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五批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五批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3月16日,經浙江省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委員會討論審核,浙江省政府同意浙江省文化廳、浙江省文物局提出的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共計163處)和與現有浙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合并項目(共計16處),現予公布。
聯魁塔
  聯魁塔位于杭州市富陽區新登鎮.賢明山的標志性建筑,是始建于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的聯魁塔。這座距今390年的高塔,塔身全部用大青石砌成,六面九層。底層每面闊2·63米,東西兩面各有一門。第二層至第九層,每層對開兩窗;塔頂作雙覆盆,上加塔剎作四相輪葫蘆頂。全塔統高23米,基礎堅實,外觀宏偉,是古塔建筑中石塔營造法式的代表作。現為省級文保單位。聯魁塔又名賢明塔、聯奎塔,曾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在知縣武新安的主持下重修。武新安《重修賢明山聯奎塔記》敘其始末,說他初見此塔,“見危石巖巖欲墜,不得上,即心欲新之。”到壬午歲,筑學山精舍,延師課多士館,開門見山而塔之與接。“日家謂塔居離宮有文明…[詳細]
龍門塔(含余四山墓)
  龍門塔(含余四山墓)(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明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六面七層,樓閣式磚塔,白灰飾面。花崗巖基座。塔身表面素面無飾,每層每面砌出券門,有些做成假門。腰檐用菱角牙子結合平磚相間疊出,檐角有起翹。用瓦條磚結頂。塔頂較平緩,塔剎已毀。塔內部有梯道,為所謂“壁內折上”形式,可沿磚砌梯道轉折登臨。據記載,該塔為明代余四山所建。余四山墓,表面為青石仿木結構,三間兩檐帶兩翼墻面,包括柱子、額枋、斗拱、瓦檐及格扇門等,仿制得很真實。墓前石象生有馬、虎、羊等。余氏為明隆慶進士,官至河南道御史。兩處建筑各有特色,現保存較完整。…[詳細]
廈河塔
  廈河塔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代:明 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六面七層,樓閣式磚塔。依山臨水。塔筑于山體巖石上,由基座、塔身及塔剎組成。基座花崗巖砌筑。底層西北面開券門,塔身隱出角柱、額枋、平板枋等。腰檐用一斗三升斗拱,補間、轉角各一攢,其上菱角牙磚、平磚相間疊出,檐角有起翹。二層以上各面相間辟門壸或作假門。塔剎鐵質,由覆缽、寶珠、露盤、三重相輪、寶蓋及葫蘆形寶頂組成。塔內部砌登道,可登臨至七層,結構類似“壁內折上”形制。 廈河塔建造于明萬歷年間。塔形挺拔,結構精巧,是明代風水塔的重要實例。…[詳細]
昌文塔
  昌文塔,位于磐安縣安文鎮惠化廟后的梅枝山(又稱馬鞍山)上。建于明朝萬歷丁未年(公元1607年)六月,歷經滄桑仍巋然屹立。當時,建造資金由安文陳姓募捐,是一座風水塔,意為使安文昌盛,故名“昌文”現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塔高43.68米,圍24.68米,墻厚1.5米。用條石砌基腳,以特制專用青磚砌墻,石灰嵌縫,外用石灰粉刷,是六棱形七層樓閣式空心磚塔。每層之間有擱檀,上鋪樓板,沿樓梯盤旋可達頂層。塔身二層之間外壁以菱角牙子用磚疊澀出檐,檐角上翹,造型雄偉狀觀。每層設有拱形窗口三個,供游人憑眺。塔尖置鐵葫蘆一具,頂插龍叉,以定風避雷。登塔眺望,獨秀、花臺、螺峰、西山盡收眼底,俯瞰文溪兩岸,高樓林立,…[詳細]
平陽文明塔
  文明塔建于清朝光緒十年(1884),樓閣式空心六角七層青磚結構,高三十五米,逐層向上收縮,前人稱“文筆峰”。塔內原有木梯盤旋而上,惜于民國期間火毀,至今塔內可依稀辯認火劫痕跡。文明塔是浙南地區清代仿木結構磚塔典型代表。塔旁還遺存塔碑一通,石獸一只。文明塔于光緒四年興建,十年(1884年)三月落成,為當時振興文風的標志建筑。該塔結構嚴謹,造型簡樸大方,是浙南地區清代仿木結構磚塔的典型代表,2005年被列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作為平陽縣城標志性古建筑,文明塔自1986年被列入縣級文保單位以來,至今未作維修,保護現狀不容樂觀。在歷經100多年的歲月摧殘和人為破壞,現大部分構件風化脫落,塔頂漏水嚴…[詳細]
保俶塔
  時代:五代、明、民國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寶石山上該塔是一處建于五代十國時期的漢族古建筑。又名保叔塔、寶石塔、寶所塔、保所塔。據載始建于五代后周年間(948年—960年),原為九級,北宋咸平年間(998年—1003年)重修時,改為七級。歷代曾多次修建,現在的實心塔是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按照古塔原樣修葺的。1997年更換朽壞塔剎重新修葺,此后,保俶塔一直保持完好至今。…[詳細]
東村橋
  東村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北宋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東村橋為三孔石梁橋,全長8.90米,橋面寬1.92米。橋柱八字形,與橫梁隼卯連接,形成八字撐架結構,以增強橋柱的穩定性和抵御水流的沖擊,其間架石梁為橋面;整座石橋造型簡潔,雖體量不大,但用材厚實,橋面石梁側面刻有“宋癸酉元祐八年六月徐宅建造記旦”題記。東村橋距今已有900多年歷史,其結構科學合理,施工簡便且牢固耐用,至今保存完好,是研究古代橋梁類型及其發展演變的重要實物例證。…[詳細]
杭州忠義橋
  忠義橋年代:南宋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忠義橋東西橫跨西溪河,系單孔圓弧形石拱橋,分節并列砌筑。橋長15.2米,寬3.65米,拱跨8米,矢高3.2米。橋拱板上有南宋嘉定戊寅年(1218年)的題記,是杭州城區唯一一座有南宋題記的石拱橋。拱橋除橋面板和欄板有更換外,橋身結構基本保存完好。該橋構造精巧,是研究南宋時期石拱橋和杭州古代橋梁發展演變歷史的實物例證。2019年10月7日,忠義橋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詳細]
西山橋
  時代:南宋地址: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該橋為單孔實腹五折邊石拱橋,東西走向,橫跨梓州小溪,全長18米,寬3.7米,高5.5米。橋拱凈跨11米,由六根相間并列的斜撐石搭成五折邊,斜撐石之間用角石橫向聯系,以增強橋拱的穩定性。橋面用長條石鋪砌,留有“咸淳歲在乙丑”的題記。折邊石拱橋主要分布于浙江地區,其他地方非常少見,尤其像西山橋這種接近園弧拱的折邊拱橋并有確切紀年的更是鳳毛麟角,與義烏古月橋同為此類橋中的重要實例,對于研究古代折邊形石拱橋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詳細]
西岙石拱橋
  西岙宋代拱橋共有惠德橋、祠堂橋、寺前橋三座,分布在同一條溪流上,位于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長街鎮西岙村。三座古橋同處一村,且結構穩固,造型精致,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2005年被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惠德橋惠德橋又稱“山前橋”,建于南宋。根據當地人介紹,捐建惠德橋之人,應該是在外為官的西岙人,他們功名顯達時,不忘報家鄉之恩,故建此拱橋,家鄉人感其情,故稱“惠德橋”。橋全長11.5米、寬4.5米、矢高3.6米、跨度7.5米,北向正中券面石上鐫有“惠德橋”三字。拱券由7條弧形石條分主輔券并列縱聯構筑。橋面兩側各設覆蓮望柱8個,現有缺失,橋梁獅頭刻作刀法簡潔,額頭與鼻梁有方折感,眼球外突,獅毛…[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中日欧美精品在线播放 | 日本免费a级片 | 婷婷网亚洲色偷偷男人的天堂 | 中国三级久久精品三级 | 亚洲国产AⅤ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 亚洲A级性爱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