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旅游

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介紹

“春到上塘”紀念館
  “春到上塘”紀念館位于“江蘇農村改革第一村”——泗洪縣上塘鎮墊湖村,始建于2008年6月,于2008年12月正式對外開放。紀念館外觀如一艘在大海中乘風破浪的旗艦,喻示著上塘鎮30年前率先在全省進行農村改革,實行“包產到戶”。紀念館分兩層。一層為“春到上塘”成果展示區,分為“赤貧思變、星火點燃”、“霧障途迷、三年磨難”、“峰回路轉、成為樣板”、“雨潤崗綠、活力呈現”、“潮涌帆起、錦繡明天”五個部分,通過大量而珍貴的實物和圖片回顧了上塘鎮30年前率先改革的艱辛歷程,呈現了今天上塘的喜人變化,展望了上塘鎮美好的未來,集中表現了上塘人“敢想敢做”的創新精神。二層分為農家老物件展覽區和公共事務服務區。農家老物件展覽區,通過豐富的實物再現了30年前農村生活的真實面貌。服務區為當地農民提供了土地流轉、會務……[詳細]
七雄烈士陵園
  景區名稱:七雄烈士亭級別:普通景點類型:建筑開放時間:8:00—18:00門票:10元地址: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七雄鄉綠色的柴米河畔,聳立著一座飛檐翹角的六角亭。亭右芳草萋萋,花開花落,散溢著沁人心脾的幽香;亭左松柏森森,蒼翠欲滴,掩映著七座烈士墳墓。這就是坐落在沭陽縣七雄鄉七雄村的七英雄紀念碑亭。亭中高豎一塊長方形巨碑,正面上 書寫七英雄紀念碑六個大字,字跡工整而遒勁,莊重而俊秀;背面為原沭陽縣委書記于康撰寫《七英雄紀念碑碑文》。吟誦碑文,你會知道,就在這片血染的神奇土地上,曾經發生過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戰斗!1946年底,我軍主力在蘇中七戰七捷后向山東作戰略轉移。國民黨反動派向我蘇北根據地猖狂進攻,于1947年1月10日占領沭城。時仲灣鄉(在今七雄鄉境內)歸章集區管轄,處于對敵斗爭的前哨陣……[詳細]
寶應博物館
  蘇省寶應博物館是一座集收藏、研究、陳列、教育等功能為一體,對公眾永久開放的歷史文化類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綜合型博物館。寶應博物館于1958年秋成立,1960年10月寶應博物館與縣文化館、縣圖書館合署辦公,博物工作由縣文化館兼管,1980年初,縣圖書館從縣文化館分出,獨立建制,文博工作劃歸縣圖書館管理。1997年初寶應博物館新館開工建設,館址位于寶應縣城安宜東路89號。2001年6月28日,建成并對外開放。博物館占地4400平方米,建筑面積2800平方米,館藏文物4000余件,其中國家三級以上文物200余件,藏品以漢代、宋代出土文物為特色。寶應博物館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一)基本陳列:《寶地流韻—寶應歷史文化要覽》寶地流韻—寶應歷史文化要覽分為序廳、東廳、西廳三部分陳列,序廳分“江……[詳細]
錢鐘書故居
  錢鐘書故居位于無錫市新街巷30號、32號,系錢鐘書祖父錢福烔籌建于1923年,錢鐘書叔父錢孫卿續建于1926年,占地面積1600平方米。第一期修復工程主要是新街巷30號,該戶建筑面積504平方米,主體建筑為平房二進,每進面闊七間;中有天井,天井兩側各有側廂一間;東有備弄,弄底另有廚房,餐室,柴屋數間,后有花園。續建的房屋就在花園內的西北角,有二層樓房四間,附屬平房數間,其中東首一間樓房稱“還續書樓”,樓后有平房一間,獨成小院,稱“梅花書屋”,其磚雕門額完好。續建部分后來另辟一門進出,即今新街巷32號。整個新街巷30號屬傳統的江南庭院式民居,但與一般的民居有所不同的是,前后二進平面布局并不是呈傳統矩形,而是呈平面四邊形,兩個對角分別是84和96度,加之梁架,包括櫞柎等均隨此角度構成,形成一種極……[詳細]
新安旅行團革命歷史陳列館
  歷史文化名城淮安市楚州區縣西街有一所新安小學,這就是名聞中外的“新安旅行團”的搖籃。宏偉莊嚴的“新安旅行團革命歷史陳列館”大樓,就矗立在該校的校園之中。它向前來參觀、學習的人們,生動地講述著新安旅行團的光榮歷史。 新安旅行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個少年兒童(文藝)教育團體。1935年10月10日,誕生于淮安河下鎮新安小學。當時,十四名團員在團顧問(校長)汪達之帶領下,按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旨意,遵奉孫中山先生“喚起民眾,共赴國難”的遺囑和共產黨抗日救亡的主張,“擔負起天下的興亡”,告別了曾經孕育過民族英雄關天培的故鄉,走與工農民眾相結合的道路,旅行全國,進行抗日救國的教育與宣傳。他們在東起黃海之濱,南至港澳地區,西達蘭州以遠,北抵內蒙百靈廟,行程五萬余里,“先后參加該團的有六七百人之多”,在……[詳細]
千燈顧炎武故居
  顧炎武,原名絳,字寧人,號亭林,1613年生于昆山千燈鎮,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卒于山西曲沃,由嗣子顧衍生,從弟顧巖扶柩回昆山千燈故里,葬于祖塋嗣父顧同吉、嗣母王貞孝之墓穴次位,墓前有碑,上刻“顧亭林先生暨配王碩人合墓”;周圍有磚砌矮墻,嵌有清石碑各一塊;墓南有明皇朝為旌表先生嗣母王氏的貞孝坊;墓后柳樹四棵,四周松柏數十株。光緒二十一年(1894年),新陽縣知縣萬厲鈞重修了墳墓。民國三年(1914年),廣東學者、孔教會主持人梁鼎芬專程來千墩瞻仰亭林墓及遺腹遺像,并出資委托先生十二世孫顧子玉等籌建亭林祠。 一九五六年,顧炎武墓及祠堂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文革”期間,該墓及祠堂曾遭到破壞。一九八四年,江蘇省文管會設計并撥款,由昆山市文管會修復該墓及祠堂。一九九七年,昆山市政府撥款……[詳細]
泗陽縣烈士陵園
  泗陽縣烈士陵園——愛園始建于1944年。抗日戰爭時期,陳毅、彭雪峰、鄧子恢、黃克誠、張愛萍、劉震、金明、李一氓、梁興初、羅華生等老一輩革命家在蘇北淮海區領導敵后軍民浴血抗戰,許多英雄兒女為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而壯烈犧牲,遺骨散葬各地。當時,淮海區和泗沭縣抗日民主政府黨政軍機關常駐北裴圩街西葛道口一帶。1944年9月,淮海區黨委、行政公署、泗沭縣抗日民主政府共同倡議為革命烈士建一個“家”,褒揚烈士愛國主義精神,激勵淮海區人民保家衛國、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決定在北裴圩街東(今愛園鎮果園)建立烈士公墓地。該墓地原是泗沭縣北裴圩松張口唐樓底園地主唐廣達的園林,占地64畝,園內有大片松林,并有多種樹木花草,風景秀麗。民主政府經與該戶協商,出錢購得。烈士公墓地建設由淮海行政公署主任李一氓親自籌謀規劃,1……[詳細]
崔致遠紀念館
  崔致遠紀念館位于揚州唐城遺址博物館西南角,占地十八點六畝,總建筑面積為一千九百五十六平方米,采用唐代建筑風格,與唐城博物館及周邊環境融為一體。該館主要由三大部分組成,即紀念堂、展廳和研究中心。紀念堂內塑造崔致遠塑像,并展示崔致遠在揚州的有關場景和他的著作《桂苑筆耕集》及唐代揚州城模型等;展廳主要展示崔致遠在揚州供職、筆耕、交游等歷史資料;研究中心主要用于征集、收藏、展示各國專家學者研究崔致遠的成果、論著、史料和文物。……[詳細]
殷雪梅紀念館
  殷雪梅出生于1954年,1976年參加工作,先后在金壇市的涑瀆、城東、虹橋、城南等數所小學執教,長期擔任班主任。她三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教書育人,淡泊名利、無私奉獻,在生死關頭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學生,把死的危險留給了自己,為保護學生而英勇獻身,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萬人敬仰的師德楷模。她的英雄事跡感動了無數的人,受到全社會的廣泛贊譽和人民群眾的敬仰,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為緬懷革命烈士殷雪梅,弘揚殷雪梅的崇高精神,中共金壇市委、金壇市人民政府特在殷雪梅小學設立殷雪梅紀念館,供各界瞻仰學習。人們永遠也不會忘記2005年3月31日,面對疾馳而來的轎車,殷老師象天使一樣張開愛的翅膀,用身軀護住孩子,挽救了六個孩子的生命,而自己卻被撞出二十多米遠,獨自倒在血泊中……殷老師倒下了,千萬顆心被牽動了。 領導……[詳細]
楊泗洪墓
  楊泗洪生于1847年,字錫九,號茂齡,宿遷城彤華街人,自幼習武,好打抱不平,后棄學從軍。在宿遷城南項王故里東側,古老的大運河西畔,沿著東關口西田間的羊腸小道,跨水溝,過小橋,一段迂回輾轉,斗折蛇行后,便會看見,一片蒼松環抱、綠樹掩映之中,一座赭紅色的牌坊拔地而起,赫然矗立,其后靜臥著一座占地數畝,簡樸肅穆的墓地,這里,長眠著清末中日甲午戰爭中抗倭保臺、為國捐軀的宿城籍民族英雄楊泗洪將軍,這就是著名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楊公墓。楊公墓從1895年楊公壯烈殉國在此埋葬后一直為土墳,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多次專項撥款,重建墓地。特別是自1990年以來,修建規模不斷加大,先后改土墳為磚和水泥結構,并在墓地立造神道碑墓主生平楊泗洪曾參加中法馬尾海戰,在戰爭中屢立戰功。光緒十五年升任鎮標……[詳細]
蘇中公學紀念園
  蘇中公學紀念園位于寶應縣曹甸鎮金吾莊。1944年2月, 蘇中區黨委、蘇中軍區根據毛澤東主席的指示精神,決定以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第九分校為基礎,成立蘇中公學。1944年4月,蘇中公學在《蘇中報》上刊登了招生消息。招生簡章上明確:為培養抗戰建國人才,招收初高中畢業的有志青年入學。學校設有政治、文化、軍事、財政、民主等專業,學制半年。軍事系只要求初中畢業,其它系需要高中畢業。這條消息使大批的熱血青年大為動心,紛紛決定報考相關專業。1944年5月初,從蘇中各地區分批來到蘇公的學員,先后到達寶應縣東北地區的曹甸安豐一帶,蘇中公學的學生主要有三個方面的來源,一是各分區、縣選送的干部;二是通過招生簡章向社會上招收的學生;三是淪陷區地下黨組織輸送來的進步知識青年,其中也有地方黨政干部、地下黨員和一部分……[詳細]
高郵侵華日軍投降處舊址
  新四軍受降地舊址位于高郵城區熙和巷70號。1945年12月19日,華中野戰軍打響了高郵戰役,第八縱隊指戰員在司令員陶勇指揮下,向高郵城拒不投降的日偽軍發起進攻。至12月25日夜,攻城部隊經過激烈的戰斗,攻進日軍城防司令部,日軍大隊長巖崎眼見敗局已定,遂同意投降。隨即舉行駐高郵日軍受降儀式。受降儀式是在日軍“洪部”(現公園禮堂)燈光黯淡的大廳里舉行的。12月25日深夜11時,新四軍第八縱隊政治部主任韓念龍、副主任謝云暉在部隊護衛下,威嚴地進入日軍司令部,以新四軍代表身份,命令日酋巖崎大佐傳令各部,立即解除武裝,交出武器,無條件投降。巖崎大佐解下身上的指揮刀放在桌上,向韓念龍行軍禮后,雙手捧著日軍花名冊和軍械、軍需登記冊畢恭畢敬地呈送給韓念龍,然后退回站立一邊。韓念龍接過名冊,略加審閱,即命令日……[詳細]
瞿秋白故居
  瞿秋白紀念館位于江蘇省常州市延陵西路188號。瞿秋白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也是常州三杰之首。在他短短36年的生命里,曾寫下500多萬字的著作和譯作,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瞿秋白紀念館由故居和紀念館兩部分組成,紀念館是仿明清建筑物,面積2282.19平方米,設展覽大廳、學術廳、影視廳、資料室、貴賓廳等,陳列、收藏反映瞿秋白生平和思想的圖片、影視、實物、文獻和研究資料等。瞿秋白故居原為瞿氏家族侍祭奉祖宗的祠堂。1912年至1916年瞿秋白一家落魄之后借居于清光緒年間秋白叔祖父瞿庚甫捐資修建的城西瞿氏宗祠。住進祠堂之后,瞿秋白一家就完全靠借債典當度日,由于支付不起學費,秋白中學沒有念完就輟學了,母親對此感到非常的痛惜。生活的煎熬,社會的摧殘,使母親對未來完全絕望,選擇了-的道路。……[詳細]
沭陽縣烈士陵園
  沭陽烈士陵園是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蘇州東路的一座烈士陵園。古老的前沭河畔,沭陽城東南郊。為了褒揚先烈的豐功偉績,教育后人繼承和發揚先烈的偉大革命精神,1958年,沭陽縣人民政府行文在此修建烈士陵園。陵園南北長250米,東西寬120米,占地40畝。始建時,園中僅有烈士墓三座。后經1963年、1975年和1985年三次擴建,現在,陵園內有紀念塔、紀念碑、紀念亭、烈士史跡陳列館等多組紀念性建筑。古老的前沭河畔,沭陽城東南郊,有一處松柏蒼翠、花草茂盛、環境幽靜的勝地,這就是沭陽烈士陵園。走近這處莊嚴的圣潔之地,一座坐北朝南的乳白色人字形大門,令人肅然起敬。大門上方的沭陽烈士陵園六個金色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大門兩旁各鑲嵌一塊楹聯式黑色大理石,上面分別鐫刻著書法家姜華手書的毛澤東詩句:為有犧牲多壯志,……[詳細]
韋崗戰斗勝利紀念碑
  韋崗戰斗勝利紀念碑高25米,碑頂是一支古銅色的步-型,碑身正面鑲有銅鑄碑名,碑座正面的浮雕上刻有新四軍的標志(N4A),兩側分別鐫刻著陳毅、粟裕當年贊韋崗戰斗的詩篇。碑座上端的紅旗,表現了陳毅名句“故國旌旗到江南”的意境。碑座上端的紅旗,表現了陳毅名句“故國旌旗到江南”的意境。紀念碑碑文全文如下: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帝國主義占領平津后,八月十三日,又大舉進攻上海,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是年十二月十三日,南京失陷,江南大好河山淪于敵手。日寇到處燒殺擄掠-,暴行累累。江南人民奮起抗敵,救亡圖存。在中國共產黨的倡導和全國人民的要求下,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二次合作,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組成新四軍,開赴抗戰前線。新四軍軍部遵照中國共產黨中央的指示,從第一、二、三支隊所屬的第一團至第六……[詳細]
周恩來少年讀書處
  揚州周恩來少年讀書處1997年,周恩來少年讀書處被命名為首批揚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8年3月5日,在周總理百年誕辰之際正式對外開放。2002年底,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周恩來少年讀書處位于寶應縣城水巷口3號,原為周恩來外祖父陳沅的身世宅第。整個建筑為明清風格,占地700平方米,建筑面積500平方米,共有房屋十八間。讀書處大門朝北,北樓古樸莊重,門楣上方是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親筆題寫的“周恩來少年讀書處”橫匾。從正門向前是一和要青磚鋪就的甬道,甬道的盡頭是照壁,左右兩側是兩個四合院。東院為當年生活起居區,有磚木結構房屋七間,一道回廊將上下堂屋和南邊小院連為一體。庭院中間一株臘梅和一盆碧荷清香撲鼻,生機盎然,讓人清晰地感受當年主人的高潔品行和情操。面南上堂屋三間。正……[詳細]
豐縣縣委舊址
  豐縣縣委舊址建筑為民國時期所建,位于徐州市豐縣首羨鎮張后屯村村委會西北處240米,是解放戰爭初期縣委辦公地。張后屯村西鄰山東的肖云鎮,北接張老家村,土地多為沙質,以種植小麥、大蒜、洋蔥、玉米、棉花和雜糧為主。位于豐縣最西北部,蘇魯兩省四縣交界,平原坡地,西高東低。周圍有四條河環繞,河溝渠密布,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了方便,主要種植麥、棉、玉米、大蒜、洋蔥、大豆等農作物。鎮內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光能資源豐富,熱量資源充裕,四季分明,氣候資源較為優越。1930年初建立了豐縣第一個黨支部——中共尹小樓黨支部,1930年至1934年原縣委書記張啟功和其他領導同志在此辦公,后因叛徒出賣,停止工作。《中共豐縣地方史》記載:“1940年6月,中共豐縣縣委在豐縣北部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權和根據……[詳細]
泗陽縣圖書館
  泗陽縣圖書館始建于1956年,是江蘇省成立最早的13個公共圖書館之一,現有建筑面積4500M2,藏書30萬余冊,現有編制20人,圖書年增量2萬余冊,訂有報刊500余種,讀者閱覽座位342個,電子閱覽座位62個,實行全年365天免費開放。在2013年度第五次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中蟬聯國家“一級圖書館”。泗陽縣圖書館以自動化、網絡化和數字化為發展方向,推行開架服務,實現借閱一體,提供圖書借閱、報刊閱覽、電子閱覽、信息查詢、陳列、展覽展示、專家講座、學術會議等服務,設文學室、報刊閱覽室、視障人借閱室、采編室、自修室、綜合借閱室、電子閱覽室、共享工程支中心、少兒借閱室、倉修良圖書館、地方文獻室、多功能報告廳、多功能展廳、資料室、基層輔導部15個部室。泗陽縣圖書館傾力打造總分館制的服務模式。在2014年……[詳細]
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郝家大院)
  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位于漢王鎮北望村,該址由三座古民居組成,又稱“郝家大院”。總占地面積九百多平方米,共有清代建筑一百余間,房屋現存60多間,舊址主體建筑保存完好,被古建筑學家確認為徐州地區鄉間現存面積最大的古建筑群。1949年2、3月間,-、-、陳毅、粟裕、譚震林、曾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運籌帷幄,研究和制定渡江戰役方案,并留下珍貴的合影照片。北望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是徐州市重要的紅色旅游資源。1949年1月10日,淮海戰役勝利結束,華東野戰軍總部由肖縣南蔡洼村移駐銅山北望村,按照-1949年1月12日“關于華野、中野休整兩個半月并要完成渡江戰役準備工作”的命令,華野于2月9日改編為第三野戰軍,之后成立了華東軍區,調整了0中央華東局。0中央華東局及華東軍區于2月12日到達北望,2月……[詳細]
南京渡江勝利紀念館
  渡江勝利紀念館原在南京挹江門城樓上。1984年4月23日,為紀念南京解放35周年建立。展廳面積436平方米,擔負著渡江戰役的文物資料征集、保管、研究、陳列宣傳等工作。展出渡江戰役歷史珍貴文物資料及照片、圖表、實物及復制品等史料近千件。展品陳列分為:渡江戰役前的國內形勢;將革命進行到底;百萬雄師過大江;把紅旗插遍全中國等四大部分。1998年該館被列為南京市青少年思想教育陣地和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全國紅-旅經典景區之一。成為青年少參觀學習,獲得歷史知識和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傳播渡江精神的重要基地。現城樓空置,建筑破損嚴重,多處柱子墻面開裂、油漆剝落等急待修繕。2009年為紀念南京解放60周年暨渡江戰役勝利60周年,南京市政府異地新建渡江勝利紀念館。新館坐落在長江與秦淮河交匯的三汊河河口公園,……[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热久久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精品 | 中文字幕日本熟女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网站 | 婷婷丁香五月深爱憿情网 | 午夜福利日本一区国产 | 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