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三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三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第三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3月)
月塔
  時代:宋地址:位于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唐集又名石橛塔、法濟塔,在今唐集鎮月塔村。據《雍正安東縣志》記載法濟寺去治75里。法濟塔在法濟寺山門外,塔有三:左藏佛牙,右藏佛骨,西南大者藏舍利。高七級,有門可登。萬歷三十四年重修。寺東有通濟橋,石刻神智大師四字。由此可見,古代漣東曾有一座規模宏大的法濟寺,法濟塔即今月塔只是寺中三塔之一。據當地人說,法濟寺確實寬宏。它前在丁梁,后在后營,中在中營,分別建有前大殿、后大殿、中大殿。果真如此,則法濟寺南北長約有15公里左右,難怪當地有跑馬關庵門之說。口傳未必真實,但中營的中大殿直到1946年還存在,被漣東縣民主政府拆除另用了。見眼的人說,中大殿三間,有長廊,柱…[詳細]
定林寺塔
  定林寺塔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方山西北麓。又叫方山斜塔,位于南京市江寧區方山西北麓的定林寺塔,被人稱為方山斜塔。該塔始建于南宋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塔高約14.50米,為七級八面仿木結構樓閣式磚塔。底層和二層內部為方形,三層以上則為圓筒形。在第五層設木架以承剎桿。底層僅南面開門,中央有石雕須彌座,東、西、北三面有佛龕。其他各層均四面開門。塔身用磚砌成仿木結構的柱枋、斗拱。因年久失修,腰檐、塔頂及塔剎已毀,塔身向北傾斜7.59度,經過糾偏后保留斜度為5.3度,超過聞名于世的意大利比薩斜塔,至今仍堪稱“世界第一斜塔”。在南朝劉宋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有一名外國高僧(克什米爾人)在鐘山建…[詳細]
太倉石拱橋
  太倉石拱橋位于江蘇省太倉市城區致和塘上。太倉石拱橋共三座石拱橋:周涇橋、州橋、皋橋。周涇橋在東門,元至順元年(1330年)建,三孔,橋面寬近5米,長17米,中孔高近5米,石欄精雕花卉禽獸。皋橋在西門,單孔橋,元代元統二年(1334年)建,橋長15米,寬3米多,有橋耳四個,頂面刻碗花,橋耳下用抹角柱。州橋在府南街南,元天歷二年(1329年)建,原名安福橋,因橋心正對州府門,故更名州橋,長16米,寬3米多,原三孔,現僅存一孔,橋面沿石正側面有乳丁,兩側有圭腳。2006年太倉石拱橋作為元代的古建筑,被國務院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盤門景區
  盤門景區位于古城西南端,北臨吳宮泛太平洋大酒店和新市路,南跨環城河,景區內有著名的盤門三景:水陸城門、瑞光塔和吳門橋。1999年9月23日,新的盤門景區正式對外開放。2001年9月,APEC財長會議在蘇州召開,景區內的四瑞堂被選定為會場所在。盤門是蘇州古城的八門之一,始建于公元前514年,因刻有木作蟠龍置于城門之上,以鎮懾越國,故稱“蟠門”。后因水流縈回交錯,改稱“盤門”。現存城門為元代遺構,城樓為1986年初夏重建。盤門由兩道水關、兩道陸門和甕城、城樓和兩側城垣組合而成,是蘇州古城唯一保存完好的水陸城門,也是全國僅有的一座水陸并存城門,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陸城門分內外二重,二門之間設有甕城…[詳細]
南京城墻
  南京城墻位于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原稱“應天府”,是明初的都城,以高大堅實、雄偉壯觀的明代城垣建筑聞名于世,是舉世公認的第一大城。南京城墻原有內、外兩重,外城為土筑的,已經毀棄,只有麒麟門、仙鶴門等地尚有城基可尋。內城是磚石結構,東盡鐘山南崗,西據石頭,南臨秦淮,北依獅子山、九華山而控后湖。城墻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至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歷時21年。建筑平面呈南北狹長、東西略窄的不規則形,完全是根據地形地勢和軍事防御的需要而修建的。城垣內側周長33.676公里,高14~21米,有垛口13616個,窩鋪(堡壘)200個。其周長不僅在全國的古城中最長,而且也是世界第一的。城垣用巨大…[詳細]
七橋甕
  七橋甕明代稱上坊橋,清代改稱七橋甕,因橋的構筑是七孔半圓形的石拱,拱形如甕,故民間俗稱為七橋甕。七橋甕建于明代初期,地處南京城東南,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橫跨秦淮河,是進城的咽喉之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特別是太平天國建都天京(今南京)的十余年間,為擊退清兵,這里發生多次激戰,辛亥革命光復南京之役中,江浙聯軍也曾在此大敗清軍。七橋甕是南京地區著名的石拱橋,也是現存規模最大的磚石構筑拱橋。全長99.4米,寬13米,高25米,橋身酷似彎弓,全部青石花崗巖疊砌,石料長寬各0.65米,厚0.18米,橋身質地堅固。中間橋甕為最大,其余兩兩相對,依次縮小,橋拱上方,沿橋雙側各嵌有15只面目猙獰的獸頭石刻,雕刻…[詳細]
常熟言子祠
  常熟言子祠為明代建筑,占地總面積為1008平方米,是祭祀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言子的專祠,該建筑是常熟保存最早的古代官式祠廟建筑,也是全國唯一一處在文廟范圍內,單獨設祠祭祀孔子學生言偃的建筑。常熟言子祠,初名吳公子游祠,南宋慶元三年(1197年)知縣孫應時建。端平三年(1236年),知縣王爚遷建言子祠于文廟之后,是為將言子祠納入文廟建筑序列之始。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重建言子祠于文廟(大成殿)東,弘治十三年(1500年)重修。清康熙間(1662-1722年)圣祖南巡御書“文開吳會”額,乾隆十六年(1751年)高宗南巡御書“道啟東南”額,曾俱榜祠中。同治十一年(1872年),兩江總督曾國…[詳細]
惠山寺金蓮橋
  金蓮橋,在無錫市西郊錫惠公園內。位于南朝古剎惠山寺建筑群的中軸線、金剛殿(舊址)與御碑亭之間的金蓮池上。宋建,歷代重修。1982年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公布時名稱為“惠山寺金蓮橋”。金蓮橋為三孔石梁橋,橋身東西向架于池上。石橋兩端為石砌橋臺,中間為兩座石砌橋墩,以承接橋身石梁。每孔由六塊石梁組排而成,中間四塊為橋面石,以通行人;兩側各為一塊華版石,上承石欄桿,外側雕刻宋代典型的壓地隱起“纏枝牡丹間化生(童子)”圖案。橋身南側中孔花版石的邊沿正中鐫有“懋德堂李府”五字。東西橋臺的橫帽石梁兩端各雕成一個怪魚首,共四個。中間兩橋墩的橫帽石梁兩端各雕成一個螭首(讀癡,若龍而黃),亦四個…[詳細]
唐荊川宅
  唐荊川宅唐荊川原名順之,明代杰出的文學家、心學學者、抗倭英雄,常州文脈的杰出繼承和發揚者。唐荊川宅松健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建筑群坐北朝南,分為東、西兩路,總建筑面積約1679平方米:東路設三個院落,西路現為四進,具有較高歷史價值。2014年,松健堂實施了整體修繕,修繕內容包括:屋面修補、院落建筑恢復,保存歷史痕跡,解除存在的安全隱患、恢復原有形制,目前修繕已基本完成。…[詳細]
揚州真武廟大殿
  真如寺又叫真武廟,座落于小紀鎮,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真如寺,初名地藏庵,始為道場,建于唐,后荒廢。明弘治八年重建,有前殿、大殿、藏經樓(兩層),采用宋代的建筑風格。歷盡滄桑,至1949年,真如寺僅存一大殿。上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省、市兩級人民政府的文化部門曾數次對真如寺進行修葺,使古廟煥然一新。真如寺大殿坐北朝南,殿門左右各置石燈籠一座。大殿總面積139.4平方米,高9余米。正背兩端飾有龍形吻,巨大的斗拱將戧背角端高高托起,內梁柱、枋用料考究。真如寺氣勢宏偉,古樸端莊,重檐間懸趙樸初題寫的“大雄寶殿”匾,大殿內正中供釋迦牟尼大佛像,左供阿難,右供迦葉,東西供十八羅漢。正殿柱懸楹聯由心澄撰…[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香蕉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最精品国产手机在线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 |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aⅴ | 天天拍夜夜添久久精品大 | 日本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