、泥質、沙質繩紋、條紋、附加堆紋之甕、壺、罐、盤等殘片和不完整的陶獻、矮乳狀鬲腿以及鹿角、獸骨等,屬龍山文化遺存。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對該遺址重新進行發掘,出土了龍山、二里頭、商周時期的大量陶器。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小李莊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至南北朝小李莊遺址,位于寶豐縣楊莊鎮小李莊村。遺址東鄰小店村,西接冀莊村,南鄰小李莊村,北至大溫莊村。該遺址呈東西走向,西高東低,應河由西向東自遺址北部穿過。遺址東西長約1250米,南北寬約800米,面積約100萬平方米。文化遺跡從早到晚可分為仰韶、二里頭、商、西周、漢代、南北朝等六個時期,尤以仰韶與商代最為豐富。5月10日,記者來到小李莊遺址,探尋塵封地下數千年的古村落。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稍柴遺址
  稍柴遺址處于鞏義市芝田鎮稍柴村委西150米處,塢羅河與伊洛河交匯的臺地上,地勢較平坦。遺址東西長2000米,南北寬1000米,總面積約200萬平方米。1959年,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即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前身)在調查夏文化遺址時,發現這處古文化遺址。1960年、1963年先后兩次發掘面積共690平方米。清理房基5座、灰坑45個、墓葬7座,出土陶、石、骨、蚌等各類遺物500余件。從出土的遺物和地層疊壓與打破關系來看,稍柴遺址可分為四期,其中稍柴一、二、三期相當于二里頭一、二、三期文化,稍柴四期相當于鄭州商代二里崗上層文化。近年來,對該遺址進行了復查、勘探,確認該遺址早在仰韶時期就有人類在這里生活…[詳細]
大賚店遺址
  大賚店遺址位于河南省鶴壁市淇濱區九州路辦事處的大賚店村村南,是新石器時代至商代的古遺址。它文化內涵豐富,地層堆積有仰韶、龍山、商朝、周朝、漢朝的文化層,是我國考古史上為數不多的較早進行科學發掘的重要遺址之一,曾在探討仰韶、龍山和商朝文化三者關系的考古學研究中起過重要作用,是一處重要的史前遺址。1932年、2013年先后兩次進行了發掘,清理出西周中晚期墓葬、西周中期灰坑和房址等遺跡。出土的遺物有各種石器、陶器、骨器、角器和蚌器。出土的陶器中,有仰韶文化的彩陶,還有龍山文化的黑陶和商代的灰陶。考古學者認為大賚店遺址在龍山文化時期就是這一地區的中心性大型聚落。大賚店遺址是淇河流域文明發展的重要見證,…[詳細]
西水坡遺址
  西水坡遺址位于河南省濮陽市,為新石器時代經東周至漢代的遺址。1987年5月,在西水坡發現大規模的古墓葬群,包含仰韶、龍山、東周和漢代等幾個時期的文化遺存,尤以仰韶文化最為豐富。其中45號墓最為顯耀,墓主人的東西兩側分別擺有蚌塑龍虎圖案,經科學鑒定,距今已有6400多年,其中龍的形象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時間最早、體型最大、形態最逼真的龍形象,被專家譽為“中華第一龍”。-據歷史記載,衛國故城消失于漢代的一次黃河決堤,一次性埋入地下。據分析,地下應有保存完好的古城池結構布局,是非常難得的文化遺存,具有重要文化及考古價值。-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文集遺址
  文集遺址位于平頂山市葉縣常村鄉文集自然村西南。遺址大體處于澧河北岸的二級臺地上,總面積約為60萬平方米。2006年5月至2008年10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平頂山市文物局、葉縣文化局組建考古隊,對葉縣文集遺址進行了較長時間與較大規模的考古發掘。發掘面積達11300平方米。共發現各類遺跡1470多個,有建筑基址、房基、灰坑、窖藏坑、灰溝、道路、地灶、火池、磚池、水井、地道、墓葬。其中,最為重要的遺跡絕大多數都位于金代至元代初年的文化層之間。文集遺址是一處自唐代延續至元代的,在金代發展為較大規模的民間商品流通、交易場所——集鎮一類的遺存。遺址中較為清晰而明確的地層關系和豐富的遺跡、遺物,必將…[詳細]
八里橋遺址
  時代:夏位于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1994年4月,北京大學考古系發掘隊對八里橋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揭露面積100平方米,清理灰坑14座。出土遺物中的陶器有夾砂灰陶、黑陶、紅褐陶及泥質陶,一些陶片上還發現有刻劃符號或文字,制法為輪制、手制。器形有大口尊、罐、鼎、豆、爵、器蓋等。石器多為殘斷生產工具,磨制粗糙。可辨類有:石鉞、石斧、石鏟等。這些為研究豫西南地區夏商時期的政治、文化、經濟狀況提供了可靠的依據。據考證,八里橋遺址屬夏代,文化層堆積較薄,內涵單一,但灰坑分布相當密集,遺物遺跡豐富,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业余性爱视频偷窥 |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 亚洲性视频日韩性视频 | 日韩理论中文在线观看 | 一本大道综合伊人精品热热 | 亚洲精品在线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