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徐州市旅游

徐州市旅游景點介紹

  1989年3月,徐州市區東南奎河疏浚工程中在奎河底部發現了一塊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的“徐州廣運倉記”碑,現藏徐州博物館。碑文記述了廣運倉的位置、周圍環境、歷史沿革、建制規模及整修廣運倉的原因、整修情況等。明代京城北遷,大運河成為黃金水道,東南地區的糧食經運河輸入京師。當時運河四大漕運糧倉分別是:淮安的豐濟倉、徐州的廣運倉、德州的德州倉、臨清的臨清倉。這四大倉作為明朝征收貢糧,設于運河沿途的四個轉運站,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被后人譽為“國家四大漕運糧倉”。廣運倉碑碑文中詳細記載“廣運倉為州治南二十里許,百步洪環其左,云龍山聳其右,軍屯環其前,市肆橫其后” 考查明初徐州州城地理,廣運倉的范圍,亦即是元末武安州治所一帶,在即和平路至奎山一帶。該地依山傍水,地勢高亢,既利糧食貯藏,又有舟楫之便。廣……[詳細]
  華佗廟位于市區中山南路石磊巷內。1984 年,在地下3.5米處發現一組建筑,有“青囊樓”銘文的青磚雕刻、鐵供器、泰山石等文物。根據其位置及清同治《徐州府志》記載,當為明華佗廟遺址,天啟四年(1624)被黃河水所淹。后地上稍偏北建有華佗廟。據傳華佗被曹操殺害以后,身首分離,曹操將其頭顱游傳原籍亳州示眾,是華佗的弟子樊阿(彭城人)收取華佗頭顱,悄悄安葬在彭城的。據道光《徐州府志》記載:“明成祖永樂初,徐州知州楊節仲修山川壇,掘地得一首骨,疑為佗首” 。于是“加土造墓,并題其碣”,這就是后來石磊巷內的華佗廟、華佗墓。明代萬歷年間劉順之又曾維修,經過天啟四年黃河水災湮沒。至清代雍正三年(1725年),徐州官員張奎興、張道源出資將華佗墓重建一新,墓碑上 書-“后漢神醫華祖之墓”。乾隆、道光及民國年間,……[詳細]
  徐州城隍廟位于舊時城隍廟街(即現在的青年路)。明洪武二年,知州文景宗建。天啟四年(1624)被黃河水淹沒。1976年在距地面4 米左右發現城隍廟遺址,綠色琉璃瓦正吻、脊獸、柱礎等建筑飾件及構件。1987年在原建筑東側蓋辦公樓時又發現漢白玉石像1尊、龜趺1 件、石碑數方。這些石碑有的為官方文件布告,有的為商會團體捐資助建城隍廟記事。徐州城隍廟曾屢毀屢建,至北伐時廟宇保存基本完好。北伐以后寺廟為銅山民眾教育館用作學堂。后中央戲樓被拆除,西廊房在房后開門被銅山縣警察局占用,至解放時只保有大殿和少數房舍。1976年市公安局擴建辦公大樓時,拆除了原城隍廟的殿宇,在開挖地槽時,發現了一座屋頂有琉璃瓦的廟宇遺址,據考證,這座地下的殿宇為毀于洪災被泥沙埋沒的明代城隍廟大殿,這就是后來被人們譽為疊城奇觀的——……[詳細]
  回龍窩王家院位于回龍窩林家院東側,坐北朝南,原由主房、西廂房、南側座房、門道組成。現拆毀嚴重,僅剩主房、西廂房和門道。主房破壞嚴重,外表為現代水泥砂漿粉刷,西廂房保存較好,計有2間,依稀可見原有風貌。建筑的年代為民國時期。……[詳細]
  子房山漢墓群位于津浦東路東側的子房山西南坡、南坡,是在軌道交通一號線站東廣場站施工中發現的。由于子房山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曾發現過3座漢墓,所以此次考古發掘的古墓編號從子房山M4開始,至M29結束。墓葬時代都是西漢時期的,墓葬類型均為石坑豎穴墓,豎穴內填夯土。1976--1977 年發掘的三座墓葬,均為石坑豎穴墓,保存較好。一號墓平面呈“L”形,東、西壁下各開鑿一小龕,內放陶甕。葬具為漆木棺,置于豎穴南部。二號墓豎穴內夯土間置三層石板,西壁下開鑿一洞室,口部以四塊石板封堵,洞室內葬一成年男性。三號墓豎穴下開鑿槨室,兩側各有二層臺。三座墓共出土陶器、銅器、玉器等陪葬品近300件,其中包括有陶俑、銅劍、小編鐘、玉璧、玉枕、玉面罩等重要文物。2015-2016年因建筑施工需要,徐州博物館考古人員又……[詳細]
  駱駝山東墓群位于市區東部,西靠駱駝山,南鄰屬于獅子山楚王后墓的羊鬼山漢墓。共發現墓葬34座,分別編號M1—M34。部分墓葬在世茂漢之源工地施工中遭破壞,正式發掘的有二十余座。除個別的東漢及南北朝時期的磚室墓外,基本上都屬于西漢土坑豎穴墓。部分墓葬在豎穴底部砌石槨或構建木槨,均有木棺葬具,已朽,豎穴內填花土。埋葬形式均為單人葬,未見合葬。該墓群共出土隨葬品350余件,包括陶瓷器、銅鐵器、玉器等,其中M8及M29出土隨葬器物最為豐富。M8為一棺一槨,底部有墊木,東邊的二臺臺上放置陪葬品,出土有玉印、口琀等,在棺槨之間出土有一件鐵矛。一般的矛都是鐵質或銅質的矛頭,柄為木質。該件鐵矛的矛頭及柄的內部都為鐵質,表面積竹并彩繪幾何圖案,鐓為銅質,總長度達2.15米,十分罕見。M29為南北向,東邊為漆木棺……[詳細]
臺頭寺遺址
  臺頭寺位于徐州戲馬臺東側,始建于東晉,為南朝宋武帝劉裕所建 明隆慶三年(1569年)改為“三義廟”,后改為“關帝廟”,1987年在原址改建為紀念項羽的雄風殿。大殿面闊三間16米,進深11.05 米,前廊做勾連屋頂,內置卷棚頂,前廊檐有兩根浮雕蟠龍石柱。南朝宋武帝劉裕(小字寄奴),生于彭城綏輿里(徐州西25里)。東晉義熙十二年(416年),劉裕率兵北伐,駐軍彭城,派遣長史王虞“立第舍”于戲馬臺。他念念不忘彭城是他的“桑梓之邦”,在戲馬臺東側修建了臺頭寺。史載 “臺頭寺”建筑規模宏大壯麗,共作三個建筑組群。寺院的中心建筑為“正廟”,其東為“漢壽亭侯(關羽)廟”,其西為近山巔的“聚奎堂”。臺頭寺中還有“懷古堂”、石經院。石經院中鑿有水井,曰“山頭井”。明隆慶三年(1569),徐州知州劉順之,在臺頭……[詳細]
  1996年調查發現,戲馬臺窯址位于戲馬臺東坡、西坡和南坡,地表4 米以下,面積約1平方公里,文化層厚1~2 米。發現有大量的燒土、青瓷殘片、窯爐、窯具及少量的燒結煤塊。窯爐半圓形,已遭破壞;窯具有支柱、三角形支釘等;瓷器均殘破,器形有碗、缽、豆、盤口壺、盤、罐等。胎質青灰,內含少許雜質,結構較緊密,外施半釉,釉色青綠,且有明顯的流釉現象。紋飾有刻畫弦紋、寬蓮瓣紋、多角星狀紋等。該瓷窯屬北方青瓷系統。中國古代青瓷分為南北兩大系統。南方青瓷出土時間早,并且名瓷、名窯層出不窮。相比之下,北方青瓷窯址、器物均發現較少。除戲馬臺發現的北朝至隋唐的青瓷窯址外,市區碧螺山發現北朝窯址,銅山區漢王鎮也發現隋代的青瓷碎片和窯具等,這些發現都為研究北方青瓷器的發展、特征和制瓷業狀況等提供了重要的資料,也為徐州地……[詳細]
  小豬山墓地于1996年發掘,為石坑豎穴墓道洞室墓,封土高約2.5米,直徑15米,周圍有石砌墓垣。豎穴長3.24米,寬2.5米,深9 米,內填土夯實。西壁下為洞室,以4 塊石板封堵,洞室長3.24米,寬2.9~1.9米,高1.8米,內置兩棺,當為夫妻合葬,頭南向,漆木棺已朽。該墓早年被盜,出土有陶鼎、盒、壺、鈁、繭形壺、盆、罐、勺、磨、餅、俑,銅鏡,鐵鏃、環首鐵刀、玉蟬、璋、璧、面罩殘片等。……[詳細]
回龍窩一眼井
  相傳明清之前就已經有井,但現井圈、井沿和井臺均為清代。據當地居民講,該井原高出地面約0.5 米,有完整的井臺,臺方約4米,周圍有五層石臺階。現井臺仍保存較好,但表面已用現代水泥涂抹,井口被封,不再使用。回龍窩有個一眼井,井里的水好,清澈甘甜,是當時徐州大人小孩都知道的。回龍窩西口那邊有個老虎灶,爐子里每天都是烈焰熊熊,水開的時候,常有汽笛作響。于是便見到周圍的人提著水瓶來這里買開水,2分錢一瓶;早晚買開水的人很多,常常還要排隊,爐子旁邊一溜兒水瓶成為巷口一景。人們都愿意到這里來買水,就是因為這是一眼井里的水燒出開水。……[詳細]
  楊山墓地位于徐州市東郊,為一座相對較高的獨立山體。山頂發現有一座西漢時期的石坑豎穴洞室墓,徐州博物館曾進行發掘。地表無封土,豎穴內填碎石子,表面內凹,南壁下有一長方形洞室。豎穴下及洞室內均未發現陪葬品及棺木痕跡,應該未葬人。從墓葬的結構看,墓葬開鑿的時間應為西漢早期。……[詳細]
  園墩墓群位于徐州高級中學院內,在該范圍內多次發現磚室墓葬,1955 年曾對其中的1 座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墓葬為長方形磚室結構,墓室長2.23、寬0.76 米,墓頂已塌毀,墓底以長方形磚,人字形鋪地,葬具及骨架已朽。出土有瓷壺、碗、鐵鏡、鐵剪及“永安五銖”、“大泉五十”錢幣等。……[詳細]
  西甸子墓群位于西甸子村北部,過去曾發現磚室墓且墓磚上有畫像,可確定為畫像磚墓。現墓葬仍在原地地下。此處應為北朝墓群,與西側的楚岳山莊及東側東甸子北齊墓構成一個大的墓區,時代較為一致。2005年11月,徐州博物館對楚岳山莊北朝墓進行了清理發掘,墓葬位于金陵山南麓, 墓室建于基巖上, 墓上封土情況不明。該墓為平面呈“凸” 字形的磚室墓, 整個墓葬由墓室和甬道兩部分組成。甬道長1.9米、寬0.9米、殘高0.8米, 口部以長方形素面磚順向壘砌封堵。墓室呈長方形, 南北長3.94 米、東西寬2.32米, 墓壁殘高0.6 ~ 0.8米。甬道及墓室壁的砌法相同, 均為三順一丁, 立磚面向墓內的一端有圓圈紋, 丁磚面向墓內的一側有幾何紋與蓮花紋圖案。墓頂已全部塌毀, 從墓室內塌下的楔形磚看, 原來應為券頂,……[詳細]
114、劉慎墓
  劉慎墓位于徐州市東郊上店子村北側的黑頭山上,海拔104米。墓葬在黑頭山西端向南伸出的一處平緩的臺地上,墓上有封土,直徑超過50米,存高約1.6米左右。在封土的表面及周圍,散落著許多筒瓦、板瓦的殘片,判斷這座陵墓在修造時是有地面建筑的。在封土南側還發現一個陪葬坑。該墓為長方形石坑豎穴墓,在山體中開鑿而成,方向正南北。墓壙南北長4.25、東西寬3.05、深8.3米,內填夯土,夯土間置5層封石。豎穴底部構建木槨,已朽,殘留漆皮痕跡清楚,木槨長3.62、寬2.38、高約0.95米,內外皆髹褐色漆。槨室內可分為4個相對獨立的部分,即棺廂、西邊廂、東邊廂和足廂。棺廂位于南部正中, 東西并列兩具漆木棺,已朽,痕跡較明顯,棺外壁髹褐色漆, 內壁髹紅漆。該墓為夫妻合葬墓, 從隨葬器物判斷,西側墓主劉慎為男性,……[詳細]
  小壩山原為一座低緩的獨立山丘,后因開山采石,山的主體多被破壞。曾發現過墓葬10余座,均為石坑豎穴墓。1978年曾對山東坡的兩座墓葬進行過清理發掘,兩座墓均為石坑豎穴洞室墓,其中二號墓豎穴內填夯土,夯土間置兩層石板,東壁下開鑿一洞室,以3塊石板封堵,該墓曾被盜,出土陪葬品均為陶器。現在斷崖上仍可看到兩座被破壞的墓葬,估計殘留的山體還會有部分墓葬。該墓群應該主要是小型墓,時代為西漢早中期。……[詳細]
  南洞山漢楚王墓位于徐州市東南15公里的銅山區潘塘辦事處。南洞山即段山,因其山上有洞而又位于城南而得名,海拔128.3米。南洞山楚王及王后墓是由兩座有過道相連的墓葬構成,兩座墓均座北朝南,并有長而規整的墓道,開鑿于段山南坡的半山腰,為徐州西漢楚王陵中開鑿位置最高的一座,是西漢徐州典型的依山為陵、鑿山為藏的大型巖洞墓。南洞山一號墓位于東側,規模較大,為楚王墓。由露天墓道、甬道、耳室及墓室三部分構成。總長達80余米。其中露天開鑿的墓道長9、寬3.4、深8米。從甬道口至主墓室的長度為40米,居徐州楚王墓內甬道之冠,而甬道兩壁近頂處,有略突出的檐枋,顯然是仿自楚王生前宮殿中的木結構建筑。除甬道中部西壁有一個耳室外,其余墓室都集中開鑿于甬道后端,有前堂、后室及后室東壁2個耳室組成。各室的頂部與四壁開鑿的……[詳細]
  雞山山體獨立且低緩,山東麓基建施工中確曾發現墓葬。按照徐州地區墓葬的分布規律及周圍山頭均發現有墓葬的情況,該山上應該有等級較高的墓葬。因該山現為軍事管理區,無法進行詳細調查勘探。……[詳細]
  羊鬼山楚王后墓位于獅子山楚王墓的北側,是一座獨立的低矮山峰。 2004年因該墓被盜進行了考古調查。為橫穴式巖洞墓,墓南向朝著獅子山,墓道的寬度及長度的情況不明。墓道后為甬道,以雙層雙列2組共8塊塞石封堵,塞石不僅體型大,而且打磨的規整光滑。甬道中部兩側各有一組耳室,每組有內外間的耳室兩個,形制、結構及大小基本相同。門道外的兩側及頂部涂成紅色,以象征門框。墓室均為平頂,墓壁經過細致的裝飾,底部抹以細泥,表面涂褐色漆。甬道后為前室,為東西向的長方形,頂部為四坡頂結構。墓壁表面涂一層紅色。四坡頂后室位于前室后,墓壁及墓頂全部涂成紅色。東側室開門于前堂東壁,四坡頂。墻壁及頂部均涂成褐色,四壁頂端有插入的鐵鉤,用于掛帷帳。前堂的北壁西端有一門道連接一段呈東西向的走廊,走廊平頂,表面涂褐色漆。走廊西端的……[詳細]
  獅子山楚王墓墓室位于獅子山主麓南麓,1991年調查發現。地理坐標為東徑117。4、北緯34。2,距西漢楚國都城彭城的直線距離約5公里,南距新城區行政中心約5公里。獅子山位于陵區內的南部,山體相對高大,楚王的陵墓就開鑿在這座山上。墓室所在的山頂有碎石和原生山土,可能與墓葬有關。楚王生前為一國之君,陵墓的方向當然也要南面稱孤。陵墓總長117米,開鑿的最深處達16米。其結構由墓道、天井、耳室、甬道、側室、前室、后室及陪葬墓等部分組成。墓道分內外兩個部分:外墓道分前后兩段,前段長25米、寬9米,兩壁鑿石粗糙,底部殘石參差,還遺留二塊塞石的毛坯,顯然是未能按原設計完成。外墓道的后段是其主體部分,長20米、寬3.45米、深14米,兩壁鑿削平整,空隙處以特制方形或長方形石料砌補,十分規范齊整。與內墓道相通……[詳細]
  子房南巷7號宅位于子房山西側,背山而建。和子房山西麓其它石砌房屋一樣,是清末民國修建津浦鐵路時,修建工人構建并居住的房屋。7號宅,坐北朝南,院門向東。現存正房、門樓,正房純石材砌筑,保留原貌,但房屋外墻被水泥覆蓋,門樓青石基礎,青磚砌墻,其余房屋或拆除或改建,不見原貌。……[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色 | 亚洲成A人片在线V观看 | 亚洲中文字幕aV女同在线 | 日本国产一区二区动漫 | 六月婷婷国产精品综合 | 久热综合在线亚洲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