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肇慶市旅游

肇慶市紅色旅游景點

肇慶閱江樓
  閱江樓又名嵩臺書院。位于肇慶市正東路尾,江濱堤內的石頭崗上。此地原建有石頭庵(年代不詳),明宣德六年至十年間(1431~1435年),將庵改建為嵩臺書院。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增建北樓以及東西兩廊和號舍。崇禎十四年(1641年)命名閱江樓。明末清初之際,該樓一度塌毀。順治十四年(1657年)重建,至此,閱江樓基本形成現有格局。此后曾多次修繕。民國期間,該樓屢遭日機轟炸,后樓、西樓破壞尤為嚴重,1959年按原貌重修。1971年大修,將樓面改為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樓筑于高約8米的山崗上。坐北向南,為四合院式古建筑。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其中院庭面積248平方米。樓高兩層,分南、北、東、西4座。其中北(后)樓比南(前)樓高,東、西兩樓等高。4座樓通過4座耳樓銜接通連。南北兩樓為歇山頂,屋……[詳細]
高要端源鄉農民協會遺址
  高要端源鄉農民協會遺址位于高要市樂城鎮領村的北面。該遺址原是領村陳家祠,始建于明代末期。1923年至1927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推動下,高要縣樂城的端源鄉(現樂城鎮的領村、波河、料村、近兌、伏洞等10個自然村)掀起了一場在西江地區開展最早、影響最大的轟轟烈烈的農-動。1924年8月始,中共廣東區委先后派遣周其鑒、陳殿邦、黃俠生、韋啟瑞、蔡日升等一批共產黨員到高要縣開展農-動。1924年10月8日,端源鄉農民在領村成立端源鄉農民公會(又稱農民工會),會址是領村陳家祠。中央農民部、中共廣東區委、省港-委員會分別派出代表陳樹仁、陳維康、黃俠生、鄭千里等人前來參加成立儀式。端源鄉農民工會成立后,第一個革命行動就是領導農民向地主開展減租抗租斗爭,一律實行五折減租。1925年4月29……[詳細]
周其鑒紀念館
  周其鑒紀念館位于廣寧縣城東其鑒紀念中學內。為緬懷和紀念周其鑒先烈,弘揚其鑒精神,充實革命傳統教育內容,中共廣寧縣委、縣政府在建設其鑒紀念中學的同時,設立周其鑒紀念館。該館于1993年4月落成,館名為原廣東省省長朱森林題寫。紀念館是一座五層高,設計新穎、裝修華麗的大樓,建筑面積1200多平方米。館內開設周其鑒光輝的一生展室,該展室史料翔實,內容豐富,圖文并茂,展出圖片81幅,分四個部分再現了周其鑒光輝的一生。第一部分:追求真理,投身革命,主要介紹周其鑒的家庭背景、出生、求學及踏上革命征途的情況;第二部分:領導廣寧農-動,主要介紹周其鑒創立廣寧農民協會,組建中共廣寧支部,組建農民武裝自衛軍,領導廣寧減租運動等情況;第三部分:領導廣東農-動,主要介紹周其鑒到省工作后,擔任廣東農民協會領導職務,領導……[詳細]
端源鄉農民協會遺址
  民國13年(1924年)4月,端源鄉農民公會在領村陳家祠成立。同年9月改名為端源鄉農民協會,廣東省中央農民部特派員韋啟瑞、周其鑒、黃國俠等參加成立儀式。農民協會辦事處設在陳家祠。該會領導當地農民開展了一場反剝削、反壓迫的革命運動。陳家祠建于明代末期,民國15年被地主武裝人員燒毀,現存門口及其兩側的斷壁殘墻。1927年9月13日,廣東高要縣農民自衛軍和群眾共1000余人,在0廣東區委的指導下,集結領村,舉行了武裝起義。1927年4月16日,-反動派發動高要事變。30多名0員遭逮捕或被殺害,0黨組織和農民自衛軍組織受到嚴重破壞。幸免于難的0員、縣農協會秘書許其忠和0廣東區委派來的西江領導人黃學增、軍事干部何遂等人,遵照0廣東區委關于舉行武裝起義反擊--政策的指示精神,在祿步召集干部和農軍骨干開會……[詳細]
鼎湖沙浦農民自衛軍總部遺址
  鼎湖沙浦農民自衛軍總部遺址位于現肇慶市鼎湖區沙浦鎮沙浦村基圍外的沙溪書院,今已無存。1926年4月,廣東省農民協會西江辦事處主任周其鑒和高要縣農民協會主席謝大德等人到沙浦組織開展農-動。沙浦鄉農民協會成立后,為了武裝農會,打擊-勢力,同時組建了有120多人的沙浦鄉農民自衛軍,隊長陳福昌,副隊長陳友。農民自衛軍的總部設在沙溪書院內。農民自衛軍經常在沙溪書院里研究和部署如何打擊-地主豪紳,保衛農民協會問題,并經歷了多次戰斗洗禮。1926年8月初,沙浦地主豪紳準備武裝摧毀沙浦鄉農會。為了挫敗敵人的陰謀,沙浦鄉農會和農軍取得了省農工廳的大力支持,聯合了蘇坑鄉的100多名農軍,于8月14日晚攻打了區長梁印渠領導的何老八民團,農軍首戰勝利,掃除了農-動的一個障礙。1927年初,沙浦鄉農軍又聯合蘇坑鄉的農……[詳細]
鼎湖沙浦農民協會舊址
  鼎湖沙浦農民協會舊址位于現鼎湖區沙浦鎮沙二村陳氏“長房祠”東齋。該建筑始建于明代末期,為四合院式磚木結構,兩進深,三開間,分東西齋,均為硬山頂,面積約200平方米。1926年4月,廣東省農民協會西江辦事處主任周其鑒和高要縣農民協會主席謝大德等人到沙浦開展農-動,周常住在熟人陳益芝家里,召集村中最貧苦的農民骨干陳進、馮三娣、陳福昌、陳友等人開會,研究開展沙浦農-動之事。不久,成立了沙浦鄉農民協會,其辦事處(又稱聯絡站)就設在陳氏“長房祠”的東齋內。沙浦鄉農會主席陳進,副主席馮三娣,農民自衛軍隊長陳福昌、副隊長陳友,他們經常在辦事處研究開展農-動工作和部署反擊-地主豪紳的武裝進攻。沙浦鄉農會及農民自衛軍多次反擊地主豪紳武裝及國民黨-軍隊的進攻。1926年8月14日,沙浦鄉農會組織農民自衛軍攻打區……[詳細]
首屆高要縣人民政府成立原址
  首屆高要縣人民政府成立原址位于高要區活道鎮鰲頭村,首屆高要縣人民政府成立原址以“解放戰爭時期高要武裝革命斗爭和首屆高要縣人民政府的成立歷程”為主題,通過圖文、實物等展示了在解放戰爭時期,高要人民積極開展武裝斗爭,以及人民政府成立之初,開展借糧渡荒、救災解困、接管肇慶等工作,譜寫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首屆高要縣人民政府成立原址,原名“朝客伍公祠”。始建年代不祥,為磚木瓦結構,硬山頂,三開間三進深、建筑面積355平方米。三進為2層樓房。1949年5月25日,首屆高要縣人民政府在此成立,并召開了“高要縣人民政府成立大會”,任命馮光同志為高要縣人民政府縣長,任命高要縣工委委員陳普初同志為副縣長。2005年8月9日,首屆高要縣人民政府成立原址被高要區列為高要區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高要區政府對“鰲頭……[詳細]
鰲頭抗日自衛隊成立舊址
  鰲頭抗日自衛隊成立舊址位于肇慶市高要區活道鎮鰲頭村。鰲頭抗日自衛隊成立舊址以“抗日烽火”為主題,通過圖文、實物等展示高要兒女在黨的領導下,開展頑強的抗日武裝斗爭的事跡。鰲頭抗日自衛隊成立舊址,原名“世德堂”(又叫德剛伍公祠),建于1938年,建筑面積260平方米,二進三開間加一條青云巷和廂房。1944年,日寇在西太平洋軍事失利后,企圖通過高明、高要西進,打通粵桂戰線。為了阻擊日軍的西進,根據中共黨組織的安排,活動在要南地區的人民抗日游擊隊于同年7月在高要活道鰲頭村世德堂成立了抗日自衛隊,并任命鰲頭村的游擊隊員伍鑒衡擔任隊長,隊員有30多人。2005年8月9日,鰲頭抗日自衛隊成立舊址被列為高要區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高要區政府對“鰲頭抗日自衛隊成立舊址”“首屆高要縣人民政府成立大會原址”進……[詳細]
首屆高要縣人民政府成立大會舊址
  首屆高要縣人民政府成立大會舊址位于高要市活道鎮鰲頭村立本樓(又名朝客伍公祠)。其建筑特色為磚木瓦結構,硬山頂,三開間,寬16.62米,三進深,長26.9米,坐北向南偏西。始建年代不祥。鰲頭村地處高要、高明、新興三縣交界,山巒重疊,道路迂回曲折,地勢險要,是進行游擊戰的好地方。1944年10月間,高明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1945年1月改編為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第三團)大隊長黃仕聰派伍真、伍子高回家鄉高要活道橫江鄉一帶開展革命活動,先在鰲頭村建立交通聯絡站,任務是為第三游擊大隊收集情報、傳送情報、接送來往人員等。隨后,開展發動群眾、宣傳抗日救國活動,成為要南抗日革命根據地。抗戰勝利后,高要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與國民黨-派展開英勇的斗爭,黨組織和人民武裝力量不斷發展壯大,在西江南北建立起大片游擊根……[詳細]
鰲頭革命烈士紀念碑
  廣東省肇慶市高要區活道鎮鰲頭村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南方12公里,東與佛山市高明區更合鎮相鄰。鰲頭工業園坐落于本村內。鰲頭村面積約7.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09畝,山地9958畝,下轄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323人。鰲頭村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1944年7月,我黨在此成立抗日自衛隊;1945年,該村崇德樓創辦了鰲頭村“青年學習社”;隨后,軍事情報聯絡站和鰲頭江仰交通總站相繼成立;1949年5月25日,高要縣第一屆人民政府在鰲頭村的立本樓成立。在抗日和解放戰爭時期,鰲頭村是名副其實的“紅色堡壘”村。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鰲頭村民用鮮血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壯歌。鰲頭革命烈士紀念碑聳立在鰲頭村東邊的273省道旁,紀念碑上記載了抗日自衛隊和解放戰爭的烈士事跡。不少干部群眾也時時前來,緬懷這些革……[詳細]
廣寧縣農民協會舊址(梁家祠)
  位于廣寧縣南街鎮新樓江布村,距縣城僅1公里。1924年10月10日,廣寧縣農民協會在縣城南街舉行成立大會,各區鄉代表和農會執委300多人以及農會會員1000多人參加大會。中共廣東區委委員、農委書記阮嘯仙以國民黨中央農民部代表的身份,帶領廣州農講所學員、廣東農軍代表10多人參加大會,并向廣寧縣農民協會授旗授印。廣東省總工會代表楊殷及黃埔軍校代表到會祝賀,會后舉行盛大的慶祝-。當時農會會址設在縣城學宮(今縣政府大院內),農會成立的當月就決定在全縣已成立農會的地區全面實行減租,地主劣紳即糾集大批民團,以武力破壞減租運動。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派出大元帥府鐵甲車隊開赴廣寧支持農會斗爭,并在社崗等地對地主民團進行反擊,保衛了農民的減租運動。大會選出第一屆廣寧縣農民協會執行委員會,周其鑒為委員長,副委員長……[詳細]
德慶“二·二八”武裝起義戰斗舊址(羅陽李光裕堂)
  羅陽李光裕堂位于廣東省肇慶市德慶縣高良鎮羅陽村。據村中老人回憶,光裕堂是在民國22年(1933年)由羅陽村人李寶霖興建。解放戰爭時期,在中共德慶地方組織主要負責人陳家志的領導下,在“為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國而奮斗”的偉大旗幟的指引下,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湘邊縱隊廣德懷部隊的支援下,1948年2月28日,成功舉行震撼西江中游的“德慶‘二·二八’武裝起義”。這次起義共奪取三個據點。一是智取旺埠據點;二是攻占羅陽光裕堂據點;三是巧取高良鄉公所據點。在攻打羅陽光裕堂據點中,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湘邊縱隊綏賀支隊派出的挺進隊援助部隊的軍事指揮吳騰芳和分隊長林安帶領,星夜向羅陽地主武裝據點李光裕堂進發。羅陽李光裕堂四周筑有大圍墻,兩側有深水塘作塹,后面有兩座炮樓居高臨下對峙護衛,戒備森嚴,是個易守難攻之地……[詳細]
水南花果山英雄紀念碑
  隨著百萬雄師過長江,解放廣州,國民黨殘余部隊撤離,1949年10月25日,其中一支國民黨部隊經四會走下坪,過獅嶺出水南,準備從廣西撤離,在水南圩鎮炮樓駐扎一晚。10月26日凌晨,解放軍部隊追至水南,分別占領青灣山頂、水南村山頂、坑告山頂、坑花山山頂,挖戰壕、布兵力,迅速對國民黨殘余部隊形成包圍。清晨,戰斗打響,激戰中,一解放軍戰士從旱呀經青灣出河口,準備直撲炮樓,結果中-犧牲在河灘上,坑花山山頂一戰士在戰壕中中流彈犧牲。天亮,國民黨殘部無心戀戰,突圍向祿步撤退,雙方在食品站前推倒豬肉臺掩護,激戰中有三名解放軍戰士犧牲了。國民黨殘部突圍,姜秀山連長負傷帶隊追擊,小腸流出一米多,用手塞回去,繼續追擊,最后因失血過多,犧牲在塘頂河灘處。戰斗結束,水南居民打掃戰場,發現還有六名解放軍戰士犧牲了:水南……[詳細]
羅國杰故居
  羅國杰故居位于廣東省肇慶市廣寧縣賓亨鎮帶洞村。建于清光緒三年(1877年)。坐西南向東北。三間兩廊,面闊10米,總進深9.45米,建筑占地面積94平方米。磚木結構,硬山頂,龍船脊,青磚墻。羅國杰(1896年—1929年),賓亨鎮帶洞村人。“五四”運動時,就讀于省立甲種工業學校,積極參加--。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2年秋和1923年夏,兩次回廣寧開展工人運動,是西江地區開展工人運動第一人。1924年10月,任廣寧縣農民協會執委兼秘書長。1925年5月,被選為廣東省第一次農民代表大會主席團成員及審查委員會委員。1926年6月,任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特派員兼廣東省農協西江辦事處任書記(秘書)。1928年2月25日,任廣寧縣蘇維埃政府主席。8月,任中共廣寧縣委書記。10月,任中共北江特委秘書……[詳細]
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湘邊縱隊司令部舊址
  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湘邊縱隊司令部舊址在赤坑鎮交贊村,原是當地謝姓居民祖祠“肖梅謝公祠”。三進三開間,深29.67米,寬11.36米,面積37平方米,磚木結構,金字瓦頂,瓦脊上彩塑裝飾吉祥圖案。左右兩側外為走廊與附屬側房,門口為廣場。民國35年(1946),西江人民抗日義勇隊進駐交贊村,在該祠設立司令部。主要領導人梁嘉、錢興、陳禹(陳奇略)、馮石生等在此辦公。部隊還在此舉辦干部培訓班。民國36年7月,為適應全國新形勢的需要,統一整個西江地區黨的領導,建立和發展粵桂湘邊區革命根據地,中共南方臨工委決定成立中共粵桂邊區工作委員會(習慣稱西江區工委),梁嘉為書記,錢興為副書記。區工委成立后,在交贊村召開了工委第一次擴大會議,會議傳達、討論了分局的指示和決定,宣布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湘邊縱隊,梁嘉為……[詳細]
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
  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位于肇慶市正東路尾,江濱堤內的石頭崗上。此地原建有石頭庵,明宣德年間,將庵改建為嵩臺書院。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增建北樓以及東西兩廊和號舍。崇禎十四年(1641年)改名閱江樓。樓筑于高約8米的山崗上,坐北向南,為四合院式建筑,占地約2000平方米,其中庭院面積248平方米;樓高2層,分南、北、東、西4座。4座樓通過4座耳樓銜接通連。南北兩樓為歇山頂,屋脊上均有鰲魚寶珠,東西兩樓為券篷頂。院內植米蘭、葵樹,設水池、假山,清幽雅靜。南門前置寬闊石階,階下置石獅1對。北樓地下大廳有清康熙時兩廣總督郭世隆所建的康熙御書碑5塊;南樓檐下,懸掛兩廣總督勞崇光所書的“閱江樓”木匾。閱江樓歷為書院和文人墨客的吟詠之所,又曾為軍事重地。南明永歷帝,中法戰爭主戰派彭玉麟、大革命時期的高……[詳細]
分界革命烈士紀念碑
  分界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今水南區分界鄉村以北的豆坪崗(也稱頭坪崗)上,坐向255度。該碑是分界大隊黨支部、管委會、分協委員會、四清工作隊于1966年9月為紀念在1947年5月8日的激烈戰斗中光榮犧牲的游擊隊戰士而建立的。全碑用磚砌疊,處批蕩水坭,通高456厘米,分三層。第一層(底層)高48厘米,橫截面約134×105(平方厘米);第二層高72厘米,橫截面約127×91(平方厘米);第三層成梯形,高300厘米,底部橫截面約124×88(平方厘米),該層正面陰雕勾邊隸書“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在第二層的正面用同樣手法陰雕形體細小的碑文。1947年,國民黨-派面臨全面崩潰,一股國民黨殘匪竄入廣寧、高要交界境地,于農歷五月八日,被我游擊隊河西大隊瑞江支隊截擊,在激烈的戰斗中,我游擊隊員李火妹同志……[詳細]
薛六故居
  薛六故居位于廣東省肇慶市廣寧縣潭布鎮社崗村。始建于清末。20世紀20年代被敵人焚毀夷為平地,至1970年代重建。坐東向西。三間兩廊,面闊11.15米,進深7.75米,建筑占地面積86平方米。磚木結構,懸山頂。薛六(1887年—1930年),潭布鎮大茛村人,是進入中共中央領導機構的西江籍第一人。1924年4月,任社崗鄉農會會長。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4月,任縣二屆農會委員長。1927年4月27日至5月10日,到武漢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并與毛澤東等14人被選為中共第五屆中央候補委員。1928年2月25日,廣寧舉行螺崗暴-動-,成立了廣寧縣蘇維埃政府,他任廣寧縣蘇維埃政府委員。螺崗起義失敗后,轉到香港等地繼續從事革命活動。1930年在香港被捕后在廣州犧牲。薛六故居對開展受國……[詳細]
廣寧縣第一區行政督導處舊址
  廣寧縣第一區行政督導處舊址位于廣東省肇慶市廣寧縣排沙鎮塘尾村。建于中華民國時期,原為當地廖氏宗祠。坐東向西。磚木結構,平面呈長方形,總進深21.5米,總面闊15.5米,建筑占地面積333平方米。1947年11月,廣寧縣第一區行政督導處在現址成立,陳瑞蹤、陳伯康分任正副主任。是中共西江黨組織領導的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民主政權,對各鄉人民政權的建設,領導組織各鄉為部隊籌糧籌款、支前執勤、動員參軍、維護地方治安、發展生產和展開減租減息等做了大量工作,為抗戰和爾后的解放戰爭勝利作出了貢獻。下轄五指鄉、大塘鄉、黃田鄉、橫崗鄉、荷木鄉、拆石鄉和大坑鄉7個民主鄉政府。解放后曾作鄉政府、大隊禮堂辦公場所之用,現舊址內仍保留有較多文革時期標語和壁畫。廣寧縣第一區行政督導處舊址對深人研究解放戰爭時期廣寧的革命斗爭史……[詳細]
反霸英雄紀念碑
  沿著白諸鎮157鄉道,上孔至楊梅水庫路段時,就會看到一座座落在小山腰的墓園,園中樹木青翠、松柏堅挺,墓碑肅穆莊嚴,高約三米余的墓碑,這就是反霸英雄紀念碑,它也是白諸鎮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德育教育基地。1950年5月29日清晨,-地主惡霸冼蔚周勾結土匪狗虱仔,孖煙通等匪徒二十余人在上孔村農協會陰謀武裝暴-動-,結果在戰斗中兩名民兵受傷,其中一民兵鐘念純受重傷在去肇慶醫治搶救的途中死亡,又有農會主席冼德祥組織委員鐘永佳,武裝委員兼民兵隊長冼其昌、冼祖元四人等,被匪徒劫持到東村大隊云河村觀音山頂,遭嚴刑拷打,他們英勇不屈,惡霸土匪把他們用繩子捆緊夾住大石,從山頂直滾下懸崖山谷中,就這樣壯烈犧牲了。為了紀念這五位堅貞英勇光榮犧牲的烈士,特立此反霸英雄紀念碑,以志后人永不忘此仇恨,更珍惜和平。五位烈士的……[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在线中文字幕亚洲欧美一区 | 中文字幕淫亂視頻 | 亚洲欧洲日韩一区二区日本 |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 | 中文字幕国内自拍 | 人伊香蕉久久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