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蘇州市旅游

蘇州市旅游景點介紹

  天放樓及紅樓位于吳江區同里鎮,年代為民國。天放樓和紅樓因同里籍清末民初著名學者、教育家金松岑而聞名。金松岑,原名懋基,又名天翮、天羽,號壯游、鶴望,筆名金一、天放樓主人,生于1874年,卒于1947年。他早年與蔡元培、章太炎、鄒容相從游,抵掌論革命,資助鄒容出版《革命軍》,翻譯出版《三十三年落花夢》等書籍,宣傳孫中山的革命活動。金松岑一生著述宏富,有《天放樓詩集》、《天放樓文言》、《鶴舫中年政論》、《孤根集》、《皖志列傳》等。清末著名長篇小說《孽海花》的前六回也出自他之手。天放樓是金松岑于上世紀初創設的“同川自治學社”(后改為同川公學)的舊址。“天放”一詞出自《莊子•馬蹄》:“一而不黨,命曰天放。”具有放任自然、特立獨行的意思。天放樓最初設在章家浜“大夫第”內的務滋堂,這大夫第原……[詳細]
  壽恩堂在黎里鎮滸涇南路28號,為清直隸總督周元理宅。民國年間,成為柳亞子組織的南社通訊處舊址。周元理(1705-1782),字秉中。原籍浙江仁和,7歲父親棄世,隨母回歸黎里娘家。清乾隆三年(1738),中舉。清乾隆十一年(1746),出任直隸蠡縣知縣,后調任清苑縣、易州、宣化知府、按察使,再遷布政使。乾隆三十六年(1771),周元理隨尚書裘曰修、總督楊廷璋治理河患,因功授山東巡撫,后提升直隸總督。乾隆四十五年(1780),調任兵部左侍郎,再擢升工部尚書,掌管直隸境內并河南、山東的軍民政務。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春,告老回鄉。當年冬,病逝。乾隆帝聞訊令江蘇布政使致祭,葬于黑龍甸。周宅坐北朝南,共六進,依次為門廳、轎廳、壽恩堂、永春輝室、題紅仙館和輔房。正廳“壽恩堂”三字匾額,為乾隆親筆所書……[詳細]
盛澤白龍橋
  白龍橋位于蘇州市吳江區盛澤鎮壇丘白龍橋村,其東為蜆子墩,西為小牛蕩,所跨河面開闊。清康熙初年建。光緒三十四年(1908)重建,至宣統三年(1911)告竣。南北走向,三孔拱型結構。拱券以縱聯分節并列法砌置,全用花崗石構筑,為抗波、防坍,兩頭筑有泊岸。寬3.80米,長40.60米,中孔矢高5.60米,跨徑9.90米。兩次孔小于中孔,使橋形變化多姿,猶如長空雁序。橋頂面石和拱券龍門石分別刻有“筆錠如意”、“瓶升三戟”和“云龍”、“太極”等吉祥圖案。橋上共鐫有四副對聯,其中一副為:“風送萬機聲,莫道眾擎猶易舉;晴翻千尺浪,好以飲水更思源。”形象地描繪了盛澤紡織業興盛的圖景,當年水鄉的富庶可見一斑。1986年7月1日,白龍橋被市政府列為第二批吳江市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9月,由于吳江行政區劃變更,調……[詳細]
264、三里橋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里橋
  三里橋在吳江市區北門外,跨京杭大運河。元泰定元年(1324)始建,明天順六年(1462)、清嘉慶二年(1797)和光緒元年(1875)重建。光緒十一年(1885)二月,由江蘇省水利總局督同吳江、震澤兩縣官民重修。清代曾在三里橋設營汛(軍事哨所),有汛房8間;橋下建有柵欄定時啟閉,如有損壞,由吳江、震澤兩縣(民國元年重新合并為吳江縣)知縣捐款修復。舊時是吳江縣城通往運河以東鄉鎮的通道。1978年,部分纖道石被過往鋼殼船撞毀一角,1984年以混凝土修補。1986年7月1日列為吳江縣文物保護單位。江南運河切角工程后,此橋在新老運河間三角地帶。2003年,三里橋生態園建成后,古橋成為生態園入口處。2007年5月23日,國家文物局在《關于印發第六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簡介的通知》中明確三里橋為“與古運河有……[詳細]
265、安德橋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德橋
  安德橋位于蘇州市吳江區平望鎮司前街,跨古京杭運河與荻塘河交匯處。唐大歷年間(766—779)始建。南宋慶元三年(1197)重建。明清兩代多次修建,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建。南北走向,單孔石拱結構。橋面寬4.53米,全橋長54米,矢高9.30米,跨徑11.50米。形制壯觀,為吳江境內橋梁之最。1986年7月1日,安德橋被市政府公布為第二批吳江市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9月,由于吳江行政區劃變更,調整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現作為“大運河”附屬文物點之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退一步處
  退一步處,是清末愛國將領張曜的故居。為什么會起這么獨特的名字呢?迷途知返的“阿牛”,寓居黎里張曜,乳名阿牛。少時的他,常常與伙伴們扳跟頭,不喜讀書。父母便將他送到了文化名鎮黎里,讓姑父蒯賀蓀--。后來,幡然悔悟、發奮進取的張曜來到了河南固始縣,在蒯賀蓀的幫助下,投身團練,脫穎而出,青云直上。蒯賀蓀十分欣賞張曜的軍事才能,便將女兒鳳仙許配給張曜。二人在黎里完婚。在鳳仙夫人的教導下,張曜逐漸文理斐然,成為一位多才多藝的人物。《黎里續志》記載:“(張)曜工詩、善畫、兼通六法,……著有《河聲岳色樓集》。”同治五年,張曜在黎里鎮新蒯家弄底建造了一座船廳,自書一匾額“退一步處”,有歸鄉退隱之意。每天與眾親友喝酒吟詩,儒雅倜儻,與離開黎里時的阿牛,判若兩人。然而,本想在靜謐的江南小鎮上就此安居的張曜,卻適……[詳細]
267、東圣堂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圣堂位于黎里平樓街東三聯居委會。原名普濟禪院,建于南宋。位于黎里平樓街東三聯居委會。原名普濟禪院,建于南宋。明嘉靖三年(1524年),吳江知縣王紀改為社壇,立有社壇碑一塊(今移存于柳亞子紀念館),當時作里中社長講鄉約之用。清末重修,現僅存墻門及一平廳、兩廂樓。堂上供有鄉賢南宋秘閣修撰趙磻老木雕像一座,毀于“文化革命”。門口西側墻上,原有光緒三十年(1904)蘇州府嚴禁農民抗租碑一塊,在布告中可以看到當時農民不畏--,采取各種方式進行抗租斗爭的情形(移存于柳亞子紀念館保管)。東圣堂于1986年7月列為縣級文保單位,1989年由鎮人民政府進行維修。社壇建筑在吳江還很少發現,社壇碑及嚴禁農民抗租碑,對研究當時民風習尚、鄉規民約以及清末農民抗租斗爭等,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詳細]
徐達源故居
  黎里鎮西的西徐家弄與西蔡家弄(老醫院弄)之間有一幢八進深的大宅,此宅即是徐達源故居。徐達源故居的第三進名為寫韻樓,即是當年吳瓊仙的書齋,現從西蔡家弄(老醫院弄)出進。該樓為一樓廳,面積108平方米,高爽明亮,廳前為一庭院,院中原有磚雕門樓、花臺等,現存有半殘的漏窗一個,其兩邊云彩、上下四只蝙蝠尚在。望著樓前褐黑色的長窗和樓側青灰色的高墻,望著院中那一盆盆花草,眼前依稀浮現出當年“寫韻簾垂碧柳陰”的情景。就是在這座寫韻樓里,吳瓊仙寫下了許多詩篇。“湖光十里碧粼粼,畫出江南二月春。逢著桃花儂要問,此中可有避秦人”、“近水人家先得月,垂楊時節未聞鶯。徐忱舊館分明是,何處東風第一人”等佳句膾炙人口,流傳頗廣。吳瓊仙逝世后,《寫韻樓詩集》予以刻印面世,當時詩壇不少名人為其題詠,留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詳細]
269、禹跡橋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禹跡橋
  禹跡橋位于蘇州市吳江區震澤鎮寶塔街東,跨古頔塘。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當地人士為紀念大禹治水功績而建。乾隆四十年(1775年)修,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建。南北走向,單孔石拱結構,拱券以縱聯分節并列法砌筑。橋面寬4.30米,橋全長43.50米,南堍寬6.20米,北堍分設東西兩向石級踏跺。跨徑10.45米,矢高5.56米。禹跡橋頂面石和拱券內龍門石分別雕刻“輪回”、“云龍”圖案,東西兩向各刻對聯一副,東面橋聯:“善政惟因,不易大名仍禹跡;隆時特起,重恢古制值堯巡”,西面橋聯:“市近湖漘,驕肩無俟臨流喚;地當浙委,繡壤應多題柱才”。橋面石級刻有各類吉祥圖案。不遠處有慈云古塔,拱形落虹,塔影橫斜,構成震澤水鄉特有景觀。1986年7月1日,禹跡橋被市政府公布為第二批吳江市文物保護單位,由于……[詳細]
270、升明橋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升明橋,位于盛澤鎮東白漾口(此漾一作東白洋,又名菱葉渡)。據清乾隆年間所刻的《盛湖志》(清代仲沈洙纂、仲樞增纂、仲周霈再增纂)記載,此橋由里人于明崇禎二年(1629)始建,清雍正十一年(l733)重修。另據民國十四年(1925)烏程周慶云所刻的《盛湖志》(清代仲廷機纂、仲虎騰續纂)記載,該橋由里人建于明崇禎十四年(1641),清雍正九年(1731)重建。1986年,升明橋被列為吳江縣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當地政府對橋進行了整修。升明橋全長46.94米,橋頂寬4.25米,堍寬5.45米,拱形三孔,拱券以縱聯分節并列法砌置,中孔較大,矢高5.39米,跨徑達10.7米,便于舟船通行,兩次孔較小,使整個橋形富有風姿。升明橋所跨河面開闊,橋身高大,遠遠望去,橋的倒影在岸的花樹映襯下落在水中,恰似一……[詳細]
271、安民橋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民橋,俗稱北渡橋,又名北大橋,位于蘇州市吳江區平望鎮北,拱形單孔,東西走向,跨京杭大運河上。拱圈采用縱聯分節并列法,全長36.7米,寬4.6米,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僧圓真初建。崇禎二年(1629年)里人鈕明達、孫諫臣重建。橋東堍有彌陀殿寺觀,清順治初,該寺曾于橋上建關帝閣,后圮。南面存有清代古橋安德橋。1986年7月1日,安民橋被市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吳江市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9月,由于吳江行政區劃變更,調整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現作為“大運河”附屬文物點之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蘇州市吳江區的松陵公園,七陽土山青翠逶迤,亭臺樓閣參差錯落。錢滌根烈士紀念碑便矗立在該園中,該碑現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紀念碑坐北朝南,四周為一圓形的草圃,圃中冬青滴翠,松柏挺拔。中央有一甬道,通向紀念碑。碑通高5.4米,踏上兩級臺階為一平臺,平臺中央置著素面碑座,碑座中央置著一塊長方體花崗石,南向嵌著黑底白字的碑文,北向初建時曾鑲著由周麟書撰寫的“錢滌根烈士紀念碑銘”銅質銘文牌,后被遺佚。再上面又置有一石,制成正方形、五邊形和圓形三層,逐層收縮,上面疊置高2米的三角形錐體碑身,碑身南向鐫刻著“錢滌根烈士紀念碑”八個大字,初為時任國民政府主席的林森書寫,現為書法家徐穆如先生手跡。……[詳細]
  張士誠墓,位于斜塘鎮盛墩村,1960年被列為吳縣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因行政區劃調整,改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張士誠(1321-1367),小名九四,東臺白駒場(今屬大豐市)人,以駕船運鹽為業。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因不堪富戶--,率眾殺諸富戶,率苦役、鹽丁萬余人起義。次年,據高郵,稱城王,號大周,年號天佑。在高郵擊敗元丞相脫脫所率大軍后,由南通渡江至常熟。至正十六年二月攻占平江(今蘇州),并在此建都,后稱吳王。至正二十七年七月朱元璋率軍攻占平江,張土誠被俘,解至金陵(今南京)后自縊身亡。張土誠墓面積三畝有余,墓冢封土高出農田1米。墓前原有國時期吳中保墓會所立張吳王墓碑,墓西原有張王廟,現均已不存。……[詳細]
274、端本園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端本園
  端本園位于蘇州市吳江區黎里鎮大觀弄底,清乾隆期間建成,同治年間重建。1980年5月3日,端本園被列為第一批吳江市文物保護單位。現因行政區劃調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黎花明白柳朦朧,綠水朱欄宛轉通。”《黎里續志》對端本園的美景作了形象的描寫。走進端本園,亭臺水榭,花木扶疏,一幅清幽詩意的江南園林畫卷正徐徐展開。這座坐落在黎里大觀弄底的園子,是吳江名園之一。約900平方米的面積中有曲橋荷池、假山廳堂,雙桂樓、平波軒、伴月廊點綴其間,盡顯姑蘇園林小中見大之妙。據記載,該園為清朝乾隆時期官員陳鶴鳴所建,還被百姓尊稱為“郡馬府”。2012年9月端本園成為古鎮第一批保護性開發景點。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修繕雙桂樓和六角亭,挖掘出被填埋的荷花池,復原了平波軒、迎賓廳、水榭等建筑,終于有了今天的新貌。……[詳細]
275、乙未亭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乙未亭始建于北宋至和乙未年(1055年),780年以后的道光十五年(1835年)乙未年得以重建,是一座紀念疏浚至和塘(現婁江)而建的碑亭。婁江從蘇州婁門向東流經唯亭、昆山和太倉,接瀏河后入長江。自古以來婁江就是重要的水運航道,唯亭老鎮的人沿河而居,婁江儼然成為了唯亭人的“母親河”。可見當年疏浚婁江這一水利工程的重要性。乙未亭坐北朝南,亭北緊貼著墻面,形成獨特的半亭制式。亭高三米余,造型端莊典雅。古亭由臺基、柱身和屋檐三部分構成,采用磚、木、石、瓦等不同建材。其中石柱為花崗巖,美觀堅固,柱間綴以精美的掛落。……[詳細]
276、瓊姬墩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瓊姬墩位于園區斜塘盛墩村金雞湖東南岸、金雞湖花園內。園區開發前,土墩的外形如穹窿,周邊灌木叢生,傳說為兩千多年前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女兒瓊姬的葬地。1984年12月,吳縣文物管理委員會在瓊姬墩東南邊緣發掘到一座磚石結構的雙重墓,出土有墓志、菱花形銅鏡、銅質鎏金發簪和影青粉盒等宋代遺物。1986年,因曾有新石器時代的穿孔石斧和宋代文物出土,該墩被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經蘇州博物館考古發掘證實,該墩為一處史前人類祭天用的土壇,墩內并無墓葬。經全面的搶救性考古調查,初步斷定為新石器時代即良渚文化至崧澤文化時期(距今大約5000-5500年前)的人工堆筑的土臺,沒有發現傳說中的吳王或張士誠時期的遺物。……[詳細]
277、眾緣橋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眾緣橋位于蘇州市高新區滸墅關鎮青燈村新樂村。眾緣橋以南北向橫跨十圖巷港(又稱后橫宅河),橋全長9.1米,橋面長4.48米,寬0.9米,橋面距水面1.5米,建于宋代。整座橋由橋面與橋基組成,橋面呈弓形,由整塊武康石做成,兩側刻有“眾緣橋”字樣,橋面兩頭雕刻有精美的忍冬紋。枕石為武康石,其余則為花崗巖條石以及部分青石壘砌而成。2009年,眾緣橋被市政府列為第六批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真山位于滸墅關鎮西北,分為大真山和小真山兩個山脈。1992年調查發現在真山上共有57座土墩墓。真山春秋墓位于高76.9米的大真山主峰。1994—1995年發掘,墓室位于山體主峰正中,從山體基巖下鑿為長方形。墓口東西長13.8米,南北寬約8米。雖曾被盜,仍出土遺物12573件,有玉覆面、瑗、罩、琀、戈、鉤、飾件,原始瓷蓋碗、罐,印紋硬陶甕、罐,夾砂褐陶三足器以及貝殼與綠松石貝形飾物等。根據墓的形制及出土遺物判斷,疑似為吳王壽夢墓。楚國墓地分布在高32.2米的小真山上,墓鑿山為穴,雖被開山炸石所破壞,但從保存下來的東壁和北壁來看,墓室修建得非常規整。出土青銅鼎、盔、戈、尊、劍、玉器、印等,重要的是有枚銅印,印文為“上相邦璽”,經考證墓主似為春申君,《史記春申君列傳》記載:“考烈王元年,以黃歇為相……[詳細]
279、大石山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石山
  大石山,位于通安鎮南,是陽山的余脈,高80多米。大石山位于蘇州高新區樹山村。背靠陽山,危巖峻峰,環秀疊翠,遠遠望去,猶如挺拔在陽山半山坡的一朵巨蓮。元、明以來,大石山勝名鵲起,不知吸引來了多少文人墨客,在此賦詠題刻,因而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文化遺產。天公也似乎特別青睞大石山,所有山林之美,概由此山承之,清泉、奇石、秀木,都讓它占全了;幽、奇、險、古,名山的四字要訣,它也一字不落。明代戈裕良游覽大石山后依照大石山原型構筑了世界文化遺產環秀山莊。《滸墅關志》、《陽山志》等記載了大量古人留下的有關大石山的詩詞歌賦、民間傳說。舊時有大石八景,曰:拜石軒、招隱橋、宜晚屏、毛竹磴、玉塵澗、青松宅、楊梅崗、款云亭。大石山的秀色更是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的青睞作詩題字,有著名的“大石聯句”。現在還存有“大塊文章”、……[詳細]
寒山摩崖石刻
  寒山摩崖石刻散落在寒山嶺中。寒山嶺是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趙宋王室后裔趙宧光買山葬父之所。他守孝終生,并疊石造園,疏泉堆山,筑成寒山別業,形成了集山水、園林、書畫為一體的藝術建筑,內藏勝景。清乾隆帝六次南巡均駐蹕寒山別業,賜詩三十余首。現存的寒山摩崖石刻主要為乾隆御題和趙宧光自題。現已發現的38處寒山摩崖石刻全部拓制完畢,其中包括珍貴的明代首輔申時行、高士趙宧光手書的摩崖,清乾隆帝御碑等。……[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韩精品乱码AV一区二区蜜桃 | 亚洲字幕中文在线乱码AV |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不卡 | 强奷乱码中文字幕熟女网 | 日本v亚洲v精品v | 五月天丁香开心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