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 > 三明市旅游

三明市紅色旅游景點

中央蘇區反“圍剿”紀念園
  中央蘇區反“圍剿”紀念園,位于建寧縣溪口鎮溪口街49號,占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前身為建寧縣革命紀念館,成立于1959年9月。2007年建寧縣委、縣政府斥資對建寧縣革命紀念館進行擴建,增加“中央蘇區反‘圍剿’大型群雕”,新建陳列館,并更名為“中央蘇區反‘圍剿’紀念園”。園內有紅一方面軍領導機關舊址,包括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總前委、總政治部舊址,陳列館二座,大型群雕一座,辦公樓一座。紅一方面軍領導機關舊址于1985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被福建省委確立為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02年被共青團福建省委、少先隊福建省工作委員會確立為少先隊雛鷹訓練基地,2005年被中宣部等國家十三個部、委、辦、局、室確定為全國百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之一,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詳細]
林畬紅色小鎮景區
  清流林畬紅色小鎮景區地處清流縣東北部,距清流縣城37公里。1930年1月中旬,毛澤東率領紅四軍第二縱隊從古田出發,經連城入清流,在此駐扎七天,并寫下著名詩篇《如夢令·元旦》,展望了“風展紅旗如畫”的美好愿望。景區擁有省內保存最為完好的毛澤東舊居、紅軍醫院、紅軍夜校、紅軍橋、紅軍井、紅軍烈士墓、紅軍標語等共色文化遺址群,以百頃冷泉、千畝桂花、萬畝茶園、四季花海、“五虎三獅兩麒麟”等旅游資源,全鎮已形成“山·水·花·茶·紅”五大旅游名片,逐步形成以“紅印林畬”為主題的紅色主題品牌。……[詳細]
坂面閩中紅軍舊址
  閩中紅軍舊址地處福建省尤溪縣坂面鎮,是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第一標(坂面村丁尾厝)和閩贛省蘇維埃政府(京口村)舊址所在地。兩座舊址歷史悠久,規模宏大,造型別致,保留有全國唯一一處具有抗日先遣隊落款的紅軍標語,粟裕、邵式平等領導人曾在此開展革命工作,是一處紅色研學、愛國主義教育和紅色文化體驗新地標。……[詳細]
長校村李洪養住宅紅軍標語舊址
  長校村李洪養住宅紅軍標語舊址位于清流縣長校鎮長校村主村南門頭。1931年1月中旬,紅12軍34師101團(團長楊遇春、政委連勛)進駐清流里田、長校一帶協助福建省委工作團開展工作,幫助地方建黨、建政和開展分田、分地運動,并在長校一帶先后建立起荷坑、茜坑、留坑、下謝、黃石坑、長校和江坊等鄉蘇維埃政權,其中長校鄉蘇維埃政府和紅軍101團團部就設于李日長兄弟住宅(現為李洪養宅)內,直至1932年3月101團隨紅軍東路軍東征漳州離開清流止。嗣后,紅12軍所部、由福建紅19軍改編的紅34師等部紅軍在此活動時,亦曾先后將指揮機關設置于此。獨立第7師第9師等部也曾長期頻繁在此活動留存于此的標語,就是在這一時期所寫,留存的紅軍標語分別處在大廳內、外墻正面和外墻左側(現洗澡房處)三個地方,除外墻左側的標語已無法……[詳細]
新橋反擊戰遺址
  新橋反擊戰遺址位于泰寧縣新橋鄉新橋村北瑤際蓬。1933年10月,國民黨軍開始對中央蘇區進行第五次“圍剿”。12月15日夜,國民黨軍攻占泰寧與黎川交界的德勝關后,中革軍委不得不下令紅軍主力撤回泰寧,開始轉入防御階段。1934年3月22日,紅5軍團第13師抵達新橋之后,立即搶筑工事并派紅38團1營趕到泰寧與黎川交界的巫寮、鹽隘兩個山口,扼制自黎川德勝關南下的國民黨北路軍第3縱隊,以打破國民黨東、北兩路軍會師新橋的計劃。3月23日起,國民黨軍以五、六倍優于紅軍的兵力,發起猛攻,經幾次拉鋸戰后,突破我防線,于3月25日拂曉,國民黨東路軍第10縱隊4師10旅一部及24團開進新橋,開始向紅1軍團第1師1團兩個營守衛的瑤際蓬高地發起攻擊。國民黨軍在重武器掩護下,向紅軍陣地壓迫前進。紅1師放棄瑤際蓬第一座山……[詳細]
泉上土堡戰斗遺址
  泉上土堡戰斗遺址位于寧化縣泉上鎮羅李村土堡自然村李氏城堡。1933年7月1日,以紅3軍團(暫缺第6師)和紅19師組成的紅軍東方軍從江西樂安、廣昌等地分兩路揮師挺進寧化,于7月5日在寧化以西地區完成戰略集結。7月5日晚紅軍東方軍發布作戰命令,以紅5師為先頭梯隊、紅4師為后梯隊,急速揮師泉上,對泉上土堡之敵實施戰術包圍。泉上土堡位于泉上羅里,扼寧、清、歸三縣要沖,是贛東南經寧化通往閩中腹地和閩西通往閩北的必經之地,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當時泉上土堡內住120多戶李氏人家,國民黨軍第52師307團及寧化等縣地方-武裝1200余人龜縮在土堡內。不僅威脅附近根據地的安全,也是紅軍東方軍東向出擊的極大障礙。紅軍東方軍根據敵我雙方態勢,決定采取“圍點打援”戰術,先消滅泉上土堡及增援的國民黨軍,繼而達到徹底消滅……[詳細]
紅軍攻城遺址
  紅軍攻城遺址位于沙縣風崗街道濱河路城區。1934年1月2日,中革軍委電示紅3軍團于3日開始向福建西部的沙縣地域進發,并于10日協同紅7軍團遂行進攻閩敵盧興邦部及占領沙縣任務。8日下午,彭德懷發布《三軍團向沙縣前進的命令》,以第5師、軍團直屬隊、第6師為右縱隊,取道龍湖、夏陽,于10日達到富口宿營;第4師為左縱隊,取道龍湖、銅嶺、白蓮、瓦溪,于10日到達夏茂宿營。沙縣城東南兩個方向有沙溪和東溪作為天然屏障,縣城設有東南西北9個城門,四周筑有近4700米又高又厚的城墻,十分堅固。當時,城內守敵是國民黨軍盧興邦部新編第52師第10團全部、第11團之1營、炮兵營之一部,共約兩個團的兵力。他們為了加強防御,將城外30米內的建筑物全部拆除,形成開闊地,又環城挖了一條1米多深、2米多寬的護城壕。此外,他們……[詳細]
明溪縣革命紀念園
  明溪是重點革命老區縣,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為中央蘇區21個基點縣之一。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粟裕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先后在這塊紅色土地上進行革命斗爭和實踐,留下了光輝的足跡。自1929年建立第一個黨組織——中共歸化城市小組起,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明溪人民開啟了轟轟烈烈的革命斗爭,先后有3200多人參加革命斗爭,為新中國的革命事業做出了巨大犧牲和重要貢獻。邱文瀾、賴水金、蔡福欽、張隆友等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踐行了偉大的蘇區精神。為銘記歷史,緬懷先烈,明溪縣人民政府在滴水巖紅軍戰地醫院舊址旁建設了明溪縣革命紀念園。紀念園由革命英雄紀念碑、革命紀念館、革命先烈紀念長廊、紀念廣場和紅軍戰地醫院紀念館五大部分組成。園區以紀念、瞻仰、弘揚、傳承革命精神為宗旨,它的建成也時刻提醒我們要永……[詳細]
紅一方面軍總前委、總司令部舊址暨毛澤東、朱德舊居
  紅一方面軍總前委、總司令部舊址暨毛澤東、朱德舊居位于建寧縣溪口鎮溪口社區溪口街49號。1931年5月16日至31日,毛澤東、朱德率領紅一方面軍采取“誘敵深入”、“避強打弱,在運動戰中殲滅敵人”的方針,自江西富田一路向東橫掃700里至福建建寧,取得白云山戰斗、白沙戰斗、中村戰斗、廣昌戰斗、建寧戰斗五戰五捷,殲敵3萬余人,繳-2萬余支的輝煌勝利,痛快淋漓地粉碎了國民黨軍的第二次“圍剿”。1931年5月31日,毛澤東、朱德率領紅一方面軍擊潰建寧守敵劉和鼎部第56師7000余人,解放了建寧城,徹底粉碎了蔣介石發動的對中央蘇區的第二次“圍剿”。當晚,朱德總司令、毛澤東總政委率領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總前委進駐溪口天主教堂。他們在這里從事了許多的重要革命活動,開辟了建(寧)黎(川)泰(寧)革命根據地;毛澤……[詳細]
建寧縣革命紀念館
  革命紀念館了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對人民群眾和廣大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1959年7月,建寧縣以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總前委舊址(毛澤東、-同志舊居)為依托,成立了建寧縣革命紀念館。1977年,國家文物管理局撥款,修復了紅一方面軍總政治部舊址(-同志舊居)。1991成立建寧縣博物館,與紀念館合署。1985年10月,紀念館所轄的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總前委舊址和紅一方面軍總政治部舊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紀念館又分別被團省委、三明市委確定為全省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和全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7年6月紀念館被確定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2年7月被共青團福建省委、少先隊福建省工作委員會確定為省少先隊雛鷹訓練基地。建寧縣革命紀念館為三級達標紀念館,紀……[詳細]
泰寧紅軍街
  泰寧是一塊具有革命歷史的紅土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工農紅軍在此燃起了革命的烽火,建立了紅色政權,中國工農紅軍總部就設在這里,朱德和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此指揮紅軍作戰,并一度成為閩贛省物資供應和經濟文化建設的中心,是全國中央革命根據地二十一個蘇區縣之一。至今在古城老街兩旁仍完好的保留著當年紅軍用繁體字書寫的大幅標語、巨幅文告以及防空洞等。當地政府為紀念這一段光榮革命斗爭歷史,將該街命名為“紅軍街”,并作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列入革命歷史文物保護單位。當年泰寧在創建蘇區過程中,經歷了敵我雙方三進三出的拉鋸爭奪的艱苦卓絕的戰斗歷程:第一次是1931年5月3日,毛澤東、朱德指揮工農紅軍攻陷建寧,取得了第二次“圍剿”斗爭勝利之后,于6月4日即派紅三軍團第六師乘勝解放泰寧,并建立了泰寧……[詳細]
溫坊湯氏宗祠、祖厝(紅一方面軍第1師無線電臺駐地舊址)
  溫坊湯氏宗祠、祖厝年代:清座落地點:將樂縣南口鄉溫坊村簡介:北宋宣和元年(1119)始建,現存建筑保留清后期風格。前有空坪,單進合院式,由門樓、門廳、正堂組成,占地面積270.64平方米。門樓牌坊式,四柱三間三樓,歇山頂,檐下飾如意斗拱。祖厝自清康熙末年建成后,從未大修。坐東南朝西北,為前后二堂加左右各一直護厝格局,占地面積992.18平方米;正堂的柱、檁、枋等處均有彩繪,保留有紅軍標語多處。1931年至1934年間,紅1師和紅軍東方軍所屬部隊曾三次進駐溫坊村。紅軍在村里召開群眾大會,宣傳革命思想,教唱《紅軍歌》,并將聞訊而逃的湯邦榮(曾任民國邵武、順昌縣長,將樂縣議長)、湯永年(曾任清流、沙縣縣長,福建省參議員)父子家的谷倉庫房打開,沒收其衣物、房產、銀圓等財物分給貧苦群眾。紅1師司令部就……[詳細]
13、紅軍崖
紅軍崖
  紅軍崖位于泰寧縣大龍鄉龍安村北面500米。1934年3月,泰寧縣城失守后,中共泰寧縣委、泰寧縣蘇維埃政府及部分紅軍、游擊隊經梅口、弋口轉移到雙坪、龍安堅持斗爭。1934年初夏,國民黨軍和-民團大舉進犯龍安蘇區,妄圖把轉移到龍安的中共泰寧縣委、泰寧縣蘇維埃政府一網打盡。6月26日,泰寧縣蘇維埃政府機關干部及紅軍、游擊隊100多人被敵人團團圍困在離龍安橋頭不遠的高山上。敵人放火燒山,情況十分危急。為掩護大部隊轉移,紅軍突擊隊奉命阻擊敵人。紅軍突擊隊在完成阻擊任務后,為了保證突擊隊能順利安全脫身,營部通訊員李火興挺身而出,要求只身一人留下拖住敵人。李火興,出生年月不詳,泰寧龍安人,家住白崖寨山下。12歲就給地主家放牛,經常挨打和受折磨。1934年,中共泰寧縣委、泰寧縣蘇維埃政府以及紅軍獨立營等轉移……[詳細]
際下塘紅軍墓
  際下塘紅軍墓位于明溪縣楓溪鄉楓溪村際下塘路口左2米。1934年5月,中央革命根據地紅軍的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在中共臨時中央“左”傾錯誤戰略指導下,屢戰失利,蘇區日益縮小,形勢日趨嚴重。此時,地方-民團也乘勢蠢蠢欲動,頻繁對當地的革命隊伍發動襲擊。5月17日,紅軍25團某連張連長,帶領70余名戰士從寧化廟前回楓溪時,在華山河明橋受到華山-民團余傳芳團的襲擊,民團用土大炮裝上紅硝、耙齒、鐵砂突然向紅軍隊伍開炮。紅軍英勇反擊,繳獲了兩門土大炮,擊敗了民團,但張連長同2名戰士光榮犧牲,6名戰士負傷。紅軍戰士把犧牲的烈士遺體帶回楓溪,安葬于楓溪瑕上大沙壩上。1934年11月7日,國民黨軍第52師進犯歸化,占領了歸化城和東南地區,后又向西北逼進。閩贛軍區、地方軍民與敵人浴血苦戰后,歸化城失守。閩贛省機……[詳細]
荷山中央紅軍東方軍舊址群
  荷山中央紅軍東方軍舊址群位于沙縣富口鎮荷山村,年代為1933-1934年。簡介:荷山村是革命老區基點村,有“中央紅軍村”之稱。1933至1934年,彭德懷、楊尚昆等率領中央紅軍東方軍駐扎荷山村,人數最多之時曾經達到1萬多人。舊址群由東方軍司令部、通訊站、紅軍醫院、造幣所、紅軍亭、紅軍井、紅軍墓等組成,是沙縣乃至三明地區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一處重要的革命遺址。司令部舊址原為新庵廟,是一處供奉馬氏仙娘的神廟。建筑坐北朝南,由前坪、前堂、天井及其兩側廂房、正堂組成。天井兩側的廂房曾經是彭德懷等東方軍紅三軍團主要領導人的居住之處。通訊站A站位于荷山村大厝坪,原為陳氏宗祠,始建于清后期,建筑坐東北朝西南。通訊站B站位于荷山村大厝坪,通訊站A站的右側,原為陳氏民居,始建于清后期,建筑坐東北朝西南。紅軍醫院……[詳細]
紅19師強渡沙溪河戰斗遺址
  紅19師強渡沙溪河戰斗遺址位于梅列區列西街道列西村的梅列門右側。1934年5月27日,紅7軍團19師在師長周建屏、政委呂振球指揮下,參加建寧保衛戰,建寧失守后,5月25日,紅19師從建寧的石山經塔下山、黃舟堡轉戰寧化、歸化(明溪),奔襲百余里,到達梅列區城列西(今市區)。此時,國民黨軍南有陳明仁80師駐莘口的239旅,北有駐沙縣境內的238旅一部,有受到南北夾擊之虞。為了跳出這一困境,返回中央蘇區主戰場,紅19師需強渡沙溪河。當時,沙溪河對岸列東一帶已有國民黨軍80師兩個營和-民團把守。紅19師和當地支部廣泛發展群眾,籌集40多條船,兵分列西、翁墩、白沙、長安(現火車站)四路,強攻沙溪東岸。經激烈戰斗,攻占對岸,消滅敵2個營和民團。在戰斗中,顏生地等村民勇敢帶路,耐桃等船工英勇犧牲。在紅軍的……[詳細]
紅軍東方軍司令部舊址興國寺
  紅軍東方軍司令部舊址興國寺位于沙縣鳳崗街道辦事處東山村西部興國寺內內。1934年1月,紅軍東方軍在司令員彭德懷、政委楊尚昆的率領下,歷時半個月之久,攻克了沙縣縣城。1月25日,紅軍東方軍司令部設在沙縣興國寺,大殿為作戰指揮廳,彭德懷、楊尚昆等住在左右廂房?谷諔馉幈l后,福建省立福州中學、福建省立醫學院等6所學校及其他單位內遷沙縣,其中福建省立福州中學于1938年2月遷址至興國寺,1939年8月分設省立初級、高級中學。省立高級中學的中-員積極開展活動,1940年11月,上級黨組織將福建省立醫學院和福建省立高級中學的黨員組合成立中共沙縣工作委員會。1941年黨組織派中-員陳振先進入省立高級中學就讀,組織開展--,出版《文藝專刊》等進步刊物,發動-,組織100名學生參加藝術劇團第二大隊,深入鄉鎮……[詳細]
大洋嶂阻擊戰指揮部遺址
  大洋嶂阻擊戰指揮部遺址位于泰寧縣杉城鎮際頭村楊梅垇自然村。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期間的1934年3月24日,盤踞在泰寧縣城的國民黨東路軍第10縱隊第4、第89師移師北上,與占據江西黎川的北路軍第3縱隊的兩個師會合后,向中央蘇區的戰略要地建寧發起進攻。為了阻止國民黨軍的會合,紅3軍團第4師12團2營和師部偵察隊約550余人,在大洋嶂與國民黨軍第89師265旅的3個團約4000余人展開一場激戰。紅軍在紅12團黨總支書記--和2營營長陳昌泰率領下,沿著陡峭的山坡,搶先占領大洋嶂主峰制高點和有利地形,痛擊迎面之敵。向紅軍陣地正面進攻的國民黨軍第89師265旅搶先占領山腰上兩個小山峰,架設輕重機-向主峰瘋狂掃射,掩護400多人向紅軍陣地猛沖。敵人第一次沖鋒被紅軍打退后,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又組織1……[詳細]
明溪紅軍東方軍司令部舊址
  紅軍東方軍司令部舊址張氏祖屋位于明溪縣夏陽鄉御簾村。1933年至1934年期間,彭德懷、楊尚昆、滕代遠等率領紅軍曾兩度駐扎御簾村,紅軍--彭德懷、楊尚昆就住在張氏祖屋指揮作戰。1933年7月9日,紅軍東方軍第5師第13團攻打泉上土堡的同時,圍點打援,擊潰歸化城(現明溪)守敵,首先收復歸化,隨后又解放了清流、泉上等大片地區。同年冬,歸化縣華楓、鰲龍分別成立了區黨委和區蘇維埃政府,領導楓溪、華山、小珩、鰲坑、龍坑、苧畬、夏坊等鄉的武裝斗爭。1934年1月初,紅軍東方軍再次入閩作戰。1月4日,紅軍東方軍數萬人從江西白水鎮出發,經寧化的安遠、泉上云集歸化城,并分駐沙溪、龍湖、夏陽等地。為了配合紅軍東方軍攻打沙縣,寧清歸軍分區指揮機關從清流轉駐歸化城,并改組為歸化警備區。1934年1月6日,經各區、鄉……[詳細]
建泰沿線阻擊戰遺址紀念碑
  建泰沿線阻擊戰遺址紀念碑位于泰寧縣梅口鄉金湖懸索橋頭。1934年3月19日,泰寧縣城保衛戰失敗后,紅5軍團第34師從泰寧縣城撤出,按中革軍委命令繼續駐防建泰沿線,阻擊、遲滯向建寧壓迫前進的敵人,從4月22日到5月9日的20天里,先后進行了李家坊、油店、弋口、梅口、挽舟嶺、橫路下等6場艱難的阻擊戰,給予國民黨軍以沉重打擊。最為艱難的是梅口阻擊戰。梅口位于杉溪和濉溪的交匯口,是建寧、泰寧兩縣水陸交通的集散碼頭,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駐守梅口的紅34師在當地蘇維埃政府和群眾的支持下,早巳沿河構筑好陣地工事,嚴陣以待。4月26日,國民黨軍第88師264旅527團推進到梅口東岸的店上村,以-炮的強大火力開路,掩護工兵營架設浮橋。堅守河灘的紅34師100、102兩團則集中輕重機-火力--河面。雙方相持終日,……[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第一高清尤物在线播放 | 最新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综合专区精品 | 亚洲精品在线看 |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视频 | 呦亚洲欧美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