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尼雅遺址
  尼雅遺址位于中國西北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民豐縣,是漢晉時期精絕國的故址,年代為公元前2世紀~公元5世紀。尼雅遺址發現于1959年。遺址以佛塔為中心,散布于南北長25公里,東西寬5~7公里的區域內。遺址內發現有房屋、場院、墓地、佛塔、佛寺、田地、果園、畜圈、河渠、陶窯、冶煉遺址等遺跡。出土有木器、銅器、鐵器、陶器、石器、毛織品、錢幣、木簡等遺物。此外,還發現了當時煉鐵遺留下來的燒結物和炭渣。尼雅遺址的發現,為研究中原王朝與西域古國的關系,研究東西文化交流和絲綢之路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國家文物局)…[詳細]
洪州窯遺址
  洪州窯遺址位于中國東部江西省的豐城市境內,它是唐代六大青瓷名窯之一。洪州窯始燒于東漢(25年~220年)晚期,發展于東晉、南朝,唐代中期達到鼎盛,至晚唐、五代逐漸衰落。洪州窯遺址發現于1977年,遺址內現已發現窯場遺址30余處,主要分布贛江兩岸,總面積約40萬平方米,已發掘面積480平方米。共揭露窯址5座,出土各類青瓷和窯具標本12000余件。此外,遺址內還發現有隋代至唐代的依山坡以磚或磚坯砌筑的龍窯遺跡。洪州窯遺址的發現,極大地豐富了中國陶瓷文化的內容,對于研究唐代名窯的燒造歷史、制瓷工藝,尤其是進一步探討匣缽裝燒、玲瓏瓷和芝口瓷等燒造工藝的產生與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很高的科學藝…[詳細]
統萬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統萬城是我國歷史上五胡十六國時期匈奴首領赫連勃勃建立的“大夏”國的國都遺址,位于陜西省靖邊縣最北端58公里處的白則村。該遺址是我國古代匈奴族遺留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唯一的一座都城遺址,有著不可替代的歷史地位,對于研究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史、民族關系史、古代文化史以及經濟政治、城市建筑、軍事、地理變遷等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陜西省靖邊縣人民政府于2001年全面展開申報統萬城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工作。統萬城由宮城、內城和外廓城三部分組成,宮城里面還有一座赫連勃勃居住的皇城,內城則是各級官署和王侯貴族居所,外廓城是一般居民區。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統萬城是我國歷史上草原文化與中原文化…[詳細]
磁州窯遺址
  磁州窯遺址磁州窯為宋代北方民間著名瓷窯之一。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窯址位有兩處,一是分布磁縣的觀臺鎮一帶,另一處就是風景區內南響堂寺下的彭城鎮到臨水鎮,其面積約十平方華里。磁州窯,從古老的磁山文化陶器源起,至今己有7000余年的歷史,歷史悠久,興衰起復。到十世紀,以制瓷精美,一躍成為我國宋代北方民窯的代表,當時州以“磁”名,乃窯場之興盛而著名于世,并有“十里彭城,日進斗金”和“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美稱。磁州窯瓷器的裝飾,以黑白對比為主要特點,典雅樸實、蒼勁雄厚,白釉黑花獨樹一幟,并創造性地以圖案的裝飾畫法,把人物、烏獸、蟲魚、山水等景物繪在瓷器上,為我國瓷器彩繪裝飾開創了新紀元。現在的磁州…[詳細]
蘇巴什佛寺遺址
  蘇巴什佛寺又名“昭怙厘佛寺”,遺址位于中國西北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庫車縣境內,是一處南北朝時期至唐代(公元4~10世紀)的佛寺遺址。蘇巴什佛寺遺址是新疆地區迄今發現的最大的佛寺遺址。遺址分為東、西兩部分,總面積約18萬平方米。遺址以佛塔建筑群為中心,發現有廟宇、僧舍、洞窟、佛塔、殿堂等遺跡。出土有銅器、鐵器、陶器、木器以及壁畫、泥塑佛像等遺物。此外,還發現有寫有古民族文字的木簡及殘紙。蘇巴什佛寺遺址的發現,為研究當時龜茲地區的佛教藝術與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國家文物局)…[詳細]
邢窯遺址
  邢窯遺址位于中國北部河北省的內丘、臨城兩縣境內,是一處隋至五代時期(公元581~960年)的瓷窯遺址。邢窯以燒制白瓷而聞名,當時在陶瓷燒造業內流傳有“南越北邢”之說,它開創了北方白瓷瓷系的先河。邢窯遺址發現于1980年,分布在南北長30公里、東西寬10公里的范圍內,總面積約300萬平方米。其中以內丘縣城關一代的瓷窯遺跡最為集中,燒制的白瓷質量也最為精致,因此推斷這一地區應是當時邢窯的燒制中心,而其四周的窯址應是由此而發展的。邢窯遺址的發現,對研究邢窯的歷史、品種及其窯口的分布范圍等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國家文物局)…[詳細]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位于中國西北部陜西省的西安市。它是隋代和唐代的都城,年代約為公元582~907年。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發現于1956年,總面積約83.1平方公里。城址的總體布局為中軸對稱形式,由外廓城、宮城、皇城組成,并設有東、西二市。宮城位于外廓城北部正中,皇城位于宮城之南。城內街道寬敞整齊,有南北向大街11條,東西向大街14條。城址0土了大量建筑構件,還發現有多處隋唐時期的窯藏,其中僅何家村窖藏一處即出土金銀器205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出土唐代金銀器數量最多、價值最高的一批。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的發現為研究隋唐都城的形制、布局和歷史沿革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它的形制和布局,不僅成為中國…[詳細]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遺址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遺址位于中國西北部陜西省的麟游縣,是一處隋唐時期(公元581~907年)的皇家宮苑遺址。隋仁壽宮、唐九成宮始建于隋開皇十三年(593年),初名“仁壽宮”。唐貞觀五年(631年)經過修葺后,改稱為“九成宮”。遺址內現存宮城東西長1010米,南北寬300米,城墻長448米,殘高3~4米。并發現有夯筑宮殿臺基、闕門基址、石柱礎、石砌水井、石砌水渠及唐“九城宮醴泉銘碑”和“萬年銘碑”等遺跡。隋仁壽宮、唐九成宮遺址的發現,為研究隋唐時期皇家宮苑的形制、規劃以及建筑方式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國家文物局)…[詳細]
灞橋遺址
  灞橋遺址位于西安市灞橋區灞橋街道灞橋街村南側,灞河河床內,屬于國家文物保護單位。灞河,古代原名滋水。春秋時期秦穆公(公元前7世紀)稱霸西戎,為了炫耀武功,才把這條河流改名灞水。灞橋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巨型橋梁之一。它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2200多年前,在古代科技史上地位獨特。灞橋位于西安向東的交通要道。灞橋東岸的灞橋鎮一帶,古代有潼關路、蒲津關路和藍田路三條要道交匯,潼關以東大半個中國的-百姓都要通過這座橋梁進入長安。灞橋自秦漢以來一直是控制交通的重要關卡。橋頭建有驛亭,設置亭尉盤查過往行人.夜間斷絕交通以保證安全。灞河,古代原名滋水。春秋時期秦穆公(公元前7世紀)稱霸西戎,為了炫耀武功,才把這條…[詳細]
鎖陽城遺址
  原名苦峪城,鎖陽城是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在甘肅省瓜州縣城東南約70公里的戈壁灘上,是絲綢之路上一個非常古老的城。因城周圍長滿味美甘甜的鎖陽而得名鎖陽城。鎖陽城最早建于將近2000年前的漢代,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座城越來越破敗,現存的城堡是唐初重新修建的。鎖陽城由東西兩城組成。西城約16.5萬平方米,城外烽遂、箭臺和瞭望塔連綿數里,是一座有1400多年歷史的軍事城堡。鎖陽城遺址,在安西縣橋子鄉南壩村南10華里處,為隋唐建筑,古稱苦峪城。始建于漢,興于唐,其他各代都不同程度地重修和利用過。其形制保存了典型的唐代古城風格。城東北方向有一座大型寺院系元代建筑,大塔高14.5米,千座小塔整…[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 | 中文手机字幕大香视频蕉 |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字幕 | 亚洲综合精品伊人久久 | 免费国产精品自产拍 | 久久香蕉亚洲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