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汾河文化生態景區AAAA 臨汾市汾河文化生態景區始建于2009年,是市委、市政府確立的百公里汾河治理與生態修復工程的精品段,也是核心工程,主要任務為:清淤疏浚河道、石壩穩固河槽、壩內外生態綠化、修筑兩岸大堤、治理支流入汾口、建設文化景觀。景區北起屯里大橋,南至108國道大橋,全長17公里,管轄面積10.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3.89平方公里;……[詳細] |
![]() | 臨汾古城公園是山西省臨汾市第一座開放式公園,公園建設因地制宜以“古城”為主題,重點在于重塑臨汾古城風貌,向人們展示臨汾悠久的歷史文化,打造一個屬于臨汾市的歷史文化品牌,樹立臨汾的“文化古城”形象。臨汾古城公園西區,以古城文化為主線,由湖面、瀑布、綠地、道路、廣場、橋梁、雕塑以及餐飲、停車等服務基礎設施所構成,主題突出,……[詳細] |
![]() | 臨汾九龍山滑雪場可同時容納800人滑雪、戲雪。并設有800平方米的雪具接待大廳及免費停車場,供游客休息和安全停放車輛。特色1距臨汾堯都區較近的一家滑雪場,雪場總面積約50000平方米。特色2建有大面積的滑雪區域,包括滑雪圈道、兒童雪娛區等,可同時容納800人滑雪、戲雪。景點地址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土門鎮開放時間08:30……[詳細] |
![]() | 臨汾戰役紀念館,又名臨汾烈士陵園,位于臨汾市區城南堯廟北面,始建于1958年,是為紀念臨汾戰役中犧牲的烈士們而建造的。紀念館坐北向南,亭臺廳堂錯落有致、松柏花卉隨風飄香門前有徐向前元帥的全身站像,革命烈士紀念碑居園內中心。紀念碑正面是朱德元帥的親筆題詞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園內還有圓頂公墓群等多處建筑。經過多年的修葺……[詳細] |
![]() | 臨汾市博物館位于臨汾市堯都區鼓樓西街海子邊大云禪寺(俗稱鐵佛寺),成立于1964年10月,隸屬于臨汾市文物局。鐵佛寺始建于唐貞觀六年,歷代重修,F存建筑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金頂寶塔、藏經樓,另外還有南北配殿、廂房等,多為清代重建。占地11800平方米,建筑面積3800平方米,主體建筑金頂寶塔高約30米,六層,鐵鑄……[詳細] |
![]() | 城區西北部,現存3座元代戲臺,是我國罕見的一組古式建筑,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魏村牛王廟戲臺:位于魏村鎮魏村北的牛王廟內。該廟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年(1283年),現存大殿三間,供祀牛王、馬王和藥王。戲臺呈平面正方形,臺基高1.4米,長寬各7.55米,為單檐歇山頂亭式建筑。東羊東岳廟戲臺:位于土門鎮東羊村的東岳廟內……[詳細] |
![]() | 王曲東岳廟(第六批國保)時代:元至民國地址:堯都區吳村鎮王曲村戲臺始建于元代初年,明清兩代均有修葺。原屬東岳廟的附屬建筑,現廟毀,僅存舞臺。戲臺坐南朝北,分前后兩部分,前檐為民國年間重修時增建,后部建筑為元代遺構,平面略呈方形,臺寬7.25米,面寬7.25米。屋頂為單檐歇山頂。臺前及兩側前部敞朗,為臺口。背面及兩側后部……[詳細] |
![]() | 東羊后土廟(第六批國保)時代:元至清地址:堯都區土門鎮東羊村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年(1282年),元大德七年(1303年)地震毀,元至正五年(1345年)重修,現存大殿、獻亭、戲臺等,其中戲臺仍保持元代風格。戲臺坐南朝北,平面正方形,面寬7.47米,進深7.55米。正面敞廊,三面封閉,十字歇山頂。臺階高1.75米,臺寬7.……[詳細] |
![]() | 仙洞溝碧巖寺仙洞溝碧巖寺(第四批省保)時代:明、清地址:堯都區金殿鎮峪口村姑射山曾名南仙洞,唐武德元年(618年)開始修建,歷代均有修茸,現存建筑為明、清遺構。碧巖寺分布在環形山凹中,依次有山門、二門、靠山廊、觀音閣、大雄寶殿、鐘樓、鼓樓、愿來殿、南北廂房、又一山禪院、崇道廟等建筑。大雄寶殿、觀音閣、神居洞為碧巖寺主體……[詳細] |
![]() | 下靳遺址下靳遺址(第四批省保)時代:新石器地址:堯都區堯廟鄉下靳村遺址位于臨汾市區西南約10公里處,東南距陶寺遺址約25公里,西隔汾河與呂梁山相望,南北為平坦開闊的臨汾盆地,海拔高度450米。1997年,磚廠在村北取土時發現大片墓地。1998年5月對己暴露的墓地進行搶救性發掘,累計清理墓葬533座。墓葬依頭向不同可分為……[詳細] |
![]() | 高堆遺址高堆遺址(第一批省保)時代:新石器地址:堯都區劉村鎮高堆村西北約150米處遺址東臨汾河,西靠呂梁山,屬于呂梁山東麓的山前坡地,地勢西高東低,地層斷面較多。50年代調查時發現。總面積達7萬平方米。2001年春,為了配合大運高速公路建設進行了大規模的發掘,揭露面積約4000平方米。發現了主要屬于新石器時代廟底溝文化……[詳細] |
![]() | 金城堡遺址金城堡遺址(第一批省保)時代:新石器地址:堯都區劉村鎮金城堡村西遺址位于臨汾盆地西邊緣,西依呂梁山,汾河從其東面流過。遺址50年代調查時發現。1993年全省文物普查時復查,現存面積15萬平方米。遺址從斷崖上觀察到的遺跡主要有灰坑及白灰面房址。遺物采集陶器以夾砂陶為多數,紋飾多飾繩紋,器形主要有釜灶、盆、罐、豆……[詳細] |
![]() | 大中樓位于城中偏西街衢,俗稱鼓樓,是臨汾古老文明的象征。始建于何時,至今無確切文獻記載。據史學界專家考證,平陽鼓樓有金代改建取名鐘樓之說,現樓上懸有金明昌7年(1196年)鑄造的萬斤大鐵鐘l口,以此推斷最晚建于北宋時期。據《山西省志》、《平陽府志》、《臨汾縣志》及碑碣載,鼓樓經歷過7次重修。匾額也前后5次重寫。樓從基座……[詳細] |
![]() | 臨汾烈士陵園位于城南堯廟宮北面,始建于1958年,后經過多年的修葺補建,現今已成了一座亭臺廳堂錯落有致、松柏花卉隨風飄香、風景優美、肅穆雅靜的園林。陵園座北向南,高聳巍峨的人民英雄紀念碑雄踞中心。-元帥的親筆題詞“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鐫刻于紀念碑正面。除此,園內還建有仿古式門樓、憩亭、“臨汾攻堅”展覽館、《革命英雄紀念館……[詳細] |
![]() | 鐵佛寺,也稱“大云寺”,位于山西省臨汾市西南隅。始建于唐貞觀(627~649年)年間,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地震毀壞,五十四年(1715年)重建。整座寺院坐西向東,共三進院落。一進院落由山門、天王殿組成;二進院落由天王殿、大雄寶殿及南北配殿組成;三進院落由大雄寶殿、南北廂房、藏經樓及院落中心的琉璃金頂寶塔組成。根……[詳細] |
![]() | 樓的平面呈正方形,四邊各40米,面積1600平方米,高40.5米,四面設回廊;们啻u砌筑,座高8米,南北東西有高寬各5米的券門。四個券門橫額分別題刻“北達幽并”、“南抵秦蜀”、“東臨雷霍”、“西控河汾”。樓體穩重厚實,結構得體。上做二層三檐十字歇山頂樓閣,建筑獨特,高大雄偉。古人稱之為“拔地千尋,依云逼日”?上А[詳細] |
![]() | 介 紹: 龍子祠泉在山西臨汾市西南18公里姑射山麓。群泉爭涌,如蜂房蟻穴,四周渠道縱橫,密如蛛網,流量6.25立方米,分12道官河,灌溉襄陵、臨汾兩縣汾西地帶。 龍子祠即康澤王廟,位于龍子泉旁。每年四月十五日有廟會,居民云集。祠前有清音亭,亭側有云津橋。祠創建于唐,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增修,明清時又予補葺,……[詳細] |
![]() | 山西戲曲歷史悠久,特別是晉南地區是我國戲曲的發祥地之一,所以人們把山西稱做是“中國戲曲的搖籃”。 山西共有54種地方戲曲,種類居全國之首。因而,作為中國戲曲發展重要標志的戲臺自然也就很多。據統計,至今山西保存的古戲臺有2886座,其分布幾乎遍布山西各個地區,其中最古老的元代戲臺有6座。位于臨汾市西北25公里的魏村牛王廟……[詳細] |
![]() | 堯帝陵景區AAAA ![]() 帝堯位列三皇五帝之一,被后世譽為“文明始祖”和“國祖”。堯陵位于臨汾市堯都區大陽鎮,世稱“神林”,高50米,周長300米,在已知的三皇五帝陵寢中最為巍峨高大。堯陵四面環山繞水,古有“山環水繞土一丘”之說。堯陵祠宇,相傳為唐初所建,金、元、明、清均有修建,現存明嘉靖十八年所立的堯陵碑上刻繪著堯陵全貌圖。1986年,堯陵被……[詳細] |
![]() | 位于城中偏西街衢,俗稱鼓樓,是臨汾古老文明的象征。始建于何時,至今無確切文獻記載。據史學界專家考證,平陽鼓樓有金代改建取名鐘樓之說,現樓上懸有金明昌7年(1196年)鑄造的萬斤大鐵鐘l口,以此推斷最晚建于北宋時期。據《山西省志》、《平陽府志》、《臨汾縣志》及碑碣載,鼓樓經歷過7次重修。匾額也前后5次重寫。樓從基座往上,……[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