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河源市旅游

河源市紅色旅游景點

河源烈士陵園
  河源阮嘯仙烈士陵園位于市區公園路中山廣場西側,1958年始建,是原河源縣人民政府為紀念阮嘯仙等革命先烈而建立的,命名為“嘯仙烈士陵園”,源城區政府于1990年6月成立“嘯仙陵園管理所”為股級事業單位,定編6人。陵園原占地面積1.3萬平方米,后經兩次擴建,現占地面積約2.8萬平方米,園內建有阮嘯仙烈士紀念亭、革命烈士紀念碑、紀念墓各一座,墓碑銘刻記載了377名河源籍革命先烈的芳名。1987年原河源縣政府在陵園內安放了一座阮嘯仙烈士漢白玉塑像。1989年10月,嘯仙烈士陵園被省政府列為第一批省級革命烈士紀念建筑物重點保護單位,1995年5月,嘯仙烈士陵園被河源市政府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0年5月又被省委宣傳部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2年12月經市政府批準更名為河源市烈士陵園。20……[詳細]
羅煥榮烈士故居
  羅煥榮烈士出生地,位于河源市源城區埔前鎮上村村樓角下羅氏祠堂,始建于明末清初,面積大約400平方米,有前棟門墻整幅及一棟廳至三棟廳,兩天井兩橫房。羅煥榮烈士生活故居,位于河源市源城區埔前鎮上村村樓腳下小組,始建于清朝咸豐年間,T字型建筑,墻高大約10米,墻體大約1米厚,屋長大約20米,屋寬大約20米,樓角面積大約400平方米,現僅保存墻體。羅煥榮,男,1900年10月7日生,是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擔任黃埔軍校、毛澤東主辦的第六屆廣州農-動講習所和省港大-工人糾察隊教官、惠陽平山起義軍事總指揮等職務。是廣東省早期的中共黨員,是中國共產黨培養的第一批具有較高軍事素養的工農武裝軍事人才,也是河源市重要的黨史人物之一。1919年,羅煥榮受“五四”--的影響,開始閱讀一些進……[詳細]
和平縣革命烈士紀念碑
  和平縣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和平縣陽明鎮先烈路城南的小山頂上。該紀念碑是為紀念在革命戰爭時期犧牲的和平籍革命烈士而建造。于1957年2月動工興建,基座六棱體形,每邊長2.5米。碑臺680平方米,紀念碑建在平臺中央,山石砌成,彈頭形尖頂。紀念碑用山石砌筑,表面批蕩石米,平面六棱形,高14.6米,二級高30厘米底座,底座邊長4米,碑體底邊長2.6米,高2.8米處砌出腰檐,檐下鑲嵌碑序與烈士名單碑刻。檐上南北兩面浮塑“和平縣革命烈士紀念碑”,其余四面分別塑“壯志凌云偉大功勛,無產階級的好兒女,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壯烈犧牲千古流芳”。六棱臺形頂,繞紀念碑有六棱形平臺。近年來,烈士紀念碑平臺下新建了4座涼亭,鋪設了四周階梯,進行全面綠化,并對碑身進行了一次大型的維修。2001年興建了南大門,南北兩面山下各有……[詳細]
阮嘯仙故居
  阮嘯仙故居位于東源縣義合鎮下屯村,1989年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7月省人民政府重新核定公布。阮嘯仙故居始建于清代時期,1996年首次修復,2004年底重新維修并完善護墻、排水、綠化等附屬設施,建筑結構屬三進院落式客家民居建筑巾地面積2000㎡,房屋建筑面積630㎡.其建筑設計具有濃郁的客家民居特色和風格,有較高的藝術觀賞價值。阮嘯仙同志(1898-1935)早年參加革命,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共青團廣東區委書記、中共廣東區委黨務委員、廣東農民協會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農-動委員會書記、中共中央農-動委員會委員、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候補委員、中共中央審查委員會委員、中共審計委員會主任、中央地方組織部部長、中共贛南省委書記兼贛南軍區政治委員、中華蘇維埃共和……[詳細]
蘇區革命遺址群
  紫金縣蘇區革命舊址群位于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蘇區鎮,該鎮是1958年國務院批準以“蘇區”命名的著名革命老區。在革命戰爭時期,蘇區是全國最早建立農會組織、農民武裝和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地方之一,是海陸豐革命根據地和海、陸、惠、紫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早期中共紫金縣委、紫金縣蘇維埃政府、海陸紫蘇維埃政府所在地。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周恩來、彭湃、徐向前等革命先輩曾親臨指導工作,許許多多革命志士曾在此浴血奮戰,保留下來的革命舊址眾多,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資源極為豐富。紫金縣蘇區革命舊址群主要有紫金縣蘇維埃政府舊址、海陸紫蘇維埃政府舊址、炮子鄉農會(縣總農會)舊址、紅二師師部舊址、紅軍醫院舊址、紅軍兵工廠舊址、紅十一軍四十九團團部舊址、“血田”遺址等20處革命舊址及紀念建筑,承載著歷史的印記,給……[詳細]
普安村民打擊日軍侵略戰斗舊址
  普安是連平縣陂頭鎮金中村的一個偏僻小村寨(現稱普安經濟社),距陂頭圩鎮15華里。該自然村四面環山,環山包圍著的一塊不足半公里的小盆地中間建有一座頗具連平地方特色的磚瓦屋。整座屋呈四方形,四角是二層樓閣,四邊由排屋房連接,墻壁厚度有二市尺,向東的大門用15公分厚的木板制成,內安木門杠,鐵環套結。為防匪賊攻劫,四角樓向外的墻壁上均有不規則的射擊-眼,周圍梯田的開闊地帶都在控制范圍之內。解放前全村20多戶、100多人都集中在此寨居住。村民為防止匪賊打劫和野獸殘害農作物,多數都備有“粉古”(鳥-),部分人還從黑市購有“七九”-,且彈藥充足。由于經常狩獵,村中不少男人都有一手好-法,其中青年謝泮飄便是百里挑一的神-手。1945年6月7日晚,普安村民從逃難的群眾中得知日本鬼子已進犯陂頭圩鎮,便在村里作好……[詳細]
岑告山戰斗遺址
  岑告山戰斗遺址位于連平縣隆街鎮岑告村岑告山。1947年8月,江北人民自衛總隊指揮機關率領武工隊、鋼鐵連、飛虎隊、群英隊及東北隊共400多人,駐扎在接近馬頭、百叟的仰鳧塘潘屋一帶。8月12日,敵人派出四路部隊遠道奔襲,企圖消滅我部。第一路由敵一五二師羅營長帶領500余人從新豐梅坑奔來;第二路由敵保安營(其中有一個炮連)500余人從連平奔來;第三路由連平護路大隊謝岳臣率匪200余人從西草方向奔來;第四路由新豐政警隊100余人從馬頭、百叟堵截。敵方共1400多人,氣勢洶洶地奔向仰鳧塘,豈料我部隊早已獲悉情報,轉移出了仰鳧塘,讓敵人撲了個空。敵人撲空之后,在附近展開搜索。為打擊敵人,我主力部隊分成二路搶占山頭制高點:第一路由謝棠、葉萍率領鋼鐵及群英大隊和東北隊,搶占岑告穿行最高山頭;第二路由葉少雄率……[詳細]
黃居仁故居
  黃居仁(1904—1928),出生在廣東省龍川縣鐵場洋貝村,廣東早期青年運動杰出領導人之一。大革命時期與阮嘯仙、劉爾崧一起,被譽為“東江三杰”。1920年,黃居仁就讀于龍川縣立中學(今龍川一中)。1922年考入廣東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專科學校。1923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3月轉為中國0黨員,任共青團廣州地委書記兼組織部部長。1926年先后任共青團廣東區委組織部部長,代理書記,0廣東區委青年運動委員會書記、-中央農民部特派員等職。1927年任共青團廣東區委書記,同年8月任0汕頭市委書記。其間接應-率領的南昌起義軍入汕,參與建立“潮汕七日紅”政權。后任0廣東省委特派員、巡視員等職。同年冬參加廣州起義。1928年任0惠陽縣委書記,0廣東省委巡視員。同年秋,聯系、恢復廣州地區黨團組織工作……[詳細]
解放連平縣城戰斗遺址
  解放連平縣城戰斗遺址位于連平縣元善鎮(縣城所在地)一帶。忠信解放后,1949年6月2日,連平縣人民政府在忠信長安旅店宣告成立。當月上旬,陳中夫、王彪奉粵贛湘邊縱隊司令部命令來到忠信,召集東二支七團魏洪濤、二團龍景山、三團曾熾輝、三支邱松鶴、連平縣人民政府縣長鄧基等有關單位負責人開會。會上,陳中夫首先傳達了邊縱司令部關于組編邊縱第六團的決定,并指示:為適應形勢發展,應盡快解放連平縣城,這項任務具體由邊縱六團、東二支二團、連平縣人民自衛大隊協同完成。會議接著對解放連平縣城的戰斗作了具體部署,同時決定爭取和平解放連平縣城,由邊縱六團和連平縣人民政府聯合寫信勸降連平縣國民黨政府縣長黃伯強、國民黨連平縣武裝部隊頭目謝岳臣等人。勸降信發出后,黃伯強等人沒有反應。6月19日,我軍在長安旅店門口大坪召開解放……[詳細]
曲塘坳伏擊戰戰斗遺址
  曲塘坳伏擊戰戰斗遺址位于連平縣元善鎮曲塘坳,即省道官燈線連平至陂頭公路17公里處。從坳頂至山腳有3公里,是斜度較大的盤繞公路,有九曲十三彎之稱,兩邊盡是懸崖峭壁。1946年3月,北江支隊隊長鄔強率領300多人,從英德縣東部轉移到新豐縣邊境地區的梁壩。當時由于國民黨軍隊的--,北江支隊給養困難,缺衣缺糧缺藥,生活極其艱苦。為了盡快擺脫困境,支隊隊部決定由北江支隊主力大隊長鄭衛靈、新豐游擊隊大隊長鄭大東率曾熾輝中隊70余人,突擊外線,開赴新豐、連平邊境的隆街,逼近韶(韶關)興(興寧)公路沿線,尋找戰機截擊敵人,解決部隊給養的燃眉之急。3月下旬的一天,鄭衛靈、鄭大東部到達溪東下塘后,就在韶興公路附近偵察獲悉:敵人有4輛軍車,約一個連的兵力在翁源龍仙鎮駐扎,次日將途經連平前往興寧。得此情報后,鄭衛靈……[詳細]
獅腦山戰斗遺址
  獅腦山戰斗遺址位于連平縣繡緞鎮民主村獅腦山。1948年夏,駐守大湖的國民黨廣東省保安第一團馮志強連是主力加強連,編額160人,配有6挺機-和相當數量的日式-、自動武器。該連士兵大部分是從正規軍整編過來的。馮連進駐大湖后,胡作非為,無惡不作,大肆捕殺共產黨員、游擊隊員和革命群眾,對九連地區人民武裝力量威脅極大。為此,粵贛邊支隊(簡稱邊支)決定給馮連以殲滅性打擊。11月9日,邊支領導嚴尚民、鄭群、魏南金、吳毅(曾志云)率桂林、珠江、九江、云南、飛鵬、東岳等7個連隊開往船塘,并對戰斗進行了研究和部署,決定采取誘敵出擊、包圍殲滅的戰術。15日清晨,誘敵成功。9時多,激戰開始。10時,形成了對馮連的包圍,在大湖稱雄一時的馮志強連成了甕中之鱉。我堅守在正面陣地上的珠江隊、桂林隊居高臨下,戰士們沉著應戰,……[詳細]
高陂寨戰斗舊址
  高陂寨,又稱高陂街,位于連平縣髙莞鎮河西村,忠信圩鎮至高莞水庫公路約11公里處西側,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共連和縣人民政府所在地青州的前哨和屏障。1949年1月,連和縣人民政府在青州山塘成立;3月3日,我軍又解放了連平髙莞的高陂。高陂寨平面為長方形,面積約5000平方米。寨的四面筑有高6米、厚50厘米的石、石灰夯土圍墻,厚實牢固,易守難攻。我軍結合形勢需要和地形特點,留下了一個小分隊在高陂寨保衛勝利果實。1949年3月3日當天,國民黨連平縣縣長黃伯強和“剿匪”大隊長謝岳臣獲悉高陂被解放的消息,氣急敗壞,連夜從縣城趕往忠信,糾集駐扎在忠信的國民黨保一團第三營第十一連、十二連及連平縣警隊和地方地主武裝,組成800余人的-武裝,企圖偷襲高陂寨,再進攻青州山塘,摧毀我新生的連和縣人民政府。同日,我東二支三……[詳細]
牛形徑戰斗遺址
  牛形徑戰斗遺址位于連平縣溪山鎮豐盤村牛形徑,臨近105國道。1947年春,國民黨政府瘋狂地推行“三征”--,人民群眾深受其害。此時,葉少雄率領江北人民自衛總隊的飛虎隊在軟坑、東水一帶活動,并扣押了溪東鄉聯防隊副隊長張少懷,以迫使國民黨溪東鄉公所放棄“三征”。此舉引來張翰軒帶領的國民黨連平縣政府“剿匪大隊”、鄉長葉少臣帶領的溪東鄉聯防隊共200多人對飛虎隊的圍剿。圍剿撲空后,敵人又留下縣-中隊長何能率20多人、溪東鄉聯防隊30余人,駐扎在溪東鄉公所和軟坑街,企圖圍殲我飛虎隊。3月1日凌晨,鄭大東奉命率江北人民自衛總隊80余人抵達軟坑,隱蔽在豬仔坑深山,以支援飛虎隊粉碎敵人的陰謀。鄭大東與葉少雄研究后決定在溪山牛形徑設伏,誘殲敵人。次日上午9時前,部隊分兩路進入設伏地點,同時派出3名戰士在撐腰石……[詳細]
禾子坑馬刀隊戰斗遺址
  禾子坑戰斗遺址位于連平縣大湖鎮湖東村禾子坑(大湖鎮高速路出口段)。1947年12月26日,中共九連工委根據上級指示,作出了“大搞”斗爭的決定,號召九連全區人民行動起來,組織起來,拿起武器與國民黨-派作堅決的斗爭,提出“一手拿-,一手分田”的戰斗口號。后來,大湖、三角聯合成立了武裝工作隊,曾文如任隊長;大湖、三角地區各農會組織還分別成立了民兵組織共有1000余人。1948年1月,鄧基、曾文如等人親臨下底屋,指導曾海弟、曾王貴等人組織了馬刀隊,僅幾天時間就發動了近200人參加馬刀訓練。其它各地農民也先后自發地成立大刀隊,如附近的山壙村蔡屋、油溪鎮的馬屋等,他們日間勞動,夜間在家里祖堂安上一個“仙公”神位,燒香發燭,口中念念有詞后似練氣功般手持大刀進行訓練。1948年3月11日,敵人為了把大湖作為……[詳細]
龍川縣革命烈士陵園
  龍川縣革命烈士陵園位于龍川縣老隆鎮鐵場坑。龍川地處東、韓江上游,革命斗爭歷史悠久。早在大革命時期,龍川邑人受“五四”--影響,為尋求革命真理,或遠洋勤工儉學,或在穗參加“宣講員養成所”學習,學習并傳播馬克思主義革命思想。1925年,隨二次東征抵龍川的共產黨人黃覺群等人,在家鄉建立了黨組織,成立縣農民協會、總工會、共青團等革命群團組織,積極開展工農運動。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龍川黨組織奉上級黨組織指示,成立了蘇維埃政府,開展系列的工農武裝斗爭,領導蘇區軍民與國民黨當局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廣東省委派麥文到龍川重建黨組織,在重建的中共組織領導下,利用合法名義創辦《龍川日報》,舉辦“青年自我教育訓練班”,成立龍川青年抗日先鋒隊等群團組織,全縣形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大力開展抗日救亡運動……[詳細]
龍川游擊武裝活動舊址(南粵庵)
  南粵庵——龍川游擊武裝活動舊址位于龍川縣鐵場鎮茅輋村南粵庵。1939年夏,茅輋村建立黨支部,書記曾開明,曾觀月、曾毅夫分別任組織委員、宣傳委員。他們以茅前小學為黨組織活動據點,并以“小學教員”公開合法身份,從事地下黨的活動。抗戰時期,黨支部組織抗日先鋒隊,編印“茅鋒”期刊、出墻報、演話劇、唱革命歌曲,積極宣傳抗日。1941年至1942年春,先后在茅輋村的南粵庵和曾開明家中分別舉辦了3期黨員學習培訓班,學習毛澤東的《當前形勢和任務》《論持久戰》《黨的統一戰線政策》等文章和《中國共產黨章程》以及“慕尼黑條約”等。1947年8月,河東分工委張其初奉上級指示來到茅輋村,收編“維護社”,在張其初的領導下,將冒充共產黨領導的“龍和河人民武裝維護社”50多人整編為“東江人民抗征隊新生隊”,張為特派員、吳海……[詳細]
智斃“大炮焰”戰斗遺址
  智斃“大炮焰”戰斗遺址位于連平縣溪山鎮軟坑村老軟坑街(現軟坑小學一帶)。溪山鎮原軟坑鄉有個小圩場,國民黨軟坑鄉府和聯防隊就駐設此地。軟坑鄉聯防隊隊長葉盛焰,綽號“大炮焰”,他仗著國民黨匪軍的勢頭和率領有七八十人的-武裝,在鄉間欺壓群眾,無惡不作,人民群眾對其深惡痛絕。1948年冬,連南游擊隊飛虎隊隊長鄭俊、指導員張覺率領游擊隊員在軟坑一帶活動時,常常聽到當地群眾對“大炮焰”欺壓百姓的血淚控訴,義憤填膺,決意為民除害。1948年12月,鄭俊召集游擊隊員在船洞的一個山庵里開會,研究了捕殺“大炮焰”的行動步驟,準備利用圩日熱鬧的機會,派人化裝混入人群,待機智斃“大炮焰”。12月25日午后,飛虎隊員鄭班、葉承貴、廖興、葉長貴等裝著買東西的樣子,進入了軟坑圩。他們鎮定自若,拉開一定距離,穿插在人群之中……[詳細]
建國粵軍第二師進攻連平之戰戰斗遺址
  建國粵軍第二師進攻連平之戰戰斗遺址位于連平縣元善鎮鶴湖村徑口屋青草徑,青草徑是野外兩座山嶺之間的小峽谷,長約3華里。1922年6月,軍閥陳炯明在廣州公開背叛國民革命。后陳在廣州站不住腳,率部逃到惠州,盤踞在東江一帶。1924年初夏,陳炯明派出第四軍軍長李易標及其部屬師長麥勝芳率領3000多人開赴東江上游的連平縣城,企圖將勢力發展到九連山區。1924年3月,孫中山將原粵軍和東路討伐軍統一改編為建國粵軍,組建了建國粵軍第二師,張民達任師長,葉劍英任參謀長。同年7月,為配合友軍進攻惠州,孫中山命令張民達、葉劍英率所部開往連平,攻打叛軍李易標、麥勝芳部。7月15日,張民達、葉劍英率部乘廣韶火車抵達英德河頭。翌日凌晨,從百步經過大鎮,沿翁城、龍仙至南浦、陂頭。23日,抵達桃花坪水浸洞,沿著崎嶇山道,直……[詳細]
柘陂華南小學黨組織活動舊址
  柘陂華南小學黨組織活動舊址位于連平縣忠信圩鎮東南約8公里的柘陂村吳氏四世祖祖祠。該祠建于1930年,1931年在此開辦華南小學(現學校已搬遷,仍為吳氏祖祠)。1941年春,中共地下黨員鐘明(五華縣人)到該校任教,并以此為據點,開展革命活動。1943年,共產黨員鄧基(五華縣人)來華南小學接管鐘明的工作。鄧基在華南小學以教書為掩護,進行地下活動。在與忠信、大湖地下黨組織取得聯系之后,主要在柘陂開展了兩方面的抗日救亡教育工作。一是舉辦農民識字夜校和青年救亡讀書會。鄧基通過舉辦農民識字夜校的機會,發現和接近進步人士,通過傳授文化知識,宣傳唯物辯證法和無神論,還進行抗日救亡宣傳。在此基礎上,鄧基發現了一批進步學生,組織他們成立了青年救亡讀書會,向他們宣講敵后游擊戰爭的故事,對他們進行革命與前途的教育。……[詳細]
塔嶺烈士墓園
  塔嶺烈士墓園位于連平縣繡緞鎮塔嶺村大地墩山上,距大湖圩鎮約3.5公里。大湖、繡緞是連平縣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老區,在革命斗爭中,涌現了許多為人民群眾得自由、得解放而甘心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烈士。原桂林隊鋼鐵連連長曾坤延同志為了紀念在塔嶺、獅腦山等戰斗中犧牲的烈士,順應烈士遺屬和老區人民的愿望、要求,提議建立塔嶺烈士墓園。他的提議得到了縣委、縣政府以及原東江縱隊、粵贛湘邊縱隊領導特別是原東二支隊司令員鄭群的重視和支持。曾坤延、鄭群等老同志帶頭捐款,社會各界紛紛鼎力相助,共籌集資金46萬多元。塔嶺烈士墓園工程1993年開始動工興建,1999年竣工。塔嶺烈士墓園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墓園分三部,前部是墓園直道,長73米,有儀門,門上有“魂壯九連”4字,兩側書對聯“鋼鐵旌旗紅映日,丹心碧……[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一级性爱在线看 | 一本之道中文日本精品 | 思思九九热在线视频免费精品 | 中文有码亚洲综合区 | 亚洲美女激情在线播放 | 偷自拍亚洲综合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