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于2013年3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共計1943處,另有與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并的項目共計47處。2013年5月3日正式對外公布。
建章宮遺址
  建章宮遺址位于未央區三橋街道辦北部,漢長安城遺址西側,屬于漢代宮殿遺址。建章宮始建于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是漢武帝時期活動的主要宮殿。宮中主要建筑有前殿、奇華宮、神明臺等。西漢末年,建章宮遭到破壞。地面現存遺跡主要為前殿等夯土臺基,地下遺跡多被農田和部分城市建筑所疊壓。建章宮前殿自修建伊始,實際上是作為漢代皇帝的皇宮使用的。其宮城的管理、官吏的設置、城內的布局均與皇宮——未央宮相近。建章宮前殿遺址、神明臺遺址、雙鳳闕遺址是建章宮內地面尚存的宮殿建筑遺跡。1957年5月31日,建章宮前殿遺址被陜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陜西省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3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詳細]
圜丘遺址
  西安圜丘遺址位于陜西師范大學南區校園內,原為師大體育學院所在。圜丘遺址,又名天壇或圓丘,元代以后始稱天壇。西安圜丘初建于隋,唐代沿用了300年,比北京天壇早一千多年,是唐代祀天禮儀制度的重要實物證據,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1957年圜丘遺址被公布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3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主持了對圜丘遺址的發掘工作。遺址高約8米,為四層素土夯筑圓壇,白灰抹面,底層直徑54米,第二層約40米,第三層約29米,頂層約20米,各層高1.5-2.3米不等。每層圓壇都設有十二陛(即上臺的階道),均勻地分布在圓壇四周,呈十二辰分布。午陛(即南階)比其余十一陛寬,是皇帝登壇的階道…[詳細]
潼關古城
  潼關,從始建至唐代,兩經遷徙,三地設防,城池多變,設施不一。東漢初期,廢棄位于河南靈寶縣的函谷關,漢獻帝先后遷關于河南新安及弘農衡山嶺,又于建安年間,遷關于潼關上南門外,即今港口鎮楊家莊、城北村一帶。潼關之名,始自于此。其建筑情況志書缺少記載。從其遺跡看,東起原望溝西沿,向西穿城北村至禁溝東岸。東西兩面臨溝,地勢平坦而廣闊。南北朝時,北周閔帝宇文覺在此打敗東魏大將竇泰后,改潼關為“潼谷關”。隋大業七年(611),將潼關遷于南北連城關間的坑獸檻谷(今港口鎮禁溝口附近)。隋亡后,唐朝仍在此設防約八十年。唐天授二年(691),再資助遷關,移近黃河(即今港口鎮的舊城址),建有關樓,城外開挖塹溝。宋、金…[詳細]
堯頭窯遺址
  陜西省澄城縣堯頭鎮有一處國內罕見的民窯群遺址,面積達4平方公里,制瓷歷史長達千年。清代民國時期,堯頭制瓷業到達鼎盛,“堯頭窯”燒制的碗、盆、罐、甕等民間陶瓷器具粗樸耐用,行銷多省,名聲遠揚。時至今日,堯頭窯遺址仍有保存較完整的古窯30余座、古民居75處,是目前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原生態古窯址遺址群,被稱為“中國原生態陶瓷的活化石”和“中國現存最大的天然民窯博物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對不可移動文物所核定的最高保護級別。堯頭窯從唐朝至今已有1300余年的歷史,是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窯。堯頭窯遺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濃厚,對研究中國古窯陶瓷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被譽為古瓷窯原生態活化石。中國民…[詳細]
鐵邊城遺址
  時代:北宋鐵邊城遺址是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延安城西北吳旗縣城西北45公里處,地處陜、甘、寧三省交界處。鐵邊城為西夏毅宗奢單都二年(1058)所建,初名定邊城,明英宗正統二年(1437)改名鐵邊城。背靠東山,西、東、南三面臨川,開有三門,周長2500米。遺址夯筑城墻最高處殘高9米,最寬處7米,城墻北面大部分有窯洞,保存完整。城東北角有水牢一座,現只留殘墻斷壁,長39米,寬15米。城東南角有一完整的烽火臺,寬6米,高9米。北城墻外有校場和點將臺,占地近1公頃。古城內文化堆積層厚2米,地面有大量磚石、骨頭、瓦片、宋瓷片等。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安仁瓷窯遺址
  時代:宋至元安仁瓷窯遺址是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咸陽城北110公里處旬邑縣城關鎮安仁村。宋代文化遺址。西臨三水河,東依原坡,總面積約150萬平方米。1977年,咸陽地區文管會主持,發掘面積1261平方米,清理出瓷窯10處,出土遺物89101件,主要有碗、碟、罐、壺等。另外還探出暴露于一面的堆料場及晾坯遺址,并調查出窯址31處,爐灰渣瓷片堆積坑22處,坩土原生層7處。安仁瓷窯發掘的文物對研究我國古代北方窯爐史提供了新的依據。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代來城城址
  代來城又叫悅跋城,在今內蒙鄂爾多斯市東勝區柴登鎮城梁村。代來城建在山口沖要之地,扼南北咽喉。作為御敵之屏藩,進可攻退可守;作為通邊的驛站,歇能供糧秣,行可換騎乘。漢承秦制,400年間,代來城應一直發揮著相同的作用。十六國后期,代來城再次復興,以朔州的名號雄踞北方。…[詳細]
牛角溝遺址
  時代:舊石器時代牛角溝遺址位于涇川縣涇明鄉白家村東莊社牛角溝涇河北岸的一條沖溝內,面積約7000平方米。1976年發現。遺址采集有砍伐器、刮削器及動物化石等,并出土了人類頭蓋骨化石,包括一小片右額骨鱗部,右頂骨大部,較完整的右顳骨,枕骨大部和左頂骨一小部。人頭蓋骨化石在牛角溝高約40米的坡面臺地內出土,1984年2月,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鑒定,是一個20歲左右的女性頭蓋骨,距今約5萬年,被命名為“涇川人”。“涇川人”在人類進化系統中處于晚期智人階段,其所顯示的人種特征與蒙古人種相符。涇川人化石的發現,證明在五萬年以前涇川地區就有人類生存,填補了甘肅省人類化石發現史上的空白。對揭…[詳細]
狼叫屲遺址
  時代: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狼叫屲遺址位于武山縣鴛鴦鎮茍家山村南1千米處大溝西坡山塬上,面積50萬平方米。遺存以舊石器時代為主,兼有新石器時代遺存。1984年發現。遺址文化層厚約1米,距地表3米。1984年和1987年分別采集到原始人頭骨化石、頸骨化石、肋骨化石以及打制的石彈、尖狀器等遺物標本。人頭骨化石經測定屬于舊石器時代晚期,是與河套人同時期的古人類,距今3.8萬年,被命名為“武山人”。遺址斷面上暴露有白灰面、紅燒土等遺跡。地表散布有大量彩陶片、泥質紅陶片,出土過雙耳紅陶罐、磨制石杯等。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半山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中國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晚期馬家窯文化的遺址。位于甘肅省和政縣洮河西岸的二級階地上。半山遺址是若干墓地和居住址的總稱,包括瓦罐嘴附近的居住址、瓦罐嘴墓地、半山墓地、邊家溝墓地、王家溝墓地和半山以南瓦罐嘴以東的一個墓地,彼此相距1~2公里不等,處于被沖溝切割成的各個小山頂上。1924年首次發現,并在邊家溝發掘了一座墓葬。邊家溝墓葬的死者系一位40歲左右的男子,頭朝東南,側身屈肢。隨葬品比較豐富,計有1件磨制石斧、1件半打半磨的石錛、2件礪石、8件彩陶罐和4件夾砂陶罐。彩陶紋飾的最大特點是用紅黑相間的鋸齒紋構成漩渦紋、菱形紋和葫蘆形紋等,還有棋盤格紋和瓜子紋。2013年5月,被國務院…[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乱码在线 | 亚洲乱码中文手机在线 | 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全 | 亚洲图片中文字幕一区校园 | 日韩中文亚洲精品视频 |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