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山西省 > 呂梁市旅游

呂梁市紅色旅游景點

劉胡蘭紀念館
  劉胡蘭紀念館坐落在山西省文水縣劉胡蘭村南,東瀕汾河,西接太汾公路。紀念館始建于1956年,建筑總面積8400平方米,1957年劉胡蘭烈士就義10周年時落成并對外開放,成為向全國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課堂。紀念館建筑總面積6萬平方米,以紀念碑和陵墓為中軸對稱分布。走進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寬敞的廣場,花壇中央聳立著高大的漢白玉紀念碑,碑的正面,有毛澤東同志的親筆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碑的背面,鐫刻著《中央晉綏分局關于追認劉胡蘭同志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的決定》。碑后是近3000平方米的槽形建筑,正面欄柱中央懸掛著郭沫若所題館匾“劉胡蘭紀念館”。周圍的火炬象征著中華兒女“發揚胡蘭精神,獻身四化大業”的信心和決心。紀念館大廳內陳列著烈士的74件遺物和反映劉胡蘭生平事跡的繪畫、雕塑、照片文獻資……[詳細]
黑茶山四八烈士紀念館
  “四.八”烈士紀念館位于興縣城南50公里的莊上村,亦稱王若飛紀念館。1946年4月8日,王若飛、秦邦憲、鄧發、葉挺、黃齊生等13人乘飛機由重慶返延安途中,因飛機迷失方向失事遇難。飛機失事當天,當地百姓曾聽到飛機聲,由于黑茶山山高林深,方圓15里內無人煙,第二天村民上山打柴才發現。毛澤東等中央領導親筆為烈士題詞撰文,毛澤東題寫:“為人民利益而死,雖死猶榮。”晉綏各界15000人參加了追悼會。“四.八”烈士遇難原址有王若飛、葉挺、秦邦憲等5位烈士及隨員的石刻靈位13塊,石碑2通,記載烈士簡歷和遇難經過。山下建有“四.八”烈士紀念館,院內正北大廳五間,東西各有配房三間,南為牌樓型大門,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黑茶山林木茂盛,植被良好,是進行傳統教育和登山觀光,攬勝的好場所。……[詳細]
石樓紅軍東征紀念館
  紅軍東征紀念館位于山西省石樓縣城,1991年中央批準建館,1992年省計委批準立項,1993年8月正式動工修建,1996年5月5日建成開館,總投資115萬元,是一座全面反映紅軍東征歷史的紀念館,直屬于山西省文物局。占地面積11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100平方米,-同志題寫館名。主展館分為序廳和四個展廳,布置有“紅軍東征”基本陳列,展出歷史照片197幅,珍貴文物75件/套,文字圖表70余份,全面再現1936年2月20日,紅一方面軍在毛澤東、彭德懷率領下,以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的名義渡河東征,在山西境內轉戰50余縣,同蔣閻軍隊展開激戰,歷時75天,于5月5日回師陜北的歷程。主展館前有小號兵雕塑,主展館后依山而建帆形紀念碑,-同志題寫碑名“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紀念碑”。紀念館館藏文物804件……[詳細]
臨縣中央后委機關舊址
  中共中央后委機關舊址位于臨縣南25公里的雙塔村,東靠呂梁山脈,湫水河繞村而過。這里交通方便,東連晉綏邊區和晉察冀邊區,西與陜甘寧邊區隔黃河相望,是一處十分理想的屯兵之地和中轉站。1947年4月至1948年3月,中共中央后委機關在這里駐扎。舊址于2009年被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背景鏈接1947年2月,蔣介石在全面進攻解放區的計劃破產之后,在軍事上被迫改為重點進攻,將進攻的重點置于山東解放區和陜甘寧解放區,妄圖消滅西北人民解放軍及中共中央領導機關,或迫使其東渡黃河。2月底,蔣介石親抵西安,部署進攻延安。延安正彌漫在戰火硝煙中。此時,國民黨軍有24萬余人,美式裝備,從三面包圍陜甘寧邊區,又有近百架飛機狂轟濫炸,而駐守陜北的部隊不過2萬多人,加上地方部隊和游擊隊總共有5萬人,敵我力量懸殊太大……[詳細]
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
  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位于興縣蔡家崖,地處晉西高原,呂梁山西麓、蔚汾河北岸。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這里曾是0中央晉綏分局、晉綏邊區政府、晉綏軍區司令部所在地。晉綏地區是我國最早的根據地之一。它包括山西省同蒲鐵路以西的大部。原綏遠省黃河以東及平綏鐵路以北的廣大地區,是華北、華中、華南各解放區與陜甘寧邊區聯系的樞紐和唯一通道。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賀龍與關向應遵照黨中央指示,率一二0師從陜北挺進抗日前線,開展了廣泛的游擊戰爭。一二0師在給敵人沉重打擊的同時,廣泛發動武裝群眾,開展兵民結合的武裝斗爭。1938年,一二0師在太原以北展開了游擊戰,切斷同蒲交通線,襲擊太原飛機廠,并成功地阻擊了大同敵寇26師團的進犯,奠定了晉西北抗日根據地的基礎。11月,一二0師奉黨中央之命開赴冀中,與冀中軍民并肩……[詳細]
興縣晉綏解放區烈士陵園
  晉綏解放區烈士陵園位于山西省呂梁市興縣城區北側,建成于1953年,占地8000余平方米。1989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1995年呂梁地委、行署命名為“呂梁地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命名為“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陵園依玉京山而建,下院有仿古大門、悼念大廳、各級保護標志等建筑;中院花園有龍泉小橋;上院正中矗立著晉綏解放區烈士紀念塔,塔身四周分別有毛澤東、賀龍、林楓、李井泉、武新宇同志的題詞。紀念塔前兩側建有六角亭,塔后一排五孔窯洞為晉綏烈士紀念室。窯上方兩層展室內陳列著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英勇犧牲的晉綏烈士的英雄事跡和166位縣、團以上晉綏烈士名錄。山下于玉京山頂有100余級石階相通,山頂建有山門、紀念亭,正中是-同志1994……[詳細]
晉綏邊區政府及軍區司令部舊址
  晉綏邊區政府及軍區司令部舊址(第四批國保)時代:1939年地址:興縣城西7.5公里蔡家崖村抗日戰爭時期晉綏邊區軍政領導機關舊址,1940年2月,晉西北行政公署(后改為晉綏行政公署)在這里成立。120師和晉綏軍區司令部也進駐這里,直至1948年下半年撤離南下。舊址原為晉綏開明紳士牛友蘭的宅院和花園,抗日戰爭時期全部捐獻抗日民主政府。坐北朝南,分東西兩個相對獨立的院落,并相互串通。總占地面積4500平方米,建筑面積1180平方米。東院為四合式小院,原晉綏行署正副主任續范亭、牛蔭冠長期居住和工作在這里。院子的正北面為倚山建造的石窯洞三孔,緊連東側又建一孔。東西廂各有石窯兩孔。正南原為普通瓦房數間,70年代改建為磚木展廳。院子的東南隅為磚砌大門。西院原為牛友蘭的后花園,當地人稱“花園院”。1941年……[詳細]
賀昌故居
  賀昌故居(第五批省保)時代:1906年~1920年地址:呂梁市柳林縣柳林鎮賀昌村賀昌同志于1906年1月19日在東窯出生,1918年考入離石縣高級小學,1920年隨其父到太原并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學,1923年春調離太原赴團中央工作。他先后參加過太原、安源、北平、天津、上海等地青年和工人運動的領導工作,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的領導籌劃工作;1927年任團中央執委、勞動部長;1929年任中央南方局宣傳部長,廣東省委書記,與鄧小平組織策劃了廣西百色起義和創建紅七軍及左右江革命根據地。1930年,任中共中央北方局書記、曾兼順直省委書記;1932年任中央軍委總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紅一方面軍政治部主任。1935年在江西會昌與國民軍的作戰中壯烈犧牲。賀昌故居,坐北向南。東西長24米,南北寬28.4……[詳細]
臨縣陜甘寧晉綏聯防軍指揮部舊址
  臨縣陜甘寧晉綏聯防軍指揮部舊址時代:1947年地址:呂梁市臨縣林家坪鎮沙垣村1942年5月13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成立陜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部,任命賀龍為聯防軍司令員,關向應為政治委員,徐向前為副司令員兼參謀長。1947年8月,當國民黨23萬大軍圍困陜北、進犯延安之際,賀龍、習仲勛根據黨中央的戰略部署,率部東渡黃河進駐臨縣,中共中央西北局、陜甘寧晉綏聯防軍和邊區政府機關就近駐扎在山西省臨縣沙垣、南圪垛一帶。當時,賀龍住在沙垣村,習仲勛居住在南圪垛村,以葉劍英、楊尚昆為領導的中央后委機關也駐扎于臨縣。陜甘寧晉綏聯防軍舊址為清代建筑,坐北面南,東西長60.60米,南北寬59米,分為四處院落,分別為:上院、下院、衛生所院、伙房院。陜甘寧晉綏聯防軍在1947年國民黨大舉圍困陜北、進犯延安的極端困難之際……[詳細]
北坡中共中央晉綏分局舊址
  北坡中共中央晉綏分局舊址時代:1942年地址:呂梁市興縣蔡家崖鄉北坡村內北坡晉綏分局舊址,位于興縣蔡家崖鄉北坡村內。1942年8月,中共中央晉綏分局正式成立,駐北坡村,關向應任書記,林楓任副書記,委員有賀龍、周士第等人。晉綏分局成立后,對黨政軍民各級領導機構進行了精簡,重新調整了行政區劃,統一了黨政軍組織的轄區,實現了黨的一元化領導,加強了黨組織、政權和國防建設,為克服經濟困難,加強對敵斗爭,恢復和擴大根據地創造了有利條件。北坡晉綏分局舊址內的建筑均建造于清代,坐北面南,占地面積約30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982平方米,現存4處院落,分別為:上院、東院、中院、下院。北坡晉綏分局舊址作為晉綏邊區中共最高領導機關的駐地,統一領導了晉西北、晉西南、大青山三個地區的黨政軍民各項工作,與數百米外的……[詳細]
晉綏邊區革命活動舊址
  晉綏邊區革命活動舊址位于山西興縣蔡家崖鄉,原為愛國人士牛友蘭先生的宅院和花園,分三個套院,占地面積8500平方米,建筑面積2100平方米。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這里作為晉綏首府,晉綏黨政軍主要領導人賀龍、關向應、林楓、續范亭、李井泉、呂正操、周士第、牛蔭冠等長期生活和戰斗在這里。中央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任弼時赴西柏坡時曾路居這里。紀念館現存“領袖路居舊居”、“晉綏干部會議會址(晉綏軍區禮堂舊址)”、“毛主席對晉綏日報人員談話舊址”、六柳亭等,此外還有賀龍元帥漢白玉雕像。1996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館藏文物4300件,主要為抗日戰爭以來的版本文獻和近現代文物實物及照片。紀念館展廳面積1050平方米,共分七個展室,舉辦有“晉綏邊區革命斗爭史陳列”、“毛主席在蔡家崖……[詳細]
嵐城八路軍一二〇師司令部舊址
  嵐城八路軍一二〇師司令部舊址(第五批省保)時代:1938年地址:呂梁市嵐縣嵐城鎮嵐城村1938年10月至12月,八路軍一二〇師駐進嵐縣,司令部設立在五龍廟。賀龍、關向應、甘泗淇、周士第等--均居住于此。一二〇師駐嵐期間,組織抗日自衛隊,成立農救會,協助犧盟會建立游擊大隊,舉辦軍政訓練班,廣泛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嵐城八路軍一二〇師司令部舊址,坐北面南,南北長41.20米,東西寬19.50米,一進院落布局,原為一處完整的廟宇,建有正房、南房、東房與西房,現僅存正房、南房、西房,均為清代遺構。近年來在舊址東側新建圍墻與院門。舊址院內長有古柏6株。嵐城八路軍一二〇師司令部舊址作為八路軍在嵐縣區域的抗日活動指揮中心,在嵐城村駐扎期間,全面指揮八路軍一二〇師阻擊日軍,積極組織當地群眾參與抗日,成立……[詳細]
交口紅軍東征總指揮部舊址
  交口紅軍東征總指揮部舊址座落大麥交村的正中央,依山旁水,坐北向南,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結構為明清時期的三進四合院窯洞式建筑。在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筑有;南廳會議舊址、毛澤東舊居,電臺警衛室,彭德懷、-舊居等。1963年2月21日紅軍渡過黃河,2月26日毛主席率領總部機關經石樓義牒、東石羊于3月2日到達交口后水頭,3月3日,毛主席從交口縣后水頭出發,路徑交口,高廟山,行程70余里,到達大麥交村,住在“城門里”院正中窯。3月5日,毛主席在大麥交“城門里”南廳主持召開了政治局廣大會議,會議全面分析了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及時調整了東征抗日的戰略部署。軍委主席-,方面軍司令員彭德懷,參謀長-,總政治部主任-以及各軍團-及中央其他負責同志出席了會議,部署和準備了“兌九峪大戰”。毛主席率領總部機關在這里住……[詳細]
臨縣中共中央西北局舊址
  中共中央西北局舊址(第五批省保)時代:1947年地址:呂梁市臨縣林家坪鎮南圪垛村1947年8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陜甘寧邊區政府奉命東渡黃河,移駐臨縣,習仲勛為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和陜甘寧晉綏聯防軍政治委員,住在臨縣林家坪鎮南圪垛村,即現在中共中央西北局舊址,亦稱習仲勛舊居。賀龍為陜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員,住在與南圪垛村一河之隔的沙垣村;期間,召開財經會議、聯席會議、政務會議,動員群眾支援前線,出色地完成了統籌后方、支援前線的任務,為保衛黨中央、解放全中國、做出了很大貢獻。中共中央西北局舊址坐北面南,二進院落布局,其中:一進院居于北部,包括一進院正房、一進院東窯房、一進院南廂房及大門;二進院居于南部,包括二進院過門、二進院北廂房、二進院東窯房、二進院西廂房。中共中央西北局駐臨縣期間,召開財經會議、……[詳細]
晉綏日報社舊址
  晉綏日報社舊址時代:1940年地址:呂梁市興縣高家村鎮高家村村內晉綏日報社舊址位于興縣高家村鎮高家村村內。《晉綏日報》(原名《抗戰日報》)是中國共產黨中央晉綏分局機關報。為了統一根據地宣傳工作,中共晉西區黨委于1940年9月18日創辦了機關報——《抗戰日報》,賀龍親筆為之書寫了“人民呼聲”的題詞。《抗戰日報》于1946年7月1日改名為《晉綏日報》,內容主要是社論、國際國內新聞、地方消息等。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策,指導地方的工作。晉綏日報社下設部、總編室、采訪通訊部、采買供給部和印刷廠。晉綏日報社積極宣傳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方針,是中國共產黨開展抗日武裝斗爭、推動全國解放戰爭的重要宣傳陣地。晉綏日報社是晉綏日報宣傳精神文化的物質依托,是統一根據地宣傳工作的載體,是有特色價值的愛國主義教育……[詳細]
離石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
  離石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第五批省保)時代:1940年地址:呂梁市柳林縣孟門鎮石安村1940年1月,離石縣抗日民主政府在孟門鎮石安村成立,下設離石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財政局舊址、司法科舊址、稅務科舊址、公安局舊址等機構。抗日戰爭期間,石安村為離石的抗日指揮中心,組織發動群眾建立了抗日救國各救會組織,以抗日救國為宗旨,動員全縣人民抗戰,先后有2200余名青壯年參加了中共領導的抗日軍隊,為保護延安和晉綏分局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45年9月中旬縣政府機關遷出石安村。離石縣抗日民主政府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抗日戰爭時期成為一塊可靠鞏固的抗戰大后方,積極開展各項工作,組織領導抗日反頑、減租減息、土地改革等,把一個窮鄉僻壤的晉西建成了一處沸騰著抗日救亡的熱潮、回響著--濤聲的一個團結、民主、進步的抗……[詳細]
晉綏邊區政府及軍區機關舊址
  晉綏邊區政府及軍區機關舊址(第五批省保)時代:1942年地址:呂梁市興縣蔡崖鄉蔡家崖村晉綏邊區政府及軍區機關舊址是抗日戰爭時期晉西北政府及軍區所在地,軍區司令部駐扎在蔡家崖牛家大院。1942年晉綏軍區司令部駐扎蔡家崖,軍區主要所屬機關及附屬機關在此辦公。該舊址坐北朝南,占地面積3248平方米,建筑面積835平方米。現存為清代遺構,共有三院,均為磚砌。晉綏邊區政府及軍區機關舊址作為抗日戰爭時期重要的政府及軍區所在地,是抗戰相持階段領導邊區人民進行艱難抗戰、開展大生產、加強基層民主政權建設重要的實物見證。晉綏邊區黨政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蔡家崖-和戰斗時間最長的將近十個春秋,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晉西北地區的民主建政工作及生產-建設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詳細]
“四八”烈士殉難處
  “四八”烈士殉難處“四八”烈士殉難處(第一批省保)時代:1946年地址:興縣城東南東會鄉寨上村北黑茶山山側1946年4月8日,0中央委員王若飛、秦邦憲、新四軍軍長葉挺、0中央職工委員會書記鄧發、貴州老教育家黃齊生、十八集團軍參謀李少華和隨行人員魏萬合、趙登俊、黃曉宏、高瓊等16人,由重慶飛往延安途中,因天氣惡變,迷失航向,于下午二時左右,在此山失事,不幸遇難。為了紀念諸烈士和教育后代,山上立有“殉難處”石刻一處,山下立有石質保護標志。當地政府在殉難處專門建立了紀念館。紀念館建筑為四合院形式,四面有硬山頂大廳5間,東西有配房6間,南有大門,簡單的斗栱結構和繪畫裝飾。室內陳列有烈士靈位、記事碑、簡歷碑。……[詳細]
賀昌烈士陵園
  柳林縣賀昌烈士紀念陵園位于賀昌烈士的家鄉山西省柳林縣縣城西南,緊靠307國道,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占地面積12948平方米。1984年,柳林縣人民為紀念賀昌烈士的豐功偉績,由賀昌村委捐地,團縣委開始籌建,1985年碑體竣工,-和聶榮臻親自為紀念碑題詞。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全縣人民的共同關心下,先后投資110萬元修建了陳列館、賀昌雕像、3個風景亭,50米花架、占地4畝的蓮花湖。湖面為柳林地形圖,湖的中央有蓮花島,島內四面曲橋相通,寓意柳林四通八達,人民安居樂業。1987年,賀昌烈士陵園被省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香港日本韩国三级在线视 | 在线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 中文字幕97在线 | 中文字幕免费精品视频一级 | 在线免费亚洲天堂AV影院 |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久久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