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占地面積約1.53萬平方米,園內正中塑王艮像,立于“飛魚躍”池前,東南“鰍池”畔樂學亭、勉仁亭三面環池,風格迥然,西北“東淘精舍”古樸典雅,室內有王艮家世和生平,五傳弟子師承表,當年王艮在“東淘精舍”開展講學活動,創立了泰州學派,使我國東南一帶呈現“家有王氏之書,人傳安豐之學”的盛況,其影響遍及全國,形成中國早期啟蒙思……[詳細] |
![]() | 王艮(1483-1540),明代著名哲學家,拜王守仁為師,王守仁死后,返鄉講學,屬“王學”左翼,時人稱“泰州學派”。東陶精舍位于月塘灣溪水畔,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穿堂三進,為王艮住宅與講學之地,王艮死后,改作其祠堂,現已毀,僅存部分墻基。清嘉慶《東臺縣志》記其事。……[詳細] |
![]() | 王艮(1483-1540),字汝止,號心齋,東臺安豐人,哲學家。墓地面積約600平方米,原有封土高2.2米,俗稱“賢人山”,共有九穴,呈弧形排列。現封土已被夷平,塋穴挖毀。現存有墓碑兩通。采集和征集到少量木俑、青花瓷碗等。目前,墓碑及墓移建到心齋園內。……[詳細] |
![]() | 安豐明清古街位于安豐老街南端,由南石橋大街河北玉街兩段組成,是安豐“七里長街”保留最完好的一部分,全長378米,中間一段保留石板街面。街東有巷道7條,街區內鮑氏大樓、吳氏宗祠、袁承業故居、丁友珍庭院等。……[詳細] |
![]() | 大演大唱舊址位于許河鎮集鎮中心地帶,舊址分別被私營企業許河繅絲廠、原許河文化站商品房開發的臨街商業服務用房、原許河影劇院資產變更為超市以及東臺市信用聯社等單位分割擁有而設計、建筑、改作他用。……[詳細] |
![]() | 原建筑為魯氏宗祠“魯灶廟”,又名“長生庵”,始建于明末清初,位于許河鎮四倉村六組西側,與南沈灶鎮萬橋村相鄰,遺址占地約5000平方米。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期,日偽占領盤踞長江兩岸和蘇中、蘇北沿海大小城市,處于三角地帶的魯灶廟便成了當時江北地區的拼茶中學、南通中學、如皋中學、東臺中學四校聯合創辦的“蘇中四分區聯合中學”(簡……[詳細] |
![]() | 土山位于梁垛鎮梁北村北首,現存高8米,頂部面積50平方米,上有一個航標塔。土山舊名涌泉墩,清順治十四年(1661)壘土而成,高三丈寬十余丈,上有觀間閣,久圯。嘉慶十四年(1809),眾灶戶公捐重修大殿三間,前殿三間,西廂四間,牌樓一座,又名觀音山。目前大殿早已損毀,只剩下土山一座。……[詳細] |
![]() | 光明鄉老政府位于東臺市梁垛鎮小凡村內,現有舊青磚瓦房三進十間,占地500平方米。1981年梁垛公社社志中記載 “一九五六年二月二十五日,全縣一百五十六個鄉合并為八十六個鄉。同時新豐、安梁兩區合并于安豐區,下設十個鄉。臺南、廉貽兩區合并為西溪區。當時屬安豐區管轄的如意鄉并入光明鄉……”,由此可見光明鄉最早成立于1956年……[詳細] |
![]() | “節孝坊”是清光緒年間賜建,旌表周氏雪梅一生守節操、行孝悌義舉。“節孝坊”建在梁垛鎮牌樓村一組南官河北岸,正面朝南,三丈寬、二丈多高,四柱、三門、三檐、三橫梁,最高處雙龍盤拱“圣旨”石牌,中門坊額刻“節孝”二字,橫梁鐫刻“旌表長茂之妻周氏孺人之坊”一排小字,正中兩根柱上鑲刻“三十年冰霸歷志,百千世珉石垂若”楹聯。此牌已……[詳細] |
![]() | 后港鎮于1981年3月建造了后港革命烈士紀念碑,每年的清明節,廣大黨員干部、人民群眾、青少年學生都成群集隊來紀念碑悼念革命先烈。1997年3月被東臺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命名為東臺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3年8月又被鹽城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命名為鹽城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詳細] |
![]() | 橫跨串場河,東西向,原為木橋,毀于20世紀40年代戰火。現橋建于1959年4月,為建國后蘇北第一座磚砌拱橋。橋長約75米,寬約8米,橋上22個方礅,橋下3門拱洞,青磚砌成,典雅古樸。橋身尚存“丁灣橋東臺縣人民委員會”字樣。……[詳細] |
![]() | 麻墩周長100多米,占地約800平方米,平均高出地面2.8米,最高出地面3米,上有百齡古樹十顆,民眾冒險捕撈海貨,常有人被海潮吞沒。后發現了一塊自然形成的土墩能擋海潮,每當大潮到來,首先奔上此墩,此后,白天扯旗,晚上掛燈,以此召集眾人到此避潮。目前,麻墩上十顆古樹仍在,上有一寺廟,為村民自發建成。……[詳細] |
![]() | 位于后港鎮六烈村的關帝廟(原名喬莊大廟),據當年參與修廟的老者回憶,此廟建于1934年,自然條件惡劣的情況下,人們把太多善良的愿望寄托于神靈的祈愿賜福、庇佑生靈。目前廟宇尚在,只是無人使用。……[詳細] |
![]() | 創建于1976年2月,是原廠長姬鳳祥引進來的。剛建廠時人工打耐火磚坯,靠太陽曬干,砌了一座立式倒焰窯燒耐火磚。通過全廠干部工人的努力,產品由幾種增加到上百種,工人發展到500多人,耐火材料產品由國內銷售擴展到國外多個國家,被江蘇省命名為明星企業。……[詳細] |
![]() | 原名為復興廟,始建于1889年,原有南北兩殿,南殿建于1928年,廟宇建成后有8個和尚常年入住,香火盛極一時。由于時間久遠,北殿現已拆除,現僅存南殿,主體為青磚,硬山式建筑。……[詳細] |
![]() | 1972年6月建立,占地約160平方米。張維太,東臺鎮呂港村人,1946年4月參加革命,1947年2月擔任村長。1947年10月被地主反動武裝還鄉團活埋。王寶德,東臺鎮呂港村人,1944年參軍,生前擔任班長、排長、連長等職務。1948年在解放海安曲塘戰役中光榮犧牲。兩位烈士一軍一民,為解放蘇中與蘇北地區作出了很大的貢獻……[詳細] |
![]() | 雷達部隊舊址位于東臺市東臺鎮北海村境內,占地約40畝。原為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人占領東臺城時,挖的一地坑,上用架子和土覆蓋藏飛機所用,當地群眾舊稱飛機墩子。1958年10月,南京空軍部隊派遣雷達部隊在此成立雷達連隊,保護海防沿線。雷達部隊撤并離開東臺,現址遺有一大土墩,下設坑道,周邊遺有營房。……[詳細] |
![]() | 明代謹身殿大學士高谷墓。高谷(1391-1460),字世用,東臺丁溪人,明永樂十三年(1414)中進士,由中書舍人、翰林侍講、侍讀學士累官至工部侍郎入閣。墓前立有一墓碑,漢白玉質,露出地面部分約高100厘米,寬102厘米,厚22厘米,碑上字跡依稀可辨,碑文載一高氏祖籍、身世、遷移、隱居等,另有“二龍戲珠”護神的雙面石雕……[詳細] |
![]() | 傅師傅家的土門頭初建于1936年,青磚小瓦。傅師傅醫道深厚,非尋常醫道人家。懸壺濟世顯醫德,高明醫術贏得了患者的敬仰與推崇。……[詳細] |
![]() | 大寨圩位于蚌蜒河以北,五烈鎮以南,旭日河以西,立新河以東,圩區水陸面積7500畝,圩長5.95公里,海拔高度7米。1971年五烈公社黨委、革委會為了解決該地區地勢低洼,水土不能保持,長旱不發谷,在全公社發動了 三千多人,前后歷時八年,累計完成了200萬土方,在區域建設了若干水利設施。大寨圩區是這項工程的典型代表。……[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