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一批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一批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

黔西觀音洞遺址
  黔西觀音洞遺址位于貴州省黔西縣沙井鄉井山村,為舊石器時代遺址,時代約從距今20萬年到4萬年。洞穴堆積厚達9米,分為上、下兩部分。已經發現石制品3000多件,種類包括石核、石片、砍砸器、尖狀器、石錐、雕刻器等多種。石器的原料、制作與類型組合都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反映了西南地區舊石器時代文化發展的特點。已發現的哺乳動物化石有20多個種類,其中尤以劍齒象、犀牛等的數量為多,與早期人類的狩獵活動密切相關。這些發現為研究早期人類在西南地區發展歷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黔西沙井觀音洞的出土文物,經中國古人類學家鑒定,是長江以南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典型代表,證明早在五、六十萬年前這里就有古人類活動,是中國古人…[詳細]
巖灰洞古人類文化遺址
  巖灰洞古人類文化遺址位于九壩鎮境內桐習公路25公里處,被稱為“桐梓人”發祥地,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巖灰洞洞穴下距河面32米,向陽不燥,泥土多成粉末狀,所以當地人都叫它巖灰洞。洞穴呈喇叭形,高3.0米,寬1.8米,洞道時寬時窄,“之”字形向東北延伸,進入洞口2.5米處是一寬大的廳堂。1972年,112地質隊在九壩格莊壩開展地質普查時,在巖灰洞意外發現了兩枚人牙化石,經專家鑒定,屬20萬年前左右的古人類化石。從巖灰洞出土的舊石器和燒骨的研究中,發現了古人類用火的痕跡,是迄今長江以南古人類用火最早的發現。在“桐梓人”化石的研究中還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氟斑牙病例,具有重大的學術研究價值。這一重大發現…[詳細]
硝灰洞舊石器時代人類文化遺址
  硝灰洞因古時有人在洞內挖土熬硝得名。位于中心城西北23公里之三岔河北岸,地處今水城發電廠附近,是貴州省繼黔西觀音洞、桐梓巖灰洞后,于1973年夏發現的又一古人類文化遺址,為貴州發現的第二個有人類化石之舊時器時代遺址。同年冬至次年春,由省博物館發掘清理。此洞為一石灰巖溶洞,洞口朝南,比今河面高出40米,海拔1700米。洞內所存堆積物長1.5米、寬0.3—1米、厚0.1—0.7米,自上而下分為三層。于第三層堆積物中,出土古人類牙齒化石一枚,系老年男性左上犬齒,齒枚粗壯,齒根較完整,末端稍缺,齒冠咬合面嚴重磨損。近中遠中徑為9.3毫米,唇舌經為9.8毫米,齒根19毫米,呈黃色,石化程度深。具有關專家…[詳細]
興義貓貓洞古文化遣扯
  頂效鎮位于興義市東北25公里,離鎮不遠,有貓貓山,因山頂有兩個隆起的山包,一個低而微垂如貓頭,一個高而扁長似貓身拱起而得名。遠遠望去,它像一只山貓匍匐在地,正準備縱身而起,捕獲獵物。貓頭上,有一個高3米,寬4米左右的巖洞,酷似山貓圓睜的大眼,當地人稱之為貓貓洞。1974年冬,考古工作者由于一個偶然的機會,在洞里找到了有古代人工打擊痕跡的石片。次年10月進行試掘,11月正式發掘。從洞內黃褐色砂質上層和堆積物里,獲得珍貴的人骨化石、哺乳動物化石等大量文化遺物,還發現不少用火遺跡。出土的人骨化石下頷骨粗壯低矮,齒弓短而寬,形態與“山頂洞人”的下頜骨近似。股骨較粗壯,骨壁厚,髓腔小,與晚期“智人”化石…[詳細]
普定穿洞古人類文化遺址
  普定穿洞古人類文化遺址,位于安順市區以北32千米處,在普定縣城關鎮西南約5千米處新寨村穿洞寨后一座孤峰的山腰上,是距今16000年前古人類生活遺跡,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順一帶,一萬多年前古代先民就在這一片峰林谷地生息繁衍。考古發掘資料表明,在西秀區的貓貓洞及還愿洞、平壩飛虎山洞、普定白巖腳洞都有古人類活動的遺跡,其中普定穿洞遺址以其豐厚的歷史文化積存印證了黔中地域輝煌的史前文化,被譽為“亞洲文明之燈”,成為史學界一顆引人注目的燦爛明珠。穿洞為一自然溶洞,南北對穿,故名。其四周一片溶蝕盆地,綿延數十千米。峰頂與盆地相對高87米,洞口距盆地26米,洞長30米,最寬處13米,高9米。穿洞冬暖夏…[詳細]
松桃虎渡口遺址
  虎渡口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距松桃縣城33公里,屬湘黔邊境地段。遺址在河岸邊山腳平地上,面積3000平方米。經鑒定:該處為新石器時代文體遺址。1982年列為省級保護單位。1962年至1984年間,在遺址附近三公里范圍內淺土層下,曾掘出漢代的虎鈕鐓于、銅鏡、銅鐸、銅銑和唐代的“閬州之印”等文物。1980年6月,松桃虎渡口震驚全國。當年在文物普查時,在虎渡口采集到磨光石斧及夾沙陶片,經省博物館鑒定為省博物館鑒定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物,由此可知虎渡口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存繁衍。傳說在修建虎渡口大橋時,由于河水異常湍急,筑橋工匠一直無法立好橋墩。就在工程一籌莫展之時,筑橋工匠看到一只老虎馱著虎崽成功的渡過…[詳細]
平壩飛虎山遺址
  平壩飛虎山遺址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飛虎山位于平壩縣白云鄉。1978年發現,1982年試掘2號洞,出土石制品500余件,骨、角器70余件,陶器碎片1000余片,動物化石10余種。飛虎山二號洞東洞口高3.8米、寬6米,西洞口高2.1米、寬6米。文化時代為舊石器時代時期至新石器時代晚期。根據碳14測定數據,距今1.2萬年至4000年左右。地質時代為更新世晚期。飛虎山舊石器時代晚期石制品原料主要是燧石,打制石片技術以錘擊法為主,銳棱砸擊法次之。石器種類以刮削器為主,其次是尖狀器。骨器有錐、鏟兩種。飛虎山新石器時代磨制石器發現27件,種類有、斧、箭鏃、紡輪等。骨器有鏟、刮刀。陶器除紡輪外,其余均無法窺…[詳細]
普安銅鼓山遺址
  時代:商、春秋銅鼓山遺址位于貴州省黔西南州普安縣青山鎮營盤村陳家龍灘東約500米的銅鼓山山頂,遺址總面積4000平方米,保護范圍總面積41420平方米。在兩次中發掘共清理房址4座、窯址1座、灰坑11個和活動面、火塘、大量零散柱洞等遺跡,出土較完整陶器、石器、青銅器、鐵器、玉器和冶鑄青銅器的陶石范模500余件,陶器碎片1萬余片。尤其重要的是,冶鑄青銅用具除部分陶坩堝外,出土的范模包括戈范、劍范、鉞范、鏃范和魚鉤范等。發掘者認為:銅鼓山遺址是一個鑄造銅器(以兵器為主)的手工作坊遺址,其北半區主要是鑄造銅器的作坊區,南半區主要是生活區。遺址時代為戰國~西漢時期。它是貴州境內經過正式發掘的唯一一處戰國…[詳細]
赫章可樂遺址(可樂古夜郎遺址)
  可樂遺址位于貴州省赫章縣可樂鄉可樂河兩岸的丘陵坡地上,是一處戰國至漢時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220年)的遺址。遺址區包括遺址2處、墓葬群14處。遺址和墓葬群均有漢代遺址和戰國時期的當地少數民族(即夜郎)遺址和墓葬兩類。漢代城址,位于可樂河南岸,平面為“豬心形”,面積約6-7萬平方米,有夯土城墻環繞。城內出土大量青銅戈、矛、錢幣、瓦當、花紋磚等建材及陶、銅、鐵等生產和生活用品。夜郎文化遺址距漢城約1公里,位于可樂河北岸,出土石器、銅器、陶器。漢墓一般規模較大,隨葬少量金、銀、玉等飾件及銅、鐵、陶器等物。少數民族墓群除隨葬少量陶、銅、鐵、漆器外,其葬式極為特殊,其中的“套頭葬”在國內罕見,反映出…[詳細]
安順寧谷遺址
  寧谷遺址位于安順城區以南6公里的寧谷鎮,為漢代古牂牁郡治所,年代為西漢至東漢。遺址分建筑、陶窯和墓群三個部分。占地約10萬平方米,出土了木櫝、長樂未央瓦當等重要文物,對于西漢中央在西南地區統治權轄有重要的研究價值。2006年6月經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遺址發掘獲得大量漢代文物乳釘幾何紋方磚、秦半兩、漢五銖、大泉五十等圓形方孔小錢;金器、銅器、鐵器、陶器、木器等生產、生活軍事用器數百件。從出土的文物來看,遺址可推斷為西漢末(淮陽王劉玄)至東漢初(光武帝劉秀)時期。上世紀70年代,一個在地下沉寂兩千余年的古漢遺址浮出水面。在安順市西秀區寧谷鎮連續發掘出土了大量漢代遺物,包括幾何紋方磚…[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欧洲精品一级在线观看 | 免费国产精品专区 | 有AV看免费在线 | 亚洲精品综合网在线影院 | 日本一二区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天堂网性爱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