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貞仙祠有1200多年歷史,是古邑四會的一座古祠,歷代屢毀屢修,現在的貞仙祠是1982年由四會旅港同胞蘇東霖先生捐資重建的。建祠初期,有兩副對聯,如今仍留于門口和祠內:“貞風留竹柏,仙氣活魚螺”,“麻縷紡當年,一片冰心塵不染;魚螺傳千古,千尋潭影月同清。”在貞山的山溪里,有種魚叫做煎鯽魚,鯽魚一面煎成了黃褐色,而另一面象……[詳細] |
![]() | 姚村水樓 位于高要市活道鎮姚村。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坐西北向東南。磚木結構,由主樓和副樓組成,主樓為正方形,面寬12米,樓高四層共15米;副樓高二層,面寬12米,深4.3米。基礎為3米高的咸水石,樓頂為瓦面,琉璃瓦檐,大幅水封火山墻,頂部外墻有壁畫和浮雕。樓板、樓梯皆由木質材料制成,每層樓四面墻壁均有兩個……[詳細] |
![]() | 三岡古社 位于高要市金利鎮三要村。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坐東北向西南。占地面積約110平方米。磚石結構。呈太師椅形,由臺基、平臺及拜臺組成。臺基、平臺均有臺階可供上下。臺階兩邊的垂帶踏跺上雕刻有鯉魚跳龍門圖案,拜臺正面雕刻有八仙過海人物。后墻正中嵌一面花崗巖石板,從右往左陽刻“三岡古社”四個大字。后墻頂部中……[詳細] |
![]() | 蜆西李氏大宗祠 位于高要市蜆崗鎮蜆一村。始建于清代中期,清末擴建,歷代有維修,2004年大修。坐東向西。總面闊12.8米,進深36.2米。為三開間三進深合院式建筑,硬山頂,正、斜脊均為博古脊,墻楣均繪有壁畫。花崗巖石腳。兩進之間均有兩廊和天井。頭進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封檐板雕嶺南佳果。前廊蝦弓梁上置獅子頂如意云紋,雙步梁……[詳細] |
![]() | 吳桂丹墓位于高要市白土鎮久留村。屬清代墓葬。坐北向南,拱形狀三道護墻,水泥石米批蕩墓墻。總面闊10.4米,深11米,墓兩邊第一道護墻鑲嵌硯石碑志2塊,記述吳桂丹生平。吳桂丹(1855—1902年),高要水坑(今屬肇慶市鼎湖區)人,清光緒年間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記名御史,是中國物理之父吳大猷的祖父。吳桂丹……[詳細] |
![]() | 陳以載墓位于活道鎮水口村。建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坐南向北,墓分兩級而建,總面寬4.5米,占地50多平方米。墳墻、墳手、羅圈墻等全為紅砂巖石材,墳堂中央設有石板拜臺,后面立一塊云石石碑,碑正面陰刻“袁州府節陳公之墓”,在墳堂前墳手側邊立有高1.2米、寬0.7米的兩塊碑記,左邊有賜進士出身的廣西布政使左參議田汝成……[詳細] |
![]() | 譚虔墓位于高要市回龍鎮旺洞村。始建于北宋元豐七年(1084年),明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1999年有重修。該墓為夫妻合葬墓,呈長方形,占地面積約120平方米,建筑面積58.3平方米。坐東北向西南,太師椅形,青磚麻石砌筑。墓深5.3米,寬11米。額石為麻石,額石上方中央雕太陽,周圍雕有……[詳細] |
![]() | 三多紅砂巖采石場遺址位于高要市回龍鎮三多村。明清時期開采。坐西北向東南。全長60米,寬23米,有多個采石坑,其中西南面的采石坑長11米,寬7米,深6米,石口開采壁的西北面有九個小圓孔及開采時的條形紋。石壁上清晰地刻著“崇禎己卯年仲夏取石”“古菘臺”“乾隆壬申年又取石”和“風月洞”等字樣,最大的字高約0.2米,最小的高約……[詳細] |
![]() | 端石老坑洞遺址位于高要市金渡鎮硯坑村,始鑿于唐武德元年(618年),歷代有開采。因年代久遠,故稱老坑。又稱水巖,清康熙后又稱皇巖。洞內原有飛鼠洞、東洞、正洞、洞仔、大西洞、水歸洞等洞穴,現存大西洞和水歸洞2個采石工作面。洞內石道是沿緩傾斜硯石層鑿進,形成一個起伏曲折、多變的小型坑道,石道高0.7米至0.9米。老坑洞采石……[詳細] |
![]() | 上清灣古村位于高要城區西北面,臨水靠山,周圍紅墻黛瓦的古民居如繁星點點灑落其間,錯落有致,靜謐閑適。這里有異國情調濃厚的中西合璧建筑天主堂,有體現純樸民風民情的青磚古舍、麻石小巷、漁村古渡、古榕修竹。上清灣優美的自然景觀和人文資源吸引無數的遠近游客前來探秘,近年來被諸多愛好攝影、繪畫與旅游的人士所青睞,中央電視臺《走遍……[詳細] |
![]() | 槎塘古村位于回龍鎮北的香爐崗東北麓,全村共有83戶,總人數303人,是遠近聞名的華僑村,始建于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村民全是由“九里一坊”儒家文化古村落黎槎村移居于此的蘇、蔡族人后裔。槎塘村是一座典型的廣府村落,規劃布局實用美觀、井然有序,文化底蘊厚重,2012年獲“廣東省歷史文化名村……[詳細] |
![]() | 蜆崗八卦村開村已有650多年歷史,蘊藏著豐富的道家文化,是一個較典型的道家文化古村落。從空中俯瞰,該村像一只巨大的蜆盤在水中,崗頂環村古榕參天,村落的一幢幢房子構成一個個圓圈,結構整齊、地勢天成、圖案優美。該村依據“八卦”原理興建,傳說為諸葛亮的弟子設計建造,又被當地人稱為“諸葛八卦村”。該村祠堂多且密集,沿3千米環村……[詳細] |
![]() | 神符巖的千姿百態可以引人入勝,西流洚的懸崖飛瀑則使你留連忘返。西流洚位于活道鎮逕心村凰崗坪之北。源于與新興縣交界的老香山系大端山麓的大端水,流經洞心、松坑、沙崗,匯合姚村、官塘之水,沿洞尾、逕心、崗坪、上環等村莊,從水口注入新興江。大端水流至凰崗坪,由于地勢急劇下降,分別以20米和50米的落差分成兩級直瀉洚底,形成近7……[詳細] |
![]() | 花石峰摩崖石刻 位于懷集縣懷城鎮西25公里梁村和崗坪交界地方,分別鐫在“望岳巖”(又稱玉山)、“四門巖”(又稱丹山)、“道士巖”(又稱大沙石)三座石峰上,以望岳巖為最多。現存明至民國的石刻10多題,除兩題為中楷詩文外,其余題刻字徑均在0.3米以上,最大的達1米,以楷書占多,全是陰刻。在望岳巖,有明景泰四年(1453年)……[詳細] |
![]() | 石牛界摩崖石刻 位于封開縣封川鎮臺洞村石牛界近山溪水邊的石壁上。刻于清乾隆年間。石刻兩題,陰刻直書楷體。其一高0.46米、寬0.42米,刻文:“時大清乾隆四十九年五月下旬西江水泛漲,至六月初四日止,其水淹至大廟天池石灘外,紅瓦廟后座水深一尺五寸”;“甲辰年于大暑后十日下秧有收好”。其二高0.75米、寬0.18米,刻文:……[詳細] |
![]() | 清風閣摩崖石刻 位于肇慶市東郊羚羊峽內西江北岸邊的清風閣石壁上。該處存有清人石刻4題,均為楷書,書法俊逸清秀,內容為贊譽山川的秀美及在峽岸修橋事。其中有刻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閩中吳聯書的“江上清風”石刻。石刻高3.60米、寬6.50米,“江上清風”4個大字從右至左橫一行,每字高寬2米。吳聯,清康熙三十年為端江……[詳細] |
![]() | 高要巽峰塔俗稱烏榕塔。位于高要市南岸街道烏榕村烏榕山。明天啟四至七年(1624~1627年)建。該塔位于舊府衙東南方,為“巽”位,故名巽峰塔。為穿壁繞平座樓閣式磚木塔,平面八角形,外觀七級,內13層,高39.2米。塔身各層腰檐與平座均以菱角牙子磚與線磚疊澀挑出。塔腔內設有神龕。底層對邊距10.25米,開7個假門和1個登……[詳細] |
![]() | 廣寧 公正會館 位于廣寧縣石澗鎮舊街。坐東向西,建于清嘉慶八年(1803年),道光二十年(1840年)重修。會館為金字瓦頂,有0的磚木結構建筑。平面呈長方形,主體建筑為硬山頂,穿斗式梁架。門口上方嵌有陰刻楷書“會館”二字石匾。有關公正會館規條及記載創建、重修事項碑共五通,原嵌在天井兩旁的墻壁上,現保存于該縣博物館。石澗……[詳細] |
![]() | 大造宮 位于封開縣平鳳鎮平崗村馬埌,始建于唐,明重建。大造宮原為兩進院落式布局,前座及左右兩邊廊道被拆除,現僅存門樓、后殿和兩側圍墻。后殿為單檐硬山頂。面寬三間12.64米,進深五間11.68米。梁架為穿斗與抬梁相結合形式。梁枋砍殺成月梁。駝墩造型風格不一。月梁下皮雕有卷草花紋。柱頭隱刻成圓盤形枦斗承托屋檁。柱礎形制簡……[詳細] |
![]() | 鄉賢牌坊 位于封開縣南豐鎮侯氏宗祠前面。是清初侯村族人為紀念鄉賢侯應遴而建。為八柱三門三樓木石牌坊,高約5.6米、通面寬7米、深2.08米,歇山頂,綠琉璃瓦剪邊,脊飾鴟吻。如意斗拱挑檐。柱為方形花崗巖石質。明間兩柱陰刻對聯:“鳶喜天飛,楊翊清芬榮綽楔;魚欣淵躍,昭彰雅化耀靈祠”,坊額為“鳶飛魚躍”。背面對聯:“鄉非阿好……[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