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臺州市天臺山景區AAAAA 座落于浙江省東中部的天臺山,東連寧海、三門,西接磐安,南鄰仙居、臨海,北界新昌。是馳譽海內外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以佛教天臺宗的發祥地和濟公的故鄉而聞名于世。1988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2年又被列為“浙江省十大旅游勝地”。風景區總面積達187.1平方公里,風景旅游資源十分豐富,自古以來有“大八景,小八景,有名有勝三十景,究竟共有多少景,數來數去數不清”之說。天臺山集諸山之美,其最大的特點是古、幽、青、奇。東晉文學家孫綽在《游天臺山賦序》中描寫道:“天臺山者,蓋山岳之神秀者也……夫其峻極之狀,嘉祥之美,窮山海之瑰富,盡人神之壯麗矣。”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足跡遍天下,三上天臺山,……[詳細] |
![]() | 后岸鄉居旅游景區AAAA 后岸村位于浙江省天臺縣街頭鎮。村境內有著名景點十里鐵甲龍、寒巖夕照、名巖古寺、東海漁夫手記。其中十里鐵甲龍由數十天然巨巖排列而成,氣勢恢宏、極具視力沖擊感;山下,春季大片桃花林蔓延至視線盡頭,綠柳垂岸、碧波蕩漾,令人恍如世外桃花,晴天視線開闊,令人心曠神怡,雨天云霧繚繞、宛如仙境。此地亦為唐代“和合二仙”之——詩僧寒山子的隱居地。地址:臺州市天臺縣桐街線……[詳細] |
![]() | 天臺南屏旅游景區AAAA 天臺南屏旅游景區南屏旅游景區位于天臺縣城的西南端,是自然景觀獨特、文化風情濃郁、觀光休閑濃厚的山岳型景區。景區春季梯田疊翠,萬花秀景;夏季神潭龍瀑,幽溪清涼;秋季落葉紛紛,如置畫中;冬季銀裝素裹,分外妖嬈。南屏旅游景區距城區24公里(2018年新的南屏公路通車后,距離城區只有7.5公里),面積5.6平方公里,是自然景觀獨特、文化風情濃郁、觀光休閑濃厚的山岳型景區。主要景觀有南山秋色、蓮花梯田、龍潭疊瀑、古道紅楓、田園風光、民居民俗,風光如畫,景色非凡,神奇無限。南屏旅游景區山水神秀,景物景像還有望海尖、翠東古道、五樟園、江南布達拉宮、廊橋、千畝紅楓林、古民居、翠屏古寺、濟公殿、楊梅園、梨園、紅……[詳細] |
![]() | 瓊臺仙谷AAAA ![]() 瓊臺仙谷在縣城西北8公里處。這里是典型的花崗巖峽谷景區,素有小黃山之譽。沿峽谷北行,山崖對峙,奇峰紛呈,綠水碧潭,飛瀑流泉,漸行漸高,越入越奇。主要有八仙湖之清秀,雙闕峰之雄奇,懸空廊之精巧,龍潭瀑之壯美,跨鶴臺之孤聳,通天棧道之俊俏,仙人座之靈氣等美景。景區毗鄰國家重點建設工程桐柏抽水蓄能電站,優美的自然風光、深厚的仙道文化底蘊和現代化大工程的雄姿,完美的結合,讓人神往。[瓊臺雙闕]這里溪澗曲折,兩山夾峙,一峰在溪谷絕壑中擎天而立,高約30米,猶如石筍,又似青螺倒飲于水。古人以溪谷為舟,螺峰為篙,故名“螺溪釣艇”。石筍上游有碧螺潭,潭水碧綠如茵。潭左有一劍形瀑布瀉于兩岸之間,上有一石橫嵌,儼……[詳細] |
![]() | 天臺國清寺 ![]() 國清寺位于浙江省天臺縣城關鎮北4公里處,是我國創立的第一個佛教宗派天臺宗的發源地,始建于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臺寺,后取“寺若成,國即清”改名為國清寺。國清寺曾毀于武宗滅佛和北宋宣和二年。宋建炎二年修復,名列“五山十剎”之一。清雍正十一年下詔重建,至清末、民國時期又有增建。寺院占地2公頃余,按四條南北軸線布列六百多間古建筑,面積超過1.3萬平方米。國清寺南宋列為“江南十剎”之一,現存建筑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敕重修。全寺總面積7.3萬平方米、分為五條縱軸線,正中軸由南而北依次為彌勒殿、雨花殿、大雄寶殿、藥師殿、觀音殿;還有放生池、鐘鼓樓、聚賢堂、方丈樓、三圣殿、妙法堂(上為藏……[詳細] |
![]() | 赤城棲霞:是赤城山的云霞美景。每當旭日東升或夕陽西下,云霧繚繞山腰,霞光籠罩,光彩奪目。元邑人曹文晦《赤城棲霞》一詩形容為:“赤城霞起建高標,萬丈紅光映碧寥。美人不卷錦秀緞,仙翁瀉下丹砂瓢。”導游游覽路線:山門——中日友誼林——紫云洞——濟公西院——濟公東院——悟月樓——玉京洞(赤城道院)——餐霞洞——梁妃塔介紹距縣城和國清寺均為2公里,景區面積1.3平方公里。赤城山,又稱燒山,是水成巖剝蝕殘余的一座孤山,“不與眾山同一色,敢于平地拔千仞”。因其山赤,石屏列如城而得名,是天臺山中惟一的丹霞地貌景觀。赤城山舊時,臺州稱“赤城郡”,天臺縣稱“赤城”,皆因此山而得名,故赤城山又是臺州和天臺的標志性名……[詳細] |
![]() | 中方廣寺位于浙江省天臺縣天臺山風景區北部,距天臺縣25公里,寺居石梁瀑布西側山坡上。石梁瀑布為山崖間一塊巨石,若橋橫空突兀,其下瀑布穿梁飛掛,飛珠濺玉,聲若雷鳴。石梁與飛瀑交相輝映,成為天下奇觀。石梁一帶巖壁上有多處歷代名人摩崖石刻,有宋朝大書畫家米芾手書“第一奇觀”、明朝甘兩隸書“飛梁懸瀑”、石綸正書“大觀”、王榭行書“星橋勝概”;清朝曹掄選隸“萬山關鍵”、康有為正書“石染飛瀑”等,琳瑯滿目,共二十余處,摩挲流連,玩味無窮,清朝文人汪隆曾贊石染飛瀑曰:“靈斧誰將石壁開,瑤虹垂外訝奔雷。明珠萬斛從天落,素練千尋動地來。”中方廣寺始建于東晉興寧年間,開山祖師為曇猷尊者。中方廣寺自創建后曾毀建多次……[詳細] |
![]() | 游覽路線:停車場——蓮花池——茅蓬——茶圃、休閑閣——云錦杜鵑林——葛仙茗圃——歸云洞——拜經臺——龍爪池——黃金洞——太白讀書堂——華頂寺——智者泉——王羲之墨池——華頂避暑山莊介紹位于縣城北25公里,景區面積7.5平方公里。華頂峰是天臺山的主峰,海拔1098米。身臨絕頂向西南眺望,能看到八大山峰,華頂山狀如蓮花的花心,四周群山向而拱之、層層相裹、形似花瓢層層圍裹,象八葉蓮花。“華”是“花”的古字,又當天臺最高處,故稱華頂。華頂高寒,夏季平均氣溫不超過25度,是得天獨厚的清涼世界,是理想的避暑勝地。這里植被茂盛,自然風光優美。其中尤以變幻無窮的云海、璀璨奪目的日出、清香甘冽的云霧茶、燦若云霞……[詳細] |
![]() | 位于縣城北22公里的天臺山中,景區面積6.5平方公里,石梁飛瀑集天下山水奇觀于一體。沿西入口處向下即進入了金、銀溪翠谷之中,沿溪而行,山巒滴翠,古木參天,怪石遍布,奇峰突兀,是一處步移景異、觸目皆成景的絕佳勝地。翠谷全長1800余米,最為著名的有“犀牛望月”、“老僧入定”、“千年睡獅”、“萬年龜象”、原始木荷林、“應真沐浴潭”等等美景。[石梁飛瀑]步上徐霞客觀瀑處的觀瀑亭,眼前豁然開朗,一瀑三折從天而降,一天然石梁橫架半空,蔚為壯觀。其梁長約7米,梁面寬不盈尺,如蒼龍聳脊,橫亙在兩山峭壁上,巧奪天工,世間罕見。梁上金溪和大興坑溪在此匯合,飛流直下,形成落差30余米、寬10余米飛瀑。遇大雨滂沱,……[詳細] |
![]() | 梁妃塔聳立于赤城山頂,四面七級,似一柄利劍直刺蒼穹,昂然與云霞相吞吐,蔚為壯觀。站在梁妃塔下極目四顧,方圓幾十里風光盡收眼底,東面國清寺近在咫尺,隋塔聳云;南望天臺城就在腳下,古城新城,滔滔始豐;西望桐柏仙山若隱若現;北望天臺山莽莽蒼蒼,層巒疊翠,氣勢巍峨。介紹梁妃塔位于赤城山,始建于梁大同四年(538),系南朝梁岳陽王蕭察為王妃所建,比國清寺隋塔要早半個多世紀。蕭察是我國最早詩文總匯《昭明文選》主編蕭統(昭明太子)的第三子,“好學善屬文,尤長佛義。”大通中封岳陽王,為東揚州(轄會稽、東陽、新安、臨海、永嘉五郡)刺史。唐會昌五年(845),唐武宗下詔滅佛,拆毀天下寺院4.6萬余所,史稱“會昌法……[詳細] |
![]() | 濟公東院位于濟公院東邊、十八盤上端三岔路口,有白云洞,依山勢而建,面積1704.7平方米。另有葫蘆形池塘一口,月映池塘波光粼粼,有“葫塘洗月”之景。介紹濟公東院位于赤城山上,山門朝西南而開。門口高懸“濟公東院”匾額,有門聯“-神奇傳世代,赤城靈秀甲東南。”山門內為門廳,柱上有一副用活潑詼諧句法撰寫的對聯:“上上彎彎彎上山門朝-,來來往往往來世路度凡人。”進山門,僅見一條露天樓梯,樓梯頭高外敞門上寫著“臺岳南門”匾額,寓赤城山為天臺山南大門之義,是濟公堂的入口處。跨進此門,金碧輝煌的濟公堂即呈現眼前。濟公堂:坐北朝南,四開間,建筑面積410平方米。正門懸掛“濟公堂”匾額,金光閃閃,為全國書協顧問……[詳細] |
![]() | 紫云洞位于赤城山山腰,俗稱下巖。洞口鐫刻“赤城霞”三字,為明萬歷年間遺墨。洞高、深各10米,寬30米。洞頂危巖,凌虛而出,勢欲下墜,實則安如磐石;巖唇滴水,如雪消融,終年不絕,飲之清心凈塵。紫云洞山門朝東而開,門上懸掛龍飛鳳舞的“紫云洞”匾額。山門內有一個200多平方米的院子,古柏參天,花木扶疏,十分清幽。大殿朝南,傍巖洞而建,黃燦燦耀人眼目。大殿前走廊上豎有兩塊石碑,其一為“建文帝度歲處”碑。其二為明代詩人楊文驄的《赤城賦》碑,陳寒山手書。洞內供奉佛祖釋迦牟尼和觀世音菩薩,晨鐘暮鼓,香火十分興盛。[中巖寺]晉興寧年間(363-365),敦煌高僧曇猷不遠萬里云游至紫云洞,并在此依洞結屋建造中巖……[詳細] |
![]() | 濟公故居位于浙江天臺古城北門外永寧村石墻頭,是濟公“-”的出生地,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景點。故居因歲月蕩滌,歷經滄桑,荒頹淪圮。2002年天臺縣人民政府批準并斥資修復濟公故居,2004年5月竣工正式開放游覽。重新修繕的濟公故居充滿南宋時代氣息,蘊含濟公文化內涵,具有浙東地方建筑風格的仕宦人家宅第格局的畫卷。故居占地16畝,建筑面積6310平方米,主要由濟公李氏祖居、隴西園、永寧村三大主體組成。濟公李氏祖居為南宋浙東“三進九明堂”形制建筑,是濟公出生之地、成長之所,故居內有廳堂、臥室、書房、佛堂、祖堂,內部擺設陳列的古家俱、畫像、圖片以及有關濟公的生平、研究資料,再現了南宋時濟公李府的生活形態,使……[詳細] |
![]() | 張思村鄉土建筑位于天臺縣平橋鎮,年代為明至民國。古老的村落,樸實的民風,張思村留下了三座祠堂,也留下了十多幢明清風格的院落,還有數幢民國年間的民居。張思陳氏宗祠,又名上陳宗祠,位于村中心墩頭西北面,為務園陳氏第十三世祖浙峰公為其始遷張思高祖所建之祠,祠堂始建于明末,乾隆五十四年和嘉慶十九年有過二次重修,現存建筑為清光緒五年修建。門樓為民國十七年重修,大門上的“陳氏宗祠”的匾額落款為“民國戊辰裔孫重修”。宗祠建有戲臺和正廳,兩旁建有廂房,為四合院形式。以前祠堂中掛有多塊匾額,“大夫第”和“宋進士”說的是陳氏讀書人的榮耀,而中間道光年間的“欽褒純孝”匾額褒揚的是陳氏家族純孝的傳統美德。村中的龍光陳……[詳細] |
![]() | 天臺山慈恩寺位于浙江省天臺山南脈龍口處、距離天臺縣城六公里的白云山上,依洞而筑,漢時即有梵僧隱修,始建年代不詳,歷來為清修、隱悟之所,俗稱巖庵。隋開皇十七年(即公元597年)智顗大師的護法伽藍在此顯瑞,距今也已有1410多年歷史。相傳康熙皇帝亦曾駐蹕于此,向往尤甚,遂下令臺州知府繪制天臺山全圖,尋覓夢境之地,并御賜龍袍于洞中,以為駐蹕紀念。不設“門票”,未來也不設“門票”,不設“香花券”。據慈恩寺擴建規劃,除了傳統的洞窟殿堂,將充分利用十多萬平方的洞窟群、以及山體周圍巖壁,用現代藝術造就立體《大藏經》、及諸佛本尊的諸多壇城世界;84000多尊不同風格的圓雕、群雕、壁雕、浮雕、線雕、壁畫等佛教藝……[詳細] |
![]() | 寒山古道起訖(途徑)地點:街頭古鎮;東線經后岸、九遮、濟溪、白泥坦與南皇古道相連。南線經后岸、黃水、、黃家灣、江岙、柱峰、井坑、巖坦與仙居廣渡相連。西線經瑯珂、方山、金滿坑、雷馬坑、箬湖延伸至磐安縣尚湖鎮。北線經合溪里、黃潤坑、東坑、紅軍嶺,穿越臺州、越州、婺州三州界,與新昌相連。總長度:154528米概括及主要特點:寒山古道為輻射型的古道群,起于天臺縣街頭古鎮,貫通古臺州、越州、婺州三府,因唐詩僧寒山子隱居地而得名。寒山古道其歷史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全長155公里,恰如唐代詩人杜牧在詩中所描述的那樣:“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直到近代,古道中農產、絲綢、瓷器等商貿交流仍然頻……[詳細] |
![]() | 九遮山位于天臺縣城西南37公里處,在明巖東南面。這里山奇水曲,撲朔迷離,古樹古橋古洞古道比比皆是,因地處深山岙,與外界交往少,民風淳樸而敦厚,有天臺“武陵源”之稱。“九遮山”是因從遮山口開始,至東江村這一段近5公里的沿溪山路,有九座山巒迎面而立,構成了九處遮擋而得名。每一“遮”都有像形的山崖,從第一遮至第九遮,依次為:“蒼龍吐舌”、“鯉魚化龍”、“掛壁獅子”、“明月初升”、“雙鷹舞翼”、“獨龍嬉灘”、“猛虎下山”、“龜蛇互玩”、“黃龍背印”。山中有一景亞父廟,在九遮山中部,當地人稱仙皇殿,每年都舉行廟會。廟內奉范增塑像。九遮山天柱峰,四周山形奇異,有的像雄獅長嘯,有的如巨龍騰空,有的似劍戟刺空……[詳細] |
![]() | 紅旗渡槽位于白鶴鎮,西起新樓村,東至溪東村,橫跨104國道、三茅溪和“上三”高速公路,處于北干渠中腰地段(29+850——30+647.5),為連接三茅溪東西兩岸灌區的紐帶工程。變截面懸鏈線漿砌石拱結構,全長797.5米,由11跨大拱和79孔小拱橋組成。設計跨度大拱每跨56.05米,計算矢高17.32米,矢跨比1∶3,最大高度28米。槽身寬5米,高3米,梯形過水斷面,可通過最大流量10.5立方米每秒,槽岸兩側各有一條與槽身同長度的1米寬人行道和欄桿。西首槽頭建有閘門房,設節制閘和退水閘各一座,以控制過槽水量和排泄上游渠水。1977年8月15日,紅旗渡槽工程指揮部成立,9月15日,渡槽工程開工。……[詳細] |
![]() | 玉京洞前的院子里有一煉丹井,井水清洌甘甜,來者必嘗,有名句形容為“舉瓢酌寒泉,一勺消百憂”。介紹自赤城山悟月樓循游步道拾級而上,須臾便可達玉京洞。1936年,蔡元培游此,曾手書對聯一副:“山中習靜觀朝槿,竹下無言對紫茶。”玉京洞山門朝西,上懸“第六洞天”匾額(現改為赤城道院)。門聯“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取唐山水詩名家王維的詩句,道出洞內環境的清幽。門內為一面積近100平米的院子。屋因穴結、水灑巖唇,丹壁翠柏,交相輝映,古井巖筍,融為一體,極其古樸清幽。玉京洞隱于丹崖之中。洞高10余米,寬20余米,深7米。洞內供奉道教三清-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像。供桌下有一塊近1米見方、雕……[詳細] |
![]() | 智者塔院(塔頭寺),又名真覺寺,俗稱塔頭寺,位于縣城北金地嶺(佛隴山),是我國佛教天臺宗創始人智者大師(538-597年)的初修之地,始建于隋開皇十七年(597年),現存建筑系清代重修。院內供奉一座石制寶塔-智者大師肉身塔,塔身高7米,雕刻典雅精致,第一層正面龕中端坐著智者大師塑像,神態逼真。每層都刻出欄、枋、柱、斗拱,全塔的構件上都有精致的浮雕。據《天臺山全志》載,智者大師圓寂后葬于此。由于塔內是智者真身所在,故凡來天臺山國清寺朝拜“祖庭”的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其他諸國宗教界人士都要到此拜謁院內有一座唐元和六年(811年)翰林學士梁肅撰、臺州刺史徐放書的《智者大師修禪道場碑》,即唐碑。碑記述智……[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