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水寺于清雍正癸丑(1733年)擇地馬嶺。此山宜河至此北折東流,而馬嶺獨擋。取法開界,寓水建寺,故名“法水寺”。雍正乙卯(1735年)寺廟開基興建。乾隆壬戌(1743年)竣工,建有佛堂、小廳、書齋,乾隆乙卯(1750年)添建山門,石額“法水禪林”。此山橫江壁立,視野開闊,嶺上古樹參天,河中舟楫頻繁。俯瞰大川,天光云影,遙望河岸,古渡橫斜,燕掠長江,鷗浮遠浦。山下深云漩渦漣漪,魚蝦龜鱉游集似藪。寺嶺陽春煙景,鳥語雀音,古樹蔭森,炎暑涼爽,秋來霜染楓柯,冬至雪封千嶂,四季景色宜人。咸豐辛酉(1861年)毀于婁兵匪災,同治壬戌(1862年)重建,同治戌辰(1868年)建起佛殿、書室、回廳、廂郭,更有一閣飛檐玲瓏高聳寺外,規模堂皇。光緒十六年(1890年)寺廟又毀,后有數人為首,籌資再建,光緒丙午(1906年)鳩工潤色規模一新。寺廟寺院出過文學秀才鄭翰卿、陳浩庭、紀尊伍、梅鴻恩諸人。師生在此課業間,聞樵歌牧唱,聽暮鼓晨鐘,閑爾步出寺外,周游山徑,見異草奇花鋪秀,聽禽音枝頭高歌;時而松濤斷續,俯臨……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