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五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五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蠔崗貝丘遺址
  蠔崗貝丘遺址位于南城勝和蠔崗村,屬新石器時代晚期貝丘遺址,距今約5000年,是東莞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史前文化遺址之一。保存面積650多平方米,作為在市區中心發現的完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全國也較為罕見。在考古發掘0土了一批新石器時代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等殘件,發現紅燒土活動面、房子、墓葬、灰坑、溝等重要遺跡。墓葬0土了兩具珠江三角洲迄今保存最為完整的古人類遺骸,蠔崗貝丘遺址因此被專家譽為“珠江三角洲第一村”蠔崗遺址保存面積約650平方米。專家推測珠江三角洲是距今一萬年以來逐步形成的,遺址當時很可能是個海島,遺址西部原有一流向西北的河流,可為先民提供飲用淡水。據當地年齡大些居民介紹,二十世紀八…[詳細]
垌中巖遺址
  垌中巖遺址位于封開縣漁澇鎮河兒口村北面,洞口相對高程15米。年代為舊石器時代中期。鈾系法測定年代為距今14.8萬年±1.3萬年。1978年發現,1989年發掘,面積12平方米。堆積厚2米。在洞內左支洞膠結堆積0土兩枚人牙齒化石,形態粗壯,溝紋和小嵴多,表現出較多的原始性,屬早期智人。伴生動物群有6目24個種屬,其成員與馬壩人動物群基本相同,反映當時該地區的生態環境是林木茂盛,水草豐富,氣候溫暖濕潤,適宜人類生存。2008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羅沙巖遺址
  羅沙巖遺址位于封開縣河兒口鎮廟邊村后山,洞口朝西北,距地面2米。年代為舊石器時代中期至晚期。1978年8月發現,1991~1993年2次發掘。遺址第二層出土一枚人牙齒化石,屬晚期智人;24件打擊石制品,原料為安山巖,器身有嚙齒類動物啃咬痕跡,器類有刮削器與石片;有少量動物化石,經鈾系法測定,年代為距今2.24萬年±0.16萬年。第三層出土7件礫石打擊石制品,原料為石英細砂巖,器類有砍砸器;也有少量動物化石,經鈾系法測定,年代為距今4.8萬年±0.5萬年。第四層出土3枚人牙齒化石,屬早期智人;還有豐富的動物化石,經鈾系法測定,年代為距今7.9萬年±1.5萬年。羅沙巖遺址的動物化石共有8目44個種…[詳細]
云從龍夫婦墓
  云從龍夫婦墓位于廣州市五仙橋白云山麓馬嶺。原墓園甚寬廣,有墓道、石人、石馬、荷池,現已不存。現墓園面積3000平方米。云從龍與夫人許氏合葬墓為1985年重修的圈椅形墓,寬16.3,深11米,當中嵌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重修的墓碑。墓前有新建的涼亭。原建于民國初年的碑亭中,在墻壁上嵌有族人修墓碑和歷代廣東省地方官府關于保護墓園的布告碑共6方。墓道東西各有一座牌坊,坊額正面文字為“元參知政事云公墓道夏同龢題”,背面因年代久遠,字跡不清。云從龍(?~1296年),字無心,號維山。蒙古族人。祖籍隴西(今甘肅隴西縣)。宋景定三年(1262年)進士。據記載,先后4次在廣東為官。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詳細]
鐵仔山墓群
  鐵仔山古墓群: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寶安區西鄉街道臣田社區鐵仔山南坡。1983年以來,文物考古工作者曾先后在鐵仔山南坡腳下搶救發掘了漢至明清時期的各類古墓葬130多座,發現“熹平四年”(公元175年)的東漢墓,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2000年1月22日開始,又對鐵仔山古墓群A、B兩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面積2300平方米,清理了自東晉至明、清時代的墓葬224座,出土各類隨葬品300余件。該墓群墓葬數量多,分布密集,歷史延續時間長跨度大,墓葬形制多樣,內涵豐富,對研究寶安地區古代的葬俗及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2008年11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廖金鳳墓
  廖金鳳墓位于龍門縣龍田鎮凌角塘村丫髻山白墳地。2008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衛佐邦墓
  衛佐邦墓位于東莞東城區同沙林場飛鵝嶺。在同沙生態公園里面,不僅有美麗的自然風光,還保存了多處歷史遺址和人文景勝。園區里青山綠水環繞的飛鵝山上,有一座鮮為人知的百年將軍墓——衛佐邦墓。2008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何竣崗墓
  何竣崗墓位于中山板芙鎮虎爪村鹿鳴嶺。2008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唐氏墓群
  唐氏墓群位于廣東省湛江市雷州市唐家鎮柯山嶺一帶,有從宋朝至清朝的古墓群。2008年被評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分類為“古墓葬”。唐氏墓群始葬于南宋咸淳五年(1269年),是粵瓊唐氏始祖唐菽林及歷代功名子孫的陵園,總占地面積約343100平方米。唐氏墓群是以唐氏始祖唐菽林石墓為中心,周圍分布著宋至清代52座祖墓的陵園。能葬在這里的都是古時候有一定官階或功名的唐氏歷代子孫。墓群座西北向東南,有保存完好的宋、元、明、清歷代唐氏家族古墓52座,其中宋代石墓6座、元代石墓17座、明代石墓6座、明清土丘墓23座。唐氏墓群保存完好的古墓數量之多,在粵西乃至廣東也實屬罕見,…[詳細]
通福橋
  通福橋(五眼橋),位于石圍塘街五眼橋村,橫跨秀水涌,橋長44.6米,寬2.9米,是一座五孔石拱橋,廣東人稱孔為眼,故又稱五眼橋。橋的造型和結構別具特色,寬孔薄殼,五孔以中間一孔最寬,其余四孔稍窄,兩邊對稱。橋兩頭為臺階式,石級坡度小,便于轎馬上落。橋于明朝萬歷四十年(1612年)由戶部尚書李待問(南海人,明朝萬歷1604年升為進士,官至都御史,后因母病辭官歸鄉)捐建。歷史上,該橋為省佛大道第一橋,是交通要道。清朝嘉慶年間,該橋曾重修,并保存至今。人們為了紀念李待問,習稱李公橋,又因其五孔造型,俗稱為五眼橋(廣州方言稱孔為眼)。清朝康熙三十年(1691年)《南海縣志》刻本卷二建置志橋梁一目載:“…[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观 | 自拍偷拍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 亚洲精品嫩草研究院久久 | 偷自拍亚洲综合在线观看 | 婷婷色五月综合激情六月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