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成吉思汗陵AAAAA ![]() 成吉思汗陵占地約5.5公頃,但頗有特色,是我國內蒙古的一處主要旅游景點。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內蒙伊克召盟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距東勝市70公里。成吉思汗是蒙古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他在統一蒙古諸部后于1206年被推為大汗,建立了蒙古汗國。他即位后展開了大規模的軍事活動,版圖擴展到中亞地區和南俄。1226年率兵南下攻西夏,次年在西夏病死。元朝建立后,成吉思汗被追尊為元太祖。成吉思汗是位偉奇性的歷史人物,因而他的陵寢對旅游者也有很強的吸引力。蒙古包式的宮殿成吉思汗陵的主體是由三個蒙古包式的宮殿一字排開構成。三個殿之間有走廊連接,在三個蒙古包式宮殿的圓頂上。金黃色的琉璃瓦在燦爛的陽光照射下,熠熠閃光。……[詳細] |
![]() | 美岱召AAAA ![]() ![]() 美岱召四角筑有外伸約11米的墩臺,上有角樓。進入泰和門,迎面就是“大雄寶殿”,佛殿的墻壁上,有色彩斑斕的壁畫,生動逼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南墻正中開設城門,并建有城樓,城門上嵌有明代擴建寺廟時刻的石匾額,上題“泰和門”。城內有順義王家族世代居住的樓院,還有供奉傳為儲藏三娘子骨灰的太后殿,骨灰儲藏在殿內的檀香木塔中。殿內有明代繪制的壁畫,畫面上蒙古服飾的人物像中,有傳為阿勒坦汗及夫人三娘子的畫像,為內蒙古召廟壁畫中獨有的一處!安AУ睢睘椋硨訕欠,是阿拉坦汗和三娘子接受朝拜的地方。在東北方,有座重歇山頂式建筑,這就是“太后廟”,亦稱“三娘子廟”。美岱召位于包頭市以東80公里,始建于明朝慶隆年間,……[詳細] |
![]() | 五當召AAAA ![]() ![]() 五當召,蒙古語“五當”意為“柳樹”;原名巴達嘎爾召,藏語“巴達嘎爾”意為“白蓮花”,“召”為“廟宇”之意。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年—1722),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重修,賜漢名廣覺寺。第一世-羅布桑加拉錯以西藏扎什倫布寺為藍本興建,經過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光緒年間的多次擴建,逐步擴大始具今日規模。-因召廟建在五當溝的一座叫做敖包山的山坡上,所以通稱其名五當召。五當召依地勢面南而建。有大小殿宇、經堂、僧舍2500余間,占地300多畝,分布在1.5公里長的山坡上。它是一幢層層依山壘砌的白色建筑,群山環繞,為蒼松翠柏掩映,雄渾壯觀。五當召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石拐區東北約45公里……[詳細] |
![]() | 大秦直道文化旅游景區AAAA ![]() 是內蒙古東聯控股集團依托秦直道歷史文化資源,規劃建設的旅游景區,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內蒙古自治區“十二五”重點文化產業和旅游開發項目。景區位于鄂爾多斯市東勝區罕臺鎮(東勝西15公里),自駕車20分鐘即到。經包茂高速東勝西出口、榮烏高速、109國道或旅游專線均可直達景區。大秦直道文化旅游景區旅游區以秦直道文化為主題,以秦漢邊塞文化和匈奴故地文化為特色,“一道、兩樓、三區”為其整體的布局。一道即“模擬秦直道”,兩樓即“甘泉宮”、“九原郡城樓”,三區為“秦漢邊塞文化區”、“匈奴故地文化區”、“直道演藝廣場區”。景區于2007年6月份開工建設,規劃總占地面積10平方公里,總投資10億元人民幣,是……[詳細] |
![]() | 喀喇沁王府AAAA ![]() 喀喇沁親王府始建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是內蒙古建成年代最早,建筑規模最大,規格等級最高,現狀保存最完好的蒙古王府,已建成清代蒙古王府并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建成中國清代蒙古王府博物館,是國家AAA-景區。據史書記載,原王府占地面積130余畝,房屋400余間,整體建筑宏偉壯觀,布局嚴謹,體系龐大,結構精巧。前后共五進院落,主體建筑有大堂、二堂、儀廳、大廳和承慶樓。中軸對稱,東西兩側是跨院,又由若干小四合院構成,重重四合院又由道道垂花門相連。西院為政治活動、宗教祭祀場所,建有廟宇、祠堂、客廳、議事廳、書齋、練武場。東側為生活區,……[詳細] |
![]() | 呼和浩特大召寺AAAA ![]() 蒙語稱“依克召”,意為大廟。漢名原為弘慈寺,后改名無量寺,位于呼和浩特市舊城區。明隆慶年間(1567~1572),土默特蒙古部主阿勒坦汗(明代譯作“俺菩”)受封為順義王后,與夫人三娘子共同主持歸化城(呼和浩特前身)和弘慈寺。萬歷八年(1580)寺成,因供奉銀佛像,俗稱銀佛寺,蒙古文史籍中有稱“阿勒坦召”的。清康熙年間(1662―1721),擴展召廟規模,大殿改覆黃琉璃瓦。佛殿內有高2.55米的銀鑄釋迦牟尼像。釋迦牟尼像前有一對金色木雕巨龍,蟠于木柱之上,作雙龍戲珠狀。殿前漢白玉方形石座上,有明天啟七年(1627)鑄造的一對空心鐵獅,昂首仰視,形象別致。召廟內另有山門、過殿、東西配殿及九間樓等建……[詳細] |
![]() | 元上都遺址AAAA ![]() 元上都遺址上都,元代古城名。位于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人民政府所在地黃旗大營子(現敦達浩特)東25公里,閃電高勒北岸1公里,“五一”牧場南4公里處。當地牧民稱之為“北奈曼蘇默”城,意為一百零八廟。上都地區山川雄固,風景優美,據古籍對其記載:“龍崗蟠其陰,灤水經其陽,四山拱衛,佳氣蔥郁,東北不十里有大松林,異鳥群集....山有林木,水有色鹽,百貨狼籍,畜牧繁息,大供居民之食用!鄙隙汲桥d建之前,金代屬桓州。成吉思汗在這里避過暑。蒙哥汗五年(1255年),忽必烈受命駐守此地。次年(1256年),開府營建城廓宮。元上都建于蒙哥汗六年(1256年),蒙哥汗九年(1259年)落成。元中統元年(1260年),忽……[詳細] |
![]() | 席力圖召AAA ![]() 席力圖是蒙古語,意為“首席”或“法座”。席力圖召漢名“延壽寺”,為康熙所賜。該召坐落在呼和浩特舊城玉泉區石頭巷北端,坐北向南。據史料記載,明萬歷九年(公元1582年),土默特蒙古部阿勒坦汗死后,其子僧格都楞繼承了汗位。他執政后,效仿他父親的作法,決定邀請三世0索南堅措到內蒙古右翼各部傳播宗教。三世0接受了他的邀請。為了迎接索南堅措三世0的到來,僧格都楞于萬歷十二年(公元1585年)為他建立了這座小-廟--席力圖召。后在清康熙、雍正、咸豐和光緒年間,經不斷擴建和修繕,成為呼和浩特地區規模最大的-教寺院,并掌握著這個地區的黃教大權。召廟建筑宏敞,風格獨具.雖經四百年風雨和-,仍保留較完整。世0來到……[詳細] |
![]() | 真寂之寺石窟AAA ![]() 真寂之寺石窟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林東鎮查干哈達鄉,原稱“后召廟石窟寺”,始鑿于遼。1974年修繕石窟前-廟屋頂時,在中窟門楣上發現陰刻“真寂之寺”四字,知遼代稱為真寂寺。石窟開鑿在一座俗稱“桃石山”的峭壁上,有南、中、北3個洞窟,坐西朝東,窟前是清代-教寺院善福寺,善福寺大殿南北長23米,寬6米,直接依附石窟而建。中窟規模較大,窟門內側雕金剛力士像,窟內有主尊為釋迦涅架像,兩側立有舉哀菩薩及弟子17尊。南窟窟門兩側各雕金剛力士像,窟內坐佛1尊,佛像前左右側分別為普賢菩薩騎象和文殊菩薩騎獅像。北窟分內、外二室?邇雀〉褡、弟子、菩薩、供養人及天王像。桃石山南側山谷巖壁有金剛力士浮雕。南側和……[詳細] |
![]() | 奈曼旗蒙古王府AAA ![]() 奈曼王府博物館位于通遼市奈曼旗大沁他拉境內,是內蒙古自治區保存最為完整的清代蒙古王府之一,是清代奈曼旗最高統治機關所在地。2013年,奈曼王府博物館以其獨有的文物價值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奈曼旗大沁他拉鎮。建于清同治二年。原分東、西兩院,東院為衛隊駐地,現已不存;西院為王爺府第,門前有大石獅一對,現存建筑為回廊式四合院布局,具有清末懸山滾龍脊、雕梁畫棟、紅柱回廊等特點,鮮明反映出封建王公的等級尊嚴。后金天聰元年(1627年)奈曼蒙古部歸附,崇德元年編此部為奈曼旗,封袞楚克為扎薩克多羅郡王,世代承襲。共傳14代郡王,先后建過4個王府。此為11代郡王德木楚克扎布所建,但在十……[詳細] |
![]() | 烏蘭夫故居AAA ![]() ![]() -故居位于土默特左旗塔布賽村,距察素齊鎮24公里,東距呼和浩特市70公里,西距包頭市110公里,現占地1530平方米,建筑面積560平方米。-故居,是黨和國家領導人-同志的出生地,F存正房、東房、西房二十六間,共560平方米。正房內陳列著-同志青少年時期的學習用具和參加革命后的部分遺物,反映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成長經歷和豐功偉績,以及他的偉大人格、崇高精神和革命事跡。故居已是全國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之一。2007年,旗政府委托內蒙古師范大學旅游學院專家,完成了-故居紅色旅游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并通過了專家的評審。按照規劃要求,2007年投入5143萬元,完成了衛生院、柏油路、民小……[詳細] |
![]() | 阿善遺址是黃河流域最北端的一處新石器時代原始聚居遺址。位于包頭市東郊阿善溝門村東圪膝蓋溝兩側的臺地上。北依大青山,南臨黃河,圪膝蓋溝終年泉流不絕,“阿善”就是蒙古語甘泉的意思。阿善遺址是于1979年發現的,1980年和1981,包頭市文物管理所與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共同對遺址進行了兩次考古發掘。在1070平方米范圍內;共發現新石器時代的房址24座、窖穴240個,出土了各類文物1600余件。還發現了圍繞原始村落砌筑的石砌圍墻2200米。1983年又發現了大型祭壇一處。其中部分實物保存于包頭市博物館內。阿善遺址出土的大量文物證實,包頭地區人類活動的歷史至少可以上溯到距今6000多年的新石器……[詳細] |
![]() | 在阿拉善高原上有一座形狀奇特的山脈,山上黑石嶙峋,巖脈蜿蜒,周圍巨大的巖石皆成圓形,酷似隕石分布,一條崎嶇小路不見盡頭,這便是曼德拉山。蒙語曼德拉是漢語“升起來”的意思。專家考證,早在新石器仰韶文化時期,阿拉善大地上便有了人類活動的足跡。曼德拉山位于內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孟根蘇木境內,距離蘇木所在地西南14公里。曼德拉系蒙古語,意為升起、興旺、騰飛,在這里具有山勢高峻之意。曼德拉最著名的是巖畫。東西3公里、南北6公里的山地上,發現了4234幅巖畫。這些巖畫以其歷史久遠、雕刻精湛、圖案逼真、古樸粗獷的特點被譽為“美術世界的活化石”,亞洲第一,世界第二。這些巖畫是遠古時期游牧民族生活、精神的寫照……[詳細] |
![]() | 嘎仙洞位于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西北方向9公里處,是鮮卑族人的發祥地!案孪伞笔嵌鮽惔赫Z,“獵民之仙”的意思。鮮卑族是中國古代東北的少數民族之一,世居中國北方。就是居住在嘎仙洞的拓跋鮮卑部落創建了北魏王朝,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大興安嶺北段頂巔,峭壁嶙峋,草木滿山,溪水盈盈,嘎仙洞就坐落在這里一座高百米、長約千米的花崗巖峭壁上。沿人造梯而上,登高約25米就到了洞口。洞口高12米,寬19米,洞內南北長92米,東西寬27-28米,穹頂高20余米,猶如大廳,可容數千人。洞內正中有一塊被稱為“石桌”的天然石板,用來祭祖的。洞府是部落成員聚會的地方,洞內地面雜陳著碎石獸胄,……[詳細] |
![]() | 紅山遺址群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城東北3公里紅山北麓。為我國北方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存,距今約五千年!凹t山文化”由此得名。包括聚落古遺址和古墓葬等。出土新石器和青銅器時代陶器、石器、骨器。以細泥彩陶和石耜最重要,在北方農業發展史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第一工作隊與紅山區文化局、區文物管理所聯合對紅山史前遺址群進行考古調查,除實地考察了日本人1935年發掘的紅山后第一、二地點的保存現狀后,新發現了紅山文化中期聚落遺址、夏家店下層文化祭祀遺址、小型城址、夏家店上層文化墓地各一處,為全面認識紅山史前遺址群的重要學術價值提供了科學依據。新發現的紅山文化聚落遺址位于英金……[詳細] |
![]() | 趙寶溝文化遺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敖漢旗。保存較好的趙寶溝文化類型的遺址有:敖漢旗新惠鎮東北25公里高家窩鋪鄉趙寶溝村北、興隆洼文化遺址西南500米的小山遺址、敖漢旗燒鍋地、南臺地等。趙寶溝文化與興隆洼文化前后銜接,其原型形成于興隆洼文化中晚期。趙寶溝遺址面積約9萬平方米。房址平面呈方形或正方形,也有呈梯形,皆為半地穴式建筑,成排分布。與興隆洼文化相比,趙寶溝文化的聚落規模明顯增大,但二者在社區布局方面有很強的共性,如房址均成排分布,面積有大小之分等。這些共性與地域相同、技術水平相近、文化之間具有直接性傳承關系等多種因素有關,但更主要的應歸結為相近的經濟模式。趙寶溝文化石器的主要特點是磨制器……[詳細] |
![]() | 涼城岱海地區有30多處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其中老虎山、園子溝遺址引起國內考古專家的極大重視,前者已經列入了內蒙古自治區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后者曾被列為1987年全國考古新發現。老虎山遺址座落在岱海西北部30公里的永興老虎山南坡上,北依蠻漢山,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該遺址從1982年起由我區著名考古專家田廣金開始組織發掘,經過一年時間基本完成外業任務。經發掘和勘探查明。遺址四周有高出地表的石墻環繞,總面積約3萬平方米,僅發掘半地穴房址達60多座,分布在高低不等的幾級臺地上,每個臺地上的半地穴式房子以兩三間為一組排列,房門多向東南。這里先后出土了200多件陶器、石器和骨制品,陳列在遺址陳……[詳細] |
![]() | 桌子山巖畫位于烏海市城東,主峰海拔高度2149.4米。山脈主體呈南北走向,長約75公里,東與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接壤,西距穿越市區的黃河約2公里。桌子山山勢雄偉,峰巒迭起,巍峨壯觀,因其主峰山頂較平坦,遠眺貌似桌子狀,故得此名。在桌子山脈諸多山溝的懸崖峭壁和溝畔石灰巖磐石上,殘存著無數古代巖畫的遺跡,稱為桌子山巖畫。桌子山巖畫總面積有16000多平方米,1973年由烏海市牧民在放牧時發現的,巖畫內容多為太陽神等人面像、動物圖形、狩獵圖、符號等,每幅巖畫單獨成畫,神態各異,是國內罕見的出土巖畫。桌子山巖畫創作于新石器時代,每幅畫都是刻磨而成,是我國北方游牧民族的歷史文化遺跡。特別是人面像巖畫是中國……[詳細] |
![]() | 應昌路故城遺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克什克騰旗達日罕烏拉蘇木達里諾爾畔,又名魯王城, 元史記載,特薛禪原住呼倫貝爾草原的額爾古納,協從成吉思汗起兵,其女為成吉思汗的原配夫人,1214年,成吉思汗在達里諾爾湖駐夏,將賽罕壩、達來諾日、熱水塘以北,西拉沐淪河以南至圍場北部分封給特薛禪的兒子們,1270年,弘吉剌氏斡羅陳和他的妃子囊加真公主向朝廷請求在達里諾爾湖邊建城以居,得忽必烈應允,建城設應昌府,后升為應昌路,1287年4月,忽必烈率軍50萬征討乃顏,駐蹕應昌路。1295年,特薛禪重孫蠻子臺奉命討伐叛軍海都篤哇,一戰告捷。元成宗晉封蠻子臺為魯王,統領山東濟寧路,自此,人們稱應昌路為魯王城。正式建置于元……[詳細] |
![]() | 匯宗寺位于錫林郭勒盟多倫縣縣城北部。300年前,在廣闊無垠的內蒙古大草原的南端,崛起了一座氣勢恢宏的建筑群落,它就是曾經聞名中外的多倫諾爾匯宗寺。匯宗寺遺址只有原來匯宗寺面積的1/20。匯宗寺是教格魯派寺廟,也就是俗稱的喇嘛教寺廟。喇嘛教就是指藏傳佛教,它分為多種教派,最初主要有寧瑪(紅教)、薩迦(花教)、本布(黑教)、噶舉(白教)等。喇嘛教傳入內蒙古地區是在十三世紀初,也就是元朝初年,先后由花教和紅教占統治地位。至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年),針對紅教的不太守戒律等做法,西寧人宗喀巴對喇嘛教進行了一次改革,主張“敬重戒律”,提倡苦行,不娶妻,禁飲酒,戒殺生等。其繼承衣缽的方法則以“轉……[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