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舊址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舊址篇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
  西南聯合大學是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天津南開大學聯合組建而成的。三校一開始是遷至湖南合組為長沙臨時大學,并于1937年11月17日開始上課。這個日子后來被定為聯大校慶。隨著日寇的進逼,長沙危急,三校又遷往云南昆明。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老城北門街。舊址內有聞一多篆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馮友蘭撰碑文,詳載日本帝國主義自清光緒年甲午(1894年)以來,特別是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后大舉入侵,國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迫于形勢南遷至昆明,聯合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設理、工、文、法、商、師范等學院。抗戰勝利后,1946年5月4日學校回遷。在校園東北角矗立的“國立西…[詳細]
昆侖關戰役舊址
  昆侖關位于廣西南寧市興寧區與賓陽縣交界處即昆侖鎮所在地北4公里,距南寧市59公里。昆侖關為大明山余脈,海拔約300米。1939年11月15日,日軍派出其第五師團、臺灣混成旅團等大批步、騎兵和海軍陸戰隊在欽州灣防城縣附近強行登陸。昆侖關戰役舊址,除古關樓、昆侖古道等古代遺跡之外,主要包括“陸軍第五軍昆侖關戰役陣亡將士墓園”中的南、北門牌坊、陸軍第五軍昆侖關戰役陣亡將士紀念塔、抗日將士公墓、抗戰碑亭等紀念建筑物,以及昆侖關地區如賓陽縣境內的“昆侖關戰役指揮部”、邕寧區昆侖鎮境內的“昆侖關戰役日軍第十二旅團團長中村正雄少將被擊斃處”和金龍山、仙女山、-嶺、羅塘南、同興堡、石家隘以及441、660、6…[詳細]
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
  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原名北帝巖,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蘭縣武篆巴學村,分別距縣城、武篆鎮38公里和4公里,是個天然石洞,洞口寬64米,洞高43米,縱深137米,洞內寬敞明亮,干燥平坦,可容納數千人。1922年3月,韋拔群在此組織革命同盟,發表《敬告同胞書》,1925年9月,韋拔群、陳伯民等在洞內開辦東蘭第一屆農民運動講習所, 1930年2月,紅七軍軍長張云逸來到武篆,認為韋拔群在北帝巖宣傳了馬列主義,提議改名為“列寧巖”。1962年6月26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定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稱為“廣西東蘭第一屆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1977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撥款修繕列寧巖,依照1925年的原貌進行修…[詳細]
中共福建省委舊址(坂里)
  中共福建省委舊址(坂里)地處“閩中屋脊”戴云山脈,位于德化縣水口鎮,東南的石牛山麓,與永泰、仙游交界昆坂村,海拔900多米,四面群山環繞,溝壑縱橫,地勢險要,是一個環境條件極為惡劣的偏僻村落,1944年3月,中共福建省委機關及所屬的武裝力量從永泰青溪轉移到昆坂村坂里牛寮溝,建立革命根據地,領導全省人民進行革命斗爭。是閩南唯一一處省委舊址,有著光輝的革命歷史和光榮的革命傳統,福建省著名的革命老根據地之一,曾燃燒過熊熊的革命之火,譜寫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光輝燦爛的歷史篇章。位于德化東端,與永春、仙游、尤溪交界的水口鎮坂里村,曾是中共福建省委機關舊址。1943年秋,國民黨頑固派加緊對閩北地區的進攻,時在…[詳細]
紅軍第207團舊址
  紅軍第207團舊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區白沙鎮澳東村橋頭自然村。紅軍第207團舊址由澳柄宮(駐地)、澳柄橋(哨卡)、陳列館(新建)組成,占地4000平方米。澳柄宮位于澳東村澳柄橋北端,建于南宋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是奉祀建澳柄橋“祖師”的宮廟,清代重建,20世紀80年代重修。坐北朝南,單進合院式,土木結構,懸山頂。中軸線上依次分布前殿、天井、大殿,兩側為宮房。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柱,抬梁式木構架。左宮房面闊二間,右宮房面闊三間。左山墻存有紅軍標語:“活捉匪首蔣介石”。澳柄宮當時是莆田城區通往廣業(白沙、莊邊、新縣、大洋4個鄉鎮轄區總稱)山區的必經之路。澳柄宮作為中共領導莆田革命據點,1926年…[詳細]
東沙抗捐暴動舊址
  東沙抗捐暴-動-舊址位于莆田市城廂區東海鎮東沙村。1932年春二十九路軍入閩之后,福建的各小軍閥顧慮自己早晚會被擠出所占據的地盤,便加緊對當地民眾的剝削,-捐是苛捐雜稅中最大宗的一項。1932年全省-捐派額為1200余萬元,莆田、仙游兩縣為360萬元,占全省30%。-捐的苛勒使農民不堪承受,小規模的抗捐暴-動-在莆仙各地時有發生。其中東沙人民舉行的抗捐暴-動-,因遭到省防軍第三旅旅長何顯祖的武力鎮壓而釀成慘案。1932年2月,何顯祖要東沙村繳納煙苗捐42000元,可一直延到8月初還不肯繳納。何顯祖見東沙群眾竟敢抗不遵命,赫然大怒,于8月17日呈請福建省政府主席方聲濤批準,悍然派江湘營進駐東沙東…[詳細]
塔臥湘鄂川黔省委舊址
  塔臥湘鄂川黔省委舊址位于湘西自治州永順縣城東北40公里處的塔臥鎮原丁家院子。1934年11月26日,根據黨中央電示,紅二、六軍團在大庸(今張家界市永定區)宣布成立湘鄂川黔邊區臨時省委,以任弼時為省委書記,賀龍、關向應、夏曦、王震、蕭克、張子意、劉士杰等及少共省委一人為省委委員,秘書長王恩茂,組織部長甘泗淇,宣傳部長張子意,民運部長劉俊秀。省委成立后,首先是進行宣傳與發動群眾,開展壯大革命根據地的工作。省委考慮湘鄂川黔貧苦農民對土地的合理要求,立即開展了土地革命斗爭。1934年12月1日,省革委會頒發了《沒收和分配土地的暫行條例》。1934年12月16日,中共湘鄂川黔省委作出《關于創造湘鄂川黔邊…[詳細]
長校村李洪養住宅紅軍標語舊址
  長校村李洪養住宅紅軍標語舊址位于清流縣長校鎮長校村主村南門頭。1931年1月中旬,紅12軍34師101團(團長楊遇春、政委連勛)進駐清流里田、長校一帶協助福建省委工作團開展工作,幫助地方建黨、建政和開展分田、分地運動,并在長校一帶先后建立起荷坑、茜坑、留坑、下謝、黃石坑、長校和江坊等鄉蘇維埃政權,其中長校鄉蘇維埃政府和紅軍101團團部就設于李日長兄弟住宅(現為李洪養宅)內,直至1932年3月101團隨紅軍東路軍東征漳州離開清流止。嗣后,紅12軍所部、由福建紅19軍改編的紅34師等部紅軍在此活動時,亦曾先后將指揮機關設置于此。獨立第7師第9師等部也曾長期頻繁在此活動留存于此的標語,就是在這一時期…[詳細]
中共福建省委舊址——德化水口坂里
  中共福建省委舊址(坂里)位于德化縣水口鎮昆坂村。中共福建省委舊址(坂里)陳列館,主館內容主要反映的是省委機關南遷坂里的歷史事件。1943年秋,國民黨頑固派加緊對閩北地區的進攻,時在閩北的中共福建省委面臨的形勢日益惡化,機關活動非常困難,為了打開局面,擺脫困境,中共福建省委遵照黨中央關于“隱蔽精干”的重要指示,做出了省委機關南遷坂里的戰略決策。坂里地處德化縣與仙游、永泰三縣交界處,山高林密,是一個比較偏僻的自然村落,這里民風純樸,有著較好的群眾基礎。中共省委機關在打通了地下交通線,做好群眾工作的基礎上,于1944年3月,省委機關和閩中特委機關陸續由永泰青溪轉移到德化坂里牛寮溝。5月初,省委主力武…[詳細]
中共閩浙贛省委太平山聯絡總站舊址
  中共閩浙贛省委太平山聯絡總站舊址位于福州市臺江區太平山山仔里16號。1944年,為貫徹中共華中局關于“掩蔽精干、積聚力量、等待時機”的方針,堅持武裝斗爭和白區工作相結合的原則,中共福建省委和中共閩江工委決定在福州設立地下交通聯絡站,加強與各地委的聯絡。經過周密考察,最終選擇了在省委機關負責電臺工作的高振洋胞兄高振云的潭尾街同和雜貨行作為據點。省委先后派出蘇華、饒剛生、陳德義、魏雪馨、陳輝明等人來福州負責聯絡和開展城市工作。1946年上半年,發展了宋子云、高振誠加入組織。不久,由于對敵斗爭的需要,聯絡總站移至宋、高的家鄉太平山(山仔里)。此后,太平山(包括潭尾街、山仔里)交通聯絡總站成為黨在恢復…[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午夜精品宅男国产天堂 | 免费在线黄a网站 | 午夜福利精品自拍视频在线看 | 在线看黄A∨免费观看 | 亚洲欧美偷拍另类A∨ | 日韩精品一二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