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蘇州市 > 相城區(qū)旅游

相城區(qū)旅游景點介紹

吳門望亭運河公園
  作為大運河進入蘇州的第一站,吳門望亭是當之無愧的“門面擔當”。望亭鎮(zhèn)作為大運河蘇州段的起點,以亭為名,因河而興,被譽為“運河吳門第一鎮(zhèn)”。千年歷史長河中,望亭留下了稻作文化、良渚文化、崧澤文化、古驛文化印記。吳門望亭運河公園作為傳承千年的古驛站,既體現了望亭的傳統(tǒng)歷史文化,又突出了運河環(huán)境特色,成為集遺產保護、文化研究、生態(tài)旅游、特色黨建為一體的“吳門文化新地標”。……[詳細]
  相城南橋位于相城區(qū)相城高新區(qū)(元和街道)元和塘南端,年代為清,為蘇州市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湘城糧倉在湘城鎮(zhèn)觀橋頭的糧庫南棧,1951年改建靈應觀為糧庫,稱為陽城區(qū)庫。當年,靈應觀糧庫稱為“南棧”,改建的妙智庵庫稱為“北棧”,鷂鷹溇庫稱為“新棧”,三大糧倉共占地面積28293平方米,其中曬場5片,計13845平方米,倉房23只,總儲量可達982萬公斤。1955年始,歸并陽城區(qū)糧管所(庫)。1958年8月,湘城設立糧食管理所,統(tǒng)轄糧庫管理工作。上世紀70年代末,糧庫新建起磚圓糧囤,每座儲糧10余萬公斤,現存三座。……[詳細]
  萬安橋,位于蘇州市相城區(qū)渭塘鎮(zhèn)鳳凰涇村北雪涇,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與北雪涇城隍廟同時,時為木橋,至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重建三孔花崗石質梁橋,橋全長25米,其中中孔橋面長6.9米,中孔橋墩兩側刻有“放生官河”、“禁止采捕”等字樣,橋兩側留有橋聯(lián)兩幅,橋身尚有攬船石等物。邊孔橋面各長5.1米,橋寬3米,高2.9米,橋面石用長方形石板鋪就,整橋堅固實用,挺拔美觀。現為蘇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妙智庵位于今陽澄湖鎮(zhèn)人民街后弄底向東150米,西南鄰陸云土地廟。妙智庵始建于南朝梁天監(jiān)二年(503),也正是佛教飛速發(fā)展的時期,所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即指此也。妙智庵初由高僧西銘募建,初名法華庵。北宋宣和年間,僧人紫峰重建,更名妙智禪院,俗呼妙智庵。因與姚廣孝關系密不可分,歷代都有記載,據明《長洲縣志》載:“國朝姚少師公祠,在相城益地鄉(xiāng),初少師名道衍,后貴,御筆更名廣孝,幼隱于僧,遇異人,盡得其傳。高皇帝征相燕藩,贊成靖難鴻業(yè),卒贈榮國公,謚恭靖,里中立祠祀之。”清《長洲縣志》:“明初姚廣孝為僧時居此,既貴重修,有勅賜碑文。”由此看來,妙智庵是明代少師姚廣孝學佛之地。據《明史·姚廣孝傳》記載,姚廣孝(原名姚天禧),本醫(yī)家子,十四歲時在妙智庵出家,法名道衍,字斯道。跟隨著名道士……[詳細]
  靈應觀位于蘇州市相城區(qū)湘城鎮(zhèn)老街觀橋頭,始建于宋咸淳二年(公元1266年),由道士趙專清創(chuàng)建,初名為靈應道院。元朝延祐年間(公元1314-1320年),道士蘇斗南重建,并升院為觀,取名靈應觀。靈應觀現存遺址東西向長146米,南北向135米,面積近20000平方米。觀前有一小河,東接陽澄湖,西達濟民塘,是當時四鄉(xiāng)祟米者的重要水路交通干道,河上有一重建于光緒年間的單孔石拱橋——觀橋(通仙橋),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據鎮(zhèn)上老人回憶,當年的靈應觀頭山門有一磚砌牌樓,氣派不凡,觀內自南向北分別為雷祖殿、三觀殿、玉皇殿、三清殿等主要建筑。兩邊還建有不少供道眾使用的廂房,觀中另有古銀杏、荷花池等景觀。1951年,靈應觀改建為糧庫,為湘城鎮(zhèn)糧管所使用。于是舊屋次第拆建,僅剩玉皇殿。這座大殿高大空敞,朝南門墻已……[詳細]
  中共蘇州市縣工委聯(lián)絡站--江杭辦事處舊址位于相城區(qū)陽澄湖鎮(zhèn)消涇,年代為現代。中共蘇州市縣工委聯(lián)絡站--江杭辦事處舊址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石家橋,俗稱石橋,位于蘇州市相城區(qū)北橋鎮(zhèn)石橋村。橋南北走向,跨石橋河上,建于清代宣統(tǒng)元年(1909年),花崗石單孔石拱橋。石家橋全長28.7米,拱高4.9米,橋孔直徑7.7米,橋面寬3.5米,24級石階。橋北東側有旗桿石,東西兩幅橋聯(lián)保存完好,西面橋聯(lián):“雁齒云平虹腰水映;驢騎月冷馬印霜驕”,東面橋聯(lián):“紅板夕陽不數提詩客過;蒼葭秋水澶偕榮故人來”。橋頂東西欄為一對長石椅,供人休息,形制較為少見。橋北堍有土地堂一座,土地堂內門枕石尚為原物。1997年7月,石家橋被公布為吳縣文物保護單位,現由于行政區(qū)劃調整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9、觀橋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觀橋,位于蘇州市相城區(qū)陽澄湖鎮(zhèn)湘城老街,始建于宋咸淳二年(1266),有八百多年的歷史,與橋堍靈應觀同為宋代始建,始建時名“通仙橋”后元朝天佑年間改稱觀橋。清光緒十六年,里人張毓慶再修觀橋,風格上保留了元代式樣。依然是南北走向的單孔石拱橋,青石與花崗石、武康石混合堆砌而成。全長28.7米,寬3.85米,高3.95米全長28.7米,寬3.85米,高3.95米,其中拱券3.95米,跨度5.9米。1997年7月28日,觀橋被市政府公布為吳縣文物保護單位,現由于行政區(qū)劃改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奉旨遵憲蠲免漁課永禁泥草私稅碑原在黃橋鎮(zhèn)北莊河西觀音堂內,立于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五月。文革時,堂毀碑尚存。1979年,碑上部斷落,由河西村委整修完整,置在村西邊。奉旨遵憲蠲免漁課永禁泥草私稅碑碑為圓首青石質,高2.06米,寬1米,厚0.27米,分碑體和碑座兩部分。碑體上端刻楷書“奉旨遵憲蠲免漁課永禁泥草私稅”,碑文楷書29豎行,計1080余字。碑左下側鐫有40名立石人的姓氏。……[詳細]
  悟真道院位于蘇州市相城區(qū)活力島商圈東南邊,人民路北延東御窯路西,陽澄湖西路北。是鬧市黃金地段之中的僻靜修行之所。建于宋淳熙三年,已有800多年歷史,主要供奉東晉畫家顧愷之,也是宋書生何中立(道號蓑衣真人)的退修之所,是文物保護單位。據介紹,悟真道院始建于宋淳熙三年(1176年),距今已有830多年,主要供奉東晉畫家顧愷之。相傳東晉義熙年間,吳中大地遭受百年未遇的大旱,領兵路過的參軍顧愷之心生惻隱,便以軍糧賑濟救助饑民,結果被奸佞讒言所害。四鄉(xiāng)八鄰的老百姓得到消息后,用茅草搭建了一座“將軍廟”,以紀念顧愷之。南宋時,建康僧人慧空“罄募化所得”,重修“將軍廟”。乾隆南巡遍訪江南名剎古寺至御窯,看到后御筆寫了“英風千古”的匾額。清光緒年間,“將軍廟”更名為“悟真道院”。1986年,“悟真道院”被列……[詳細]
  熙馀草堂位于蘇州市相城區(qū)黃埭鎮(zhèn)西市,坐北面南,現存樓廳、花廳各一進,均硬山頂。有磚雕門樓兩座。樓廳面闊三間10.5米,進深10.6米,前后帶廊,另附廂房。樓下懸掛“熙馀草堂”匾額。花廳天幔四周鑲嵌五彩玻璃窗格,地面斜鋪磨細方磚。170多年歷史的熙馀草堂,在有關部門的重視保護和合理利用下,作為蘇州“黃埭評彈陳列館”建成開放,這是蘇南地區(qū)鄉(xiāng)鎮(zhèn)級最具規(guī)模和檔次的評彈陳列館,館內陳列的百余張珍貴老照片和著名評彈演員用過的樂器服裝記錄了黃埭書場的百年歷史。幾百張老照片生動記錄了清末到現在來過黃埭書場的46位評彈名家,有曹漢昌、徐云志、嚴雪亭、黃異庵等,圖文并茂,當時演出的盛景可見一斑。得知建陳列館的消息后,一大批評彈名家也紛紛拿出自己的“寶貝”,有他們曾經用過的琵琶、三弦、旗袍、長衫等。黃埭鎮(zhèn)也是名家……[詳細]
北橋古戲臺
  古戲臺坐落在北橋街道南橋西側城隍廟內。這是相城區(qū)內碩果僅存的古戲臺,始建年代無考。宋《東京夢華錄》說,城隍廟里建戲臺,是為娛神。據此推測,這戲臺當與廟殿建于同時。那么,這座城隍廟又是什么時候造的?同樣無考。查有關資料,“城隍之神……至宋始為通祀,窮鄉(xiāng)下邑有城有隍者,罔不立廟肖像,奔走嚴事”(明《吳縣城隍廟記》),就是說,城隍廟的普遍設立,是宋代的事。一些鄉(xiāng)鎮(zhèn)凡有土城(如望亭)或有濠(如黃埭)的地方,莫不立廟祭祀。北橋無土城,但有人工開鑿的冶長涇,可算城濠,故也有建城隍廟的資格。據民國《吳縣志》卷三十三記載,蘇州府、縣、鄉(xiāng)的城隍廟建立比較晚,要到明代萬歷間才陸續(xù)造起來。估計北橋城隍廟也建于其時。從現存大殿的建筑和梁架結構來看,建筑風格屬于清代中晚期,說明此廟在清代曾經重修.古戲臺的位置在城隍殿……[詳細]
  蘇州鳳凰橋位于蘇州市相城區(qū)太平街道旺巷村王巷港(即荻溪)上。是一座單孔武康石梁古橋,長17.2米,寬2.6米,高3.4米。主要構件為褐紅色武康石,產地在浙江省武康縣,宋元以前,采用此類石材作建筑材料。武康石石梁粗壯,寬0.82米,厚0.50米,兩端各雕刻著一組精美的卷草紋飾,線條流暢,刀法嫻熟。石梁中間鐫有銘文,西面石梁上刻:“太原王氏近溪策立”;東面石梁因石質風化,字跡漫漶,并有水泥涂補,細辨為:“末歲建鳳凰橋”。銘文中記載了造橋人姓氏、橋名和建橋的年代。石梁下的長系石上,各端原有護梁木,現木已腐朽無存,僅存榫孔。1986年3月,鳳凰橋被列為吳縣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5、含秀橋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含秀橋位于相城區(qū)元和街道眾涇村,年代為清重建。2014年6月30日,含秀橋被公布為蘇州市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陸士龍祠堂
  陸士龍祠堂位于相城區(qū)陽澄湖鎮(zhèn)湘城老街人民街,年代為民國。2019年8月23日,陸士龍祠堂被公布為蘇州市第八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相城福昌橋位于相城區(qū)元和街道眾涇社區(qū),年代為清。2019年8月23日,相城福昌橋被公布為蘇州市第八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
  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位于相城區(qū)元和街道陸慕御窯窯場區(qū)域,占地面積近3.9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5萬余平方米,2016年5月18日開館,是全國獨一無二的以展陳“御窯金磚”為主題的博物館。御窯金磚因其顆粒細膩,質地密實,敲之作金石之聲,故稱“金磚”。相傳在明代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大興土木建造紫禁城。發(fā)現御窯村特有的澄泥土質上乘,細膩堅硬,適宜制成上等地磚,才定下御窯村燒的磚為皇家建筑專用,并賜御窯二字。2006年,御窯金磚的制作工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同年,陸慕御窯址又被省政府列為第六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而通過建造博物館,保護活態(tài)文物,展示金磚文化,弘揚工匠精神的想法也在慢慢萌發(fā)。2010年前后,博物館的建造正式被納入議事日程。2016年5月18日,設想終于變?yōu)楝F……[詳細]
陸慕御窯址
  陸慕御窯址位于蘇州市相城區(qū)元和街道御窯社區(qū)(原陸慕鎮(zhèn)御窯村),由兩座姊妹窯組成。古磚窯為清朝晚期,始建年代要更早一些,磚窯拱形門尚保留歷年維修的痕跡,據調查曾為清皇室燒制過金磚。窯為雙窯連體窯,南北座向,平面呈橢圓形,東西長35米,南北長33米,占地1255平方米。外部為連體結構,內部窯膛和煙囪各自獨立,滲水池位于窯頂,更為科學合理,此種滲水系統(tǒng)從未在相關的專業(yè)書刊上有過記載,為江南一帶獨有。窯內呈圓錐形,底面直徑6.70米;拱形窯門,寬2.42米,高3.05米;圓柱形煙囪,直徑1.00米,高4.25米。1984年,它成功燒制了傳統(tǒng)金磚,此后為故宮、天安門和國內外宮殿廟宇及古建筑維修燒制了大量傳統(tǒng)金磚。蘇州地方志曾記載,從明代起,御窯開始專門為宮廷燒制建筑用金磚。現在北京故宮、長城等宮廷及古……[詳細]
巧生爐博物館
  蘇州巧生爐博物館在位于相城區(qū)的蘇州元和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園內,該館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tǒng)銅爐制作技藝”傳承人陳巧生大師創(chuàng)辦,是全國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銅爐文化主題博物館,占地面積2300多平方米,主要展示傳統(tǒng)銅爐鑄造技藝、工具,以及近40年來陳巧生家族收藏的明清銅爐和500件“巧生爐”精品力作。價格:免費地址:蘇州市相城區(qū)元和街道萬里路268號……[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日韩欧美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 | 精品99国产视频 | 亚洲一区欧美日韩 |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6 | 亚洲中文在线视频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