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壽安陳家大院(俗稱陳家桅桿)位于成都市溫江區壽安鎮百花社區,始建于清乾隆年間,同治三年(1864年)擴建,是一座集住宅、宗祠、園林于一體的綜合性庭院式建筑群。整個建筑占地15畝,建筑面積3000余平方米。大小12院,組合精巧緊湊,布局大方合理,具有清代特色,院內建筑為穿逗木結構,門前豎立雙斗桅桿,故俗稱為“陳家桅桿”。陳家桅桿院內建筑分為三組:第一組是正中三重大院及拜臺,第一、二重為家族議事、執行家規等重要活動場所;第三重是祠堂經管人居住場所;拜臺用于放置祖先靈位及祭祖。第二組是北側小花廳,前有……[詳細] |
![]() | 紅軍烈士墓位于紅原縣與黑水縣交界處的亞克夏山北坡的椏口上,距紅原縣刷經寺鎮約13公里,是阿壩紅軍長征遺跡的組成部分,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亞克夏山又名長板山、馬塘梁子,海拔4800米,高聳云天,山勢陡峭,溝壑縱橫,終年積雪,氣候多變。這是中國工農紅軍于長征途中連續翻越的第三座大雪山,也是中國工農紅軍往返翻越次數最多的一座大雪山,不少指戰員在此獻出了年輕的生命,雪山上留下了他們的錚錚鐵骨。1952年,奉命前往黑水剿匪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西線部隊輕騎兵師137團進駐椏口,在其營地附近發現了……[詳細] |
![]() | 茗山寺,又名虎頭寺。該寺位于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頂新鄉民樂村的虎頭山巔。距安岳縣城60公里,因“唐道佛骨禪宗更播于名山”造寺得名,該寺始建于唐元和年間而盛于北宋。是集石刻文化、登山觀景、求知為一體的山岳型風景旅游區。虎頭山脈層戀疊翠,群山拱襯,獨虎頭山雄踞其中,形似猛虎視諸峰。山上古道壁立,環山佛像林列。現寺存唐、宋摩崖造像63尊,共13窟,圓雕石像31尊,其中5至7米的8尊,1至4米的造像50余尊,碑刻19通,題記4處。造像數目雖不很多,但規模十分宏大,皆雕刻于頂峰絕壁,雄偉壯觀,藝術精湛,是極……[詳細] |
![]() | 鎮南塔,俗稱白塔,巍然屹立欲城南500米的龍頭山巔。鎮南塔建于宋代,保存基本完好。塔為磚石仿宋結構。外觀近似密檐塔,實際為樓閣式塔。塔基為方形須彌座基,高2米,每邊長7.8米。塔身四方形,外表塑有羅漢、寺廟、匾哦之類。外看詩十一層,層層上收,各層均開窗。塔內五層,有實心柱。66級踏道繞實心柱盤旋至頂,底層有拱門,裝飾著仿木的斗拱12朵。塔頂呈覆盆。塔體通高21.6米。榮城唐宋時是榮州州署所在地。“城抱五川,廓瀕二水”,塔名鎮南,確“為山川之鎮”。有裝點江山的作用。“白塔沖霄玉削峰。”若登臨塔頂可……[詳細] |
![]() | 西充文廟廟始建于南宋理宗淳祐年間(公元1241年至1245年),經元明清三代的修葺,頗具規模。在南充各縣(市)的文廟中,西充文廟保留較為完整。西充文廟建筑精巧別致,院內綠樹成蔭,頗具園林風格。1983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廟原址位于縣城內象溪和虹溪交匯而形成的半島上,2000年前后,因城市規劃需要,文廟被整體搬遷至紀信廣場蓮花湖畔,完整地保持了其舊有風貌。山門為牌樓式建筑,原名“靈星門”,前有11級石階,屋架為小式穿斗石木結構。大門兩邊施有護柱石,屋頂呈歇山式結……[詳細] |
![]() | 雅安高頤闕簡介東漢益州太守高頤及其弟高實的墓闕,四川保存最完整、最精美的石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雅安市姚橋鎮漢碑村。高頤闕:gaoyique位于雅安市城市建設新區,成都至雅安高速公路金雞關出口處,雅安漢闕博物館所在地。漢闕是中國古代特有的建筑設施,是漢代宮殿、祠廟和陵墓前一種表示尊嚴的裝飾性建筑,每闕由主闕和子闕組成,一般有闕墓、闕身、闕頂三部分,既是一種古老的建筑藝術,又是一種特殊的石刻珍品,是研究當時歷史文化、建筑、雕塑、美術的重要實體。漢時,官至年俸2000石以上者,墓前立闕,是身份……[詳細] |
![]() | 魚嘴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區管理局內、東距城區1500米,為戰國末期秦昭王要位后期(公元前277年前后)蜀郡太守李冰率眾所筑。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水利灌溉工程之一。它包括引水、分洪、排沙相結合的渠首工程和有分有合、排灌兼用的渠道體系組成的水工建筑,以及相關的紀念性古建筑、古遺址。魚嘴分水堤是地形特點在岷江干流的江心修筑的無壩引水堤,因其象魚頭,故稱“魚嘴”。它把岷江一分為二,右側為外江,即岷江正流,主要功能為泄洪排沙;左側為內江,主要用于灌溉。它利用彎道環流的原理,巧妙的分流引……[詳細] |
![]() | 時代:唐至民國茶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為神秘的旅游絕品線路,它蘊藏著開發不盡的文化遺產。茶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邊疆和西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戰中后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分川藏、滇藏兩路,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爾、印度境內(此為滇越茶馬古道),直到西亞、西非紅海海岸。滇藏道起自云南西部洱海一帶產茶區,經麗江、中甸(今天的香格里拉縣……[詳細] |
![]() | 老君山硝洞遺址是四川地區明清時期的采硝、煉硝礦冶遺址。位于四川省江油市,地處四川盆地西北部的龍門山脈中段。遺存主要分布在嚴家巖、大坪山、魔芋山、藏王寨山、寨子山、賀家山、梨樹坪峰等山峰溶洞內,分布范圍南北延綿21公里,東西寬14公里,山嶺面積300余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345.7米,相對高差1676米,地理坐標為東經104゜54'11"-104゜57'47、北緯32゜00'52"-32゜03'41"。2004年,文物部門發現并對硝洞遺址群進行了調查。經對地層疊壓關系考察分析,硝礦開采在清乾隆二十……[詳細] |
![]() | 茶馬古道邛崍段(含平樂騎龍山古道、臨濟拴馬嶺古道、天臺山土溪、紫荊村古道、夾關宮殿古道、油榨古火(鹽)井遺址)臨邛茶馬古道與秦漢的南方絲綢之路線路基本重合,四川省成都市邛崍境內現存的古道遺跡長約30公里,周邊的文化遺存十分豐富,包含有古遺址、古建筑、摩崖造像、古墓葬等。邛崍境內主要道路分為大邑至臨邛、新津至臨邛,再由臨邛分為南、西兩路。南路由臨邛經孔明、平樂(騎龍山)、臨濟(至名山)、夾關(至名山)、太和至雅安(上里);西路由臨邛經馬湖、水口、油榨(古火井縣),往西北至蘆山(大川)。往西南經高何……[詳細] |
![]() | 洛帶會館位于成都市龍泉驛區洛帶鎮,包括廣東會館、湖廣會館、江西會館、川北會館。洛帶會館建筑群宏偉壯觀,布局考究,既反映移入民原籍的建筑風貌,又結合川派建筑特色,內部構件細膩精巧,各種雕飾圖案栩栩如生,技藝精湛。為研究會館建筑的珍貴資料。2006年,洛帶會館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末清初,四川因戰亂、災荒而人煙稀少。統治者為鼓勵移民入川,形成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移-動,持續時間達一百多年。四川是中國大陸客家人數最多的省份之一,入川落籍的客家人以會館為中心,是客家同鄉聚會議事和祭祀……[詳細] |
![]() | 峨眉山古建筑群(峨眉山市)1.報國寺保護范圍:以建筑圍墻為界。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100米。圣積銅鐘保護范圍:鐘亭占地范圍外延1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50米。2.伏虎寺保護范圍:以建筑圍墻為界。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100米。3.清音閣保護范圍:建筑占地范圍外延1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100米。4.洪椿坪保護范圍:以建筑圍墻為界。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100米。5.萬年寺保護范圍:東至萬年寺東側山門,南至大雄寶殿南道路南側、行愿樓南墻及法物流通處南墻,西至圍墻,……[詳細] |
![]() | 麻浩崖墓座落于四川省樂山市郊1公里的麻浩灣。麻浩崖墓是一座東漢的崖墓,墓室由墓門、享堂、墓道和棺室幾個部分組成,深29.93米,最寬處10.9米,最高處2.8米。第二穴墓道口的右邊門柱上刻有“武陽掾”,左邊刻有“陽嘉三年”,入內門框上左刻“鄧景達冢”,均以陰文,漢隸書寫,筆勢雄勁奔放。“武陽掾”是漢代的一個官職,可能是墓主生前曾經擔任過的職務。墓內的石刻圖像豐富,墓門上刻有飛檐、瓦當、斗拱。墓的門楣上左右各刻有一羊,同列的還有三幅浮雕的人像,左墓門飛檐上刻一虎、豹形的動物。享堂的三方都刻有檐、瓦……[詳細] |
![]() | 羅家壩巴人文化遺址是國務院批準的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進行了首次發掘,發現了文化堆積非常深厚的巴人文化遺址,文化堆積為11層,文化層最深達2.75米,涵蓋了兩漢、周、商、夏、新石器時代晚期。這次發掘,使羅家壩遺址名聲大振,并和成都金沙遺址、成都商業街古蜀大型船棺獨木棺葬遺址一道,被稱為“繼三星堆遺址之后古巴蜀文化的三顆璀璨明珠”。至2004年,已發現生活遺址區和墓葬區共2萬多平方米,灰坑24處,墓葬23座,這些墓葬具有典型的巴人墓葬特點:集中排列有序,墓向或坐北向南偏東,或坐南向……[詳細] |
![]() | 舊州塔在距宜賓城北約3公里的舊州大壩上,于北宋崇寧元年至大觀三年(1102-1109年)所建。為十三重密檐式方格磚塔,通高29.5米。塔身用磚在平地建砌,沒基腳,底層特別大,檐部用疊澀砌法,向外層挑出。自第二層開始,塔身逐漸收殺,愈上愈急,直至第十三層止,轉而收分成梯形的平臺兩重,形成優美流暢的輪廓。檐上塔身四周開中線窗,窗兩邊塑小塔,凹砌有破子欞窗。塔內有五層,每層皆有心室。室頂為藻井天花。四角砌斗拱,結構簡練樸實,室內小龕供佛像。塔壁有“大觀四年中元日設水陸大會齋......”、“進士廖鐸為……[詳細] |