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琉璃河遺址
  琉璃河遺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鎮北1.5公里大石河畔的臺地上。琉璃河遺址是西周初期的一處重要遺址,20世紀40年代,中國考古工作者首先在此發現了一批商周時期的遺跡、遺物。197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市文物工作隊聯合對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發掘,初步探明了遺址的分布情況。遺址占地約500萬平方米,在董家林村發現了一座城址,北墻殘長800多米,東、西墻探明300余米;墻為夯土筑成,寬10米,質地異常堅實;城墻-有壕溝,城內分布著密集的房基。在城的東南部有一片占地5萬余平方米的貴族墓地,目前已發掘墓葬200余座,其中有不少大型墓葬旁有陪葬墓和車馬坑,并出土了大批珍貴的青銅器、玉器、骨器等文…[詳細]
薛城遺址
  薛城遺址位于山東省股縣城南15公里。薛城遺址是東周時期的諸侯國薛國的都城遺址。文獻有關薛國的記載都很早,《左傳·定公元年》記載,在夏代、商代的時候即有薛國;《讀史方輿紀要》記載,戰國時期齊國滅薛國,并封田嬰于薛。秦漢時期在此處設縣。近年來,山東省文物研究所對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揭示了古城遺址的概貌。城址的平面呈不規則正方形,周長10615米,城墻迤儷起伏,高出地面4~7米。城內的地勢十分平坦,宮殿遺址居于城內正中央。城東北角有兩座高大的土冢,相傳是戰國時孟嘗君及其父田嬰之墓。在過去,城址周圍常有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出士,此外還發現了一處漢代的冶鐵遺址。(國家文物局)…[詳細]
淹城遺址
  淹城遺址位于江蘇省常州市南門外約7公里武進縣湖塘橋西。淹城水陸面積約67公頃,其中耕地約占47公頃。城有三重,分別為外城、內城、子城,城河亦有三圍。外城為一不規則圓形,周長2580米,東西對徑800余米,南北直徑750米左右;城墻殘高10米左右,寬25~50米不等,城外護城河一般寬40~50米,深3米多。內城呈方形,處于外城內部的東北面,周長半于外城,達1252米,高10.5米、寬20米左右,高于外城。子城即王城,又稱為“紫羅城”,在內城中部偏北,也呈方形,周長457米,高約11米,寬約7~10米。三城各有一門出入,外城的出口在西部偏北,俗稱“城門口”;內城出入口在西部偏南處,俗稱“搖鈴城”;…[詳細]
秦雍城遺址
  秦雍城遺址位于陜西省鳳翔縣的南部。雍城是春秋至戰國中期秦國的都城,秦國從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至獻公二年(公元前383年),在此建都長達300余年。1975年,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對秦雍城遺址進行了歷時十年的考古發掘,獲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果。城址的總面積為11平方公里,城內布局嚴整,道路縱橫交錯,現已發現三處大型的宮殿區。1號宗廟建筑群遺址總面積近7000平方米,由大門、中庭、祖廟、昭廟、穆廟、圍墻等組成;殿堂都是土木結構的,大屋頂,四面坡,屋頂由雙楹柱支承,這是迄今所見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先秦建筑群遺址。3號建筑群遺址總面積達21800平方米,自南向北有5座宮院,是迄今發現的先秦時代最完整…[詳細]
禹王城遺址
  禹王城遺址(第三批國保)時代:東周至漢地址:夏縣西北7.5公里中條山麓古城址有大、中、小三座城垣。大城平面近似梯形,周長約15.5公里,總面積為13平方公里。北墻、西墻和南墻的西段保存較好,一般高出地面1—4米,西墻最高達8米。東墻大部分僅存斷續殘基。在西墻北段之外有寬約30米的護城壕痕跡。出土春秋戰國遺物有鬲、盆、罐、淺盤豆、蓋豆、甑、筒瓦和板瓦等,還有漢代的卷云紋瓦當、繩紋板瓦等。據初步研究,大城可能為戰國時期魏都安邑,中城為秦漢時期的河東郡治,小城使用年代最長,可能為原安邑的宮城,建于東周,至北魏仍沿用。…[詳細]
中山古城遺址
  中山古城遺址位于河北省平山縣滹沱河北岸。中山古城遺址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興建的都城遺址。中山國是中國春秋末年由鮮虞人建立的一個小國,戰國初年逐漸強盛起來,周顯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和燕、韓、宋等國同時稱王,凡三十年,自武公始立至趙、燕、齊三國滅中山國,歷時120年。1974~1978年河北省文物工作隊對中山古城遺址進行了全面的考古發掘,探明了城址的平面呈不規則的三角形,面積約60平方公里,分為東西二城,東城是宮殿區和手工業作坊區,西城北部和西城外為王陵區,南部為居民區。在王陵區內發掘出兩座大型的陵墓,兩墓東西排列,西側的1號墓為中山王厝墓,東側的6號墓,墓主至今不明。兩墓的地面均有夯筑…[詳細]
秦咸陽城遺址
  秦咸陽城遺址位于陜西省咸陽市東15公里的咸陽塬上、渭河的北岸。秦咸陽城是戰國時期秦國的都城,也是秦統一六國、建立秦王朝后的都城。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咸陽,商鞅首先在城內營筑冀闕,以后歷代秦王又增建了許多宮殿。秦始皇統一全國的過程中,吸收了關東六國的宮殿建筑模式,在咸陽塬上仿建了六國的宮室,擴建了皇宮。滔滔的渭水穿流于宮殿群之間,就象是銀河亙空,十分壯觀。整個咸陽城“離宮別館,亭臺樓閣,連綿復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各宮之間又以復道、甬道相連接,形成當時最繁華的大都市。1959年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和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聯合對咸陽城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和發掘,1974~1975年發現了咸陽宮遺址…[詳細]
姜女石遺址
  姜女石遺址位于遼寧省綏中縣,瀕臨渤海灣。民間傳說的“姜女石”,是指在海中聳立著的一組自然礁石,即一組海蝕柱。1982年4月,錦州市文物普查隊在“姜女石”附近的海岸發現了石碑地、黑山頭、瓦子地、大金蘭絲屯等遺址,以后又調查了止錨灣和周家南山遺址。1983年12月,省文化廳、省博物館組織專人復查,確認了石碑地遺址是秦漢時期的高臺建筑群址,并于1984年4月組成聯合考古隊,對黑山頭遺址進行清理,對石碑地遺址進行了試探性發掘。“姜女石”海岸及其附近的6處秦漢遺址,以石碑地建筑群址規模最大,時代較早,另幾處遺址也都不晚于西漢前期。石碑地遺址南北長500余米、東西260多米,面積約15萬平方米,四周建有宮…[詳細]
居延遺址
  居延遺址分布在今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和甘肅省金塔縣的境內。居延遺址指的是包括漢代張掖郡居延、肩水兩都尉所轄邊塞上的烽燧和塞墻等遺址在內的遺址群。邊塞遺跡自東北斜向西南,全長約250公里,始建于漢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廢棄于東漢末年。這條防線是漢通西域的交通要道和河西走廊的屏障,也起到了切斷匈奴與羌聯系的作用,在漢對匈奴的戰略上也有特殊的意義。1930年西北科學考察團曾對遺址作過考古調查,發現了10000多枚漢簡。1972~1976年,甘肅省居延考古隊又對遺址作了復查,并發掘了破城子甲渠候宮遺址、甲渠第四燧遺址和肩水金關遺址,新獲漢簡20000余枚,這三處是三個不同類型的烽燧遺址,通過…[詳細]
玉門關及長城烽燧遺址
  玉門關遺址座落于甘肅省敦煌縣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灘上。玉門關是中國古代十分著名的關塞。唐代著名詩人王之渙的詩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涼州詞》)曾廣為傳頌,真實地描寫了古代蒼涼、遼闊的邊塞風光,給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相傳西域的和田玉就是經過此關輸入中原的,故而得名。文獻記載漢武帝為了切斷匈奴與羌人的聯系,聯絡西域各國共同抗擊匈奴,在河西地區建立了著名的“河西四郡”,據守兩關,玉門關即所據兩關之一,是漢“玉門都尉”的治所所在地。漢魏以來,玉門關一直都是通往西域諸國最西邊陲的重要關隘,也是著名的“絲綢之路”北路的必經之地。玉門關一名“小方盤城”,現在關城周垣尚在,平面呈方形。關的…[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首页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线 | 亚洲欧美自拍高清在线观看 | 亚洲天堂a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狠狠久久 | 亚洲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