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徐州市旅游

徐州市旅游景點介紹

“云龍山”石刻
  “云龍山”石刻位于在云龍山北麓山門內。云龍山素為徐州名勝之冠。進山門前行十數步,石道右側有順山崖而下的天然巨石縱臥路旁,上刻“云龍山”三字,字徑約1米,楷體。上題“萬歷十四年(1586)歲次丙戌秋七月吉旦”,下署“徐州兵備右參政柳城莫與齊書”。筆峰遒勁莊重,氣勢古樸恢弘。題刻的石崖上原建有一座東向的山門牌坊,后拆除,現改建一座北向仿古山門。莫與齊,字道望,號紹亭(1550年—?),柳州府馬平縣(今柳州市)人。明隆慶五年(1571)進士。歷官山東東昌府知府、山東按察司副使、布政司右參政、分守徐州兵備道(屬南直隸,由山東代管)等職。莫與齊明代萬歷年間官高至三品。他在山東東昌知府任上時,曾主持重修東昌府城郭,以及“中國三大名樓”之一的光岳樓;任職山東按察司副使期間,他又帶頭捐金二百兩倡修睢寧縣城郭……[詳細]
徐州興化禪寺
  興化禪寺,位于徐州城南著名風景區云龍山東麓,為佛教禪宗寺院,1390年明洪武年間,緣北魏大石佛始建,沿山建石佛殿。宣德七年(1432)毀于大火,次年在原址重建。后來興化禪寺幾經戰亂和重修,現已形成由大雄寶殿、大佛殿、天王殿、三圣殿、藏經樓、祖堂、法堂、方丈室、客堂、齋堂、庫房及僧舍組成六進院落。興化禪寺內供奉的阿彌陀佛大石佛,始鑿北魏政平(450年)年間,距今已有1500余年歷史。石佛依山石而鑿,高約三丈六尺(11.52米),初為一露天佛首,清康熙年間,續刻兩臂及胸。覆蓋大石佛的殿堂始建于明代,順山崖而造,殿堂后壁檐下僅有三層磚壘疊,故有三磚殿覆三丈佛之稱,成為禪林奇觀。石佛大殿內兩側的崖壁上順山崖有唐宋年間鑿刻的佛龕造像。興化禪寺內現仍保存有明代建的鐘鼓樓、祖堂、藏經樓和一口重約三噸的鐵鐘……[詳細]
203、奎河
  奎河,鑿挖于明萬歷十八年(1590),源出徐州市西南郊的云龍湖(原稱石狗湖),河道于市區東南郊過津浦鐵路,流經徐村、黃橋,于灌溝河口進入皖境;右納灌溝河,經楊莊至吳樓西,左納閻河;至口孜門,左納孤山河;經欄桿至柏山,左有柏山進洪閘與老汪湖相通,經馬園至夏橋,右納方河;折東南流,于時村東注入濉河。河道全長76公里,其中徐州市境25.7公里;流域面積1231平方公里。明代萬歷十八年(1590年),黃河泛濫,洪水灌入城中,當時主持河政的潘季馴,力排眾議,主張加強堤壩抗洪,開鑿支河排泄城中積水,解除危急。得到朝廷批準后,他從黃、淮、運河堤防工程上調集民工,由徐州兵備副使陳文燧配合,充分利用舊有河渠,開挖一條支河,始于蘇堤南端,入護城濠,繞奎山以東南下入濉河,注入洪澤湖。河長2.4萬丈(約160里),……[詳細]
張山人故址
  張山人故址位于徐州市云龍山第二節山之顛,自云龍山北門拾級登達山頂,半月形院門,門額上有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徐州知府田庚書寫的“張山人故址”5個隸字。走進院門,有平坦開闊、鋪有甬道的四方庭院,其東側便是放鶴亭,放鶴亭西側有飲鶴泉,泉亭相依已逾千載。距放鶴亭南20米,飲鶴泉南10多米處,還有一座建在高聳之處的小亭招鶴亭。放鶴亭、飲鶴泉和招鶴亭這三座古跡有著密切的關系。故居西北角有一座涼亭,西南角有一間門窗玲瓏的小軒。這原是“御碑亭”,內曾立有清高宗弘歷的《游云龍山作》詩碑。乾隆皇帝曾四次來徐州,幾乎每次必登云龍山,而且一定要留下一些“御制詩”標榜風雅的“御書”。如今乾隆為云龍山書寫的碑刻已移到放鶴亭后的碑廊里。這碑廊和廊北的船廳,如今也是張山人故居院中吸引游人的去處。院門上所寫“張山人”即……[詳細]
  臥牛山漢楚王墓位于徐州市區西處,山體并不高大,東西長約200米,南北寬約100米,海拔約21.35米。臥牛山楚王(后)墓開鑿在山的北麓,1980年發掘。現就地保護。(李館長填)墓葬為橫穴式巖洞墓,墓葬方向坐南朝北。整個墓葬由墓道、甬道及前室、后室、側室三個墓室組成,全長約40余米,總面積約100平方米。墓道為前寬后窄的長斜坡形,長18米、前端寬2米、后端寬1米,墓道內以紅黏土夯實。甬道位于墓道后,平頂,寬1.02、高1.8米。以前室為界分為前后兩段,前段長2.4米,后段長9.4米。甬道開鑿規整,四壁平整,轉角處棱角分明。前室位于前后兩段甬道之間,甬道從前室東部穿過。前室平面呈橫長方形,東西長5.9、南北寬3.5米,兩面坡式頂,中脊高3.2米。前室已被盜掘一空,未發現任何陪葬品。后室位于甬道的……[詳細]
  徐州廣化寺原名地藏王堂,位于徐州西關老博愛街(現西安南路增進巷9 號)。該寺始建于清朝嘉慶年間,由廣運法師創建;距今己有二百余年的歷史。百年古剎雖屢毀屢修,至今仍保持著初建時的格局。寺內遺存有三通古碑,分別為道光十八年,嘉慶六年,“創□□道碑記”和光緒三十年“重修地藏王堂記”碑。據碑文記載,地藏王堂是標準的四合院,院落寬敞,房產眾多。第一次修繕是在清道光十八年(1838 年),由當時的住持僧廣運在徐州郡監生王廷佩、庠生聶允恭的協助下修繕的。到了清光緒三十年又對寺院進行了一次大修。徐州地藏王堂由于徐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多次遭到破壞。1983 年政府部門把地藏王堂歸還佛教,在慧郎老師太的主持下,地藏王堂更名為廣化寺,又開始了正常的法務活動。如今廣化寺占地584平方米,整個寺院面南背北,原正門朝南,……[詳細]
207、玉廟井
玉廟井
  玉廟井始于清代,仍在使用。井臺正方形,長、寬各約4 米。井口長0.67 米,寬0.54米。井身圓形,直徑約0.7 米。……[詳細]
208、幸福井
幸福井
  幸福井原名奶奶廟井,20世紀90年代建設事業小區7號樓時將其埋在樓地基下,井口及井壁保持原貌,未曾拆除。為方便取水,又在距奶奶廟井北5米處開挖一井,井臺用水泥砌筑,高約0.5 米。改名幸福井。新井仍在使用。……[詳細]
  泰山碧霞祠原有兩進院落,祭祀泰山神,又稱“奶奶廟”。現祠已傾圮,僅存祠前立柱石刻和《樂善茶水社》、《重修腰樓碑記》等碑刻。因山勢陡峭,人工開鑿的石階猶存。碧霞元君殿前有一方光緒年間的“創增碧霞宮后殿并裝修觀音樓及神道記”碑,記述光緒年間擴建后殿的事件。碧霞元君全稱為“東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因坐鎮泰山,尊稱泰山圣母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等。道教認為,碧霞元君“庇佑眾生,靈應九州”“統攝岳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據傳徐州泰山上的寺廟興建于明朝嘉慶年間,當時叫“顯濟廟”。供奉的是碧霞元君。清朝乾隆四十三年即1778年,徐州知府永齡將其更名為碧霞宮,俗稱 “奶奶廟”。每年農歷四月十五日前后三天,徐州泰山廟會,周邊百姓都會過來趕會,祈福、祭拜泰山奶奶的神……[詳細]
  1999年發掘彭園墓6座,多為腰鼓形磚室墓,墓西向或南向,以長方形或楔形磚平砌封堵,墓壁為單磚錯縫平砌,墓內采用仿木結構建筑形式,墓壁上砌立柱和直欞窗。出土陪葬品很少,僅見有青瓷壺、青釉瓷執壺、白瓷碗、四系罐等。估計有墓葬數十座。……[詳細]
  東山頭墓地于1972年發掘,石坑豎穴結構,豎穴長3.05米,寬2.09米,深4.96米,內填土夯實。墓室位于豎穴下,東側為主室,長2.72米,寬1.28米,深1.22米,內置一棺,頭南向,漆木棺已朽。西側為兩個小邊廂,北側邊廂放置隨葬陶瓷器,南側邊廂放置動物及谷物。主室及邊廂上均蓋石板。出土隨葬品近20件,有原始瓷器鼎、壺、盒、瓿,陶壺、盤、勺,銅鏡、玉琀、玉豚等。……[詳細]
  1993年、1998年發掘鳳凰山莊墓葬4座,為土坑豎穴墓及土坑豎穴石槨墓各2座。其中1 號墓長2.55米,南北寬0.78米,高0.75米,四壁均用石板立砌,頂及底用石板平鋪,內置一棺,頭東向,漆木棺已朽。陪葬品置于西部,有陶壺、鼎、豬圈及“半兩”錢幣等。土坑豎穴墓道墓大小基本相同,長2.5米,寬1.5米,深6米左右,豎穴內填土夯實,葬具為漆木棺,已朽,陪葬器物有陶鼎、盒、壺及銅鈴、“五銖”銅錢等。……[詳細]
  鳳凰山墓群位于江蘇徐州市南郊鳳凰山的西北麓。鳳凰山呈東北一西南走向,海拔151米。1998年12月、1999年7月,相繼在鳳凰山西北部一小山頂部和小山東南山坡地帶,發現并搶救性發掘墓葬5座。5 座墓葬中M1 較大,為石坑豎穴洞室墓,M2-M5 規模相對較小,均為石坑豎穴木槨墓。Ml長方形石坑豎穴洞室墓,豎穴東西長3.28南北寬2.36、深84米,方向230度墓上有封土, 高06米封土表面散落許多板瓦、筒瓦殘片, 原應有地面建筑。在豎穴內夯填紅粘土, 每層有白色物并夾雜碎石子,夯土內間置三層石板,由于被盜, 石板多被破壞。豎穴底部南、東兩側各有一室。南側洞室底部外側鑿一溝槽,上部鑿一子母口槽,用以嵌封門。封門為木質,內外髹漆,痕跡明顯。洞室東西長2.78、南北寬0.85、高1.18米東側洞室為……[詳細]
  云龍山東麓墓群主要位于云龍山北端東部的坡地上,范圍很大,大致北到和平路,南、東到解放路、泰山路。自1974年以來不斷有墓葬發現,基本上都是規模較小的磚室墓。一般長2.7-3.4、寬1-1.7米左右,葬具已朽。出土隨葬品有青瓷碗及各種陶質明器等。……[詳細]
  豬山墓群位于徐州市南郊大山頭村西側,共發現墓葬3座。其中2座在豬山山頂處為,另一座M3位于小豬山和西邊山頭之間山凹中。M1、M2石坑豎穴洞室墓,M3為豎穴墓。M1為1996年12月發掘,為石坑豎穴洞室墓,墓上有直徑約10米,厚0.5米的封土。豎穴墓道南北長3.3、寬1.2、深5.7米,豎穴內以紅黏土夯實。距墓口4.5米處有一層封石,豎穴底部有一個長方形槨室,南北長3.1、寬1.2、深0.9,頂部與墓道四壁以二層臺連接。墓道深3米處向西鑿有一長方形洞室,平頂。南北長同墓道,寬1.85、深1.6米,洞口以4塊直立石板封堵。該墓早年被盜,洞室近代又被盜掘已無遺物。槨室內也被擾亂嚴重,共清理出隨葬品62件(組)。除4件石璧外,其余均為陶器,有陶鼎、盒、壺、繭形壺、缽、罐、盆、碗、甑、井、倉、灶、磨。……[詳細]
  韓山村墓群位于徐州市區西南,海拔70米。是一座南北走向的石灰巖山體,再山周邊目前共發現墓葬5座,1985年,清理發掘東漢墓葬2座,其中一座保存較好。附近也曾發現過漢畫像石墓。20世紀末在該處發現和發掘東漢及唐代墓葬3座,均破壞嚴重,出土一些相應時代的遺物。1985年2月在韓山東麓,一處施工中發現了兩座墓葬。徐州博物館進行了發掘,墓葬編號85XHM1、85XHM2。M1為土坑豎穴磚石結構單室墓,墓室內長4.26、寬1.76、高1.6米。墓門石砌,兩扇石門扉高1.04、寬0.5、厚0.7米,正面淺浮雕鋪首銜環,已漫漶不清。門額為長條石,正中雕刻垂幔紋和菱形紋圖案。除墓門外其余墓壁均用素面磚砌成砌法均為三順一丁,墓頂以鍥形磚券砌。墓內沒有設棺床和排水設施,但墓室中間高,兩側低,同樣起到了排水的作用……[詳細]
  韓山墓群為一座海拔70米的石灰巖山丘,其西0.5公里為臥牛山(山北曾發現西漢晚期楚王崖洞墓),西南與小長山相連,東部緊靠市區。墓葬主要分布在韓山頂部及西坡、北坡下目前經過發掘的墓葬4 座。分別編為XHM1、XHM2、XHM3、XHM4,均為西漢石坑豎穴墓。M1為劉女宰墓,M2位于M1劉女宰墓東南約50 米處,地表有面積很大的封土,墓葬規模與劉女宰墓同。M3位于M1、M2之間,與M4規模很小,應為陪葬墓。M2為石坑豎穴墓,墓上有直徑24、厚0.8~l米的圓形封土堆。封土的東南部有大量碎石片。墓口南北長3.5、東西寬2.5、墓深4.5米。因巖石不整,缺石處以碎石片堆砌成規則墓口。豎穴內以紅粘土夯實。填土中置兩層石板,第2層石板下即為墓室,墓室四周用碎石堆成二層臺,二層臺寬0.6、高0.65米,二……[詳細]
  大山頭墓地于1989年發掘,石室結構,墓門南向,平面呈凸字形,墓室長3.95米,寬3.52米,條石砌成,頂部以條石砌成拱形。墓內發現三具骨架,一成年男性居中,兩側各有一孩童,漆木棺已朽。在門楣、拱券及墓室后壁發現畫像石4塊,均為淺浮雕,畫像內容為花卉、力士、人物等。該墓早年被盜,出土瓷高足杯、三足爐、碗、盤、盞,以及銅鏡、錢幣、石香爐、多棱蓮花柱等。在一尊石香爐腹部刻有“延祐七年張允之塋”。……[詳細]
  玉帶河墓地于1990年發現,為長方形磚室墓,已遭破壞。墓室南北約3.5米,東西1.5米,殘高1.5米,券頂,墓磚向內的一面有幾何圖案,墓門在南壁偏西。出土青瓷罐、盤口壺、豆、白瓷罐、瓷碗等,以及“常平五銖”錢幣。……[詳細]
220、普照庵
  普照庵,原名既濟庵,也稱“地藏十王堂”,原位于云龍區徐州博物館東土城街22號,相傳為南朝宋時始建,明、清康熙、道光年間均有重修。普照庵曾多次更名,元明時期曾叫地藏廟,清朝初年又因供奉秦廣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五、閻羅天子、卞成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轉輪王,而更名為十王堂。清道光六年,徐州胡張氏等信眾曾捐資擴建重修,更名為普照寺。原建筑由山門和大殿組成,大殿面闊三間12米,內有石碑2方,一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重修地藏王十殿閻君碑》,一為道光六年(1826)《流芳萬古》捐款記事碑。1997年普照寺遷建至泰山北麓。新址普照庵坐南朝北,總占地兩畝半,計16670平方米。由大門、大殿、左右配殿組成。山門由彌勒、韋馱菩薩和四大天王(壁畫)殿組合一起。內以大雄寶殿為主建筑,殿內供奉釋迦牟……[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韩欧美理论在线观看 | 亚洲免费中文字幕 | 亚洲中文不卡DvD | 亚洲曰本欧美在线 | 亚洲欧美国产另类 | 中文字幕在线制服丝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