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于2013年3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共計1943處,另有與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并的項目共計47處。2013年5月3日正式對外公布。
蘑菇山北遺址
  時代:舊石器蘑菇山北遺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滿洲里市,是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1980年6月,考古發現有砍砸器、尖狀器、刮削器等石器,是研究大窯文化傳播和發展的重要依據。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金斯太洞穴遺址
  時代:舊石器、商金斯太洞穴遺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是舊石器時代至商朝草原先民的居住遺址,洞穴寬16米、深24米,其堆積層厚達5米,共分3層。在最下層的堆積物中,考古人員發現了距今5萬至1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晚期遺物,有石砧、石錘等工具,還有野馬、披毛犀、野鹿和轉角羚羊等動物的骨骼并已呈部分石化,其中野馬的石化骨骼為最多。考古專家認為,這反映了當時生活在草原地區的原始先民,主要以獵取野馬為生的生活狀態。在中層和上層的堆積物中,考古人員發現了距今3萬年至3000年左右的文物遺存。特別是上層文化遺存出土了大批灰色、黑色的陶器碎片和少量的銅制品。陶器的主要器型有鬲、罐、杯和三足…[詳細]
輝河水壩遺址
  時代:新石器輝河水壩遺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鄂溫克自治旗,距今年代約5000年左右,發現大量用細石葉制作的精美箭頭、石鉆、石刃,還有許多圓頭刮削器及大型打制石器,發現用火痕跡和類似北方的“地窨子”。鑒于發現大量細石器制作的下腳料,推測這里很可能是一處石器制作場。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哈克遺址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哈克鎮北部,距市中心約28公里,是中國北方地區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聚落遺址,其距今時間比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還略早一些,距今7000-5000年。1985年被發現的,現在已被命名為“哈克文化”,為中華文明起源多元論提供了珍貴的實證。2008年9月,海拉爾區委、區政府決定在哈克遺址上建設哈克遺址博物館,保護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專家發掘的考古遺址原貌,以展示哈克遺址。哈克遺址博物館總建筑面積為1500平方米,共分為五部分,序廳和三個展廳圍在遺址四周。石鏃是博物館的標志性器物,也是整個博物館的布展主線,通過場景再現了呼倫貝爾…[詳細]
白音長汗遺址
  時代:新石器白音長汗遺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林西縣雙井店鄉白音長汗村南約0.5公里、西拉木倫河北岸東山坡上.1986年修建平雙(河北省平泉縣--內蒙古林西縣雙井店鄉)公路時發現,經1988年、1989年、1991年三次發掘,揭露總面積7257平方米,文化內涵包括小河西文化、興隆洼文化南臺子類型、興隆洼文化白音長汗類型、趙寶溝文化、西荒山類型、紅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紅山文化遺存遍布整個遺址,有房址17座、灰坑33個、墓葬6座.遺物豐富多彩,種類多,富于變化。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興隆溝遺址
  時代:新石器興隆溝遺址位于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東部,地處大凌河支流上游左岸。興隆溝遺址分為三個地點,分別屬于興隆洼文化、紅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層文化聚落。2001年至200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第一工作隊對興隆溝遺址進行了三次發掘,在房屋形制、聚落布局、居室葬俗、經濟形態、原始宗教信仰、環境考古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對西遼河流域文明起源及早期社會發展進程研究、東北亞地區史前文化交流等均具有推動作用。興隆洼文化中期聚落,總面積約5萬平方米,是目前所知規模最大的一處,距今約8000—7500年。地表分布有房址灰圈150余座,自東向西分成三區。三年共發掘房址37座、居室墓葬26座、灰坑50余…[詳細]
魏家窩鋪遺址
  魏家窩鋪遺址位于內蒙古赤峰市紅山區文鐘鎮魏家窩鋪村東北部約2公里處的臺地上。2008年5月該遺址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首次被發現。2008年10月到11月,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實地測量與勘探,初步確認該遺址總面積約9.3萬平方米,是一處保存較好、規模較大的紅山文化早中期聚落遺址。2009年至2011年期間,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組成聯合考古隊,已先后三次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累計發掘面積13,300平方米左右,確認房址103座,灰坑201座,灰溝4條,灶址12座以及其他遺跡等,出土了陶器、石器、動物骨骼、蚌器等大量遺物。2009年7月,聯合考古隊對該遺址…[詳細]
富河溝門遺址
  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烏爾吉木倫河東岸。面積約6萬平方米。1962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掘。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并經校正,年代為公元前3350年左右。通過該遺址的發掘,確立了富河文化。這是從統稱的“細石器文化”中劃分出不同考古學文化的一次重要工作。時代:新石器富河溝門位于巴林左旗林東鎮北70公里烏力吉沐淪河東岸。富河從東北來,在村西匯入烏力吉沐淪河,富河文化遺址就在村北山丘的半腰。1962年夏,中國社會科學院內蒙古工作隊在這里挖掘,發現并挖掘出古人方形地穴式房址37座,出土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細石器。據炭14測定,距今已有5400年。富河溝門遺址無論陶器的器形…[詳細]
寨子圪旦遺址
  時代:新石器位于準格爾旗窯溝鄉荒地自然村東北約1.5公里。1998年發現,并配合萬家寨水利樞紐建設工程進行了搶救性試掘。寨子圪旦遺址的主要遺跡是環繞山丘頂部修筑的石筑圍墻及圍墻內的高臺建筑。石筑圍墻依山頂部的自然地形而建,平面形制不大規整,略呈橢圓形,南、北最長160米,東、西最寬110米,面積約1.5萬平方米。石砌圍墻底寬4.5米,頂部殘寬0.5~3.5米,殘高約1.5米。在圍墻內的中心地帶,有一底邊長約30米的覆斗形高臺基址,其性質應該屬于主要履行宗教事務的祭壇遺跡。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草帽山遺址
  時代:新石器草帽山遺址,位于內蒙自治區赤峰市敖漢旗四家子鎮北1公里的草帽山后梁上,是新石器時代遺址。在南北走向約2.5公里的山梁上分布著紅山文化積石冢3處,2001年文物部門對其進行了清理挖掘,墓地面積達600平方米,石砌建筑十分規整,建筑形式前壇后冢,用琢成方形巨石砌筑的祭壇,層層疊起,有方有圓,勻稱有序地筑成三層臺階,距今約5500年左右。被學術界認為是中國現存時代最早的地上建筑之一,是中國最早的“金字塔”,所出土的玉璧是紅山文化玉器中迄今所知最明確的方形玉璧,陶器上的米字、十字等刻劃符號在紅山文化中也屬首例。草帽山遺址對研究紅山文化葬制、宗教祭祀、社會結構及中華文明起源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一级日本大片免费 | 久久人人爽爽人人爽爽aⅤ 亚洲图片在线视频 | 日韩亚洲中文字幕第一页 | 亚洲欧美另类自拍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 欧美亚洲另类小说图片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