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上海市旅游

上海市名人故居景點介紹

鄒韜奮故居
  重慶南路205弄54號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新聞記者、出版家、政論家鄒韜奮的故居。鄒韜奮原名鄒恩潤,“韜奮”是他在1927年開始啟用的“韜奮”筆名,“韜”意韜光養晦,“奮”意奮斗不息。他祖籍江西余江,1895年11月5日出生在福建永安一個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韜奮青年時代家庭日趨困難,父親希望他將來成為一個又真才實學的工程師,把他送進了上海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而韜奮本人愛好文學,他的志愿是做一名新聞記者。1919年暑期后,他毅然轉如上海圣約翰大學文科讀書。1921年大學畢業后,于次年進入上海中華職業教育社任部主任,主編《教育與職業》月刊,并“職業教育叢書”,從此開始了他所熱愛的新聞出版工作生涯。1930年,鄒韜奮和夫人沈粹縝一起設法租下了法租界呂班路萬宜坊54號,也就是現在的故居所在地,作……[詳細]
上海柳亞子故居
  復興中路517號(舊稱辣斐德路557號),是一幢法國現代式花園住宅,為近代民主革命家、南社創辦人、詩人柳亞子的上海寓所。這座宅院1926年建成,原是馮玉祥的府邸,1936年柳亞子向其典租了這幢洋房。這座坐北朝南的法國式花園別墅,復式人字屋頂,紅瓦鋪蓋,黃色墻面,黑漆大門。外墻立面用拉毛水泥刷面,門為券式,層間腰線紅白分明,室內木裝修、木地坪、木門窗。小洋房二樓是大客廳,三樓為起居兼工作室。柳亞子故居南向,原為西式庭院格局,現仍林木蔥翠,綠草如茵。走過圍墻進入黑漆大門后,可從屋外露天石階拾級而上至二層客廳,或由內屋階梯步入二樓客廳。客廳西側坐南面北陳列著一長排很高的書櫥,里面所藏從辛亥革命前夕起直至30年代的各類刊物。三樓的左窗口里面就是柳公的工作室。柳亞子居此期間,與廖仲愷夫人何香凝時有往來……[詳細]
陳楚湘故居
  愚園路涌泉坊(395弄)因舊時靜安寺有一涌泉而得名,總占地面積5300平方米,共建有住宅16幢,建筑面積6233平方米。其中15幢是西班牙風格的3層新式里弄住宅,1幢為西班牙式獨立花園住宅。全部建筑由我國著名建筑設計師楊潤玉、楊元麟、周濟之于1934年設計,久記營造廠建造,1936年建成,是典型的新式里弄住宅。涌泉坊由上海人和地產公司投資,業主是華成煙草公司總經理陳楚湘。弄底24號便是陳楚湘的私宅,一幢西班牙風格的4層獨立花園洋房,占地387平方米,建筑面積1115平方米,東南面花園面積近1000平方米。整個建筑掩映在蔥郁的林木之中,由于屋面的高低錯落,建筑的4個立面各不相同。整幢住宅有大小不等的房間近40間。底層有起居室、客廳、休息室、餐廳、廚房、車庫等;二樓以上主要為臥室、客房、書房、活……[詳細]
上海黃興故居(黃興住宅)
  舊上海法租界北區有一條幽靜的福開森路(今武康路),緊靠馬路的393號有一幢白色4層樓建筑,這里是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摯友——黃興的住宅,人稱“黃公館”。黃公館1912年開工,1915年建成,為20世紀初仿古典式并帶有典型的裝飾藝術派風格的建筑。沿街三開布局,4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占地面積255平方米,建筑面積749平方米。初建時樓南為花園,園內廣植蒼松翠柏,濃蔭覆蓋,綠草如茵,另有葡萄、紫藤架及香妃竹、白沙枇杷樹、白玉蘭、木香花等名貴花木,西南隅有茅亭一座,環境幽雅。底層筑有對稱大理石露天臺階,花崗巖作墻腳基礎。立面以清水水泥大砌塊襯托出淺色的橫直線條,有較多的浮雕和裝飾線腳。南墻二、三層間筑有弓形花色水泥陽臺,左右用厚實的牛腿既作裝飾又作支撐。各式類型窗洞,使建筑環境顯得古樸典雅。室內樓……[詳細]
地下黨上海書記劉曉舊居
  地下黨上海書記劉曉舊居位于中實新村44號是一幢標準的三層新式里弄房子,一樓是客廳,二樓由劉曉妻子帶著孩子們居住,三樓劉曉單獨居住。而三樓亭子間則住著譯電員朱志良,他對外的身份是劉曉的侄子。這樣,劉曉可以第一時間看到中央的來電和指示。劉曉當時擔任中共中央上海局書記,全面主持上海地下黨的工作,但他的公開身份是關勒銘金筆廠的副總經理兼董事。妻子張毅以家庭主婦的身份做掩護,擔任地下黨領導層間的機要交通員。在鄰居們的眼里,劉曉是位老成持重、事業有成、努力工作、掙錢養家的生意人。劉曉(1908.5.13—1988.6.11)湖南辰溪人,出身書香門第。1926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參加上海工人武裝起義。1929年7月畢業后被分配到上海反帝大同盟發行部工作,同月被捕入獄。1930年9月刑滿出獄。1……[詳細]
長寧區少年宮(王伯群私宅)
  王伯群住宅位于愚園路1136弄31號。現為長寧區少年宮。王伯群住宅是在20世紀30年代初建造的。該建筑系意大利哥特式城堡建筑,占地6500平方米,主建筑面積2158.8平方米,四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共有各種大小廳室32間。樓內通道迂回,上下貫通,立面中部凸出,帶弧形,兩翼對稱。室內外房間、廳堂、外墻而均采用東方傳統藝術梅花圖案裝飾.配以彩繪壁畫。連門商拉手也全用紫銅開模手工制作,空鑄悔花窗格。室外拱橋式雙抱樓梯,直達而二層門廳,下有券門通地下室。主樓南面有花園草坪1.3公頃,園內綠樹蔥郁、綠草如茵、小橋流水,建有水池、假山、花壇,園中百花四季吐艷。在當時可謂上海灘少有的豪宅。此建筑山協降洋行柳士英設計,辛豐記營造廠施工,是何應欽內弟、國民政府原交通部長王伯群為迎娶大夏大學校花保志寧,耗資30萬……[詳細]
郭棣活住宅
  華山路893號住宅建于1948年,2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筑面積約800平方米,南向花園面積頗大。該建筑原是民族工商業者郭棣活私宅,解放后一度是上海市工商聯合會辦公樓,現為上海市銘源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使用。1994年被列為上海市近代優秀建筑保護單位。該住宅具有現代式建筑風格,在建筑外貌處理上刻意追求新潮的幾何造型,平面為不對稱布局,形體凹凸交錯。室內采用寬大的走廊,樓梯間外墻砌半圓形玻璃磚墻,圓弧狀大樓梯用玻璃屏風隔斷,使各部位空間融合、流暢。這一時期裝飾的鑄銅欄桿呈S形,做工考究,鑄花細膩。住宅的設計確實深受西方現代建筑“流動空間”理念的影響,強調平面的自由和空間的靈活。住宅北立面是一個弧形和長方形的組合體,造型簡潔,線條流暢,突出現代風格,追求外形立體效果完美。北入口經過道入室內,底層朝南……[詳細]
張元濟故居
  張元濟居住弄底24號,這是三層樓的新式里弄房子,每層有兩間并排朝南的大房間,屋前有一個不太大的院子。1939年至1959年,現代出版家、出版界元老張元濟在淮海中路1285弄24號的沙發花園居住了20年,度過了事業上的極盛時期。該園原為英籍猶太人沙發所建私園,西洋格式布局。主人的臥室兼工作室安排在二樓西間,室內陳設簡樸,只幾件結實而不配套的木器,還有大堆大堆的書。房間西北墻放著一張黃褐色床架的木床,四尺寬。直到他兒子張樹年工作后,將第一個月的工資為他們夫婦定制了一對較為舒適的床。居室正中一只大理石紅木方桌,桌面是白色大理石,這張桌子是他母親的妝奩,現在成了他的工作臺。張元濟幾乎天天在此伏案工作,書寫大量信札和校勘古籍。北面靠墻是一個大衣柜,其半邊掛著為數不多的幾件長袍,另半邊上部的小櫥里,也被……[詳細]
茂名路毛澤東舊居
  茂名路毛澤東舊居位于慕爾鳴路甲秀里318號(威海路583弄7號)一幢兩樓兩底的石庫門房子,是1924年毛澤東來滬時的寓所。1999年,中共靜安區委、區人民政府對舊居進行了修繕,于同年12月舊居陳列館正式對外開放,并展出《毛澤東在上海》的圖片史料。1924年1月,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毛澤東參加了大會,并被選為中央候補執行委員。2月,毛澤東到國民黨中央上海執行部工作,任文書科代理主任兼組織部秘書。抵滬后,毛澤東先住在閘北三曾里,不久便搬到慕爾鳴路甲秀里居住。同年6月,楊開慧偕母親向振熙、兒子毛岸英、毛岸青來滬,也住在這里。毛澤東一家住在樓下廂房里,蔡和森、向警予夫婦住在樓上。期間,楊開慧除幫助毛澤東整理文稿、料理家務外,還去小沙渡路工人夜校講課,深受……[詳細]
榮宗敬故居
  陜西北路靠近南京西路的地方,有一排雕花的石砌矮墻。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里,這兒常年大門緊閉,近幾年,緊閉的大門豁然洞開,這棟豪宅露出了真容:門楣和窗沿上刻著精美的雕花;窗戶一律是彩色的拼花玻璃;紅色的樓角從樹叢里探出頭來,南部是一方干凈而平整的草坪.毫無疑問,這是上海灘為數不多的頂級豪宅之一,也是上海灘保存最完好的大花園洋房之一。這是一座帶花園的獨立式三層西式住宅,系榮氏早期滬寓所在,人稱榮氏老宅。該產業基地面積6.26畝,建筑面積2182平方米,花園面積2475平方米。榮氏老宅建筑為折衷主義風格,鋼筋混凝土結構,由陳椿江設計。建筑立面整體以水平線條劃分,具有法國古典主義風格。底層有寬敞的門廊和高大的愛奧尼式廊柱。在建筑技術、房屋結構及住宅設備上較多地汲取了西式風格,而在平面布置、內外裝修、庭……[詳細]
上海林風眠故居
  林風眠上海故居位于南昌路53號,這是他在大陸最后的居所。故居是一幢紅磚二層小樓,古舊殘破,方方正正,并沒有與眾不同的線條和色彩,林風眠在這里生活了25年。林風眠(1900—1991),現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中國美術學院的創始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之一。林風眠是“中西融合”這一藝術理想的倡導者、開拓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義以后的現代繪畫的營養,與中國傳統水墨畫藝術風格相結合,并融入了個人的人生經歷,他的繪畫思想對許多后輩畫家產生過極深遠的影響,所以有人稱其為“20世紀中國美術界的精神領袖”。林風眠19歲赴法勤工儉學。他先在法國蒂戎美術學校進修西洋畫,后又轉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深造。是享譽世界的繪畫大師,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導者和最為主要的代表人,是中國美術教育的……[詳細]
姚光故居
  姚光故居位于張堰鎮新華路139號,姚光故居建于清光緒十七年(1891)以前,是典型的清末民國初年建筑風格,為一條中軸線左右對稱的院落布局。故居是南社第二任主任姚光的故居,也是當時南社人士通訊聯絡及會晤交流的場所。無論是在建筑的歷史、藝術方面,還是作為南社重要成員姚光活動足跡的歷史記錄方面,姚光故居都具有很高的保護價值。姚光(1891~1945),一名后超,字鳳石,號石子,又號復廬。張堰人,為高燮之甥。7歲入私塾,11歲即能文,15歲入秦山實枚學堂,17歲(1907年)入上海震旦學校,未數月即因大病輟學,遂鄉居自學。讀書、藏書、著書。幾乎每年都有所作,至老不衰。每有所作,輒就正于其舅,故他與高燮兼具師生之誼,感情特深。姚光故居是江南大戶人家,從前埭到后院共四進,4幢5開間二層樓,另加廂房及平房……[詳細]
劉海粟舊居
  劉海粟舊居,繪畫大師劉海粟1935年居住在這里。他創辦了中國第一所美術學校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大力倡導了人體模特兒寫生,探索了中國畫創新與油畫民族化,曾十上黃山作畫,工繪畫、詩詞、書法。劉海粟,原名盤,字季芳,號海翁。祖籍安徽鳳陽,1896年3月生于江蘇常州。 擅長油畫、國畫、美術教育。自幼酷愛書畫,十四歲到上海入周湘主持的背景畫傳習所學西洋畫。1910年在鄉里辦圖畫傳習所,1912年11月與烏始光、張聿光在上海創辦現代中國第一所美術學校“上海國畫美術院”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前身)任校長。首創男女同校,采用人體模特兒和旅行寫生,被責罵為“藝術叛徒”,但得蔡元培等學者支持。。1918年到北京大學講學,并舉辦第一次個人畫展。1919年到日本考察美術教育,回國后創辦天馬會。歷任南京藝術學院院長、名譽院長……[詳細]
朱學范故居
  朱學范故居建于清代光緒三十一年(1905)之前,為上海地區傳統磚木結構兩層樓民居,上下共10間,建筑面積150平方米。1905年至1925年,著名愛國人士朱學范在此度過童年時代。朱學范(1905-1996),金山區楓涇鎮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六、七屆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名譽主席,中國紅十字會名譽會長,中國國際友誼促進會理事長。朱學范故居建于清代光緒三十一年(1905)之前,為上海地區傳統磚木結構兩層樓民居,上下共10間,建筑面積150平方米。1905年至1925年,著名愛國人士朱學范在此度過童年時代。朱學范故居于2005年6月12日朱學范誕辰100周年之際,正式啟動建設。面積約為500平方米,故居主體是一幢清末建筑。在故居里分別從朱學范的童年、青年,投身大革命的浪……[詳細]
上海榮德生舊居
  榮德生(1875—1952),名銓,字德生,江蘇無錫人,是中國最大的民族資本家之一。他“從事于紡織、面粉、機器等工業垂60年,歷經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和壓迫,艱苦奮斗”,享有“面粉大王”、“棉紗大王”的美譽。榮德生在上海的故居,位于徐匯區高安路18弄20號,是一幢獨立式現代花園別墅,建于1939年。設計構思巧妙、布局合理,風格實用、簡潔、新穎,黃色水泥拉毛墻面,恰如其主人榮德生注重實際、淡泊虛名的實業家品行。別墅朝向面南,底層門廳有兩支仿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陶立克式柱頭,使西洋古典建筑與現代建筑風貌相吻合。值得榮老先生安慰的是,榮氏家族歷三代而仍驕,其子榮毅仁,前中國國家副主席,被稱為“紅色資本家”;其孫榮智健,被譽為“紅籌”大鱷、“內斂富翁”:榮登2004福布斯大陸富……[詳細]
盛恩頤住宅
  上海開埠后,租界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建設,到20世紀初已經粗具規模,成為新的近代都市。在靜安寺近處的萬航渡路540號,出現了一幢早期歐洲洋人來華建造的外廊式花園洋房,主人是19世紀晚期清政府郵傳大臣盛宣懷的兒子盛恩頤。殖民地外廊式花園洋房,簡稱為外廊式或殖民地式。它的起源是“來自西方人在印度、東南亞的殖民地……它本是為了適應熱帶氣候而創造出來的一種建筑形式”。上海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筑主要受英國喬治王朝時代和維多利亞時代建筑風格的影響,以建筑立面整齊的柱式外廊而演變成當今還在的一些建筑,如本宅所表現的維多利亞時代盛期的新文藝復興風格,外墻建筑立面以連續半圓券為主要構圖元素,講求比例和簡潔效果,并做到立面簡潔而有秩序,墻面施以灰泥,沒有什么裝飾。平面為方盒子體形,簡單而平緩的斜坡屋面,鋪設小青瓦。二樓……[詳細]
阮玲玉故居
  靜安區新閘路1124弄也即沁園村,據傳是海上名門望族盛家的產業,一幢幢三層小洋房歷經七十多年的歲月,如今依然光潔如新、典雅幽靜。上世紀三十年代,年僅25歲的影星阮玲玉難抵“人言可畏”,吞服大量-在此告別人間,驚動了上海灘的街頭巷尾。9號是阮玲玉曾經居住、生活過的舊居,據9號樓的鄰居介紹,當年的茶葉大王、超級粉絲唐季珊棄別女演員張織云,用十根金條買下了這幢小洋房送給阮玲玉,這幢三層小樓,見證過阮玲玉的歡情美夢,也見證了她的傷情惡果。阮玲玉故居是棟沉淀著許多悲哀與痛苦的記憶的石庫門老洋房,在村口左邊的第二條弄堂內。乳黃鑲紅褐的三層一進新式里弄洋房,弄堂口的老鞋匠生意興隆。一樓是阮玲玉故居的會客廳,二樓是阮玲玉的臥室,三樓是阮玲玉母親的房屋。而現在,從一樓到三樓已成為三戶居民居住地。老洋房門前光影……[詳細]
李白烈士故居
  李白烈士故居是李白烈士生前在上海進行革命斗爭的工作和居住場所之一,李白(1910-1949年)湖南瀏陽人,1937年奉0中央指示在滬從事地下電臺工作,1947年上半年遷入該址三樓,秘密電臺也移設此處,1948年底,李白被捕,-特務對他施以種種酷刑,他堅貞不屈,1949年5月7日夜,被害于浦東戚家廟,故居1987年對外開放,2003年1月,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為“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李白烈士故居共有三層,建筑面積400平方米。一、二樓為李白生平事跡陳列室,序廳放置著玻璃鋼制李白塑像,陳列圖片內容分投身革命洪流、戰斗在敵人心臟、永不消失的電波三個部分,系統地介紹李白生平和戰斗業績,三樓恢復李白生前住所原樣,有他發報用的電臺、發報機、電訊器材工具等,故居對學生團體實行免票,個人參觀半票;家長……[詳細]
張愛玲故居
  常德公寓,舊稱“愛丁頓公寓”,樓高七層,建立于1936年,意大利人設計,外墻是淡粉色夾咖啡色線條,坐落在靜安寺繁華路段卻顯得安靜而低調。公寓內彌漫著舊上海的陳腐氣息,進門能看到老式的奧斯汀電梯,再往里是陰暗的樓梯道,班駁的墻面上是歷史劃下的痕跡。1939年張愛玲與其姑姑住在這幢公寓的51室,1942年搬進65室(現為60室),期間她在此公寓寫出《傾城之戀》《金鎖記》《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名作,其中《公寓生活記趣》說的便是在這座大樓里的一切。胡蘭成在《今生今世》里所描述的張愛玲的生活狀態也是在此處。這里是著名作家張愛玲的故居,建于20世紀30年代初的法式公寓建筑,如今稱常德公寓。張愛玲曾在這幢樓的601室生活了5年左右。她筆下妙趣橫生的《公寓生活記趣》,說的便是這座大樓里的喜憂。地址:上海……[詳細]
上海瞿秋白舊居
  1984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確定山陰路133弄12號東照里為瞿秋白在上海的舊居。瞿秋白故居東照里的馬路對面就是魯迅在上海最后的居住地——大陸新村。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卓越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和宣傳家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生于常州,1935年6月18日在福建長汀縣羅漢嶺下被國民黨殺害。他短暫而又光輝的一生同上海這座城市有著緊密的聯系。1923年1月瞿秋白從蘇俄回國,6月參加在廣州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后,以候補中央執委的名義到了上海,由李大釗介紹參加了上海大學的教學工作,被委任為教務長兼社會學系主任。1923年下半年,瞿秋白十分忙碌、十分幸福,工作上有繁重的校務及教學,加上黨務和組織工作;生活上與王劍虹從相戀到結婚,1924年1月筑愛巢于慕爾鳴路(今……[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在线欧美5555 | 亚洲香蕉综合在线 | 西西人体44rt高清大胆亚洲 | 亚洲第一福利视频 | 伊人久久精品在热线热 |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