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一批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一批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

安順文廟
  安順文廟,又名“府學宮”,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安順城區東北隅之黌學壩,始建于明宣德八年(公元1443年),歷經明清兩季多次增修重建,始成今貌。文廟現存建筑占地面積8750平米,是一組建制齊備、布局嚴謹、規模宏大、工藝精美的古建筑群,是國內遺存不多而且保管最為完整的古代文廟建筑,也是貴州最具人文價值的旅游景觀。安順文廟建筑群沿中軸線建在面積不等,逐層抬升的五層臺地上,由底向高,由開闊到緊縮,層層遞進。第一層臺地建有石影壁、“德配天地”石坊、“道冠古今”石坊及“下馬碑”四個單體建筑,兩坊下為通道。石影壁為料石縱向齊縫砌筑;兩坊為須彌座,三間四柱,沖天式結構,石柱頂端立朝天吼小獸;下馬碑為方形…[詳細]
修文蜈蚣橋
  蜈蚣橋,又名龍源橋,位于修文縣城西10公里處蜈蚣坡。南北向,橫跨花橋河,系古代龍場驛(今修文)至六廣驛(今六廣)之重要津梁。蜈蚣橋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為奢香夫人所建。奢香被貴州都指揮使馬曄借故鞭笞后,忍辱負重,馳赴京師,向朱元璋告發馬曄。朱元璋為安定西南邊疆,忍痛處理了馬曄,便問奢香何以為報。奢香表示,愿開山鑿石,辟結中原驛道。回到貴州,開辟龍場九驛,修建水西石橋。其中,蜈蚣橋位居十橋之首。橋建成后,歷經多次維修、重建。據鐫于正德六年(1511年)的《建十橋碑記》記載,蜈蚣、秀水、麥稼等“水西十橋”,乃貴州宣慰使安氏父子為之。“自成化己丑始事,至丙午迄功,歷世以三。”所謂“歷世以…[詳細]
福泉古城垣
  福泉城墻位于貴州省福泉市城廂鎮。福泉原名“平越”,是貴州開發較早的古州之一,秦漢置縣,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始建平越衛土城,并設衛所。明建文三年(1401年)筑為石城。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指揮張能在古城西北開辟了一座小西門,將河流引入城中,稱為“小西門水城”,水城河道橋孔上設放置鐵閘的閘槽,適時可以開閘放水御敵,并解決人畜用水問題。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知府楊可陶、指揮奚同柱又在水城外增加了一個外城,長約170米,把河流的一段圍進城來,以防止敵人斷絕水源。福泉城墻是明洪武十四年(1381)修建的。起初是一座土城,到了洪武二十四年(1391),便改為石頭城。古城墻周長4…[詳細]
大方閣雅驛道
  大方閣雅驛道位于大方縣城西北響水鄉和雙山鄉交界處的閣雅。距縣城12千米。系明洪武年間貴州宣慰使、彝族女首領奢香開辟的龍場九驛之一。奢香以貴陽為中心開辟驛道,使貴州得以與相鄰省溝通。閣雅驛道東銜金雞驛,西接歸化驛,全長15千米。現僅存東起小閣雅,西止雙山一段,長5千米、寬4米,石階層層,傍嶺依山,蜿蜒逶迤,可行走人馬。…[詳細]
黃平飛云崖
  飛云崖景區系國家級舞陽河風景名勝區十大景區之一,距黃平縣城12公里,以其有懸空石崖形如飛云而得名,歷來為黔中一大名勝,史籍記載詳盡和歷代文人題詠之多,在中國、在貴州頗有盛名。明代哲學家王陽明贊之曰:天下山水之奇聚于黔中,黔中山水之奇聚于斯崖。景區內古建筑建于明代正統八年(1443)年,后經不斷增修保存至今。現為貴州省重點保護單位,省民族節日博物館。漫步飛云崖、觸目蒼苔橫嚙、古意盎然,橋東石坊上清人鄂爾泰所題黔南第一勝景,真是誠哉斯言。從施秉前往黃平,汽車沿湘黔公路而行。在黃平縣城東約10公里處,嚴車嘎然而止。飛云崖到了。下車但見古樹參天,流水瀠洄,-座拱橋橫跨溪上,橋東石坊巋然。過石坊拾級而登…[詳細]
修文陽明洞
  陽明洞原名“東洞”,位于貴陽市修文縣城東北的龍岡山上,2006年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明代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王陽明讀書悟道和講學之所,是陽明文化的發源地和傳播地,是中外馳名的王學圣地,被譽為中國第一哲理山洞。是王學研究者和文人學士拜謁游覽的佳地,也是進行陽明學術研究、國際文化交流、歷史文化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場所,更是修學之旅的首選地。王陽明(1472-1528),姓王名守仁,字伯安,余姚(浙江)人,為東晉大書法家王義之的后裔。曾筑室講學于浙江會陽明洞中,自謂陽明子、陽明山人,世稱陽明先生。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時任兵部主事的王陽明因觸怒宦官被矯旨廷杖,由京城遠謫貴州龍場…[詳細]
鎮遠青龍洞
  青龍洞古建筑群坐落在鎮遠城東的中和山上。這里山勢挺拔,峭壁懸崖。巨巖、洞穴和為一體。道、儒、佛三種宗教的寺廟群生就山腰,是中國不同宗教同生共長、和諧發展的典范和楷模。它背靠青山,面臨綠水,貼壁臨空,五步一樓,十步一閣,翹翼飛檐、雕梁畫棟。這些古建筑依山因地,分別采用了“吊”、“借”、“附”、“嵌”、“筑”等多種工藝,硬是在一段懸崖上筑出中元洞、紫陽洞、青龍洞、萬壽宮等一片閣樓洞天。它氣勢雄偉、構思大膽、布局精巧。史載,距今600多年的明洪武年間,此地便已形成與現存建筑群相當的規模,“明郡守黃希英建,工部郎中趙之緒購藏經,構層樓以貯之”。清嘉靖年間這里不僅增加了大量寺廟,而且有了宮室和書院建筑,…[詳細]
甲秀樓
  2006年05月25日,甲秀樓作為明代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它名副其實的成為了貴陽的標志。著名古樓閣甲秀樓矗立在貴陽南明河中的萬鰲礬石上(這塊石頭酷似傳說中的巨鰲)。甲秀樓始建于明萬歷26年,也就是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明萬歷年間(1573—1620)巡撫江東之于此筑堤聯結南岸,并建一樓以培風水,名曰“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有浮玉橋銜接兩岸。從古到今該樓經歷了六次大規模的修葺。歷經四百年的風吹雨打而仍舊矗立不倒,是貴陽歷史的見證,是貴陽文化發展史上的標志。甲秀樓在貴陽市城南的南明河上,以河中一塊巨石為基而建。始建于明,后樓毀,天啟元年(16…[詳細]
正安尹道真務本堂
  新洲鎮尹珍務本堂,位于正安縣城北新洲鎮政府大院內,距正安縣城40公里,東靠道真自治縣,南連本縣楊興鄉,西鄰桐梓縣,北接四川省南川市,海拔高度640米。務本堂是東漢名儒、貴州文化教育始祖尹道真先生講學、居家及墓葬之地。務本堂為尹珍當年講學處。始建年代不詳。原為草堂三楹。明萬歷四十年(1612)重建。康熙二十四年(1685)、嘉慶二十年(1859)、咸豐年間數次修葺。同治年間悉毀,光緒十二年(1886)再建。坐南向北,主體建筑為封閉式四合院,中軸線對稱、軸線上依次為門廳、兩廂、天井、正堂(講堂),四面均為高10米青磚砌筑的維護體墻體。由大門、倒座、兩廂、正堂等組成。占地面積5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詳細]
梵凈山金頂古廟
  梵凈山金頂古廟位于武陵山脈主峰,海拔2494米。梵凈山是武陵山脈主峰,海拔2494米。它不但風景優美,而且文化內涵豐富,在明清時期就是聞名于世的佛教名山,遺留有許多文物古跡。其中在新老金頂間主要有承恩寺、鎮國寺、九皇洞、通明殿、觀音殿、釋迦殿、彌勒殿及《敕賜重建梵凈山金頂序》等碑文,1982年被省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五码在线视频 |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 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在线 | 亚洲一区欧美国产 | 香蕉精品亚洲二区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