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于2013年3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共計1943處,另有與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并的項目共計47處。2013年5月3日正式對外公布。
月塔
  時代:宋地址:位于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唐集又名石橛塔、法濟塔,在今唐集鎮月塔村。據《雍正安東縣志》記載法濟寺去治75里。法濟塔在法濟寺山門外,塔有三:左藏佛牙,右藏佛骨,西南大者藏舍利。高七級,有門可登。萬歷三十四年重修。寺東有通濟橋,石刻神智大師四字。由此可見,古代漣東曾有一座規模宏大的法濟寺,法濟塔即今月塔只是寺中三塔之一。據當地人說,法濟寺確實寬宏。它前在丁梁,后在后營,中在中營,分別建有前大殿、后大殿、中大殿。果真如此,則法濟寺南北長約有15公里左右,難怪當地有跑馬關庵門之說。口傳未必真實,但中營的中大殿直到1946年還存在,被漣東縣民主政府拆除另用了。見眼的人說,中大殿三間,有長廊,柱…[詳細]
聚沙塔
  據說到梅李鎮沒看聚沙塔,就等于沒到梅李鎮,所以一到此地,人們總愛前去領略一下聚沙塔影的旖旎風光。感受逝者如斯,沒想到,點滴間能聚沙成塔,一聲嘆息,卻已過了千年。聚沙塔確實是一座標志性的著名古塔。據史料記載,聚沙塔,原稱“聚沙百福寶塔”,為南宋紹興年間(1131年-1162年)建,又傳為三國赤烏年間孫權之母吳國太捐資興建,如果成立的話,這一下子就把歷史向前推進了900年,但許多專家認為還是前者說法比較靠譜。至于為什么建要“聚沙塔”,民間流傳的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鎮水之寶。常熟本就位于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上,梅李鎮當時又地處江海之濱,常受江潮倒灌的洪澇之患,苦不堪言,齊心協力建塔鎮水已成不約而同的心…[詳細]
江陰興國寺塔
  興國塔位于市區興國公園內。為樓閣式磚木結構密檐式寶塔,是江陰市內僅存的宋塔。始建于北宋太平興國年間,原為太平興國教寺的7級浮圖,明代增為9級,距今已有千余年歷史。現塔身共存8層,高42.22米,塔底層直徑10.70米,每邊寬4.54米,6層以下仍為宋時原物。…[詳細]
北固山鐵塔
  [鐵塔]位于清暉亭旁的鐵塔是北固山的主要文物,也是全國僅存的六座古鐵塔之一。北宋元豐元年(1078年)建成,已有900多年的歷史。由于天災-,到解放時鐵塔已殘破不堪,僅存兩層。1960年鐵塔得到了整修,整修時,在塔基下挖掘出一大批文物,內有金棺、銀槨、舍利子,以及唐代著名政治家李德裕書寫的題記石刻等;從文物中獲悉,該塔于唐朝寶歷元年(825年)為曾三次任潤州刺史的宰相李德裕創建,乾符年間被毀,鐵塔是宋代元豐年間在原有石塔的舊址上建成的。鐵塔的結構為平面八角形。下有塔基(即蓮座),每層有四門,每層都鑄有精致的佛像和飛天像,姿態生動。巨大的蓮座上鑄有優美的云水紋和龍戲珠紋。塔身東南面還鑄有“國界安…[詳細]
萬佛石塔
  萬佛石塔,原名禪師塔,座落在吳縣市鎮湖西華裝飾的西涇村(西京村)。它面對太湖,隔湖與光福窯上山相望。堅固耐用太湖水患多,而塔是佛的象征,佛是威力無比的化身,為了消災鎮邪,南宋紹興年間(公元1131—1162年)始建該塔,作為鎮湖之物。    在明朝成化年間,高僧昕乚將塔進行了洗刷整修。由重建至今,已經歷了692年的風風雨雨了。    塔由石灰石石塊砌成,作單層造。塔體外方內圓,造型簡潔,比例適度,堅固樸實。它既不同于漢族傳統的樓閣式寶塔,也不同于元代盛行的由印度傳入我國的-塔(瓶型塔),可謂自成一體,別具一格。塔原座落在江南名剎秀峰附近,座北朝南,通高11.2米,分臺基、塔身、塔剎三大部分。塔…[詳細]
七橋甕
  七橋甕明代稱上坊橋,清代改稱七橋甕,因橋的構筑是七孔半圓形的石拱,拱形如甕,故民間俗稱為七橋甕。七橋甕建于明代初期,地處南京城東南,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橫跨秦淮河,是進城的咽喉之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特別是太平天國建都天京(今南京)的十余年間,為擊退清兵,這里發生多次激戰,辛亥革命光復南京之役中,江浙聯軍也曾在此大敗清軍。七橋甕是南京地區著名的石拱橋,也是現存規模最大的磚石構筑拱橋。全長99.4米,寬13米,高25米,橋身酷似彎弓,全部青石花崗巖疊砌,石料長寬各0.65米,厚0.18米,橋身質地堅固。中間橋甕為最大,其余兩兩相對,依次縮小,橋拱上方,沿橋雙側各嵌有15只面目猙獰的獸頭石刻,雕刻…[詳細]
古蒲塘橋
  古蒲塘橋蒲塘橋,位于溧水縣蒲塘鎮南,是溧水縣現存的最大的一座古橋。據縣志記載,蒲塘河又名老新橋河,經石臼湖通揚子江,逶迤不竭。舊有蒲塘橋,為溧水至宣城驛路上的大橋,南宋末橋廢。官府在此設蒲塘渡,有司以丁夫操舟濟人。元兵渡江后,此渡口一度停辦。元代皇慶元年(1312)溧水州同知倪顯,教授陳瑞究復設蒲塘渡。但“春夏水湍激,秋冬水落,旁石峻險,輒壞舟。行者于是乎告艱矣”。“弘治間(元公1488─1505年)巡撤侶公道經之,命有司勸邑之富民并力復橋,未果。”其后,邑民趙琪兄弟請獨自建橋。“逐捐所積蓄購石募工匠……所費無慮三千金,皆出自己囊,無一毫取諸他。”橋始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春二月,落成于…[詳細]
蘇州開元寺無梁殿
  位于盤門內東大街11號,1956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現由吳縣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保護管理。開元寺初名通玄寺,三國東吳赤烏年間孫權為乳母陳氏所建。隋開皇九年(589年)吳縣令孫寬廢寺,唐貞觀二年(628年)僧慧重興。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詔令改名。大順二年(891年),孫儒占據蘇州,開元寺被付之一炬。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吳越錢氏遷建開元寺于盤門內現址。宋至明屢經廢興。清咸豐十年(1860年)又毀于兵火,同治十二年(1873年)稍事重修,未復舊觀。無梁殿是開元寺現在僅存的一座古建筑。無梁殿即藏經閣,建于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原先供奉無量壽佛,又名無量殿;因為都是磨磚嵌縫縱橫…[詳細]
玉燕堂(張廳)
  玉燕堂原名“怡順堂”,俗名張廳,始建于明正統年間(1436—1450),為明代中山王徐達之弟徐孟清后裔所建,清初出賣給張姓人家。共六進,房屋60間,占地面積1400平方米,建筑面積1884平方米。正廳南側設有幽暗狹長的備弄,足有20米長,左側可連通堂樓,右側可進入花廳,備弄底下有一條晶瑩的小河穿越水閣而去,與南湖相通,一副“橋從門前進,船自家中過”的建筑特色,是我國保存完好的明代民居之一,為無數古建筑家們看重。玉燕堂的正廳依然保留著殷實人家的模樣。整個大廳亮堂軒敞,期間布置以紅木打造成的家具,古色古香。大廳庭柱一抱粗左右,較為罕見的是該柱礎是木鼓墩,這也是它為明代建筑的顯著標志之處。廳上匾額兩…[詳細]
秦峰塔
  “千墩墩上塔層層,高入青霄礙野鷹。我欲登之四海,秋風病骨未堪勝”。這是明代正德時期,昆山的一任知縣方豪登千燈秦峰塔后發出的感慨。秦峰塔,位于昆山千燈鎮市河尚書浦西岸,塔為磚身木檐樓閣式,方形七層,總高度為39.5米。每層繞有腰檐、平座,塔頂部設有塔剎。塔剎以覆缽、承露盤、五重環“相輪”及“寶瓶”組成,均為鐵制,高7米,重近3噸。塔剎頂端四根“浪風索”同塔頂層的四翹角緊緊相連,牢牢穩住整個塔身的重心。秦峰塔,外為方形,內壁底層為八角形,二至七層同為方室,各層的高度和平面逐層收縮。塔內設有樓板木梯,可登至頂層,每層四面均設有壺門,可探身塔外,遠眺四周風景。該塔原屬波若寺,始建于梁天監二年(公元50…[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系列一区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l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亚洲综合视频一区 | 久久亚洲欧洲国产综合 | 亚洲女人的午夜天堂一区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柚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