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四川省 > 綿陽市 > 梓潼縣旅游

梓潼縣旅游必去景點

七曲山風景區
   七曲山國家森林公園是1994年10月經國家林業部批準(林場批字[1994]150號)建立的。它是一個非常有特色的國家森林公園。林業科學家稱它為“森林化石”,旅游者稱它為“蜀道翡翠”,文人雅士稱它為“翠云明珠”。一、基本概況七曲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的梓潼縣七曲山上,距梓潼縣城最近端3公里,最遠端20公里,在梓潼縣城郊西北部,是川北劍門蜀道精品旅游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原國道108線貫穿園內,現國道108線復線在該園東側邊緣,并在公園南北兩端相接。公園距中國西部科學城綿陽57公里,距四川省會成都177公里,北有劍門關之雄,西有竇團山之奇,東有嘉陵江之險,南有青城山之幽,具有得天獨厚的旅……[詳細]
兩彈城景區
   兩彈城景區位于梓潼縣城西郊長卿山腳下,與梓潼縣城隔江相望。景區以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機關舊址為主體,東起潼江、西至何家灣、南臨長卿山、北倚西記溝,總面積約1.15平方公里,F存有修建于上世紀60年代中期的仿蘇式建筑物167棟,其中包括“兩彈元勛”院士宿舍、張愛萍將軍曾住過的招待所(現稱“將軍樓”)、鄧稼先舊居、大禮堂、院部辦公樓、檔案館、模型廳、情報中心、科技人員住宿樓及防空戰備洞等,是我國第二個--研制基地梓潼時期的首腦機關,是“三線建設”的重點絕密工程,是不可復制的國防科研重要舊址。……[詳細]
梓潼翠云廊
   沿由秦入蜀的古金牛道南行,經寧強、利州、劍門關下的古城昭化,經劍閣縣城,南至閬中,西至梓潼,有一條以石板鋪成的三百里長的古驛道,道路兩旁古柏蒼蒼,鐵干虬枝,高拂云天,逶迤莽蒼,蜿蜿數百里,云蒸霞蔚,天幕迷濛,人行其中,如入綠色長廊,行者“盡被濃蔭裹”,雖是盛夏,也涼爽宜人,暑氣全消。《嘉陵江志》載“自劍州以南,盡梓潼縣界,古柏千樹,皆大數十圍,形狀詭異”。這條古驛道的綠色長廊,便是被人譽為蜀道奇觀的翠云廊。   翠云廊在梓潼境內長達42公里,北起演武鋪,南達石牛堡,有古柏覆蓋的斷斷續續的石板路,在七曲山段的懸巖間還可見凌空鑿洞的古棧道的一些遺痕! 〈湓评扔杏凭玫臍v史,傳說秦惠王遣張儀、司馬錯……[詳細]
蜀王思妻臺
   五婦祠、蜀王思妻臺是梓潼五婦山的兩處歷史遺跡!对S九域志》及《華陽國志》記載,五婦山在梓潼縣北十二里(五婦山今又名水觀音),高四百二十丈!妒裼洝吩,梓潼縣有五婦山。秦王遺蜀王美女五人,蜀王遣五丁迎女,至梓潼,遇蛇攔路,五丁怕大蛇驚嚇美女,即踏地大呼拽蛇,山崩,壓殺五丁及美女,所有隨行人員均被壓殺。蜀王至此,傷痛至報,乃登上山頂平臺,于平臺作思妻臺,漢代建“五婦祠”!对S九域》稱:“梓潼五婦山,碑志存,有五婦廟”。蜀之先祖名蠶叢,繼之有柏,魚鳧、蒲卑、開明等王!妒裢醣炯o》云:“蠶叢居岷山石室中,狩獵養蠶!笔袢讼茸孀畛蹙幼≡卺荷,即今之松潘、九寨溝、茂縣一帶。以后則漸次沿岷江、涪江、白龍……[詳細]
魏延祠
   魏延祠位于四川綿陽市梓潼縣三泉鄉白雀村,地處山間的魏延祠,有些落魄,有些荒涼,游人罕至,這對鎮北征西勇猛忠誠定漢土的魏延來說,有些悲涼,有些凄慘,有些不公,但對“生有反骨”而遭“夷三族”的魏延來說,這樣的祠堂,亦是難得的一種紀念。西出梓潼縣,沿梓潼往江油的安梓路行約15公里,就到了三泉鄉白雀村,再沿村道行不多遠,就看到路邊的“魏延祠”石碑。這塊石碑,是全國第一個縣級《三國演義》學會——梓潼《三國演義》學會會長謝漢杰先生題寫的。這里屬于臥龍山景區,據《輿地紀勝》和《蜀中名勝記》記載,臥龍山,距梓潼三十里,又名葛山,亦名亮山,相傳武侯伐魏,駐兵于此。歷代方志及有關史籍均有蜀漢丞相軍師諸葛亮北伐魏駐……[詳細]
送險亭
   梓潼“東北界連龍劍,群峰蒼翠于丹霄,西南壤接潼綿,曲嶂逶迤于綠水。坡陀山勢漸就平衍,蜀道之險至此將盡!边@是前人對梓潼形勢的描述。梓潼縣北10里有個送險亭,她的建造和命名,頗有深刻意義,不同于一般風景設施。清朝咸豐年間梓潼知縣張香海在《重修送險亭碑記》中寫道:“送險亭……言蜀道之險,由此而盡,故以送名……棧道由陜西寶雞起,入益門山,陰陽明晦,云霧彌漫,諺二十四站,又云七十二道腳不干。自西安至成都,久之,逾劍門,斯路徑漸平,抵梓界,則頓失巖,心神敞豁!边^了送險亭,便進入成都平原的邊緣了。從成都北上,過了綿陽,到梓潼送險亭,“險戲方始”。因此,梓潼送險亭是南來北去險夷交替的臨界點。在這險夷交替的……[詳細]
“兩彈”城舊址
   中國“兩彈”城舊址,是指當年為發展中國國防尖端科學技術,研制“兩彈”(-和-)的中心。中國“兩彈”城舊址,是當年為提高中國國際地位,增強軍事實力,研制發展高能物理,熱-的地方。中國“兩彈”城舊址,是曾聚集中國國家科技精英,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傾注心血,舉世矚目的人杰地靈之地。中國“兩彈”城舊址,位于四川盆地向盆周山區過渡的綿陽市梓潼縣城西郊長卿山西麓,占地有數平方公里。新中國建立后,經過國民經濟的恢復,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基本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實現,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1964年5月以后,在美、蘇兩國加緊對我國進行軍事威脅的情況下,經濟工作中……[詳細]
梓潼上清觀
   梓潼縣上清觀,又名灌溝寺,亦作觀溝寺,位于東石鄉油坪村1、4組,坐西向東,創始于隋開皇,重建于明成化,毀于崇禎后,再逐漸興盛于清代康雍乾道,F存古跡以清代四合院古建為主體,兼紫荊、蒙泉和明代摩崖等名勝。1990年11月,被公布為縣保,2009年7月,被公布為市保,2012年7月被公布為省保。咸豐《梓潼縣志》載:“上清觀,縣南二十五里,明成化間創。國朝雍正間,邑令劉應鼎重建。觀旁有蒙泉,引溉田數畝,石碣刻‘蒙泉’二大字。邑令梁繼德蒞任,歲大旱,禱于此,甘霖大沛,得雨三日!庇郑骸懊扇,縣南二十五里,歲旱祈禱立應!币唬锨逵^山門上清觀四合院由正殿、戲樓和左右廂房等組成,建筑面積666平方米,占地……[詳細]
梓潼關帝廟
   梓潼關帝廟在四川梓潼縣七曲山大廟魁星樓北面,頗具氣勢。七曲山關帝廟由皋門、拜殿、關圣殿組成。關圣殿仍保留明代的建筑特色,皋門、拜殿為清代乾隆時所修,整個古建給人以古樸典雅、雄偉壯麗的感覺。在關圣殿前有高大木門六道,門上有四幅文昌帝君畫像,繪有文昌帝君及擎著官扇、手托冠冕的侍從。圖中藍天映襯著白云,溪流漂過,鳥語花香,梅花鹿顧盼左右,整幅圖案隱喻著“有祿”、“加官”的美好祝愿。這四幅明代門畫,線條圓潤渾厚,具有很高的工藝水平。關圣殿高15米,正中為通體鎏金的關羽坐像。像高5米,寬3米,頭戴冕鎏,金臉長須,身穿繡龍袍,衣紋流暢自然,腰束玉帶,手執牙笏,神情威嚴,一副帝王模樣。這尊泥塑關羽坐像造型古……[詳細]
唐明皇幸蜀聞鈴處
   縣城之北20公里的七曲山中段有唐明皇幸蜀聞鈴處。史載: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唐玄宗李隆基為躲避安祿山叛軍進攻京都長安,愴惶率姬妃臣僚向西蜀進發。六月十四日到達興平縣馬嵬驛,隨侍之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等人,以為此次禍亂,全為宰相楊國忠欺上瞞下,誤用0侫釀成,即鼓動軍士逼唐明皇將國舅楊國忠斬首。楊國忠是明皇愛妃楊玉環的兄長,因怕報復,又逼明皇將楊玉環賜死。七月十七日,玄宗一行到梓潼七曲山上驛,夜宿館驛,當晚陰雨蒙蒙,淡霧裊裊,與上月楊玉環痛死馬嵬驛情景相似,于是,又憶起朝朝暮暮情的楊玉環,長嘆一聲后,不禁熱淚盈眶,沒想到自己君臨天下,萬人之尊,貴為天子,卻連自己的愛妃也保護不了,竟然落了個“宛轉……[詳細]
梓潼博物館
   梓潼博物館位于梓潼縣七曲山風景區南大門東側30米。由梓潼縣委、縣政府投資五千多萬元修建,以文昌文化為特色的專題博物館。整個博物館分為三層。 一樓“千載文昌 福澤天下”,文昌文化主題展館共分為五個單元“文昌帝君的起源、文昌文化的核心思想、文昌祖庭的祭祀儀典、文昌民俗活動、廣漢郡遺址”。 二樓“梓林潼水耀千秋”,是以梓潼歷史文化為主要內容的陳列展示。梓潼自古是蜀北重鎮,號稱蜀北鎖鑰,是蜀北重要的政治、經濟、交通、文化中心。梓潼因“東依梓林,西枕潼水”而得名,它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幅員面積1442平方公里,轄32個縣,一個經濟開發區,一個風景區,總人口38萬人,梓潼的建置歷史也是十分悠久的,早在公元……[詳細]
臥龍山千佛巖石窟
   千佛巖摩崖造像位于臥龍鎮五一村臥龍山頂。造像鑿于東西長5.5米,南北寬5.2米,高3.2米的長方體石墩四周壁上,東西北三面鑿三大龕,南面為石造像,未鑿龕。總共造像1000余尊,故名“千佛巖”。均為唐代開鑿。東龕,圓拱形,高2.3米,寬2.5米,深2.2米,龕內有造像9尊,為一佛二菩薩二弟子二供養人二力士。佛高1.3米,火焰形頭光,結跌跏坐于蓮臺上,身著僧衣,左手按膝,右手舉于胸前。從整體造型看,線條自然,肌肉感很強。二菩薩站立于佛的兩側,頭部殘,但表現出端莊、嫻靜的表情。二弟子站于佛的兩側,神態端莊。力士威武雄壯,守護在龕門兩側。龕沿兩側原刻有140尊小佛,現存68尊。龕頂部分的天龍八部為浮雕……[詳細]
兜鍪山
   兜鍪山又名大茅山、大帽山,位于縣城之東14公里的瑪瑙鎮境內。光緒版《江油縣志·山川》記載:“大茅山,在縣東(指江油縣之東,清代,大茅山為江油、梓潼、劍閣三縣共管)一百六十里,即兜鍪山,相傳五丁開蜀道,遺有兜鍪(古代武士頭上所戴之帽名兜鍪),故名,民間又呼為大帽山!薄吨匦掼麂h志·山川》記載:“縣東南19里,從武連驛東南,群峰列峙,勢如兜鍪,上有龍神祠。俗呼兜鍪神。”《蜀水經》記載:“唐明幸蜀,遙見大茅山酷似武將頭盔,即賜名兜鍪山。”《輿地紀勝》記載:“梓潼縣東十九里兜鍪山,有蛟龍祠,俗呼兜鍪神。古老相傳,此地昔用生人祭之(每年六月十九日,把活人丟入山下黑龍灘,以祭祀蛟龍),不,則瘴疫水潦為害……[詳細]
西巖摩巖造像
   西巖摩崖造像位于縣城一江之隔的西巖,F存唐宗造像在西巖之巖崖,從南至北依次編號1—5號。1號龕刻于唐德宗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圓拱形敞口,口寬2.8米,內寬2.5米,高3.5米,深2.2米。龕內原塑主佛、菩薩已毀,現存文殊、觀音、普賢等3尊佛像,系1980年補塑。龕內西側壁有坐佛34尊,小佛11尊,石雕菩提樹8株;龕頂主佛15尊,小佛12尊,飛鶴4只。龕楣飾樹花紋,上刻有小坐佛7尊。左右角均刻有飛天,均為唐代浮雕,F大部已殘損。龕外有“唐貞元二十年歲次甲申八月,癸卯三月十五日記”題記一款。2號龕位于一號龕之下1.44米,唐代雕鑿,圓拱形,高2.6米,寬2.8米,深2.24米,中刻主佛一尊……[詳細]
李業闕
   縣城南郊2公里之李業闕,為墓闕。清咸豐《重修梓潼縣志》載:“漢議郎李巨游(李業字巨游)墓,舊傳在石馬壩”。《后漢書·獨行傳》及《華陽國志·梓潼士女》記載,李業字巨游,梓潼人,少有志操,隨博士許晃習魯詩,西漢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經太守舉薦,任官為“郎”。孺子劉嬰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篡奪皇位,李業恨之,即托病去官,回歸故里閉門不出。廣漢郡(郡治梓潼)太守劉咸,幕李業名,強召之,業乃帶病前往,被舉為“方正”。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公孫述據蜀,建“大成國”。聞李業賢名,征業為博士。業托疾不從。大成國龍興七年(公元31年),公孫述惱恨李業不聽召喚,即派遣大鴻臚尹融持毒酒到梓潼,并對尹融……[詳細]
貞孝節烈總坊
   貞孝節烈總坊(梓潼縣)貞孝節烈總坊,即貞節牌坊,位于長卿鎮南橋村。清光緒二十八年建造,牌坊坐北向南,為一正樓二邊樓、飛檐翼角四柱落腳的石刻,青白砂石壘砌而成。通高9.6米,闊8.1米。坊用4根立柱,9條整石橫梁,近百塊華板,數十塊檐石穿逗、鑲嵌而成。其前后、左右均與中心線對稱。正門高5.6米,側門柱高4米,柱底邊長0.6米。正樓由側門柱和橫梁承托,邊樓由正門柱和大橫梁承托。坊為廡殿頂,東脊已殘損。正樓華板之上南北兩面正中鑲嵌“皇恩旌表”堅匾,其下刻“貞孝節烈總坊”橫匾。匾下華板鐫刻143位貞孝節烈女士姓名。正門高3.6米,寬3.5米。側門高2.5米,寬1.5米。正門柱刻楹聯:“九曲水七曲山賢媛……[詳細]
七曲山大廟
   七曲山大廟在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自古以“東依梓林,西枕潼水”得名的川北梓潼,素有“蜀道南大門”之稱。大廟位于梓潼城北10公里的川陜公路邊,距離綿陽市49公里,是中國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之中的文神文昌帝君的祖廟。大廟始建于晉,建筑氣勢恢宏,是當地百姓為紀念晉代張亞子而立的“亞子祠”。元朝初年,張亞子被封為“文昌帝君”后,在此建造“文昌宮”,后經元、明、清三代多次擴建,形成了一組結構宏偉、體系完整的古跡建筑群,整個大廟一萬二千多平方米,為文昌宮和關帝廟的總稱,由23座不同時期的建筑群所組成七曲山大廟較完整地展現了從元代到民國各時期的建筑風格,是研究我國古建筑史的珍貴實物資料。由于大廟在布局上,依山造……[詳細]
臥龍山諸葛寨
   縣城之西15公里的臥龍山諸葛寨,《輿地紀勝》記載:“葛山,在梓潼縣西二十五里,舊經云,昔諸葛北征、嘗營此山,因名。內有景福院;石碑云,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置寺。又有石龕,云,貞觀年造!薄妒裰忻麆儆洝份d:“志云,梓潼西南二十里葛山,又名臥龍。相傳武侯伐魏,駐兵于此,見虎豹蛇蟲勢惡,自臥草中,獸皆俯伏。有古碑,在此山之景福院。”清嘉慶版《四川通志》載:“武侯廟在縣西北三十里葛山上,八卦井尚存!焙笕藢⑾鄠鳛橹T葛亮所掘專供軍馬飲水的水池,稱之為“飲馬池”,并在山頂部建石寨,稱“諸葛寨”,以抵御匪兵。又傳,諸葛亮之養子諸葛喬隨軍伐魏時,因押運糧草失職,被貶為庶民,居于臥龍山麓,病故后葬于當地,……[詳細]
翠云廊公路
   翠云廊公路南起七曲山大廟,北止于劍閣縣,全長約50公里,公路兩旁生長著近8000余株古柏(含劍閣至閬中段的翠云廊),號稱“三百里長程十萬樹”。由近萬株行道古柏組成的綠色長廊,民間又叫“皇柏”,也稱為張飛柏,傳說是當年三國名將張飛駐守蜀國閬中時號召人民所植,據史料及民間傳說,古柏是歷代開成的群體,其栽植時間,上起秦漢,下至明朝中葉,歷時2000余年。隨著古蜀道的開拓和驛道整修,路旁留有自然生長的樹木,也有大量的人工栽植的行道樹,逐漸形成數百里的林蔭大道?茖W家稱古柏為“森林化石”,文物專家則視為“蜀道靈魂”、“國之珍寶”,文人墨客比之為“綠色長城”。外國專家贊為“舉世無雙的奇觀”,“古代陸上交通……[詳細]
御馬崗
   御馬崗位于縣城之東10公里的馬鳴鄉境內!遁浀丶o勝·蜀志》記載:“劉先主自葭萌(今廣元昭化鎮)起兵,義旗南指,梓潼縣令王連,固守不降。先主不強逼,義而舍之。先主以堂堂之師,不加威區區之縣,繞城而去!蓖跫矣咏淌谒稘h晉春秋》云:“梓潼縣城之東10公里有御馬崗,傳說劉備自葭起兵攻成都,兵至梓潼受阻,劉備即移軍至此。劉備所乘的白馬曾在這里的小河飲過水,還留下馬蹄印,故爾百姓呼此為御馬崗。當地百姓還說,劉備率軍離開后,他所乘的白馬還思念御馬崗,常常騰云到此飲水,天天早晨都能聽見白馬飲水的嘶叫聲音。(明)嘉靖時期,鄉人開始在此建民間神廟”。此乃梓潼之三國遺跡之一。……[詳細]
全部梓潼縣景點>>>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九九精品国产99精品 | 综合激情丁香久久狠狠 | 热久久99精品综合久久 | 日韩电影免费在线观看网址 | 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字幕第一页 | 中文字字幕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