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上海市旅游

上海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上海市龍華烈士紀念館
  上海市龍華烈士陵園(龍華烈士紀念館)包括烈士陵園、烈士紀念館、龍華革命烈士紀念地三部分,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是社會各界祭掃先烈、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龍華烈士陵園占地285畝,建有紀念瞻仰區、烈士墓區(安葬著1100余名烈士)、遺址區、碑林區等八大功能區。烈士紀念堂內安放著500多名烈士骨灰。園內建有無名烈士(長明火)等十組大型室外雕塑。龍華烈士紀念館建筑面積約10000平方米,展廳5000平方米,布置了《丹心碧血為人民》的主題展,陳列和展出了上海地區自1840年以來為中國的獨立、自由、解放和革命事業而獻身的235名革命先烈、革命先驅的英雄事跡。還設有多功能廳和臨時展廳。上海市龍華烈士陵園對未成年人免費開放,并為青少年舉行1……[詳細]
滬江大學近代建筑
  上海軍工路516號滬江大學舊址(現上海理工大學)。滬江大學原名上海浸會大學,為美國基督教南北浸禮會1906年創辦。1914年正式定名為滬江大學。這里保留了35幢滬江大學時期主要建筑,是目前上海保存較為完好的教會學校建筑群。這些建筑多為清水紅磚砌筑、兩坡紅瓦屋面,風格統一,或處于綠樹濃蔭之中,或與現代建筑相暉映,成為上海理工大學一道靚麗的景觀。2019年10月7日,滬江大學近代建筑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詳細]
23、沉香閣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沉香閣
  又名慈云禪院,坐落在上海市沉香閣路29號。它和玉佛寺、龍華寺、靜安寺、圓明講堂等五所上海的佛教寺院于1983年4月同時被國務院列入全國142所漢族地區重點寺院。是座上海最大的,有特色的比丘尼寺院。沉香閣始建于明萬歷年間,重建于嘉慶二十年(1815年),改名為慈云寺,但民間仍稱它為沉香閣。在黃浦區(原南市區)沉香閣路,占地2378畝(159公頃),舊名慈云禪寺,上海唯一供奉沉香觀音的寺院.據清同治《上海縣志》載:“明萬歷二十八年,有沉香觀音像浮至淮口,時潘允端督漕淮上,奉歸建閣。”故名沉香閣,為潘允端的家庵。清康熙、嘉慶、道光年間,屢經修葺擴建,有山門石坊、彌勒殿、大雄寶殿、沉香佛殿及鶴軒、前殿禪堂等建筑。觀音像為名貴水沉香本雕成,為佛寺所獨有,雕像屈一足,一手已膝上,作凝思狀,神態自然逼真。……[詳細]
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舊址
  霞飛路漁陽里(今淮海中路567弄)6號。為兩層樓磚木結構石庫門建筑。該弄于民國4年(1915年)8月下旬始申請建,約次年至民國8年前建成。坐北朝南,原由戴季陶租用。相關歷史民國9年春,楊明齋陪同共產國際代表魏金斯基到上海,同-商討建立中國0時,租賃該屋為活動地,并開設中俄通訊社,后改稱華俄通訊社,自任社長。4月,于此進行上海首次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的籌備工作。8月22日,經上海共產主義小組領導人-倡導,俞秀松、袁振英、葉天底、金家鳳等8人在此成立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俞秀松任書記。同年9月,創辦外國語學社為掩護。門口懸掛白底黑字“外國語學社”牌。次年初,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于此設立團中央機關。4月29日,遭法租界巡捕房搜查,沒收了紀念勞動節籌備委員會宣傳品。后因俞秀松赴俄參加少年共產國際二大……[詳細]
上海科學會堂
  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下屬的事業單位——科學會堂,于1958年1月18日成立,陳毅市長親題“科學會堂”四個大字,是全國第一座為廣大科技工作者提供學術交流、科普教育的活動場所,五十多年來享譽國內外科技界。科學會堂建筑中西兼有,主樓坐落在南昌路47號,為一幢建于1917年的混凝土木框架結構的法國古典式兩層花園樓房,是上海市首批掛上銘牌的“優秀歷史建筑”;主樓庭院內有占地6000平方米的花園,綠木成蔭,風格典雅,怡靜入畫。西側南昌路59號的科學會堂思南樓于2001年落成,高16層,總建筑面積17800平方米,其豎向玻璃體造型猶如遠航的風帆巍然聳立。位于南昌路57號的科學會堂連接工程于2006年落成,其中國際會議廳3300平方米,保護性改造修護建筑5200平方米。連接工程在傳承的基礎上既有現代氣息,又體……[詳細]
26、魯迅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魯迅墓
  魯迅墓位于四川北路2288號魯迅公園(原虹口公園)內西北隅。1936年10月19日,魯迅在上海逝世。22日,魯迅喪儀在萬國公墓禮堂舉行,后遺體葬于公墓東側F區。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清晨五時二十五分,魯迅先生在上海病逝,當位青年作家扶柩上車,社會各界近萬人,高舉著“爭取民族解放來遙祭死去了的魯迅”的橫幅,唱著挽歌,不顧反動-的警戒,步行十余華里,為魯迅送殯。馬路兩旁,站滿了肅立的人群,向魯迅先生的遺體告別。喪儀隆重而莊嚴,民眾代表獻沈鈞儒所書“民族魂”挽幛一面,覆于棺上。當時的魯迅墓很簡單,魯迅的靈柩上只是一個土堆,墓穴后面立了一塊梯形的水泥墓碑,碑的上端,鑲著高38厘米,寬25厘米的磁制“魯迅先生之遺像”,像下面是魯迅之子周海嬰所書“魯迅先生之墓”六個字。建魯迅墓一九四七年九月,在文化界進步……[詳細]
龍華革命烈士紀念地
  龍華革命烈士紀念地1950年4月,在當年淞滬警備司令部的刑場之一,今龍華路2501弄1號,經鎮民提供的線索,挖掘出18具完整的遺骸和數具頭骨、身骨及肢骨不全的遺骸。有些骨殖上還套著-、腳鐐。同時,還挖出一些銅元和銀角子等烈士遺物。其中有一件尚未腐爛的毛線背心,經多方辨認,認定是“左聯”五作家之一馮鏗的遺物,從而確認所挖出的是二十四烈士的遺骸。遺骸、遺物分分別安葬和陳列在上海烈士陵園。今已確知姓名的烈士為林育南、何孟雄、李求實、柔石、胡也頻、殷夫、馮鏗(女)、龍大道、羅石冰、歐陽立安、惲雨棠、李文(女)、伍仲文(女)、王青士、蔡博真、段楠(阿剛)、彭硯耕、費達夫、劉爭、賀治平、湯士倫、湯士佺、李云卿。1981年,上海烈士陵園將二十四烈士殉難處辟為紀念地,占地4畝,同年樹立“龍華革命烈士就義地”……[詳細]
上海郵政總局
  上海郵政總局坐落于上海四川路橋北堍,門牌為虹口區四川北路276號。大樓始建于1924年,造價為320萬銀元。由當時滬上著名的英商思九生洋行負責設計,本埠知名的余洪記營造廠負責營建。大樓擁有號稱“遠東第一大廳”的郵政營業廳,氣勢雄偉,現在為郵政博物館。大樓整體風格為19世紀上半葉到20世紀初流行于歐美國家的折衷主義建筑風格,主體參照英國古典建筑風格,融合了羅馬式的大型科林斯立柱和巴洛克式鐘樓。其中大樓主立面即南面和東面以及東北轉角處共設有19根高數十米的羅馬科林斯柱。塔樓兩旁有兩組不同的雕像,這兩組青銅雕像是郵政總局的標志之一。東方的一組雕像,為分別手持火車頭、飛機和通信電纜的人物,分別象征交通通信事業。而南方的一組雕像則為希臘神話人物,中央的是被稱為通信之神或者商神的赫爾墨斯,左右則為愛神厄……[詳細]
中國福利會少年宮
  中國福利會少年宮成立于1953年6月1日,是已故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站在人類歷史發展需要和締造未來的高度,以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創立的綜合性、群眾性的少年兒童校外教育機構。中國福利會少年宮是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共有編制數131人。少年宮現有特級教師2人,高級教師20人,中級教師40人。教師平均年齡35歲。60多年來,少年宮始終堅持“實驗性、示范性,加強科學研究和對外交往與合作”的辦宮方針,以365天天天為少年兒童服務的理念,策劃開展了一系列以思想道德教育為核心、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豐富多彩的公益性少年兒童群眾性文化教育活動,首創了“布谷鳥歌詠節”、“小孔雀舞蹈節”、“戲劇節”和“少年兒童游戲節”等一系列在上海乃至全國頗有影響的少兒陣地活動,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全面素質人才培養方面起……[詳細]
崧澤遺址
  位于青浦縣城向東五公里處的崧澤村,經過一系列的考古調查和發掘,發現了一個原始村落,距今約有五、六千年,并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和史跡。它是上海地區迄今為止最早的古文化遺址。發現可人工培植的秈稻和粳稻的谷粒,證明了青浦地區的先民在距今六千年左右已掌握了水稻種植技術,更證明了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國家。崧澤古文化遺址位于青浦縣城向東五公里處的崧澤村,它東近佘山、南臨淀浦河、西傍油墩港、北依318國道。崧澤村地勢比較低平,海拔僅3.03米,地下水位高,崧澤村河道縱橫,有南北向的崧澤塘;東西向的假山浜;村南有大河橫泖;村北有一土墩,當地稱為假山墩,長寬各約9米、高約4米。崧澤村原是一個古老的集鎮,早在明朝初年,憑借著這里水陸交通的便利,即由一個自然村落,逐漸形成為江南集鎮,聚集了人氣。相傳晉代吳郡太守……[詳細]
國際飯店
  國際飯店位于南京西路170號,民國20年(1931年)由金城、鹽業、大陸、中南四家銀行的“四行儲蓄會”投資建造,落成于民國23年12月,占地1170平方米,建筑面積15650平方米,共二十四層(其中地面二十二層,地下二層),樓高83.8米,由匈牙利籍的鄔達克建筑師設計,馥記營造廠承包施工。建筑采用鋼框架結構。大樓開業時底層為銀行自用,二層為票據間和餐廳,三層部分供應茶點和會客間,四至十二層為客房,十四層為餐廳和舞廳,十五至十九層為公寓式客房,可供高等賓客居住,二十層以上為設備用房,二十二層設有瞭望臺。大樓設豪華套房6間,高級套房20間,單人房和雙人房共174間。建筑外貌為30年代流行于美國摩天樓中的裝飾藝術派式,占地不大,但外表挺拔、美觀,建成時成為遠東地區的最新高層建筑,也是中國80年代前……[詳細]
上海馬橋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至商馬橋遺址位于上海市閔行區馬橋鎮東俞塘村,1959年12月起發掘,面積約5000平方米,共分4層,依次為唐宋時期遺存、春秋戰國時期遺存、商周時期遺存和新石器時代遺存,出土了一大批青銅器、紋印陶器、石器等珍貴文物,為上海古代歷史的研究,提供了一批珍貴的實物。遺址呈南北長,東西窄的寬帶形狀。著名的馬橋文化因此命名,其年代緊接著良渚文化,但文化面貌上截然不同。馬橋文化繼承了少量良渚文化的文化因素,而且整類良渚文化因素在馬橋文化中不占主導地位。對照中原地區的王朝序列,馬橋文化的年代大致與中原的夏和商相當。遺址的發現,將上海一帶的歷史推前了2000多年,同時這個遺址的發現再次的說明上海地區從新石器時代至唐宋時期古代人類生存環境的變化及生產活動的狀況,對研究上海的古代歷史有很高的價值。……[詳細]
提籃橋監獄早期建筑
  提籃橋監獄,位于上海黃浦江畔華德路117號(今長陽路147號),是由10余幢樓房組成的建筑群,占地約4公頃,建筑面積4萬平方米。是中國迄今仍在使用的歷史最悠久的監獄。提籃橋監獄始建于1901年,啟用于1903年5月,后經陸續擴建、改建,直到1935年才形成如今規模,并使用至今。由于建筑精良,規模宏大,提籃橋監獄曾號稱“遠東第一監獄”。1954年10月起,提籃橋監獄向外國來賓開放參觀,是新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監獄之一。先后接待了全世界80多個國家的代表團600多批6000多人次。南橋北秦,指的就是提籃橋監獄和秦城監獄。兩座監獄都是以囚禁高官與名人而著稱于世。2013年,提籃橋監獄早期建筑被由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占據了寶貴的土地。在迎來首名囚犯的110年后,監獄將被關閉。原址將保護開……[詳細]
張聞天故居
  張聞天故居位于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西側的川南奉公路與聞居路的交匯處。1900年8月30日,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和理論家,忠誠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在相當長時期的重要領導人張聞天同志誕生在這里,并渡過了其青年時期。2001年6月25日,張聞天故居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月被上海市政府命名為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8年8月,張聞天故居西面修建了張聞天同志生平陳列室,占地面積3500平方米,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其中980平方米用于陳列展出張聞天同志的生平事跡。陳列分為“誕生•求學”、“投身新文化運動”、“踏上革命道路”、“在總書記的崗位上”、“在六屆六中全會以后”、“去東北開拓”、“外事工作歲月”、“逆境中的求索”、“狂瀾中升華”、“追思與遺產”十個部……[詳細]
興圣教寺塔
  興圣教寺塔俗稱“方塔”,座落于中國東部上海市松江縣縣城的東南部,是一座建于北宋時期(公元960~1127年)的磚木結構古塔。興圣教寺塔建造于北宋熙寧至元祐年間(公元1068~1094年),以后歷代均有修葺。塔的形制結構繼承了唐代磚塔的建筑風格,塔的平面呈正方形,通高42.5米,共9層,底層每邊寬6米。塔身各面均有磚砌圓形壁柱,柱上裝有木制斗拱來承托木構的瓦屋檐。塔外壁四面均開有門壺形的門洞。塔上的木構件多為宋代原物,第七、八、九層則是清代改砌的,形制與下面幾層不同。在塔基下還發現有地宮一座,安放有石匣1個,銀盒石匣2個,匣內藏有宋代錢幣42枚、銅菩薩坐像和臥像各1尊。此外,方塔前還有明代建造的磚雕照壁一座。興圣教寺塔是江南地區造型最美的古塔之一,為我們了解唐代佛塔的形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詳細]
上海交通大學早期建筑
  上海交通大學是中國現代高等教育的開端之一,歷史可追溯到1896年由清政府創立的南洋公學,是近代最早由中國人創辦的兩所大學之一。上海交通大學早期建筑作為近現代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筑,是目前國內唯一一所跨越三個世紀、保留發源地與辦學地不變的早期高等學府所在地。不同建筑風格各異的建筑并存,一定程度展現了上海地區近現代建筑的發展變化歷程,見證了中國高等教育的諸多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變革,是近代中國社會發展、校園發展歷程的印證。這些歷史建筑每一棟都代表了當時建筑流行的趨勢,如同一個展現中國近現代建筑風格百年變化的建筑博物館。上海交通大學早期建筑包含:老圖書館、新中院、中院、新上院、工程館、科學館、北四樓、執信西齋、文治堂、總辦公廳、體育館、新建樓、盛宅、華山路校門、史穆烈士墓、五卅紀念柱,共……[詳細]
徐光啟墓
  徐光啟墓位于上海市徐匯區南丹路的光啟公園內。徐光啟(1562~1633年),字子先,號玄扈,上海徐家匯人,明末著名的科學家。1600年在南京結識來華的意大利人利瑪竇,1603年受洗加入天主教,1604年中進士,同年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最高官至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他在京從利瑪竇學習歐洲的科學知識,并與利瑪竇合作,在1607年翻譯出了《幾何原本》的前6卷,以后又合譯出《測量法義》1卷、撰《勾股義》1卷。與熊三拔合譯有《簡平儀說》。1912年根據熊三拔授課所記,編成《泰西水法》。徐光啟著有《農政全書》,他主張練兵,主張用先進的火器裝備軍隊,是中國近代科學的先驅,一生對總結中國傳統科學和傳播西學都有卓著的貢獻,是中國科學史和文化史上的劃時代人物。徐光啟死后葬在上海法華涇和肇嘉濱的匯合處,以……[詳細]
青龍鎮遺址
  青龍鎮遺址,位于上海市青浦區白鶴鎮的青龍鎮遺址在今上海青浦和嘉定兩區的交界處,北面就是吳淞江,始建于唐天寶五年(746年)。長期以來,學界對青龍鎮的研究多局限于文獻記載和保存至今的青龍寺、青龍塔等地面建筑。青龍鎮遺址面積約為25平方公里。2010年開始,文物部門開始對青龍鎮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截止2013年大約發掘了1000平方米。遺址的發掘工作獲評“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先有青龍鎮,后有上海灘”,青龍鎮是上海地區最早的對外貿易港口,是千年上海的重要實證。青龍鎮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對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隆平寺塔基遺址的發現對研究上海乃至江南地區的古塔有著重要的歷史和科學價值。2017年4月12日,青龍鎮遺址入選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19……[詳細]
華亭海塘奉賢段
  奉賢華亭海塘,始筑于清代雍正年間,石海塘全長約有四十余里。今在奉賢境內,存有可見暴露段約4000余米。因道光年間將華亭縣主海塘分為“東塘”和“西塘”,而奉賢縣境內的雍正石塘,時屬華亭縣東塘范圍,故80年代新修奉賢縣志時,將境內的雍正石塘冠以“華亭東石塘”之名,現又更名為奉賢華亭海塘。工程整整歷時十年筑成,全長二十余公里,宛若小長城。1996年5月在奉柘公路降坡拓寬工程中被發現,暴露段長約4000余米,全部以青石、花崗石砌筑,固若金湯、十分雄偉。海塘于2002年4月27日被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0月7日,華亭海塘奉賢段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詳細]
佘山天文臺
  佘山天文臺地處西佘山之巔,其前身是法國天主教耶穌會于1900年建造的具有歐洲建筑風格的佘山天文臺,占地面積8000余平方米,當年裝備了“遠東第一”的40厘米雙筒折射望遠鏡,百年來拍下了7000多張珍貴的天文照片。2004年,在上海市科委的支持下,上海天文臺佘山站以百年老臺為基礎,建成了國內第一家專業天文博物館――上海天文博物館。博物館包括“時間與人類”和“中外天文交流”兩大展館,前者展示時間的基本概念,時間與人類社會和生活的關系,以及上海天文臺為我國時間工作所作出的貢獻。后者又分為“天學交流”、“子午測時”、“遠鏡滄桑”、“百年老鏡”、“天書寶庫”等展區,以豐富的文物和史料展示近代天文科學在中國,特別是上海地區的發展歷史,并穿插介紹有關的天文知識。是我國最早的現代意義上的天文臺,也是我國天文……[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在线丝袜美腿中文字幕 | 一色屋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 亚洲乱码成熟视频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乱偷电影 | 亚洲AV乱码久久精品蜜桃 | 色一情一伦一区二区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