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于2013年3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共計1943處,另有與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并的項目共計47處。2013年5月3日正式對外公布。
馬家塬遺址
  馬家塬遺址馬家塬遺址位于張家川縣木河鄉桃園村馬家塬,背靠馬家塬山梁,東西兩側為地勢較高的杜家梁和妥家梁,形成中部低洼平緩,兩邊高陡的簸箕狀地形,避風向陽。遺址地表為農田,以馬家塬為中心,向東西延伸,200米范圍密集地分布著戰國墓葬群,其規模較大,規格較高,其中包含的歷史文化信息較為豐富,有很高的考古價值,尤其是古墓0土的戰國中晚期車乘的發現,在甘肅省尚屬首次,在全國都非常罕見,它為研究秦和戎的關系,北方、西亞古代民族史,以及中國古代中外民族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資料,也為這一時期車輛的制造技術、裝飾工藝,金、銀、鐵等金屬品的提煉和運用程度等提供了證據,對于中國科技史的研究也具有非常…[詳細]
砂鍋梁遺址
  時代:夏、商砂鍋梁遺址位于酒泉玉門市小金灣鄉東南3千米處的戈壁上,因地表陶片密集,故名。面積15萬平方米。屬四壩文化和騸馬文化。1976年發現。遺址中心有高大的砂丘。文化層保存較好處大約在1.5~2.0米左右,包含物豐富,有木炭、陶片等。在遺址上曾發現有陶窯殘跡,并采集到成組的完整陶器,可能屬于墓葬中的隨葬品。遺址地表散布有大量陶片、石器及少量銅器殘片和銅珠顆粒等。砂鍋梁遺址文化堆積較厚,包含物豐富,文化內涵相對單純,對四壩文化和騸馬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該遺址發現的冶銅或銅器加工遺物,為研究我國早期銅器的起源和冶銅工藝的發展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詳細]
東灰山遺址
  時代:夏、商東灰山遺址位于民樂縣六壩鎮東北約2.5千米處,遺址是由灰土與沙土堆積而成的一座呈東南~西北走向沙土丘,高出地表約5~6米,面積24萬平方米。屬四壩文化。1958年發現。1987年,吉林大學考古系和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了發掘,出土文物1003件,其中有彩陶、青銅器、骨器、石器、木器等。在遺址的文化堆積中發現小麥、大麥、高粱、粟、稷、等作物的炭化籽粒。沙丘東北部為墓葬區,墓葬分布密集,多作西北—東南向排列,與沙丘走向一致。共清理墓葬249座,均為豎穴土坑墓,部分有龕,極個別有腰坑。僅兩座墓發現有木質葬具,盛行尸骨不全的亂骨葬,合葬墓占有一定比例,各墓隨葬品數量差異較大,約三分之一的…[詳細]
辛店遺址
  時代:商周辛店遺址位于臨洮縣辛店鎮的辛店村和石郭家村洮河東岸二級臺地上,面積11.6萬平方米。屬辛店文化。1924年發現。遺址分為辛店村駱駝崖與石郭家村石家坪兩個片區。經鉆探、發掘證實,駱駝崖為居住區,面積9600平方米;石家坪區為墓葬區,面積10.7萬平方米。遺址文化堆積豐富。出土陶器以夾砂紅褐陶或黃陶為主,陶中摻入碎陶末與石英砂粒等,陶胎較為粗糙,多為手制,表面磨光,并施有一層白色或紫紅色陶衣。紋飾有繩紋、附加堆紋與彩繪紋等。彩繪花紋別具一格,近似一對羊角的雙勾紋與犬型紋是其重要標志。辛店遺址是辛店文化命名地,內涵豐富,保存較好,對研究青銅時代西北地區的社會面貌及當時與中原地區的文化聯系具…[詳細]
三角城遺址
  三角城遺址位于縣城東北紅沙梁鄉西約10公里的沙丘中,西南徑距縣城約55公里,城南北寬約120米,東西長約200米,現有石筑墻基殘存,因城西北隅有不規則的三角形高臺而得名,臺高8.5米,城內地面上陶片、殘磚較多,還有石斧、石刀、石紡輪等,與柳湖墩遺址“沙井文化”類型相似。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秦直道遺址慶陽段
  時代:秦秦始皇修直道(前212~前210年),起咸陽,達九原(今內蒙包頭),延連700余千米,其中甘肅段是要害地段。直道南自陜西旬邑入甘肅正寧,北自華池出省境入陜西吳起,境內全長約300千米。秦直道沿子午嶺北行,翻山越嶺,馳川奔坡,蜿蜒盤繞,塹山填谷,修造道橋,飭建城障,夯筑烽燧,形成軍事性很強的交通線。直道跨越正寧、寧縣、合水、華池4縣的30個鄉鎮50余村莊。現存道路遺址,最窄者4~5米,最寬者6~10米。沿道路兩旁的險要之地,仍保存有城障、關隘、烽燧遺址。其中華池段保存較好。直道所經之地,現今大都是山區林地。部分地段仍在使用,大部分荒廢。秦直道是重要的線形文化遺產,對中國古代軍事、經濟、文…[詳細]
成紀故城遺址
  成紀故城遺址位于靜寧縣治平鄉劉河村,為西漢所置成紀縣治。城址總面積25萬平方米,今存約14萬平方米,西北部和東部殘留城墻長490米。遺址文化層堆積深厚,有大量秦漢時期的板瓦、磚和陶器殘片等,城外四周秦漢墓葬眾多,出土大量文物。1993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有極其重要的考古研究價值,開發利用潛力較大。…[詳細]
六工城遺址
  時代:漢至唐六工城遺址位于中國甘肅瓜州縣南岔鎮七工村西2千米處的荒草灘上。該遺址最早在1926年被著錄,1944年正式開始考古調查。六工城遺址由城和障兩部分組成。大城東西長362米,南北寬304米,面積110048平方米。城墻底寬4米,頂寬2.8米,高7.5米,夯土版筑,夯層厚約0.16米。南﹑西﹑北三面各有城門及甕城,城墻呈直線,唯以東城墻連續四次內折,南、西、北墻保存相對較好,外城東墻倒塌嚴重。全城共有內外角墩7個、馬面8個。大城東北連接一座小城障,平面呈方形,南面正中設門,東西長76米,南北寬82米,面積6232平方米,夯土版筑,底寬8.3米,頂寬4.9米,高10米。除東北角外側剝落較為…[詳細]
草溝井城址
  時代:漢至明草溝井城址位于中國甘肅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明花鄉南溝村西10千米處,南距甘新公路18千米。城址由南、北兩城組成,兩城均坐北向南,相距2.5千米。南城保存較好,平面近方形,東西長130米,南北寬120米,面積15600平方米。南垣正中設門,筑有方形甕城,城四角筑圓形角墩,北垣正中有馬面,南垣有馬道,城垣底寬7米,頂寬3米,高10米,夯土版筑,夯層厚0.18米。城西50米處有圍墻一道,圍墻外分布有1米見方的窯坑。城內外地表遺存有殘磚、瓦、黑白釉瓷片、青花瓷片、灰陶片及明代錢幣。北城平面呈方形,東西長165米,南北寬158米,面積26544平方米。城墻坍塌嚴重,殘高1.5米左…[詳細]
宗日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宗日遺址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縣巴溝鄉團結村。宗日遺址初名免兒灘或托勒臺,是一處北高南低的大灘地。灘地東為巴溝河流入黃河口處,屬黃河第一臺地。團結村緊靠臺地邊緣。遺址面積約300×200米,北部被壓在村莊之下。因雨水沖刷臺地邊緣而形成的數條洪溝將遺址分割為東西兩區。東區為居住區,并有部分墓葬,西區未見居住遺跡,主要是葬地,又名宗日墓地。遺址地面散布有較細碎的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及齊家文化陶器殘片。斷巖處暴露有灰塵層。1984年全省文物普查時發現,曾清理墓葬2座及殘窯址1處。此遺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1994、1995、1996三年的考古發掘,發現大量的遺物…[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 | 亚洲日韩欧洲不卡在线观看 | 日本私人免费观看手机版 | 日韩欧美亚洲一中文字暮精品 | 日韩欧美激情国产一区二区蜜 |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