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旅游

江蘇省旅游景點介紹

  坐落在廣陵鎮曹市村的徐斌烈士墓修建于1950年7月,后來被重新翻修,如今占地面積40平方米。徐斌烈士墓由墓碑和墓身組成,墓身周圍砌有水泥欄桿,雖然外面看起來樸實無華,但站在墓前依然能夠感受到徐斌烈士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徐斌是華東二級英雄,也是泰興的驕傲。在國家危難之時,徐斌烈士滿腔熱血地奔赴延安抗大學習,學成之后便毅然決然地投筆從戎,為國效力,先后參加了抗日和解放戰爭。解放之后,他擔任了二十軍五十九師一七七團一營副政治教導員。工作中,他依然充滿了熱血和斗志,盡忠職守、任勞任怨,最終過度的勞累讓他倒在了工作崗位上。1960年徐斌因積勞成疾病逝于上海,去世后被追認為烈士。雖英雄已去,但是坐落在鄉野之間的烈士墓仍如烈士生前一樣,不管風霜雨雪、日夜變換,堅定地守護著他的故土和人民。……[詳細]
中共江浙區泰興獨立支部紀念館
  1924年初,沈毅受黨的指派到泰興傳播革命真理,開展農民運動。1926年初秋原中共江浙區泰興獨立支部在泰興刁家網(刁氏宗祠)成立,次年底改建為泰興縣特別支部。1928年初,“特支”改建為泰興縣委,沈毅任縣委書記。就在這一年的春天,在江北特委傳達黨中央“八七”會議精神的鼓舞下,沈毅領導農民武裝舉行“五一”如泰農民暴-動-,后因敵強我弱而失敗,沈毅被懸賞緝拿,最終被逮捕而英勇就義。在1924-1928這短短的幾年間,沈毅在刁家網創立了揚泰地區第一個農民協會、農民運動委員會及塾師聯合會,建立了揚泰地區第一個黨組織——中共江浙區泰興獨立支部,成立了江蘇省第一個合作社——醒農合作社,領導了大規模的“七·二”圍城斗爭和震撼大江南北的“五·一”農民暴-動-。毛澤東曾在1926年《向導周報》上發表的文章《江……[詳細]
東方禪寺遺址
  東方禪寺坐落在泰興市古溪鎮,始建于唐末,興于北宋北宋嘉佑年間。清嘉慶二十年,四方信眾捐資重修,建成殿房九十九間半,盛極一時。然而抗戰時期正殿及部分殿房毀于兵火,文革--中古寺遺存被毀壞殆盡,只留下“東方禪寺”一座古碑。東方禪寺在當地被稱為西寺,除了供奉平常寺院皆有的諸佛菩薩之外,東方禪寺還有自己的-伽藍——東岳神君,在當地留下了諸如“東岳顯圣靖江城”、“張王顯圣乾坤鎮”、“懲罰神馬釘鐵掌”等膾炙人口的傳說。相傳東岳大帝坐鎮一方,護得百姓平安興旺,可有一日不知何處的一陣妖風讓鎮上百姓得了無法醫治的怪病,百姓便去拜求東岳大帝。東岳大帝立即向玉皇大帝稟報,玉皇大帝便派張王菩薩下屆行醫。張王菩薩聽聞怪病,心急如焚,變作一個郎中騎著杏紅馬,路過鎮上一戶員外家。這員外的兒子正得了此怪病,張王菩薩為這家少……[詳細]
124、大生橋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泰興市原大生鎮政府東南十米,有一座始建于明萬歷年間的古橋——大生橋。光緒十二年《縣志》里記載,大生橋原名為“大孫橋”,至于為何改叫大生橋,有兩種傳說。一說在大生橋東面有一小石橋,橋面僅有三塊長石條,叫“小孫橋”,大生橋與之對應便叫“大孫橋”;一說本來是叫“大僧橋”,由于泰興的方言緣故,逐漸喊成“大生橋”。但不管是何種緣故,大生橋影響著一方水土,民國元年它所在鄉鎮因它得名“大生鄉”,后撤鄉建鎮,就成了今天的“大生鎮”。大生橋是一座五孔石拱橋,橋身長約24.5米,寬4.28米,中孔寬7.9米,次孔寬5.2米,橋孔弧度大于半圓,拱石西縱橫分節并開式,青石鋪就,造型古樸。大生橋的五孔在清末時便只余四孔,現在河東的一孔也埋入了河灘中看不見了。水淺時橋墩腳處會露出約三十公分的平壩石塊,好似一條走廊。從……[詳細]
玄壇廟古戲臺
  在江蘇省泰興市濱江鎮長溝村南部曾經有一座玄壇廟,歲月輪轉變化,玄壇廟在時光風化中消失,只余下一座古戲臺。玄壇廟古戲臺仿佛從很久以前就一直默默陪伴在長溝村村民左右,沒有人知道它始建于哪一年,只能從它后屋桁梁上刻著的“大清嘉慶四年重修”的題記上得知一點有關它年歲的消息。戲臺為歇山屋面,高7.5米,面闊8.7米,進深4.5米,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是5.3米高的戲臺,下層是2.2米高的過道。臺下兩側有樓梯與上層相通,臺后有三間兩層樓屋相連,底層與臺后樓屋為一整體,用作過道。如今古戲臺的一層置有神像、香爐香臺,即使玄壇廟不在了,村民在戲臺里繼續虔誠地供奉著神明。1987年泰興市人民政府把這座不知年歲的古戲臺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歷史總是因為它未知的神秘而讓人著迷,不知道時間的縫隙里能不能再次看到古戲臺上……[詳細]
襟江書院及石刻
  王勃《滕王閣序》有言道“襟三江而帶五湖”,襟江書院由此而得名。以《滕王閣序》作為名字的出處,也是希望在書院里讀書的莘莘學子們能夠擁有廣闊的胸襟,老當益壯,窮且益堅,永遠不要失去雄心壯志。襟江書院始建于清咸豐十年至十一年間,1987年重修,F存建筑坐北朝南,由大門、重門、廂房、講堂組成,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建筑面積680平方米。大門面闊三間9.15米,明間辟將軍門,門楣懸“襟江書院”字匾。1987年重修時將大門兩側廂房拆掉兩間,大門北移13米,東西耳房為后期加建。重門,亦稱“儀門”或“二門”,面闊三間9.15米,兩側有剁頭墻。講堂為書院的主體建筑,位于三進院落北端,面闊三間12.35米,進深七架9.7米,硬山頂,哺龍脊,前為鶴脛軒,園堂作,抬梁式梁架,用料碩大,做法古樸。堂前有青石月臺,面……[詳細]
黃橋戰役支前委員會舊址
  黃橋何家是鎮上四大家族之一,家傳悠久,從南宋至今已有三十余代。位于黃橋鎮珠巷西首的何氏宗祠,記載著這一大家族的歷史。何氏宗祠被稱為江北第一祠。這江北第一祠是中國新聞記者協會主席邵華澤題寫的,他還題寫過一個“江南第一祠”——胡錦濤同志祖籍安徽績溪的胡氏宗祠,一南一北,兩個第一祠,遙相輝映。何氏宗祠主體為明清建筑,其中三間敞廳和門樓是明代建筑,五間兩層的大樓則是清代建筑。可惜的是1991年五間清代木結構樓房毀于火災,現在看見的是按照原樣復原的。雖然如此,現在漫步在何氏宗祠里,還是能感受到蘇北古建筑的魅力。何家是官宦人家,宗祠里每一個磚雕石砌都有特殊的寓意,比如大門的門楣上有四塊突出的柱頭,這柱頭叫門簪,是代表門第的,只有官宦三品的人家才有資格使用。古老的宗祠的一磚一瓦里都藏著許許多多的故事,但是……[詳細]
泰興新四軍蘇北指揮部舊址
  1940年7月,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根據中共中央關于發展華中、開辟蘇北的指示,率蘇南主力經揚中縣北渡長江,到達江都縣吳家橋地區,與挺進縱隊、蘇皖支隊會合,改稱新四軍蘇北指揮部。同年10月,為保衛蘇中抗日根據地,陳毅領導的指揮部,以七千人的兵力,戰勝了江蘇省主席韓德勤所率政府軍89軍1.5萬,殲滅其一萬一千余人,取得了黃橋決戰的勝利。黃橋決戰前陳毅、粟裕等就在黃橋新四軍蘇北指揮部舊址的大樓上開會、辦公、住宿,研究制定了“聯李、擊敵、反韓”的一系列戰略方針。新四軍蘇北指揮部舊址又叫“工字樓”,坐落在黃橋鎮分黃河以南,是一座仿德國式建筑,1924年韓士元等人為籌建私立黃橋中學而建造了它。1940年,工字樓成為了新四軍蘇北指揮部。在振奮人心的黃橋決戰前夕,陳毅同志在這里親自起草了《告全體指戰員書》、《告……[詳細]
新四軍通如靖泰臨時行政委員會
  新四軍通如靖泰臨時行政委員會舊址,這個名字有些長還有些難記,它其實還有個名字叫“丁家花園”。黃橋鎮上曾有四大望族,丁家便是其中之一,丁家花園顧名思義,是丁家的一座小園林。這是一個清代的園林建筑,園內回廊曲徑,雕梁畫棟,多竹堂、小于舟、桂花廳、蝙蝠廳、蝴蝶廳錯落有致,磚雕石刻,假山魚池,丹桂翠竹相映成趣。別致的蘇北園林已經很珍貴,但讓它更珍貴的原因還有二。一是在清代末年丁家出了一位足以載入史冊的后輩丁文江。丁文江是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社會活動家,他學識淵博,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人物”,在動物學、古生物學、地理學、考古學、歷史學、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學等諸多領域都有不俗的貢獻。丁家花園中丁文江童年讀書的地方也是新四軍挺進黃橋時陳毅的辦公場所,這就是丁家花園的第二點榮耀。1940年秋,新四軍渡江北上,……[詳細]
解放街孫宅
  位于泰州市高港區口岸街道解放街44號,宅為晚清至民國時期建筑,座西朝東,平面呈四方形(俗稱小四方樓),東西兩進二層小樓,面闊3間10米,南北長10米,東西寬16米。整個建筑由兩進七檀帶廊小樓組成,兩樓之間南北兩側用廊連接,形成四合院式樓屋。天井用青石板鋪成。樓上四廊用歐式鑄鐵護欄,天井四周的柱子上嵌掛木雕小花籃,底樓檐下雕有“漁、樵、耕、讀”和“福、祿、壽” 三星等人物圖案,“獅”、“鳳凰”、“麒麟”等動物圖案及“福、祿、吉、祥”文字和“梅、蘭、竹、菊”花卉圖案。整個小樓做工精致,裝飾華麗,木雕精美是不可多得的建筑藝術珍品。……[詳細]
131、口岸城隍廟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口岸城隍廟
  位于泰州市高港口岸街道辦解放街116號。廟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歷代多次修繕,最后一次重修是清代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由欒啟元、姚松琴等5人發起。該廟原有山門殿、審事廳、大殿、后殿共四進殿宇,F存前殿、大殿和后殿三進,清式建筑。前殿單檐歇山屋面,面闊三間10.1米,進深7.7米,脊檁高10米;后殿硬山屋面,面闊5間17.2米,進深9.45米,建造在高1.1米的高臺之上,西側還有面南和面東的廟房6間。城隍廟是祭祀城隍的道教廟宇。高港建有城隍廟,表明這里古代城鎮建設已具有一定規模,對研究高港的歷史很有價值。1987年8月公布為原泰興縣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解放街戚宅
  解放街戚宅為明代天啟年間戚世光高中進士后所建,已有400余年歷史。古宅所處位置是形成于南宋慶元年間的千年古街慶元街(新中國成立后稱解放街),舊時古街兩側商鋪、公館林立,口岸鎮富商顯貴大多居住于此。戚宅坐北朝南,古宅大門面街而置,從南往北分別由門廳、對廳、敞廳、卷廳、堂屋和一座后花園構成,廳堂有序,庭院深深,雖歷經風雨,依然顯露著曾經之盛氣,是高港保存較好的明代建筑,具有較高的文物保護價值。明代誥命龕盒以及將近400年的黃楊古樹,盡顯古樸蒼桑,文化氣息濃郁,是戚氏古宅里的兩件寶物。2010年,該宅被列為泰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同時進行修繕。修繕后的戚氏進士第,總占地面積1906平方米。在保留原風貌的同時,辟為“中華武進士館”,重點展示古代科舉考試中關于武進士的相關內容,展現傳統科舉文化的魅力,現為……[詳細]
133、閔惠芬舊居
閔惠芬舊居
  閔惠芬舊居,位于萬石鎮萬石村彎斗組。閔惠芬,生于1945年,宜興市萬石人,國家一級演員,著名二胡演奏家。閔惠芬舊居,建于清代,原有三進,每進兩間。舊居現存建筑面積80平方米,僅存第二進。建筑面朝南(南偏西3°),二進面闊2間6.9米,進深9架10米,分東西兩間,東面內凈寬2.7米,西面內凈寬3.8米,前有附檐,原有青磚鋪地。……[詳細]
  任淦庭故居、吳永春紫砂店舊址,位于宜興市丁蜀鎮蜀山社區南街30、32號。 任淦庭故居、吳永春紫砂店舊居,位于宜興市丁蜀鎮蜀山舊街,建筑建于清代,面朝東,共一進,為二層樓房,面闊三間9米,進深6.5米,F建筑一層外墻已改為水泥墻面。任淦庭曾在此居住![詳細]
135、廣德橋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德橋
  廣德橋位于青陽鎮新安村西北,又名潘路塘橋。始建于明朝,清雍正六年(1728)重建。廣德橋為單孔石拱橋,全長18米,凈跨為6.7米,橋面寬3.4米,拱頂高程6.7米。廣德橋用青石徹筑,間夾花崗巖,橋面有花崗巖石階48級。有橋名“廣德橋”,“大清雍正歲次戊申建造”石刻。新安村原屬桐岐鎮,后與青陽并鎮。桐岐所在地原為芙蓉湖一隅——馬家湖,有湖田七千三百畝。北宋以后,歷代官府在這里開堰設閘,斷流促淤,初步治成農田。明宣德時巡撫周文襄(周忱1381~1453)塞湖為田,筑土為堤,挖溝開河,排水除漬。周忱主持的改革,大大改善了江南的農田水利狀況,發展了農業生產,保證了朝廷賦稅收入,得到了朝廷嘉獎!妒咣仔薜讨韭浴酚浭隽酥艹乐纬苯涍^,稱周忱“開辟斯土其工德無競,而衣食斯土其歌功德更無競也!敝艹浪篮螅[詳細]
136、桐岐萬安橋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桐岐萬安橋
  桐岐萬安橋位于青陽鎮桐岐王大坎(俗稱王大壩),橫跨在南順塘河上。桐岐萬安橋又名黃涂壩橋。據明正德《江陰縣志》載:“萬安橋在垌琦村,里人王伯璣建。”清光緒《江陰縣志》載:“黃涂壩橋,園上橋西,蟹姑尖東,又名萬安橋。”萬安橋為青石建造的單孔石拱橋,全長32米,橋面寬3.3米,橋孔跨徑6.8米。萬安橋始建于何年無法查考,現橋為青石建造,具有明代橋梁特征,該橋明正德縣志已有記載。根據橋上兩處石刻:光緒二十七年冬十月和江蘇省康濟善局重建?梢耘袛,該橋在光緒二十七年重建過。萬安橋有一首橋聯:“萬傾黃云歌大有,一泓碧水渡康莊。”相傳,王大坎或稱王大壩在芙蓉湖上,該湖是江陰最大的湖,又名上湖,古時素有“碧波千傾,綠蔭叢生,荷葉連片,四季如春的美稱!弊运未_始,人們就致力于治理芙蓉湖,圍圩造田,耕種作物![詳細]
137、北新橋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新橋
  迎秀橋位于青陽鎮北街梢,跨老錫澄運河。原名北新橋,又名凝秀橋。流穿青陽鎮的老錫澄運河古時又稱運糧河、漕河。1956年錫澄運河拓浚時,青陽鎮段向西改道,青陽市鎮部份的舊河道當地民眾又稱為市河。迎秀橋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知縣張集建造。該橋與南新橋(又名三元橋)同時代、同年建造,兩橋大小相同,型式一致,為姐妹橋。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焦?重建。重建的迎秀橋至今已有三百八十五年。清咸豐元年(1851)鎮民捐資重修。近年迎秀橋拱頂有陷落變形現象。2005年市政府撥款30萬元,由青陽鎮政府負責進行大修。迎秀橋長21.4米,凈跨11.0米,頂寬3.5米,底階寬4.0米,東坡石階30級,西坡石階20級,拱頂高程10.0米。橋頂有四只神態各異調皮活潑的小石獅為望柱。遠在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詳細]
138、南新橋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新橋
  南新橋位于青陽鎮南街梢,原萬源布廠旁,跨老錫澄運河,又名三元橋。南新橋、中新橋(青陽橋)、北新橋同在青陽鎮,連同原來的天主堂,成為青陽鎮一景,也是古青陽鎮的標志性建筑。南新橋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江陰知縣張集籌資建。同時建造的迎秀橋(北新橋)與南新橋同規格,同橋型。南新橋全長34.5米,凈跨11.0米,拱頂高程10.8米,橋頂面寬3.5米,底階寬4.5米。東坡36級至一平臺階,分向南向北各8階落坡。西坡石階39級。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江蘇學政(時為南直隸)移駐江陰,轄管八府三州生員考試。同時江陰學政直考常州府下八縣秀才,有江南六縣生員經青陽赴試,經過青陽南新橋至青陽市鎮必定停下來上岸休閑放松,進廟焚香拜佛,祈求保佑能夠中榜。因此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改名為三元橋,意思是連中……[詳細]
139、奚佐堯烈士墓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奚佐堯烈士墓
  奚佐堯,原名祖耀,字冠一,生于1897年,江陰市徐霞客鎮北渚村人。民國5年(1916年)畢業于江南公立南菁學校,翌年進北京大學學習;民國8年赴法留學。在法國,他結識陳毅等許多青年革命者,后為“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支部成員。爾后,根據黨組織安排,去蘇聯接受軍事訓練,成為中共早期軍事干部。民國15年,奚佐堯應召回到上海,任中共上海區委軍事委員。五卅運動后,奚佐堯負責組織和訓練工人糾察隊,10月中共中央和上海區委決定領導上海工人舉行武裝起義,奚佐堯為指揮處成員,負責南市方面的行動指揮,計劃暴-動-一開始,就組織起義工人占領高昌廟兵工廠,奪取槍支,武裝工人糾察隊,襲擊軍閥李寶章的防守司令部。由于起義行動泄密,10月19日深夜奚佐堯冒險親自外出分配運送槍支,與警察巡邏隊遭遇,奚佐堯被捕,為掩護其他同志……[詳細]
馬鎮大橋
  馬鎮大橋位于霞客鎮馬鎮村街東梢,江陰與無錫惠山區的界河上,全長32.5米,高5.5米,橋頂寬3.1米,橋堍寬5.3米,橋北坡有23階石級,南坡19級石階。界河河面開闊,水面有五、六十米寬。馬鎮大橋凌空跨河,使被界河隔斷的大路變通途。馬鎮自古以來就是江陰與鄰邑間的重要水陸通道。宋、元、明、清官府在馬鎮設郵鋪。清道光《江陰縣志》記載:“馬鎮市傍橋瀕河,明時毀于倭,今西橋及湖塘有小集二處。”馬鎮因驛站而興市,可惜遭倭寇燒毀搶掠,后來復建,規模亦不大。據道光《江陰縣志》記載,馬鎮大橋為“景泰間(1450~1456年)徐泰建!毙焯┦敲鞒幗庠。但在橋北驛站墻壁下坎有石碑一塊,上面記載著此橋建于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系冠帶義民徐景南(徐霞客第十世祖)和同室孔氏出資建造。馬鎮大橋建在淤質……[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三区 | 一级理伦性理伦a在线 | 亚洲精品一级在线上播放 | 亚洲欧美日本在线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亚洲区 | 日韩欧美国产专区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