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徐州市 > 豐縣旅游

豐縣旅游景點介紹

101、卜子祠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卜子祠
  卜子祠為清代建筑,位于徐州市豐縣常店鎮卜老家村西隊,位于豐縣北部,黃河決口沖積平原,西南高,東北低,高差較大。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氣候資源較為優越。水資源豐富,水利灌溉條件優良,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主要種植麥、稻、玉米、棉花、果、菜六大類作物。村北有白衣河自西而東流過,白衣河的支流流至西一號大溝,自南而北穿村而過匯入白衣河,把卜老家村一分為二。卜子祠東鄰一號大溝,座北面南,前面是村中大道,往南六十米便是省道豐單公路。交通十分便利。卜老家村是個較大的村莊,東西長一公里,居住著2000多口村民,該村村民百分之九十八為卜姓,他們世代秉承先祖遺訓,耕讀為業,勤勞為本。祠堂鶴立于民居中間,顯得莊嚴典雅。卜氏五十三世孫于1511年遷居豐縣,據清光緒版《豐縣志》記載“先賢卜子祠,在縣西北五……[詳細]
  李新莊烈士陵園位于豐縣師寨鎮李新莊村。陵園內安葬有烈士李貞乾、李秉功、李若坤、李秉亮兄弟四人,李貞乾被評為“50位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江蘇英雄模范人物”,入選“中國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為民政部公布的建國有突出貢獻的百名烈士之一。李新莊烈士陵園有烈士墓塚、墓碑、烈士紀念館等,園內蒼松聳立,環境肅穆。……[詳細]
  劉大營劉氏家族墓群位于歡口鎮劉大營村前大營。現有明墓十一座、清墓三座、明清碑各三通、明代墓道望柱一對、明代貞潔牌坊部分構件。家祠內有清人懿行碑二通、修繕捐資碑一通。劉氏明清墓群自明洪武年至今已六百余年,墓地及祠堂空間規劃有序,華表、供器、墓塚、墓碑等保存完整,是一處較為難得的明清家族墓群,對于研究地方和家族的喪葬習俗,家族墓地和祠堂的管理維護等,都具有獨到的意義。……[詳細]
  趙莊劉氏家祠碑位于豐縣趙莊鎮趙廟村劉小樓,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立。碑文記載劉氏家族明末避難自山東運城縣(今屬梁山縣)遷至豐縣劉小樓。碑陰記載劉氏藜照堂“廟例十條”,內容為約束族人不許毀賣、取用廟產等保護祖廟財產、尊先敬祖的廟例,是研究祠廟和族規的重要資料。……[詳細]
  于氏家族墓碑位于豐縣趙莊鎮青林村于老家。現有康熙四十七年(1708)至民國二十二年(1933)間的墓碑十四通,保存基本完好,已建亭保護。于氏在明洪武初年由山西遷徙至豐縣,迄今已六百五十余年。墓碑記載有于氏后裔的世系,對于研究移民史、家族氏具有一定的價值。……[詳細]
  趙氏宗祠位于豐縣王溝鎮趙集村,清代古建筑。現存正殿三間及左右廂房各四間,祠堂正殿坐北朝南,面闊三間11.8米,進深6.3米,面積74平方米。磚木混合結構建筑,內部梁架為典型的重梁起架的結構。前廊部分有兩根八角柱子,為康熙六十年(1721年)所建,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詳細]
  高氏家祠位于豐縣孫樓街道高樓村,清代古建筑。祠堂正殿坐北朝南,面闊三間10.95米,進深7.8米,面積85平方米。磚木混合抬梁式結構建筑,正殿大門的正上方保存有一塊民國六年(1917年)制作的“高氏家祠”匾額,有一定的歷史價值。高氏家祠的入口門樓檐口下采用月梁的形式,屋頂正脊及兩側垂脊保存狀態良好,體現了本地原有的祠堂門樓風貌。高氏宗祠及其門樓對于徐州本地區宗族類傳統建筑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與歷史價值。……[詳細]
  劉氏家祠位于豐縣王溝鎮劉元集村趙廟,清代古建筑。祠堂正殿坐北朝南,面闊三間10米,進深7米,面積70平方米。磚木混合叉手梁架結構建筑,屋面正脊和垂脊保留了原有的花板脊,正脊左右兩側保留有插花云燕的裝飾構件。正殿外側保留有祭祀用月臺一處,東西寬4.3米,南北深4.3米,在徐州地區極為少見。劉氏家祠將徐州本地傳統民居的裝飾風格保存至今,非常難得,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與研究價值。……[詳細]
  董氏家祠位于豐縣歡口鎮董集村,清代古建筑。祠堂正殿坐北朝南,面闊三間11.3米,進深7.85米,面積89平方米。建筑主體為磚木混合結構,帶有前廊,梁架為抬梁式木結構,一些木構件裝飾圖案豐富,在徐州地區為數不多。正殿明間的屏風上保存有五塊寓意吉祥的裝飾性花板,其上方掛有“鬷夷舊族”的匾額,內部供奉的祖宗牌位保存狀態較好,其文物價值較高。屋面正脊似仍保留原始狀態,中間花板脊及兩側透風脊仍然保存較好。家族保留有董氏六修至十修家譜,歷史價值較高。董氏家祠為研究徐州地區民間清代建筑文化提供了罕見的實物資料,彌足珍貴。……[詳細]
豐縣文廟大成殿
  文廟大成殿,位于豐縣縣城解放路西首北側,江蘇省人民政府于2006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廟亦稱孔廟,始建于唐代,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遷建現址,占地十余畝,宮室近百間,建筑雄偉壯麗,為祭孔之地,歷代多在此興學育人,直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大成殿是文廟的標志性建筑,座落于文廟中心,面闊五間18.9米,進深三間12.2米,面積230平方米。單檐九脊歇山頂,黃色琉璃瓦屋面,抬梁式木結構,24根立柱支撐大殿,蓮花座鼓形石柱礎,上有斗拱,木扣連接負重屋面,透花飾件雕刻精良。大殿內正中神龕供奉孔子塑像,兩側為四配,東位面西的是復圣顏回、述圣孔伋,西位面東的是宗圣曾參、亞圣孟軻。殿內外懸兩塊匾額、三副對聯,殿內匾額為康熙題書的“萬世師表”,殿外匾額是雍正御筆“大成殿”;殿內兩聯分別是乾隆書:“覺世……[詳細]
鳳城天主教堂
  鳳城天主教堂位于豐縣鳳城鎮書院南街24號,始建于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由加拿大籍巴恩理神甫籌建。1958年拆毀大部分,“文革”期間又遭破壞。現存南屋5間,圣堂門樓3間,西屋15間。1984年重建圣堂10間。2019年3月,鳳城天主教堂入選第八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豐縣黃河故道大沙河國家濕地公園
  故黃河二壩濕地是國家級濕地公園,總占地約4平方公里,2014年申報國家級濕地公園規劃建設獲批,躋身國家級濕地公園,2015年啟動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創建。目前,濕地已經建成生態保育、恢復重建、宣教展示、合理利用和管理服務五大功能區。大沙河鎮作為二壩國家濕地公園驗收工作的責任主體,一直積極推進各項建設工作,全力塑造“十里黃河堤、百里大沙河、千頃荷花蕩、萬畝梨樹園”的主體形象。……[詳細]
古豐城河
  古豐城河古豐城河是目前國內外為數不多、歷史悠久、保留較完整的方形城河之一。它開挖于戰國時代,距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公元前209年劉邦起兵,曾踞護城河之險守城,與秦將泗水監平大戰,擊敗秦軍。后因秦始皇破豐邑的所謂“風水”遭到部分毀損。后代人在此基礎上開挖整修,它不僅是古代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也是祖先給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是豐縣古老歷史的見證。為再現護城河往日風光,1999年3月,縣委、縣政府集全縣之力,對護城河進行了綜合治理,共清淤15.4萬立方米,護砌7497米,建設臨水梯臺36座,護巖壓頂8479米,綠化面積26公頃,打造了一個人工生態美的園林式休閑生態園。……[詳細]
豐縣永寧寺
  豐縣永寧寺起自東漢,興于皇家,為民間寺院之始。漢明帝永平初年,西竺佛教傳入中國后,最初只在京都及諸王府地設寺禮祀。因豐縣為漢室祖居,倍受帝王眷顧。漢明帝敕資在祖居地原址建起永寧寺。永寧寺寺院整齊壯觀,肅穆莊嚴,仿宮殿建式,殿堂廊廡互為照應,間次形成“七堂伽藍”,為一方名寺。北齊天保二年(公元551年)重修,并更名為白塔寺。北周天和六年(公元571年)被毀。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重立,開皇十三年更名為道成寺,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又廢。唐貞觀初年,唐太宗派尉遲敬德親自監修,并遷址于縣西北隅三合里;唐上元二年(675年)重修,更名重光寺。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復名永寧寺;建炎年間重修,遷址于縣城東北隅盧綰故宅,即相鄰于漢時永寧寺原址。金大定十九年(公元1179年)僧人普凈重修。元……[詳細]
萬畝梨園
  萬畝梨園大沙河鎮李寨萬畝梨園始建于1958年,原為李寨鄉果園,面積2000畝。株行距6×8米。主要品種為豐縣白酥梨,授粉品種有鴨梨、黃梨、紫酥等品種。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東起大沙河鎮姚莊村雙廟,西至大沙河鎮二壩村西陳莊,面積12000多畝。四十多年來,勤勞智慧的沙河果農,狠抓科技投入,強化白酥梨生產的科學管理,實行測土科學配方施肥,科學剪枝,人工授粉,疏花疏果,加強各類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努力提高優質果率,使昔日的黃河灘變成了今日的花果園。1999年周邊縣、市的領導曾20多次6000余人到萬畝梨園參觀學習,倍受贊揚。該園生產的“大沙河”牌優質白酥梨個大酥脆、皮薄汁多、營養豐富,自1990年以來,白酥梨在國家、省、市各級舉辦的大型水果評比中,榮獲40多項大獎,并連年被評為“部優、省優、市優”產品……[詳細]
狀元碑園
  狀元碑園狀元碑園座落于豐縣黃樓,由前花園,垂花門,碑亭和碑廊組成,為仿清古代建筑,莊重典雅、精致堂皇,造型優美,是一處內涵豐富的歷史文化景點。碑園因珍藏清康熙徐州狀元李蟠撰作書丹的碑銘而得名。碑園外,前花園內的“狀元碑園”四個大字熠熠生輝,一尊如墨如漆的靈璧磐石矗立門外更顯得碑園文化的厚重。碑園正門為典型的清式垂花門樓。青瓦建瓴,雕梁垂青,古樸中透出幾分家院的溫馨。雙扇門漆成紅色,兩旁的四字聯語也漆成紅色,聯曰:“經傳道德、名重謫仙”。意在借老聃與李白顯揚李姓家世。此聯隸書,出自李鴻民先生腕。垂花門階石三疊,承建者孫統義先生曰:“此寓連升三級?”進門,回首仰視,門樓內上懸一紅地金字匾額,-“源遠流長”四字,為書法家孟昭俊先生手跡。站在門樓下的青石臺階北望,碑園中諸景物——碑亭、華表、回廊、綠……[詳細]
117、果都大觀園 AAA
果都大觀園
  果都大觀園果都大觀園,是大沙河鎮投資200余萬元興建的一座集果園、花園、公園于一體的新型游樂中心,占地380畝,園內共有三大景觀、四大景區和十小景點。有宮保府、大觀樓、民俗文化博物館、漢代帝王館、古豐城縮影、兒童樂園和涼亭、曲橋、曲廊、假山、噴泉及各種花卉盆景,使傳統文化與現代工藝,園林風格與現代設施有機結合起來,給人們休閑娛樂營造了一個舒適文雅的環境。2005年被評定為“國家級農業旅游示范點”。——宮保府。系清代三朝重臣李衛的府第。李衛任太子少保時,雍正皇帝撥專款在六十六座樓(李衛的老家)為李衛建造一座府舍,故稱“宮保府”。后由乾隆皇帝御筆親書“宮保府”的大幅匾額,懸掛在大門上方,以示封賞。不幸1851年,黃河在蟠龍集決口,宮保府和全村建筑被洶涌澎湃的洪水所吞沒。1996年大沙河人民和海內……[詳細]
劉邦故里文化景區
  徐州劉邦故里文化景區是江蘇省徐州市豐縣的AAAA級景區,位于徐州市豐縣趙莊鎮金劉寨村,是集漢文化體驗、生態觀光、根祖祈福、研學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歷史文化景區。景區主要設有四靈漢闕、漢源大道、劉邦雕像、漢源文化體驗館、大漢壇及漢皇祖陵等景點。豐縣漢高祖劉邦的老家,被史家稱為漢高故里,俗稱漢皇故里,其位置在今豐城西北七公里處的豐單公路北側趙莊鎮金劉寨村,漢皇祖陵園,就座落在村西白銀河旁,因這里是劉邦的出生之地和兒時生活的地方,又是漢文化的發祥地.故而此處古今揚名,四海皆知,皆稱漢之故里,也曾吸引歷代的達官貴人,專家學者,特別是劉氏后裔前來旅游觀光,考察訪問,尋根拜祭,又因劉邦創建了大漢王朝和影響古今中外的大漢文化,故而劉邦被文史學家稱之為漢之始祖,漢皇祖陵園俗稱漢皇林,此處是劉邦的曾祖父—魏國大……[詳細]
漢高祖廟
  漢高祖廟位于現鳳城賓館院內。最早建在中陽坊,幾經遷移,座落于文廟左側。中陽坊高祖廟位于原縣治東北角,由五代時劉知遠修建,到唐代已開始損壞,人跡罕至。唐高祖時的國子監博士徐礦過高祖廟時曾寫下一詩:“魂魄定驚鐵馬馳,孤城遺廟閱今茲。月明劍佩來三杰,世遠君臣晦六奇。狐兔解圍階陛拜,金錢空費女郎祠。轟騰車馬郊衢去,吊古真堪揮淚洏。”宋宣和年間(公元1119—1125年),高祖廟為時任豐知縣韓侯、主簿王之才重建。至元朝末年,廟宇荒蕪,墻垣傾圮。明初朱元璋詔命有司歲時享祭。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知縣闕膺加以修葺。正統八年(公元1443年)典史劉勉重修。弘治十二年至十三年(公元1499—1500年)知縣于讓、縣丞宋溥、典史查俊、教諭陳讓、訓導吳輒、鄭發重修。高祖廟正殿三間、東西廡房六間,前門樓三間,……[詳細]
120、明教寺
明教寺
  明教寺位于歡口鎮黃店村,建于唐代,座落于村東,寺院宏偉寬大,各類房宇10余間,修行和尚9名,主持為悟先大師。村北有育樂庵和棲云觀(現有碑文記載),皆以李家為善主(當時該村稱李莊)。五代時李光義、李良弼父子雙進士,李光義在后漢官至朝議大夫,李良弼在北宋官至觀察節度使。李良弼之子李若谷知開封府事,拜參知政事,卒后贈太子太傅,謚“康靖”。李良弼之孫李淑知河中府,卒贈尚書右丞。李淑長子李壽朋官拜戶部鹽鐵副使,次子李復圭以集賢殿修撰知荊南。隨著李家輝煌,明教寺達到鼎盛。遼重熙年間(1032—1055年),李家人丁敗落,潘家人丁興旺,故改莊名為潘家莊。到元朝末期,由于這里地勢低洼,數次大水后,不少田塊被淹,人煙逐漸減少。隨之潘家人丁外流,剩下后人稱之的“潘家堌堆”。明朝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香蕉看一线 |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日韩专区 | 亚洲性爱视频久久艹 | 性色免费视频福利 | 亚洲免费视频在线观看69 | 在线播放亚洲人成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