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吉發堆棧始建于清咸豐五年(1855),坐北朝南,建筑面積300平方米,為商業倉儲,兩進兩層,穿斗構架,二樓回廊貫通,建筑手法獨特,為堿韭洪江古商城的經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據。保護范圍以吉發堆棧外墻為起點,四向各至20米處。建筑控制地帶:四向各至保護范圍外30米處。……[詳細] |
![]() | 歷史上,洪江以得天獨厚的水運條件,成為大西南物資吞吐樞紐,被稱為“湘西邊陲的重要商埠”,市場貨幣流通量僅次于長沙,尤其是在晚清政府大開煙禁后,洪江一度成為全國鴉片的總入口,厘金局就是清政府為征收這些稅收在洪江設置的稅收機構。厘金局位于洪江區沅江路龍船沖13號,坐北朝南,始建于清咸豐五年(1855),時稱“湖南厘金局洪江……[詳細] |
![]() | 汛把總署位于洪江區沅江路育嬰巷3號,地處洪江古商城中心位置,為一級舊軍事武裝組織,是一座單進三開間木質穿斗式構架建筑,一進兩層,天井圍在中央,使房屋的通風、采光效果極佳。建筑坐南朝北,單檐重屋,東邊為配房和側天井,東南角建有曬樓,主天井圍在中央,有“四水歸堂”之意,通風和采光效果極佳,四周還刻有“對天勿欺”,“居仁由義……[詳細] |
![]() | 青樓(紹興班)建于清咸豐末年(1860),系一座四周“封火墻”圍護的木質穿斗式結構建筑,單檐重屋,兩進三層,層樓走道封閉,分隔有致,且隱蔽性極強,天井通風和采光效果較佳。整個建筑形態具有明顯的行業特征,結構布局緊湊適宜,科學合理,是研究南方行業建筑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有著較高的藝術研究價值和歷史價值。 重點保護范圍從……[詳細] |
![]() | 青樓(東海堂)始建于清順治十年(1653),是一幢木質穿斗式結構建筑,一進兩層,面闊三間。整個建筑結構嚴謹,布局別致,該建筑起初為青樓,字號“東海堂”,民國后期為當地要人住房,對研究洪江舊時的市井生活具有重要價值。保護范圍以東海堂墻基為起點,四向各至15米處。建設控制地帶:四向各至保護范圍外20米。……[詳細] |
![]() | 煙館建于清嘉慶二年(1797),是一幢木質穿斗式結構的一進兩層樓房,雙重大門,地勢較高,四周圍有“封火墻”,兩側墻體為馬頭山墻,大門墻體既是院墻又是照壁,墻上 書有一個龍、鳳組成的“!弊;天井下置有一個太平缸,缸上刻有罌粟和“壽”字,喻意為“福壽高(膏)”,其構架結構有典型的行業特征和較高的科學、藝術、研究價值。重點……[詳細] |
![]() | 常德會館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為兩進兩層回廊式建筑,規模由小到大,先后擴建兩進兩層院落一座、加工作坊一座,坐西朝東,面闊三間,占地面積約600平方米,整個建筑平面組合緊湊,院內地面均青石板漫鋪。四周“封火墻”為房屋墻體,但不起承重作用,墻內屋宇為木質穿斗式結構,門窗裝飾簡單大方,是洪江古商城內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建……[詳細] |
![]() | 蘇州館位于洪江區沅江路西側一甲巷10號,地處洪江古商城入口處,坐北朝南,系一座“封火墻”圍護的木質穿斗式結構建筑,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為單進三開間兩層樓房,單檐歇山頂,與云南的一顆印民居建筑極為相似。八字大門外右墻中部書有“百貨疋頭”字樣,左墻上部刻有“蘇州館”三字,屋內廳堂青石板漫鋪,正房、廂房及封火墻圍成兩個并……[詳細] |
![]() | 永州會館位于洪江區巫水路獅子樓1號,坐西朝東,占地面積350平方米,為永州東邑八縣所建,亦稱“濂溪宮”,系兩進三開間木質穿斗結構的兩層樓房,屋內有天井,四周有磚墻,一進二樓額枋刻有“永州東邑”、“萬豐老棧”等字跡,會館大門內外磚墻上還鑲有兩塊規約古碑,左后墻鑲有墻垣界止石碑,整個建筑結構緊湊,布局合理,具有多功能特點![詳細] |
![]() | 大佛寺位于洪江區古商城中心的巖碼頭正街,占地面積11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865平方米。始建于明萬歷四年(1576),是一幢木質抬梁式結構建筑。建有一棟兩層寮房,共有8間齋堂、往生堂,為青磚窨子屋外墻壁,內為木質結構:內設大雄寶殿。清康熙七年(1668)由野云、雅云法師再度擴建。 大佛寺內共有34根直徑為40厘米、高……[詳細] |
![]() | 財神殿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原為棺材鋪,后取升官發財之意,改為財神殿,祀趙公明元神,系單檐重屋的木質穿斗式結構建筑,四周磚墻圍護,其建筑風格獨特,正房、廂房、戲臺、神臺、天井的構筑形態和結構布局都具有自己的特點,保存了較為完整的人文形態,對研究洪江古商城的宗教信仰、經濟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重點保護范圍從……[詳細] |
![]() | 報館始建于民國29年(1940),為單進木質穿斗式結構建筑,其外部造型具有典型的西方建筑特點,二樓樓梯置于廳堂,屋頂西南建有曬樓,整個建筑小巧別致,充分體現了洪江建筑文化的兼容性,對研究洪江古商城的政治、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保護范圍:以報館墻基為起點,四向各至10米處。建設控制地帶:四向各至保護范圍外20米處![詳細] |
![]() | 洪江古城位于湘西南的洪江市,歷史悠久,古稱洪溪或熊溪,地處武陵武溪之地,三面環繞沅江、舞水和巫水,周邊為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居住區。古代商貿主要通過水上交通運輸,因此由于洪江獨特的地理環境,從秦漢時期開始作為西南進入中南再到古吳越沿海地區唯一水路要道,發展至清康熙年間,已有福建、安徽、江蘇、貴州及省內湘陰、寶慶(今邵陽……[詳細] |
![]() | 黔城鐘鼓樓位于黔城鎮內龍標山上。據《黔陽縣志》載:宋熙寧四年(1071)在龍標山建普明寺,明正統十四年(1449)毀于戰火。成化八年(1472)重建,并拓建鐘鼓樓,成化二十三年(1487),鑄大鐘于樓上,清咸豐十一年(1861)寺毀于兵亂,鐘鼓樓仍幸存。中國古代城鎮中的鐘鼓樓主要是用于報時,所謂“晨鐘暮鼓”,也有軍事上……[詳細] |
![]() | 芙蓉樓牌坊位于湖南洪江市黔城鎮的芙蓉樓園林入口處,“芙蓉樓”是一座古典園林建筑,被譽為“楚南上游第一勝跡”,也是歷代文人墨客吟詩作畫之處。據史書記載,此樓與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的生平有一定的淵源。唐天寶七年(748),“詩家天子”王昌齡因“不矜細行,謗議沸騰”,被貶為龍標尉(今黔城鎮)。在此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著名詩篇,……[詳細] |
![]() | 在麻陽苗族自治縣蘭里鎮新營村楊家寨下面的錦江河畔,有古代遺留下來的四座相連的木制結構水碾,人們稱為楊家寨水碾群。 這座古老的水碾群,曾經是清代名人林則徐取道辰水(沅水上游錦江河)前往湘西鳳凰校閱營伍時借宿的地方。清道光十七年(1837),時任湖廣總督林則徐,在他著的《林則徐傳》里的日記中記載:“……前往苗疆鳳凰廳校閱……[詳細] |
![]() | 報木山寨堡位于郭公坪鄉湘黔交界處,距郭公坪1.5公里。寨堡依山而建,麻陽至銅仁古驛道自寨前繞過,沿驛道南去0.5公里是川洞古碉。 報木山寨堡多為明清時建筑,現存最古的房子有300余年歷史。古建筑群房屋為木瓦結構,系三間開、配兩廂、設天井框架,裝鏤花木板壁、木條窗戶,鏤花是湘西苗家典型木刻技法雕刻的花、鳥、蟲、魚及虎、獅……[詳細] |
![]() | 錦江書院位于錦和鎮,創建于清朝初期,清朝乾隆四十二年(1777)重建的古建筑,占地1950平方米,原有頭門三間、儀門三間、講堂三間、后堂三間、東文場和西文場各十二間,還建有孔廟、泮池和狀元橋。書院是當時匯集學子才俊的地方。1911年書院改為麻陽縣立第一高等小學;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國立八中由安徽遷到麻陽,錦江書院又……[詳細] |
![]() | 石龍溪屬麻陽大橋江鄉,距大橋江1公里,大(橋江)堯(市)公路穿寨而過,寨子依山而建,房屋為吊腳樓結構。主體房屋為三開或四開間木瓦框架,建于實地,內裝木板壁,住房鋪地樓木板,中堂實地;外側配二檐,下懸空,鋪木板,沿二檐房勢建木條柵欄、木樓板回廊。屋后及左右以土磚砌圍墻,正面中空,立堂屋即可遠眺,是傳承苗家建筑特點的麻陽特……[詳細] |
![]() | 位于蘭里沿錦江河而下三里的新營。水碾群窩內水輪構造與古今水碾水磨大致相同。獨特處是四座水碾每座相距二丈多,相互之間架成木橋連成一個整體。一座靠河岸,三面用石頭砌成碾窩,臨水一面用水柳樹支撐;碾窩上面用水柳蓋頂再用石塊鋪成碾盤,砌成圓形的碾槽;碾盤中心安裝石磨;石磨透空中心,安有一條二丈多高的粗大中軸(俗稱將軍柱),柱上……[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