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南京市旅游

南京市旅游景點介紹

南京曉莊碉堡
  該碉堡位于曉莊衛生學校一在建樓房北側,系民國期間建筑,鋼筋混凝土結構,門朝西,門頂至碉堡頂約2.1米,碉堡直徑約2.5米,有四個槍射擊孔,四面分布。……[詳細]
342、西溝橋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橋在當地又稱鮑(音bao)橋,橋下河俗稱東頭河,現已淤塞,舊時可通到漳橋,歷史上為南京通往龍潭鎮的必經之橋,東西向,鋼混結構,平橋,橋長13.8米,寬6.4米,橋欄桿上下2米長,其中橋面以上1米,橋欄厚0.30米,從橋水泥結構及制作工藝看,極有可能為民國期間建造。……[詳細]
343、受降井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受降井
  位于棲霞寺明征君碑前,已干涸。朱潔軒《棲霞山志》載:“民國三十四年(1945)八月,日軍戰敗,國民政府將日俘一部集中棲霞寺,聽候遣送。日俘自鑿井,專供俘食用。井在寺前二十碼,因名受降井。”井欄為當年從棲霞山上移來的古井井欄。……[詳細]
棲霞山天開巖摩崖石刻
  天開巖是棲霞山歷史上重要的摩崖題刻地,根據記載,這里有眾多名人題刻,歲月滄桑,一些題刻今已難尋,尚存題刻從南朝到清,歷史跨度大,保存較好。鄭孝胥摩崖題刻:楷書,清,1889年,78乘73厘米;迎賢石摩崖題刻:楷書,北宋1065年,38乘21厘米;明西林庵主題刻:明;唐界章題刻:楷書,清,1748年,74乘56厘米;醒石題刻:楷書,約南朝,48乘18厘米;“吳邁”題刻:楷書,1930年,125乘50厘米;石房”題刻:楷書,年代不詳,25乘16厘米;“白云志”題刻:楷書,1232年,52乘16厘米。……[詳細]
  墓南北向,為一打開書之造型,用混凝土澆鑄,北側立一長方形黑色大理石,上 書-:黃質夫、徐宜耘之墓。楷體陰刻帖金。墓南側的混凝土上鑲嵌一長方形黑色大理石,內容為黃質夫生平事跡介紹,由江蘇界首師范、浙江湘湖師范、江蘇棲霞鄉師、國立貴州師范勒石敬立。碑文即生平介紹皆為南京書法家劉浚川書寫。……[詳細]
文天祥詩碑亭及金陵驛舊址
  該處為金陵驛舊址,據記載,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深秋,此時南宋政權已覆亡,金陵(今南京)也被元朝軍隊攻破,南宋大臣、文學家、民族英雄文天祥被押送往元朝首都燕京(今北京)時,在建康金陵驛(現棲霞區馬群街道附近驛道上所設的驛站,宋元之際的金陵驛建有華麗樓舍)羈留了兩個多月,曾在此撫今思昨、觸景生情,寫下了沉郁、蒼涼、悲壯,寄托--之恨的著名詩篇二十多首。其中尤以《金陵驛》兩首著名,詩曰:“草合離宮轉夕暉,孤云漂泊復何依?山河風景原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又曰:“萬里金甌失壯圖,袞衣顛倒落泥涂。空流杜宇聲中血,半脫驪龍頷下須。老去秋風吹我惡,夢回寒月照人孤。千年成敗俱塵土,消得人間說丈夫。”這兩首詩,前者抒寫詩人的--之痛和殉國……[詳細]
  據志書記載,清初即有此庵,供南來北往僧眾掛單之用,庵附近原有一塊道光六年石碑,因長年被人坐臥,字已全部磨滅。該遺存由來已久,清《寶華山志.華山定水庵記》中提到此石,石上有摩崖題刻,民間稱為“定水石”,相傳洪水上漲到此石時便不再上漲,實為一自然地理現象,賦予人民群眾對戰勝洪水的希望。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束后,被區政府定為控制性文保單位。龍潭有“一步兩井”,指的即為此遺址處的雙眼井。該井為庵所有,因此庵為隆昌寺的下院,可看出此井為定水庵僧人生活用水之源。井欄為青石質,西井欄直徑0.58米,東井欄直徑0.62米,上世紀八十年代曾進行過維修。……[詳細]
  烏龍山炮臺屬于江寧要塞炮臺,建于清代,民國時期,炮臺繼續使用,且用德制炮,炮臺用混凝土澆鑄,山下有一塊空場地,為炮兵訓練的場地。1937年12月,南京淪陷前,炮臺官兵為保衛南京,堅守烏龍山炮臺,抵御日艦西上,英勇頑強,烏龍山炮臺發揮了重要作用。……[詳細]
  該遺址至今未進行過考古發掘,目前可見3張窯址,根據專家勘測,有2張為明早期窯(土框窯),1張為明晚期窯(磚窯)。窯址附近有古井1個,通便民河的小河一條,當地百姓相傳歷史上這里有72張窯。……[詳細]
350、三臺洞
  在二臺洞西一公里處。較頭臺、二臺兩洞更為深廣。洞分下洞、中洞和上洞三臺,三臺洞之名因此而來。下洞較大,高出江面僅十米,中供唐代“畫圣”吳道子手繪“童子拜觀音”碑,洞中還有觀音泉一眼。中洞雖小于下洞,但較曲折多變,洞左有兩個堅洞,地質學稱之為“落水洞”。從洞底往上看,猶似坐井觀天,僅露碟子大的天一片,故俗稱“一線”。洞右有人工開鑿石級一道,拾級而上可達“一線天”。上洞高出江面約三十米,出洞即為玉皇閣。飛閣凌云,近覽橫波大橋,五馬渡江處;遠眺八卦洲,江船帆影,水天一色,為巖山風景最佳處。三臺洞前有花墻圍繞,門額有“古三臺洞”石刻,傳為清末探花商衍鎏所書。……[詳細]
351、頭臺洞
  在燕子磯西約一公里處巖山臨江一側,因其為沿山十二洞之首,故稱頭臺洞,又稱上臺洞。頭臺洞屬石灰巖溶洞,海拔僅10米,洞蟠山基,內翕外侈。洞口正中為佛殿,殿后有挺拔之石筍。頭臺洞中又有一洞,竅穴通幽,石達巖頂。洞內有明清碑刻四方,犀牛望月石像一尊。洞外有摩崖石刻“壽”,筆力雄健,傳為明太祖朱元璋手書。……[詳細]
352、紗帽峰
  “紗帽峰”是因其形似舊時官員的烏紗帽而得名。由千佛崖上至紗帽峰,一路巖石上都布滿了石窟和造像,因此人們把千佛崖與紗帽峰連在一起,稱它為千佛嶺。據《棲霞小志》記載:“山勢自中峰而下,亂石山含 岈,其色蒼黑,人稱為疊浪巖,巖盡處為一方龕,四面皆可上,上覆一小洞,內鑿以佛,遠望之如紗帽”。清乾隆帝弘歷南巡至此,賜名“玉冠峰”。紗帽峰前為一平石,形似臺,臺前為玲峰池,其下為中峰澗,萬壑有聲,泉流縈帶,溪徑清幽,有巨石空靈奇變,人言其為石髓。因其適在中峰,稱之為“中峰石”,臺前有待月亭,為千佛崖中絕妙佳境。登上千佛巖的峰頂,有一塊突出于懸崖之上的侏羅紀砂巖巨石,表面十分平整,約有10平方米面積,稱為“待月臺”。其中有一方形巨石,成為千佛巖的最高峰,因形如紗帽,名為“紗帽峰”。但乾隆皇帝來此游憩時,嫌其……[詳細]
  單層磚木結構民居,兩開間,青磚小青瓦,帶封火山墻。清末民居,解放后曾作為住宅和臨街商鋪,現無人使用。反映了浦口地區清末民居的風貌。建筑位于西葛中街東側。……[詳細]
西葛中街8號民居
  本建筑為兩開間兩坡頂,坐東朝西,磚木結構,青磚墻體,小青瓦。清末所建民居,反映了清末浦口地區民居的典型風貌,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現為馬家珍私宅。建筑位于西葛中路東側。……[詳細]
王村供銷社
  位于浦口區石橋鎮王村街道北。原為石橋供銷社王村供銷點,現有房屋為1972年翻建,建筑面積200平方,產權人為原職工趙錫久,仍然經營小百貨、煙灑、布匹、農資等,生意清淡,僅夠生活,原來尚可做鄰近安徽農民生意,今天交通發達,小店做留守老人兒童和鄰近王總廟香客生意。該店保留有比較原始的柜子,還有收費繳錢的鐵絲等物件。……[詳細]
  位于區政府大院內西部。原為始建于50年代的縣政府大禮堂,是江蘇省以至全國少有的革命政權代表性建筑之一。其大門建筑立面采用西式圓墻、上綴紅五星,典型的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基層政權形象。當時,全面向蘇聯學習,建筑形制上有較為深刻的反映。該建筑面闊14.4米、長37米、檐口高5.15米、大門高9.5米,為磚混結構。多年來,該建筑經多次改建,功能設施已與時俱進,外部加蓋了一圈玻璃建筑物,但仍保留其圓墻紅星立面。……[詳細]
  位于浦口區頂山街道辦事處,南門浦鐵新村。該別墅原為浦鎮機廠高級員工私宅,原來占地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大院花草樹木冠于南門地區。該別墅有正房、花廳、儲藏室、傭人房、門房、犬房等等。其中正房面闊縱深均15.5,面朝東南,它與花廳相連均有外回廊。1952年浦鎮車輛廠在院內建起了職工食堂,從此院內別墅寬松的格局不復存在。目前,別墅正房、花廳均被改造,內部被分割、回廊被封閉,分別屬于不同的家庭居住。院內門牌號碼從3號編到了13號。如果不是正房、花廳屋頂鋪設彩鋼板,外表很難看出這些建筑屬于一座別墅所有。但是,建筑物本體的保護尚好,只要拆除多余的搭建和封閉,別墅一定恢復原有面貌。……[詳細]
  磚木結構,二層建筑局部三層,青磚墻體。本建筑原為南京市燃料公司所屬的辦公樓,現閑置。建筑反映了浦口解放后開發過程中的建筑風貌,具有典型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本建筑位于大馬路南側,臨江路西側,津浦路北側。……[詳細]
  位于浦口區湯泉街道辦事處杏雨路(原湯泉街)東。該建筑原是湯泉鎮供銷社經營房屋現在是游戲機室經營。它是計劃經濟時代的標志性建筑物之一。其長15、寬11.25 、高8.1米。……[詳細]
王村老街
  位于浦口區石橋鎮王村村街道。據《江浦埤乘》:“王村在治西南元十里,有王村廟(詳雜記)”,可見王村是個清代就有的古村落。該段街路由長0.9米長的大石板和磚塊輔就,長113×1.6米,街北頭原是老王村廟所在地。據當地老人說,該路是由江浦抗日西政府(就是國民黨政府)周敬堯所修。街南有新修王總廟,由原來王村廟等小廟集中建設而名之。王總廟原是道觀,供奉東岳大帝,近年區宗教局批準其改為佛教凈土宗寺廟。……[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在线播放亚洲第一字幕 | 亚洲成高清日本亚洲成高清 | 亚洲日本在线在线看片4k超清 |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一区二区 | 在线日本v二区不卡中文字幕 | 亚洲ⅴs日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